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這是生命之本。父母在世,我們要盡愛敬之道,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生事愛敬,死事哀慼”,喪禮不用非常的隆重排場,但是內心要真有這個孝心。家裡如果經濟能力差的,簡單的有一些這樣的儀式,表達自己的哀慼之心,也比那種轟轟烈烈搞排場要好。所以夫子在《孝經》中不主張搞排場、轟轟烈烈。內心是否真有那種愛敬,爲人子女的當捫心自問。喪禮也要“上循分,下稱家”,符合自己的身份,跟自己家境要相應,不能夠太勉強,更不能夠存心顯示自己在行孝道,存心顯示自己是孝子,那已經不是真誠的孝心了。

六、痛切哭泣哀送父母

經文:【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擗”是捶胸,哭得太痛切,捶着自己的胸;“踊”就是往上跳;“哭”是放出聲音的哭;“泣”是已經沒聲音了,哭到最後沒聲音了。捶胸頓足嚎哭,最後泣不成聲,這是“擗踊哭泣”。“送之”就是護送父母的遺體(靈柩、棺木)去安葬。“哀以送之”,意思是很悲哀的護送父母的靈柩去安葬。唐玄宗註解:“男踊女擗,祖載送之。”男子是哭得跳起來,女子跳起來不是很莊嚴,所以用捶胸。捶胸頓足就是形容哭得很厲害,這不是裝樣子,裝樣子會顯得很虛僞,是真的很哀痛,泣不成聲。“祖載送之”的“祖”,邢昺《註疏》“始也”,就是開始。在什麼時候開始?靈柩準備出行,要送去下葬了,臨行前要飲酒,“生人將行而飲酒曰祖”,這是有一個儀式,就像給活着的人飲酒送行一樣。“載”是有車,靈柩車載着靈柩(棺木),“送之”就是送他到墓地去安??。

七、占卜風水安葬父母

經文:【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宅”就是墓穴,唐玄宗講“墓穴也”,就是這塊墳墓。“兆”就是指“塋域”,“塋域”就是墓地。找一塊墓地,然後做一個墳墓。“卜”就是去問,去選擇。問卜,就是選擇一塊很好的墓地來安葬父母。“而安措之”,墓地要安葬父母,即給父母選擇永久棲身之地,父母靈魂永久所在的家園,所以要非常慎重,古代甚至講求問風水,看墓地放在哪裡最好。實際上要不要去問風水?風水好不好是果,因是有沒有積德行善。一個孝子平時真正是積功累德,雖然他不懂得占卜風水的方法,但他自自然然選擇的墓地就是風水最好的,這是因果的感應。心好風水就好,心壞風水也跟着壞。尤其父母在世不孝,父母走後,找人看風水、選墓地,還是爲了自己好,想着墓地風水好,自己的家業、事業就能夠很好了,還是自私自利,這樣能選擇到好風水?不能。即使選擇了風水寶地,等他葬了父母下去,風水也會變得不好了,因爲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有好心纔有好命,纔有好風水。所謂“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你真有福、有德行,所居的地方都是好風水(福地)。好心的人才有福,福地就是留給好心的福人來居的。這是講到占卜,問風水找墓地,而安葬父母。

唐玄宗講:“葬事大,故卜之。”“卜”就是占卜。所謂“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走了,要爲他們選擇好安身之地,安葬父母是大事。一般來講,墓地選在陽光、水份、空氣都好的地方。現在人口衆多,建築面積都不夠用,要找墓地是愈來愈困難了,甚至一般不用土葬,改爲火葬了,燒成骨灰,有人把骨灰請回家,專門設置父母的靈位,平時祭祀用。有的送到固定安葬骨灰的場所,現在也有不少的墓園,安葬亡者的骨灰。也有些宗教的場所,像佛教的寺院,可能也會有供奉骨灰用的靈堂。這些地方都去問一問,即“卜之”。也有父母生前有遺願,譬如把自己骨灰撒到江海中,或是撒到空中,都要按照父母的意願來辦。

八、祭祀父母以時思之

經文:【爲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宗廟”就是祭祀父母的地方。古代從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到士都有宗廟。庶人、平常百姓沒有宗廟,一般就在自己家裡安一個神位。實際上過去都講究祠堂,祠堂就是每一個家族祖先的宗廟。“以鬼享之”,鬼就是祖先的神靈,能夠享用我們的祭祀。

唐玄宗註解:“立廟祔祖之後,則以鬼禮享之。”立了宗廟,把祖先、父母的牌位立起來了,用春秋祭祀的禮節、禮儀,來繼續供養、祭祀祖先的神靈,所謂鬼禮。這是講究祭禮。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春秋,一年的春天秋天,古人有一個說法,舉出春秋兩個季節,用它代表四時,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以時思之”,四時通過祭祀來感念父母、感念祖先的恩德。

唐玄宗註解:“寒暑變移,益用增感,以時祭祀,展其孝思也。”“寒暑變移”是一年到頭。“益用增感”,都要去感念,增加對父母的感念。“以時祭祀”,什麼時候祭祀?一般春天清明節,夏天有七月十五(農曆)中元節,冬天還有冬至節,這都是祭祀的日子,都是要感念祖德、感念親恩的日子。“展其孝思也”,是懷着孝思、孝心去祭祀。祭祀儀式簡單而隆重,古禮它有一套成禮。現在我們生活節奏很緊張,祭祀要因地制宜,譬如說設一些供品,以素食、蔬菜、水果、鮮花等供在父母靈位、或者牌位前,上香,然後自己可以讀經,譬如讀誦《孝經》、《弟子規》各一遍,或是讀儒釋道三家的任何經典,心要清淨,這一天要齋戒。古人祭祀前三天會齋戒沐浴,夫妻分房,以清淨的心去祭祀,這才能夠感通。用這種方式去禱告、去迴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立志,不要忘記報答父母,永遠不要忘記祖德親恩。

九、生死義備事親爲終

經文:【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父母在世時,能夠盡到愛敬之心去奉侍,父母去世了,以哀慼之情來奔喪、守孝、祭祀。“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生民”就是一般人、天下人,根本就在孝道,所謂返本報始之心,報恩之心,知恩報恩,不忘親恩祖德,這是生民之本。能夠做到“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算是盡到了人子的本分了。“死生之義”的“死”,是指已經過世的父母,“生”是在世的兒女,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義,情義、恩義、道義也算是完備了。“孝子之事親終矣”,孝子對於父母侍奉能夠做到這樣,也就是圓滿了。

唐玄宗註解:“愛敬哀慼,孝行之始終也。”所以始於愛敬,終於哀慼。行孝真的是始於愛敬,父母把我們生下來了,嬰兒對父母那種愛敬之心念念不舍,真的毫無障礙,完全是跟父母一體的心,這是始於愛敬。

人能夠保持這種愛敬之心,一生行孝,不僅對自己父母,也拓展到一切所有的人民,所謂“事諸父,如事父”。父母走了以後,哀慼之心真的溢於言表,這是孝行之終。哀慼之心表現在“喪盡禮,祭盡誠”,這也算盡到了孝道。“備陳死生之義,以盡孝子之情”,能夠做到死生之義,父母跟兒女的情義、道義、恩義也就圓備了,孝子之情也就盡到了。這是孝子喪親的做法、心態,夫子在此給我們加以說明。

◎夫子行門落實《孝經》

整部《孝經》研習下來,我們知道這是夫子的一部心傳。《孝經》是孔老夫子親口所述,他自己說“行在《孝經》”,他的整個行持、修爲、聖賢風範,在《孝經》中能夠落實。

從孝親到事君到立身,夫子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這就是聖賢人的風範。我們真正按照《孝經》的教誨去力行,對自己的父母能夠盡愛敬之道,對國家對人民,對世界所有的衆生,都盡到愛敬之道,把父母看成是自己一體,把衆生看成是自己一體,能夠爲社會服務,爲人民服務,自己能夠認真的改過遷善,立身行道,學習聖賢,至少做一個正人君子,再進一步成聖成賢,而能夠爲大衆,乃至爲千秋萬代子孫,做一個好榜樣,揚名於後世,對父母盡到孝道,把孝道圓滿落實,真正成就聖賢之道。

我們總共用了四十個小時,今天把《孝經》研習心得報告分享圓滿。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感恩大家!

(本書由謙德工作室根據鍾茂森教授講記整理而成。)

後記

鍾茂森教授融儒釋道三家之教,綜歷代帝王、大儒之述,又援引古今中外之孝行案例,融合自己幾十年力行孝道之體悟,彙集成《孝經》研習報告。

研習《孝經》體解聖境

洋洋幾十萬字的文稿,讀來曉暢通達,理事圓融,於宇宙人生之真相中,深入淺出,領略聖人先哲慈悲之餘,有緣讀者定有先祖與我同在之慨!

此前,筆者曾有緣淺解《孝經》,因德能淺陋,深感艱澀,聖賢之宏深義理未能釋之一二。而今鍾教授深解意趣,以金融教授身份,示現孝親尊師、悲天憫人、志在聖賢的情懷,不負師長與大衆的殷殷期待,慧開智顯、解法如如,其風範讓人油然而生欽敬,我們慚愧後學,惟有感念祖恩,以恭敬、惜緣之心學習本研習報告。

一個多月以來,徜徉於報告文稿,半之以聽看本報告之影音視頻,深覺受益終生,乃至此後生生世世……一個故事、一封書信,讀、聽多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淚溼幾度不可自已!其間滋味,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於此不可說之真實利益,惟願信受而行之。

誠然,本報告意非在請諸位同仁、同修,個個治經乃成教授,諸上善人但得略體聖賢義理,而對父母加意奉侍,對事業多盡忠誠,則身名俱存,亦“一事可稱,行成名立”,僅此一點心即爲聖賢存心,所謂“不限高卑”,“孝無終始”,“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學人讀此報告,初得趣味,會覺天朗地清,即欲探得其妙,願當深修細研。若諸位讀者有緣,因《孝經》研習報告而發慧、開智入道,力行孝道,則不負師長、教授一番苦心矣;有志於傳統文化教學之志士仁人,深入學習《孝經》研習,將悟後起修,修德證道,學儒作儒,學佛作佛,與聖賢同心同德,是謂學貴有志!

若教授講之諄諄,而我輩不能珍重學之,則枉費母慈子孝一番表演,師長之恩,聖賢教誨,祖宗之德,皆枉費矣,誠願同仁衆等,當自專心、端心,如教授一樣,發殷重心,誠敬心,修學研習《孝經》。

當今案例感人至深

鍾教授還親自爲本研習報告撰寫了綱要,條理清晰,各位學人一看即知全書脈絡。

值得一提的是,教授給現代故事精心配了插圖,與文字相輔相成,定會帶給讀者更深的心靈觸動。

九旬老人白芳禮,一生蹬三輪捐資助教35萬元,而自己生活清苦到最低限度。老人家表演不老、不病、不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視頻中教授講的淚溼哽咽,而我們看到圖片,只是一眼,老人衣着簡陋、身體瘦弱,吃力蹬着三輪擦汗的景象,就讓筆者淚溼雙頰,再不忍卒視。心中默唸着:這是我們博愛無私的長輩,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長輩,用堅毅的腳步踏出了樸實無華的一生,也引領晚輩們踏上了一條堅實的幸福之路。望着這樣的身影,“感恩”二字已是那樣的蒼白無力,老人的行誼啓發了大衆的報國心,感通了更多的人契入一體的大孝之心,進而成爲導引後學奉行大愛之心的永恆。

2009年汶川地震時,溫總理不顧個人安危,代表黨和政府,第一時間親臨現場,指揮救災,他安撫民衆的圖片,曾不止一次出現在網絡、電視中。而今於教授之《〈孝經〉研習報告》中幾度再見,又有入情入理與經典相應的開解,實是觸動尤甚。那一段上下同心、衆志成城、同胞一體的日子,彷彿昨日重現。災難無情人有情,總理忍淚的哀慼之容,與身邊依賴的眼神,又浮現在腦際,正如《孝經》所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報告中幾處文圖相得益彰,其妙異曲同工,願有緣之人早得法味。

深研經教義理清晰

後學者常因修學日淺,或力行不夠,導致對許多經文、義理,無法詮釋,亦或解之乏味,《〈孝經〉研習報告》之學習,定無此等遺憾。

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28章 開宗明義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28章 孝治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128章 孝治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28章 喪親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2章 本經概要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16章 三才(2)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69章 諸侯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73章 五刑
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28章 開宗明義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28章 孝治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128章 孝治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28章 喪親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2章 本經概要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16章 三才(2)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69章 諸侯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73章 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