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驕不溢協和臣民戒慎恐懼安守社稷
經文: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解釋章題簡析主旨
本章繼天子之孝後,講諸侯如何行孝。在周朝,天子下面有八百諸侯,諸侯是一國之主,地位僅次於天子。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種,是因地位不同而封地不同的五種等級。
爲什麼用“諸侯”,而不用諸公、諸子、諸男這些字樣?其實本該稱諸公,但是因爲“公”跟天子的“三公”稱呼上雷同,因此就不稱諸公,用第二個字諸侯,這是對每一個諸侯國的君王的敬稱。下面的伯、子、男三等也是屬於諸侯,不過在這裡就不稱侯了。
一、不驕不危有度不溢
經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諸侯之孝,“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在上”的諸侯,地位僅次於天子,貴在人上,高要不危,就是不能有驕慢的心理和態度,這樣即使在高位,也不至於危險了。不驕之後,還要“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制節”就是我們生活的費用要懂得節制,要節約,如果生活費用很高,很奢侈,再多的財富也會被浪費殆盡。所以這裡講的“不溢”,就是不能夠奢侈。
玄宗《御注》:“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諸侯是國君,地位很高,“而能不驕,則免危也”。所以高地位的人能夠去除驕慢的習氣,就可以免去危險。下面“費用約儉謂之制節”,這是講制節謹度。“慎行禮法,謂之謹度。”所以制節主要是在節約費用方面來講的。“謹度”,謹慎自己的言行,這是講遵守禮法。這裡強調的不驕、不溢,“無禮爲驕,奢泰爲溢”。所以一個人不守禮法,就是高於禮法之上,就是驕慢,心目中沒有把禮法放在第一位,甚至全不放在眼裡,無法可依,自以爲是,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都無禮,這就是驕的表現。“溢”,就是指奢侈浪費。所謂驕奢淫逸,貪圖享受,不懂節儉,不恭慎保持自己的德行,這就稱爲“溢”。所以在高位的人要謹慎去除驕、溢,不能讓它滋長。
二、不危不溢富貴長守
經文:【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在高位,因爲不驕慢,就不會危險,因此能夠長久保全他的高位。“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財富溢滿而不奢侈,還是謹慎節儉,就能保全他的富裕。“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高位的人,能夠保全富貴,自然就能夠保全社稷。高位者如果能夠不驕、不奢,能夠謹慎、恭敬的行事,人民看到後,也會佩服、效法,所謂“上行下效”。國內自自然然就能上下和睦,達到“和其民人”。上下和睦國家就安定,社稷也就得以保全。
唐玄宗《御注》雲:“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社稷”就是指神,一國之主祭奠社稷之神。“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爲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所以一個高位的諸侯,如果能夠不驕不奢,就能夠保全他的富貴,就能夠長久的祭祀自己國家的社稷之神,即自己可以長久的作爲一國之主,而人民也就自自然然能夠安定和睦。如此,可謂諸侯之孝。
邢昺《正義》:“言諸侯在一國臣人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懼,若不能以貴自驕,則雖處高位,終不至於傾危也。”這是講高而不危的含義,諸侯是一個國家的君主,一國內有文武大臣,也有普通老百姓,所以叫“臣”和“人”。諸侯在臣人之上,所謂是萬人之上,其位高矣。地位很高了,就會有危險,正如我們登高下看,會畏懼,自自然然就有一種畏懼感,一種危險感。以此比喻高位的人,要有畏懼感,“若能不以貴自驕,雖處高位,終不至於傾危矣”。在高位的人,不以位高驕慢,愈加戰戰兢兢,有所畏懼,深恐德行不夠,不能保持這樣的高位,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先人。即地位愈高,使命愈重,責任愈大,能夠不以貴自驕,這樣雖然處在高位,也不至於產生傾覆的危險。一個國家,產生內亂、傾覆、破國、亡國,追根到底,還是因爲領導人的驕慢所致。因爲驕慢,放縱,言行也不謹慎,往往就會導致內憂外患,所以憂患的產生,包括天災,根源還是在自己。佛家講的圓滿,“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整個宇宙都是自己真心變現的,外面的境界如果好,那是我們至孝至善的心變現的;如果外面的境界有天災,歸根到底是自己不善的心???感的。心外沒有境界,境界都是內心的影像,所以要改變不好的境界,就要改心,改自己的言行。作爲一個領導人,他真正能做到在上不驕,能夠做到節約不奢侈,謹慎自己的言行,自自然然災難可以得到化解,甚至免除,所謂“明王以孝治天下”,這是至德要道。
三、戒慎恐懼基業長存
本章以《詩經》的一句話來做總結:【《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御注》解釋“戰戰”是恐懼的樣子,“兢兢”是戒慎的樣子。所以“戰戰兢兢”就是戒慎恐懼。“如臨深淵”,我們想象在懸崖邊上探頭,自然會戒慎恐懼,從而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剛結一層薄冰的河面,很容易就塌下去,所以要格外小心,行之腳步不可太重,否則會冰破人陷。用這兩個戒慎恐懼的譬喻來形容,“義取爲君恆須戒慎”的意思就很明白了,作爲一個諸侯國的國君,要恆常戒慎恐懼,小心翼翼來維持這一國的基業;“恆”是不間斷、必須要之意。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邢昺《正義》解釋“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積一國之賦稅,其府庫充滿矣。”
諸侯國的經濟來源賦稅匯聚起來,國庫就很充實。“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則雖充滿而不至盈溢也。滿謂充實,溢謂奢侈”。國家要想國庫充滿、充實,要靠賦稅。賦稅出自國內人民的勞作,即現代所說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是稅收的來源。稅收的來源有定,不能無限增加,歷朝歷代帝王也都希望減輕賦稅,不能給國民太重負擔,且每次朝代更替,大家都希望減賦稅,甚至喊出“均貧富,減賦稅”的起義口號,除減賦稅,大家也希望平均財富,縮小懸殊的貧富差距。均貧富,這樣就可以幫助社會達到和諧。所謂“收入不在多寡,而在不均”。
我們國家免除了農民的稅收,這是歷史首次,是古代聖明的君王一直在夢寐以求而未能實現的,我們這個時代實現了,這是國家了不起的成就。
稅收完全從工商服務行業得到滿足,還能夠充滿國庫,所以皆大歡喜。“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雖然國庫稅收充滿,但是也要節省使用。如果不節儉、不謹慎有度,作爲高位的人,用錢無限,花銷無度,甚至勞民傷財,就會出現大問題。即“則雖充滿而不至盈溢也。滿謂充實,溢謂奢侈”。如果滿而將溢,則“制立節限”,節約開支,使國民收支平衡,國家不會出現很大的負債和赤字,外貿逆差和政府的財政赤字,都可以減少甚至變成盈餘。
我們中國現在貿易順差,政府稅收充盈,形勢很好。國家反貪污、反受賄,大力抓廉政建設,要求爲官的人、政府的公務員清正廉明,這也是“慎守法度”。雖然國庫充滿,也不至於盈溢,盈溢就是指奢侈浪費,奢侈浪費很快會把國庫掏空,因此這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我們講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經濟基礎非常重要,經濟基礎關鍵在制節謹度,節約開支,少浪費,並謹慎避免現象,這樣,諸侯的政權就能夠穩定,所謂“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一、世界首富用錢智慧
邢昺引用《書經》:“書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言諸侯貴爲一國人主,富有一國之財,故宜戒之也。”《書經》講“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就是高位跟驕慢習氣並沒有直接聯繫,所以在高位上的人,也可以不驕慢;富有的人跟奢侈沒有直接聯繫,也可節儉生活。“期”就是約定,約會,“祿”指富貴。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但生活很節儉,他能夠做到制節謹度。
“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地位高貴的人雖然跟驕慢沒有直接聯繫,但是往往很容易導致驕慢習氣產生。即驕慢習氣會自動自發的來,不知不覺的就生了傲心。所以儒家教導我們“傲不可長”,佛家說的傲慢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煩惱,只要有“我”的觀念,即是“我執”,宇宙本沒有一個獨立的我,都是因緣合和體。此身非我,何故着我?而身處高位,易生傲慢,甚至不知不覺,根本在於“我執”。“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本可以過節約的生活,可是家裡富有,環境使然,就不知不覺的會奢侈、會浪費,這也是惡習氣。孔老夫子在《孝經》裡特別教誡高位、富貴的人,不能夠驕奢淫逸。正如胡主席提倡的“以驕奢淫逸爲恥”,以它爲恥,因爲它是惡習氣。“人之初,性本善”,驕奢淫逸不是本善,是後天養成的不良習性,應該去除,在富貴中,依然修養自己美好的品德。“言諸侯貴爲一國人主,富有一國之財,故宜戒之也”。諸侯是一國的人君、領導,富有諸侯國的財產,更要戒除驕奢淫逸。
邢昺《正義》有兩段話,講得很好:“又覆述不危不溢之義,言居高位而不傾危,所以常守其貴;財貨充滿而不盈溢,所以常守其富,使富貴長久不去離其身,然後乃能安其國之社稷,而協和所統之臣人。謂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
經文重複講述不危不溢,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講了兩次。如此短文,反覆講述,可見非常重要。“言居高位而不傾危”,在高位上只要不驕慢,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守其貴也;“財貨充滿而不盈溢,所以常守其富”,他的財富充滿,甚至做得世界首富,自己不驕奢、不浪費,財富就能長久的保全。如果能夠用財富和地位,幫助世間苦難的衆生百姓,那就更是積德行善,富貴更能長久。比爾·蓋茨真的很有智慧,他把此生財富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捐出來,用作慈善事業,這是佈施。佛家講,因果報應,佈施的因,得財富的果報,愈佈施是愈富貴。所以“富貴長久而不去離其身”,他總在佈施,富貴就長久而提升,即福分愈來愈大。
“然後乃能安其國之社稷,而協和所統之臣人”。這樣國家安定,子孫得到福廕,諸侯國內的臣民都能上下和睦,實現和諧社會。“謂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國家因此而得到安定。“此”,就是一個國家領導人能做到不驕不奢,能夠高而不危,滿而不溢。國家領導人如此,下面臣民效法,現象自然會杜絕。“臣人以此和”,官員百姓都因此和睦安樂。
邢昺《正義》引用隋朝大儒皇侃所云:“在上不驕以戒貴,應雲居財不奢以戒富,若雲制節謹度以戒富,亦應雲制節謹身以戒貴。此不例者,互其文也。”皇侃意思深入一層。他說,“在上不驕”這是教誡身居高位的人,與之對應,應該說“居財不奢”,這是講佔有財富而不奢侈,不浪費,依然能夠節約,把有餘的錢財幫助社會,這樣能夠使富貴長久。所以“居財不奢”應該是用來教誡富者。一個是教誡貴者,一個是教誡富者。“制節謹度”,是教誡富的,“節”是節約;“謹度”,就是用度要謹慎,有錢也不可以鋪張浪費,錢終有花盡的一天,不可滋長奢侈之風,這是教誡富(富人)。與之相對“應雲制節謹身以戒貴”,身居高位的人,地位高貴,自己也要節約,而且言行舉止要謹慎。所以對富者而言是謹度,對貴者而言是謹身,這是互文。按照邏輯,應該是這個說法,大概是因爲省略,所以此意講的簡略。因此“在上不驕”之後,就沒有講“居財不奢”了,但是我們可以推論出來。“制節謹度”也就沒有講“制節謹身”了。所以我們學習古代的典籍,要懂得舉一反三,歸根結底,教我們戒驕奢淫逸。
二、華人首富恪守母教
華人首富李嘉誠,他母親是一位非常賢慧的傳統家庭婦女。從小母親就教導他,要謹慎做事,要講究誠信,要做一個忠孝節義的人。
李嘉誠十四歲時,父親因病過世,由於家庭經濟重擔,他放棄學業,出去工作。開始非常辛苦,他是家裡最大的孩子,爲了母親、弟弟妹妹,他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他們家是從潮汕地區遷到香港的,那時還在抗日戰爭當中,這位年輕的小夥子非常努力的工作,因爲他心裡想着母親、家庭,所以工作很專注、很努力,也很快就掌握了這些商業要領。李嘉誠雖然讀書並不多,但由於良好的家教,商業生涯一帆風順,最後一直做到了華人的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