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

六、君愛其親則人化之

經文:【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唐玄宗《御注》:“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

教育想要真正達到效果,必須教育者本人先要做到。所以這裡講“先之以博愛”,是講領導人先做到“博愛”。古聖先王,作爲國家領導人,“愛其親”,他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孝道,然後把這顆孝心擴展到對所有的人。把年長的人都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的盡孝,把年少的人當作自己的兒女一樣愛護,這叫“先之以博愛”。領導人能這麼做,人民百姓當然就跟着學習、效法,即“則人化之”,“化”是轉化。領導人都這樣的盡孝,百姓哪敢不盡孝?“無有遺其親者”,“遺”是遺棄,不會有遺棄父母的人。

◎遺棄父母遭人唾棄

現在社會遺棄父母的人很多,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輩子,把兒女養大,結果兒女成家後不願意管父母,自己住漂亮的小樓,而讓父母住在狹小簡陋的房子裡。這種現象真有,我們都曾親眼看到。曾經有報導,兄弟倆人,都經營生意,賺錢也不少,但都不願意奉養老母親。迫於親友、鄰居的壓力,只好每個月一人拿五塊錢出來,算是給老母親的贍養費。一個月十塊錢,能怎麼生活?老母親沒有收入,沒有人照顧,身體不好,心情也不好,就這樣在鬱悶中死去了。母親死後,兩兄弟好像良心發現,就想到應該好好給母親辦一個後事,別人也不至於說他們大不孝。他們要把後事辦得風風光光的,顯示一下自己還是有孝心的。所以每個人拿出五千塊錢來辦後事,結果鄰居們都罵他們,說他們沒良心,如果真能夠拿出這些錢來贍養老母親,老母親就不會這麼早死了。遺棄自己的父母,大不孝,遭人唾棄。

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還是缺乏教育所致。所以人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孝親、尊師,不懂得禮義廉恥,以功利之心做人做事,即凡是對自己有利的才做,對自己沒有利益的就絕對不做,完全是搞功利、自私自利,纔會產生這種大不孝的現象。我們要轉變它,必須用教育。其實,人人都是本善的,用好的教育,即“先之以博愛”,領導人能夠率先表現出孝道、博愛,可以教化百姓,幫助人回頭。博愛是以孝心對待百姓,這是愛民。

◎危急時刻總理現身

總理,作爲一個國家領導人,他本人也是一個孝子。不論多忙,總要擠時間回家陪老母親吃午飯。在5·12大地震之後的兩小時,馬上就趕往地震的現場指揮救援,夜以繼日,非常的辛勞,這是博愛。餘震很危險,但是溫總理不顧個人安危,忘我的工作在第一線。作爲國家領導人,能夠表現出這種博愛的精神,人民怎麼會對自己的父母不孝不敬?所以,教育從教育者、領導者自身做起,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七、衆慕德義起心行之

經文:【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

唐玄宗《御注》:“陳說德義之美,爲衆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陳說”,這是教學,要通過講課才能夠達到教學的效果。講課的內容,是“德義之美”。“德”是道德,“義”是仁義,道德仁義,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人民百姓聽到倫理道德的教育,都產生了羨慕、仰慕的心,願意來效法,所以“人起心而行之”。“起心”是真正願意這麼做,發心立志要做好人、善人,君子、聖賢人。教育能夠喚起人的善心,這個善心人人本有,只是在污染中會被名利、各種貪求所覆蓋。當人聽到德義之美、倫理道德的教育,良心就會被喚醒。

◎辦班教學化導天下

我們的恩師,2006年10月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跟聯合國以及其他的一些和平機構,共同組織了一次國際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學習釋迦牟尼佛,辦班教學,爲人類做出貢獻”,這是探討佛教徒對人類的貢獻。我們恩師講,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學,幫助人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不僅幫助當時的人,還幫助後世的人,他的貢獻就是辦班教學,是“陳說”,是講課。如果不講,光是給我們做出個好樣子,根性不那麼利的,有時候未必看得出來。看了以後,再聽他一講,就真明白了。所以先王是“先之以博愛”,先要做出好樣子,然後才“陳之於德義”,做到了再說、再講,效果就非常大。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孔老夫子也是這樣,一生都在教學。孔老夫子最後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就專職辦班教學。過去周遊列國的時候,還想出世爲官,搞政治,幫助一個國家建立禮制,推行周公之禮。但是,哪一個國家都不用他,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辦班教學。雖然只教了五年,竟成爲萬世師表、至聖先師。所以教學是最好的轉化社會風氣的方法,它真能讓人覺悟,人們覺悟之後,就“起心而行之”。我們的恩師淨空老教授,一生教學至今五十年,半個世紀的教育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效果,大家現在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也有不少人在依教奉行,也學得很好,這是教育的效果。

八、君行敬讓人化不爭

經文:【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

唐玄宗《御注》:“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

是講一個領導人,他自己要做敬讓的樣子。“敬”是禮敬,“讓”是謙讓。自己能夠禮敬、謙讓,不跟人爭,自自然然人民也能夠效法他。“人化而不爭”,“化”是轉化,“爭”是爭名爭利,現在人說的“競爭”。競爭不是好事情,其動力是自私自利。在競爭的過程中,自私自利的心不斷地膨脹。競爭升級就成爲鬥爭,鬥爭升級就變成戰爭。現在的武器,都是生化武器、原子彈,戰爭真的起來,那是全世界的毀滅,沒有輸贏,是同歸於盡。競爭到最後,人類毀滅,所以不可以爭。中國古代的聖賢都教我們敬讓,對人禮敬,自己謙讓、退後,讓人家上前,自己少分一點,也讓別人多得一點,絕對不能夠競爭。

不競爭社會就不進步,這種觀點是一種誤解,是偏見。古代聖王,他們都以敬讓來教化大衆,反而能夠使社會和諧、國泰民安。歷史上的大治時期,遠古的堯、舜、禹、湯,這些聖王,到“文武之治”,周朝文王、武王,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一直到近代清朝“康乾盛世”,每一個大治時期,這些君王都是提倡倫理道德教育,都是以身作則,“先之以博愛”,“陳之於德義”,以敬讓、以禮樂來教化人民,而不是搞競爭。現在西方人提出競爭的概念,暫時好像科技發達了,經濟進步了,可是,產生了很多後???症。科技發達到現在,已經產生了地球的危機:溫室效應,南北極的冰川融化,氣候反常,地震、海嘯頻繁,乃至人爲的戰爭,愈演愈烈,仇恨愈變愈深。這都是競爭的結果。

所以英明的領導不提倡競爭,提倡敬讓。

九、禮樂德治民心和睦

經文:【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唐玄宗《御注》:“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

禮樂治理天下,是德治,勝於法治。“禮”是治身的,“禮以檢其跡”。“跡”是我們的身體造作、言行,即可以看得見的,外在表現,叫“跡”。遵循“禮”,可以幫助我們修身,改正言行造作的過失,斷這些習氣。“樂”就是音樂,樂“正其心”。古代的音樂,幫助我們提升靈性,不像現代的一些音樂、歌曲、藝術,很多是“靡靡之音”,亂人心志的。《詩經》是一部古代歌曲、民謠集,夫子刪訂《詩經》時,只取善的部分,把惡的部分都刪減、去掉,用的標準就是三個字:“思無邪”。凡是引人邪思的那些內容,全都給刪去,留下來的部分都是純善的。所以讀誦《詩經》,真正會“正其心”,即讓人的心純正、善良,沒有不善夾雜在其中。

當人的身心都能夠正,這就和睦。和睦第一步,就是我們自己身心和諧。身的和諧,是身的言行造作,統統符合禮,符合倫理道德;我們心的和諧,心裡沒有對立、矛盾、衝突,跟一切人都能夠和諧相處,這樣就身心和諧。身心和諧,人就健康。身和諧,身體健康。心和諧安泰、怡然自得,心理健康。生活符合禮,“禮”是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標準,包括我們的飲食起居,都是健康、有禮的。《禮記》都講到了這些內容,包括一年四季吃什麼菜。譬如,《禮記》的“月令”篇,講到如何生活。遵守禮,人的身體健康,心情也愉悅,身心都健康,這是和諧第一步。自己身心和諧,然後影響到家裡人,讓家人也都能夠效法,家庭和諧。家庭和諧了,就能影響一個社區,社區和諧。進而廣之,社會和諧,最後達到世界和諧。

所以古人用“禮樂”治理天下。

十、示好引之示惡以止

經文:【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唐玄宗《御注》:“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好”,也可以念成“好”(音浩)。“好惡”,“好”就是喜好,“惡”就是討厭。一個領導人,他用自己的好惡表現,教育引導大家分辨善惡。用喜好的表情、言行,來引導大家向善向德;對待那些不善的、惡的事情,表現出討厭,不去親近,就能夠幫助大家防非止惡,百姓都能夠“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看見領導對善惡的態度,自然他就有所禁止,不敢造次,不敢違犯。一個企業的領導,肩負着一個企業教化的重擔,員工就是自己的學生,要負起一個領導者的教育責任來。首先領導人要懂得好壞、善惡的標準,處處表現出學好、做好,所謂“行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人”,員工們看到了,自然也就會效法。一國如此,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家庭也如此,每一個團體都如此。

對我們個人而言,可能不是家庭的領導(家長),不是企業的老闆,更不是國家領導人,那我們能不能夠做到“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也可以。就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小圈子裡面,堅持原則,做好事,不做壞事,說好話,不講那些失德少義的話。這樣的話一般有四種:第一種是“妄語”,騙人的話,欺騙人,也欺騙自己,這種話不說,不打妄語;第二種“兩舌”,張長李短,當面背後講論是非,這些人我是非,我們不評論;第三種是“惡口”,惡口是罵人,粗言亂語,統統戒掉;第四種“綺語”,是說那些花言巧語,浮華不實的話。這四種話統統不說。身體行爲不造“殺、盜、淫”,“殺”是殺生,“盜”是偷盜,“淫”是,搞男女的不正常的關係。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念,即思想,不起貪、嗔、癡,這就是真正做到“行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人”。我們自己做到了,自然就能影響周遭的人,周遭的人就知道有所禁止了。譬如說在單位裡面,我們不濫用公物,樹立一個良好形象,周圍的人就會不好意思濫用公物。我們不去那些不好的、帶有色情性質的場所,跟我們在一起的人,也就不好意思去了。我們在家庭,不看黃色網站、暴力節目,家裡其他人也會受我們的影響不看這些,這是“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不用勉強去要求別人,只要把自己好的樣子拿出來,自自然然大家就跟着你行善,跟着你斷惡。

這是玄宗皇帝解釋三才章後半部的經文。

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76章 卿大夫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92章 廣至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76章 卿大夫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92章 廣至德第116章 三才(2)第28章 開宗明義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
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76章 卿大夫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92章 廣至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76章 卿大夫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92章 廣至德第116章 三才(2)第28章 開宗明義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