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諸侯

不驕不溢協和臣民戒慎恐懼安守社稷

經文: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解釋章題簡析主旨

本章繼天子之孝後,講諸侯如何行孝。在周朝,天子下面有八百諸侯,諸侯是一國之主,地位僅次於天子。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種,是因地位不同而封地不同的五種等級。

爲什麼用“諸侯”,而不用諸公、諸子、諸男這些字樣?其實本該稱諸公,但是因爲“公”跟天子的“三公”稱呼上雷同,因此就不稱諸公,用第二個字諸侯,這是對每一個諸侯國的君王的敬稱。下面的伯、子、男三等也是屬於諸侯,不過在這裡就不稱侯了。

一、不驕不危有度不溢

經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諸侯之孝,“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在上”的諸侯,地位僅次於天子,貴在人上,高要不危,就是不能有驕慢的心理和態度,這樣即使在高位,也不至於危險了。不驕之後,還要“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制節”就是我們生活的費用要懂得節制,要節約,如果生活費用很高,很奢侈,再多的財富也會被浪費殆盡。所以這裡講的“不溢”,就是不能夠奢侈。

玄宗《御注》:“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諸侯是國君,地位很高,“而能不驕,則免危也”。所以高地位的人能夠去除驕慢的習氣,就可以免去危險。下面“費用約儉謂之制節”,這是講制節謹度。“慎行禮法,謂之謹度。”所以制節主要是在節約費用方面來講的。“謹度”,謹慎自己的言行,這是講遵守禮法。這裡強調的不驕、不溢,“無禮爲驕,奢泰爲溢”。所以一個人不守禮法,就是高於禮法之上,就是驕慢,心目中沒有把禮法放在第一位,甚至全不放在眼裡,無法可依,自以爲是,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都無禮,這就是驕的表現。“溢”,就是指奢侈浪費。所謂驕奢淫逸,貪圖享受,不懂節儉,不恭慎保持自己的德行,這就稱爲“溢”。所以在高位的人要謹慎去除驕、溢,不能讓它滋長。

二、不危不溢富貴長守

經文:【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在高位,因爲不驕慢,就不會危險,因此能夠長久保全他的高位。“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財富溢滿而不奢侈,還是謹慎節儉,就能保全他的富裕。“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高位的人,能夠保全富貴,自然就能夠保全社稷。高位者如果能夠不驕、不奢,能夠謹慎、恭敬的行事,人民看到後,也會佩服、效法,所謂“上行下效”。國內自自然然就能上下和睦,達到“和其民人”。上下和睦國家就安定,社稷也就得以保全。

唐玄宗《御注》雲:“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社稷”就是指神,一國之主祭奠社稷之神。“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爲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所以一個高位的諸侯,如果能夠不驕不奢,就能夠保全他的富貴,就能夠長久的祭祀自己國家的社稷之神,即自己可以長久的作爲一國之主,而人民也就自自然然能夠安定和睦。如此,可謂諸侯之孝。

邢昺《正義》:“言諸侯在一國臣人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懼,若不能以貴自驕,則雖處高位,終不至於傾危也。”這是講高而不危的含義,諸侯是一個國家的君主,一國內有文武大臣,也有普通老百姓,所以叫“臣”和“人”。諸侯在臣人之上,所謂是萬人之上,其位高矣。地位很高了,就會有危險,正如我們登高下看,會畏懼,自自然然就有一種畏懼感,一種危險感。以此比喻高位的人,要有畏懼感,“若能不以貴自驕,雖處高位,終不至於傾危矣”。在高位的人,不以位高驕慢,愈加戰戰兢兢,有所畏懼,深恐德行不夠,不能保持這樣的高位,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先人。即地位愈高,使命愈重,責任愈大,能夠不以貴自驕,這樣雖然處在高位,也不至於產生傾覆的危險。一個國家,產生內亂、傾覆、破國、亡國,追根到底,還是因爲領導人的驕慢所致。因爲驕慢,放縱,言行也不謹慎,往往就會導致內憂外患,所以憂患的產生,包括天災,根源還是在自己。佛家講的圓滿,“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整個宇宙都是自己真心變現的,外面的境界如果好,那是我們至孝至善的心變現的;如果外面的境界有天災,歸根到底是自己不善的心???感的。心外沒有境界,境界都是內心的影像,所以要改變不好的境界,就要改心,改自己的言行。作爲一個領導人,他真正能做到在上不驕,能夠做到節約不奢侈,謹慎自己的言行,自自然然災難可以得到化解,甚至免除,所謂“明王以孝治天下”,這是至德要道。

三、戒慎恐懼基業長存

本章以《詩經》的一句話來做總結:【《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御注》解釋“戰戰”是恐懼的樣子,“兢兢”是戒慎的樣子。所以“戰戰兢兢”就是戒慎恐懼。“如臨深淵”,我們想象在懸崖邊上探頭,自然會戒慎恐懼,從而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剛結一層薄冰的河面,很容易就塌下去,所以要格外小心,行之腳步不可太重,否則會冰破人陷。用這兩個戒慎恐懼的譬喻來形容,“義取爲君恆須戒慎”的意思就很明白了,作爲一個諸侯國的國君,要恆常戒慎恐懼,小心翼翼來維持這一國的基業;“恆”是不間斷、必須要之意。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邢昺《正義》解釋“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積一國之賦稅,其府庫充滿矣。”

諸侯國的經濟來源賦稅匯聚起來,國庫就很充實。“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則雖充滿而不至盈溢也。滿謂充實,溢謂奢侈”。國家要想國庫充滿、充實,要靠賦稅。賦稅出自國內人民的勞作,即現代所說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是稅收的來源。稅收的來源有定,不能無限增加,歷朝歷代帝王也都希望減輕賦稅,不能給國民太重負擔,且每次朝代更替,大家都希望減賦稅,甚至喊出“均貧富,減賦稅”的起義口號,除減賦稅,大家也希望平均財富,縮小懸殊的貧富差距。均貧富,這樣就可以幫助社會達到和諧。所謂“收入不在多寡,而在不均”。

我們國家免除了農民的稅收,這是歷史首次,是古代聖明的君王一直在夢寐以求而未能實現的,我們這個時代實現了,這是國家了不起的成就。

稅收完全從工商服務行業得到滿足,還能夠充滿國庫,所以皆大歡喜。“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雖然國庫稅收充滿,但是也要節省使用。如果不節儉、不謹慎有度,作爲高位的人,用錢無限,花銷無度,甚至勞民傷財,就會出現大問題。即“則雖充滿而不至盈溢也。滿謂充實,溢謂奢侈”。如果滿而將溢,則“制立節限”,節約開支,使國民收支平衡,國家不會出現很大的負債和赤字,外貿逆差和政府的財政赤字,都可以減少甚至變成盈餘。

我們中國現在貿易順差,政府稅收充盈,形勢很好。國家反貪污、反受賄,大力抓廉政建設,要求爲官的人、政府的公務員清正廉明,這也是“慎守法度”。雖然國庫充滿,也不至於盈溢,盈溢就是指奢侈浪費,奢侈浪費很快會把國庫掏空,因此這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我們講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經濟基礎非常重要,經濟基礎關鍵在制節謹度,節約開支,少浪費,並謹慎避免現象,這樣,諸侯的政權就能夠穩定,所謂“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一、世界首富用錢智慧

邢昺引用《書經》:“書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言諸侯貴爲一國人主,富有一國之財,故宜戒之也。”《書經》講“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就是高位跟驕慢習氣並沒有直接聯繫,所以在高位上的人,也可以不驕慢;富有的人跟奢侈沒有直接聯繫,也可節儉生活。“期”就是約定,約會,“祿”指富貴。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但生活很節儉,他能夠做到制節謹度。

“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地位高貴的人雖然跟驕慢沒有直接聯繫,但是往往很容易導致驕慢習氣產生。即驕慢習氣會自動自發的來,不知不覺的就生了傲心。所以儒家教導我們“傲不可長”,佛家說的傲慢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煩惱,只要有“我”的觀念,即是“我執”,宇宙本沒有一個獨立的我,都是因緣合和體。此身非我,何故着我?而身處高位,易生傲慢,甚至不知不覺,根本在於“我執”。“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本可以過節約的生活,可是家裡富有,環境使然,就不知不覺的會奢侈、會浪費,這也是惡習氣。孔老夫子在《孝經》裡特別教誡高位、富貴的人,不能夠驕奢淫逸。正如胡主席提倡的“以驕奢淫逸爲恥”,以它爲恥,因爲它是惡習氣。“人之初,性本善”,驕奢淫逸不是本善,是後天養成的不良習性,應該去除,在富貴中,依然修養自己美好的品德。“言諸侯貴爲一國人主,富有一國之財,故宜戒之也”。諸侯是一國的人君、領導,富有諸侯國的財產,更要戒除驕奢淫逸。

邢昺《正義》有兩段話,講得很好:“又覆述不危不溢之義,言居高位而不傾危,所以常守其貴;財貨充滿而不盈溢,所以常守其富,使富貴長久不去離其身,然後乃能安其國之社稷,而協和所統之臣人。謂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

經文重複講述不危不溢,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講了兩次。如此短文,反覆講述,可見非常重要。“言居高位而不傾危”,在高位上只要不驕慢,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守其貴也;“財貨充滿而不盈溢,所以常守其富”,他的財富充滿,甚至做得世界首富,自己不驕奢、不浪費,財富就能長久的保全。如果能夠用財富和地位,幫助世間苦難的衆生百姓,那就更是積德行善,富貴更能長久。比爾·蓋茨真的很有智慧,他把此生財富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捐出來,用作慈善事業,這是佈施。佛家講,因果報應,佈施的因,得財富的果報,愈佈施是愈富貴。所以“富貴長久而不去離其身”,他總在佈施,富貴就長久而提升,即福分愈來愈大。

“然後乃能安其國之社稷,而協和所統之臣人”。這樣國家安定,子孫得到福廕,諸侯國內的臣民都能上下和睦,實現和諧社會。“謂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國家因此而得到安定。“此”,就是一個國家領導人能做到不驕不奢,能夠高而不危,滿而不溢。國家領導人如此,下面臣民效法,現象自然會杜絕。“臣人以此和”,官員百姓都因此和睦安樂。

邢昺《正義》引用隋朝大儒皇侃所云:“在上不驕以戒貴,應雲居財不奢以戒富,若雲制節謹度以戒富,亦應雲制節謹身以戒貴。此不例者,互其文也。”皇侃意思深入一層。他說,“在上不驕”這是教誡身居高位的人,與之對應,應該說“居財不奢”,這是講佔有財富而不奢侈,不浪費,依然能夠節約,把有餘的錢財幫助社會,這樣能夠使富貴長久。所以“居財不奢”應該是用來教誡富者。一個是教誡貴者,一個是教誡富者。“制節謹度”,是教誡富的,“節”是節約;“謹度”,就是用度要謹慎,有錢也不可以鋪張浪費,錢終有花盡的一天,不可滋長奢侈之風,這是教誡富(富人)。與之相對“應雲制節謹身以戒貴”,身居高位的人,地位高貴,自己也要節約,而且言行舉止要謹慎。所以對富者而言是謹度,對貴者而言是謹身,這是互文。按照邏輯,應該是這個說法,大概是因爲省略,所以此意講的簡略。因此“在上不驕”之後,就沒有講“居財不奢”了,但是我們可以推論出來。“制節謹度”也就沒有講“制節謹身”了。所以我們學習古代的典籍,要懂得舉一反三,歸根結底,教我們戒驕奢淫逸。

二、華人首富恪守母教

華人首富李嘉誠,他母親是一位非常賢慧的傳統家庭婦女。從小母親就教導他,要謹慎做事,要講究誠信,要做一個忠孝節義的人。

李嘉誠十四歲時,父親因病過世,由於家庭經濟重擔,他放棄學業,出去工作。開始非常辛苦,他是家裡最大的孩子,爲了母親、弟弟妹妹,他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他們家是從潮汕地區遷到香港的,那時還在抗日戰爭當中,這位年輕的小夥子非常努力的工作,因爲他心裡想着母親、家庭,所以工作很專注、很努力,也很快就掌握了這些商業要領。李嘉誠雖然讀書並不多,但由於良好的家教,商業生涯一帆風順,最後一直做到了華人的首富。

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92章 廣至德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1章 孝經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80章 廣要道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96章 庶人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98章 廣揚名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04章 諫諍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
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92章 廣至德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1章 孝經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80章 廣要道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96章 庶人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98章 廣揚名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04章 諫諍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