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戒自己的心,用功很深。明朝有一位進士俞淨意先生,在自己的傳記中說,他十八歲就中了秀才,但是考不上舉人和進士,而且生活非常的拮据,很潦倒,靠教書維持生活。前後生了九個兒女,五個兒子、四個女兒,結果死的死、散的散、失蹤的失蹤,最後只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太太因爲傷心哭兒女的緣故瞎了眼睛。俞淨意公功名不遂,生活潦倒,又加上家庭不幸,非常的沮喪;而他自認爲也在力行着德行,做得很不錯,天天禱告竈神爺,希望竈神爺上天去給他稟告,每年都寫黃疏禱告竈神,卻好多年都沒有消息。
四十七歲那年,奇蹟發生了,竈神爺化成道士來到他家,給他點化:“你這一生命運不濟,原因在於自己德行有虧欠。”竈神爺說他表面上做得不錯,都在奉公守法,而且提倡學習古聖先賢的文化、斷惡修善、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等等,包括他在鄉里頭提倡的“文昌社”,也是依《文昌帝君陰騭文》來修行的,但是因爲他意惡太重,表面上雖然做的像個君子模樣,內心卻有種種的貪念、傲慢、偏激、瞧不起人、自私甚至還有邪淫的念頭,對過去、未來的種種妄想,都糾纏在內心裡面,所以竈神批評他:“你還想要求福,你內心裡這麼多意惡,想要得到福報不可能,而且上天還要給你加更重的惡報。”這些話像當頭棒喝,把俞淨意先生敲醒了。
第二天早起,正好是年初一,想到昨天晚上竈神爺的點化,真的是如夢方醒,他就立誓痛改前非,把自己的意惡要去除乾淨,不讓絲毫的惡念夾雜在自己心中。如是做了三年,結果整個命運都改變了。他後來考上了進士,這是古人最高的學位。他原來只是秀才,從十八歲做秀才到四十七歲都沒有考上功名,結果因爲他真心改過,竟然得到了進士的功名。更不可思議的是,在京城竟然找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這是他僅存的一個兒子,家裡的香火得以延續。
他自己考上進士也不願爲官了,知道爲善重要,所以回到自己家鄉大力的行善,成爲一鄉的大善人。他的兒子考取功名,連生七子,家裡變得人丁興旺。俞淨意公是真的在行大孝,孟子講“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自己因爲造惡,感得天的惡報,變得家破人亡,後代香火都沒有了,後來因爲發心行善,他竟然三年把命運全改過來了,而且香火得以延續,這就是“能守其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