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華夏銀行重組風波

上海匯東新路,華夏銀行上海分公司辦公大樓外,擁擠着大量的記者,這些記者們都在試圖從華夏銀行的核心高層獲取些許的內幕用以報道。

華夏銀行上海分公司作爲華夏銀行旗下的最大核心分公司,掌管了華夏銀行旗下的絕大部分商業投資業務,而華夏銀行上海分公司的總經理李巖也不是簡單角色,在陳敬雲起家之前就是陳敬雲就在陳氏家族的福鼎紡織廠任職總辦,隨後被調任華夏銀行任投資二部部長,投資二部主要負責對國內輕工業進行投資,而投資一部則是負責對國內重工業等基礎行業進行投資,其後由於工作出色被調任上海任職華夏銀行上海分公司總經理。

作爲華夏銀行體系裡的核心高層,李巖是早在上個月就知道了經濟發展司和財務部聯合提出的要對華夏銀行進行拆分的事情,而當時李巖還特地去了南京,和華夏銀行的其他十餘位核心高層進行了數場會議,會議的核心自然是怎麼面對來自經濟發展司和財務部的龐大壓力了,參加會議的除了陳氏兄弟外,有李巖等多位核心職業經理人,另外還有華夏銀行的其他部分大股東,包括盛宣懷。

儘管這些核心高層進行了數場會議,但是當時他們卻是沒能拿出任何有效的辦法來抵禦這場危機。

因爲華夏銀行的事情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不單單是企業自身的事情,而是整個中國的事情了,而能資格決定華夏銀行走向的只有陳敬雲,這一點不但華夏銀行的諸多高管知道,就連馬寅初和莊楠這兩個政方面的人也是知道,所以這雙方在接下來的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是圍繞着說服陳敬雲而展開工作。華夏銀行拿出了大量的數據資料顯示出拆分華夏銀行的害處,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害處,而政府方面同樣是用着大量的數據資料想要說明華夏銀行對於整個中國經濟體系而言是一個毒瘤。

這雙方都想要說服陳敬雲支持己方,而實際上呢陳敬雲誰都不想支持!

政府方面想要拆分華夏銀行有着他的理由,而華夏銀行不想被拆分同樣也有着理由,而對於陳敬雲來說,整個國家都是他統治的,華夏銀行的利益要考慮,國家的利益要考慮,他個人的利益同樣要考慮。

比如說拆分華夏銀行後,失去了華夏銀行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力,那麼對於陳敬雲的權勢來說是一種削弱。如果不拆分的話華夏銀行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太大,到時候整個中國經濟都可能被華夏銀行所綁架,儘管這華夏銀行裡他陳敬雲佔據70%的股份,整個陳氏家族佔據了高達75%的股份的,然後還有着25%的股份分別被國內的諸多富豪家族所掌控着,從整個國家利益角度去考慮,這種現狀是必須得到改變的。

處於諸多方向的考慮,就使得了陳敬雲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狀態,爲了解決這個事情,他先後多次的召見了政府方面的經濟人員,馬寅初、莊楠乃是安華林都爲此事和陳敬雲進行了多次的會議,同時陳敬雲還和華夏銀行方面的人也就是自己的兩個堂兄弟以及華夏銀行的其他幾個高管進行交談,試圖找出最優化的解決方案來。

因爲此事,雙方都是準備了無數的資料爲自己辯解。

而經過了長達一個月的雙方辯論後,事情也是大概明朗了起來,而這個時候華夏銀行要被拆分的消息也是走露了出去,造成了股市波動,爲了儘量了減小華夏銀行重組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陳敬雲終於是根據長達一個月的雙方辯論做出了決定!

華夏銀行必須要拆分,這一點不但是政府方面所力爭的,同時華夏銀行自身也表示可以有限度的進行拆分重組。不過要怎麼拆分,如何才能保住中國經濟不受華夏銀行重組的影響而崩潰,如何纔能有效的保證中國經濟的繼續高速增長,如何纔能有效的保障華夏銀行現有股東的利益這些都是雙方的爭論焦點。

而雙方爭論的重點貨幣發行權上,華夏銀行提出貨幣發行權可以收歸國有,但是華夏銀行爲統一國內貨幣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也必須得到補償,並提出了可以由中央銀行和華夏銀行共同發行貨幣的建議,而這一建議遭到了來自財政部莊楠的言辭拒絕。

莊楠聲稱:“貨幣發行權收歸國有是必行之事,這個就和必須收回關稅自主權一樣乃是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須做的兩件事!”

面對如此多的問題,首先解決的是貨幣發行權,財政部將會成立中國銀行作爲中央銀行,用以貨幣發行,國債發行,以及稅收代存等國家金融業務,此外中央銀行也會作爲銀行業監管機構存在,其他國內的商業銀行必須接受中央銀行的監管,同時向中央銀行上繳保證金,這基本上就是把華夏銀行的近半業務給硬生生的給拆掉了。

另外,由於新成立的中央銀行暫時缺乏必要的營業機構和相關業務部門,所以中央銀行向華夏銀行收購華夏銀行旗下的所有國債發行、貨幣發行、稅收代存等業務部門,這一收購金額高達三億元之巨,由於數額巨大,財政部根本就拿不出那麼多錢了,所以除了前期支付少量現金外,其他的將會以特別國債的方式進行支付,如果把國債的利息算上去的話,那麼財政部爲了把貨幣發行權從華夏銀行手中收回來,需要支付的金額至少高達四個億以上。而之所以給那麼多錢,這並不是說華夏銀行出售的這些機構值那麼多,而是政府是收回貨幣發行權對華夏銀行做出的補償,要知道當初華夏銀行爲讓華元成爲中國的統一貨幣可是花費了大力氣的。

這個最關鍵的問題決定下來了後,就是輪到了華夏銀行拆分重組的事項上來,對華夏銀行拆分重組乃是馬寅初和莊楠同樣極力要求的,而這也是華夏銀行極力反對的,陳氏兄弟表示如果只是拆分少量業務的話沒有問題,如果進行大規模的重組那麼華夏銀行就會陷入全面崩潰。

當時和馬寅初進行爭論的時候,華夏銀行財務總監陳敬聲毫不客氣的對馬寅初說:“拆分容易,我華夏銀行被拆分了後對全國經濟都會造成重創,這個責任你擔得起嗎?”

而這也是陳敬雲最爲擔心的事情,現在國內的工業正處於大發展的時期,各行各業都在快速發展中,如果這個時候作爲龍頭的華夏銀行被拆分而崩潰的話,那麼原本華夏銀行所控股的企業就會失去發展資金,還是以東南鋼鐵公司爲例子,在未來一兩年內所需要的高達數千萬的投資除了華夏銀行外其他銀行乃至財政部都拿不出來,更不要說福樂電氣,兩大船廠以及數大軍工廠等華夏銀行所控股的一大批企業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時候了。

然而華夏銀行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同時也是華夏銀行最爲致命的一點,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大到讓馬寅初和莊楠等國內一大批經濟學家們費盡了心思都要把這個畸形的怪物給拆掉。

爲此陳敬雲慎重考慮了後,還是選擇了折中的方案,華夏銀行暫時不拆分,但是進行資產的重組,強制性讓華夏銀行出售部分資產,比如旗下的部分全資控股企業中,必須出售其中一部分股份,以便減弱其對國民經濟的全面影響性質。

並且華夏銀行已經承諾未來將會減少對旗下企業的直接資金投入,而是轉爲提供貸款!

之前的華夏銀行並不是單純的一個商業銀行,其運轉模式更像是一個集團公司,它向外國、政府以及乃至貨幣發行籌藉資金然後把這些錢直接投資各行業,主要盈利模式爲直接來之於下屬各企業的利潤分紅,而不是和其他銀行一樣用的是貸款的模式。華夏銀行之前的投資模式是控股而不是貸款,這也是爲什麼華夏銀行旗下控股了衆多企業的原因所在。

同樣這種經營模式也讓華夏銀行成爲了國內負債最多的企業,包括來與政府的貸款,來自外國財團的貸款總額超過了十億元,這些錢大多都投入到了各大企業當中,拋開這些債務的話,經過財政部以及華夏銀行自身的聯合盤算,華夏銀行目前的資產總額高達三十四億元,其中負債十三億,淨資產爲二十一億元,這部分資產中有好幾個億乃是這幾年內只能看只能用的國債,也就是財政部爲了收購貨幣發行權以及相關業務渠道的補償金以及之前華夏銀行爲了支持國內戰爭而購買的大量國債,而剩下的資產大多數爲下屬的各大企業的資產了,其本身的現金流也不過億元左右。

如此的話通過出售一些非核心資產,那麼就能夠讓華夏銀行快速的彙集衆多的現今然後對一些重要基礎行業進行投資,這就是陳敬雲個人的想法!

而對於財政部的人來說,僅僅是進行重組是不夠的,他們要的是拆分華夏銀行,一個企業控制全國經濟命脈是他們無法忍受的事情,然而陳敬雲只允許進行對華夏銀行盡心重組財政部那邊也是沒有辦法,不過莊楠也不簡單,很快他就提出了財政部可以對華夏銀行也進行投資並佔據一定的股份比例,而且收購股份的付款模式還是國債,這一建議遭到了陳氏兄弟以及盛宣懷等所有股東的集體反對,而陳敬雲國家控股華夏銀行不怎麼感興趣,這最大的理由就是國家拿不出那麼多錢來控股華夏銀行,除非他陳敬雲願意把私人的股份送給國家,但是站在陳敬雲的角度來考慮,股份在他手裡還是在國家手裡都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在自己手裡的時候使用的還更方便一些。

於是乎國家控股華夏銀行的事情不了了之!

而華夏銀行要進行重組,而且還是限制性重組,這對於華夏銀行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這意味着華夏銀行將要被迫出售衆多優良資產,而這些資產可是每一天都在爲華夏銀行提供大量的利潤。

比如同奎藥業,這家由華夏銀行全資控股的藥業公司的抗菌素源源不斷的出口到歐洲戰場上,不但給中國帶回來了大量的寶貴外匯,更爲政府提供了衆多的稅收,更重要的是同奎藥業爲華夏銀行提供了龐大的現金流,成爲了華夏銀行企業中盈利能力最強悍的核心資產。

而這樣的核心資產卻是要被強制出售49%的股份,這對於華夏銀行來說是一個重創!

這種強行重組的模式已經是嚴重違背了市場自由經濟的理念,但是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來行政上或者說來之於陳敬雲的命令是不可違背的。

目前來說,華夏銀行對於陳敬雲最大的作用依舊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投資一些前沿性的方向,對一些基礎科研進行投資。要知道華夏銀行下屬的各大實驗室可是幾乎壟斷了中國的所有科學實驗室,東南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等數個大學的實驗室資金幾乎清一色是華夏銀行的下屬各大企業提供的,換句話說就是華夏銀行所提供的。而華夏銀行總部直屬的核物理實驗室更是陳敬雲親自下達指示設立的,僅僅是前期投資規模就是高達五十萬元,這種魄力和投資力度就算是以現今的國家力量來都無法辦到的。

目前的中國工業發展乃是科研力量都不是國家投資,而是來之於各大企業的投資,或者說是華夏銀行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儘管金額龐大,但是華夏銀行爲此獲取的利潤也是龐大無比的,比如福樂電氣對於電氣、無線電方面的投資金額也是龐大無比,但是卻是同樣給福樂電氣換回來了龐大的利潤收入,再比如同奎藥業的抗菌素已經可以說成爲了一個科研創收的標誌性產物,華夏銀行爲抗菌素的研發前後投入的資金超過百萬,但是收穫的利潤卻是以數千萬乃是數億來計算的,而正是因爲有着大量的潛在利潤也就是的中國的諸多企業對科研生產了極大的積極性,一些創新不斷涌現。

因爲有着諸多的作用,這也是陳敬雲必須保存華夏銀行主體業務的原因所在!

國民日報正式報道了成立中國中央銀行以及華夏銀行即將進行重組的消息,這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是一大場大地震,不過由於衆人之前猜測的對華夏銀行的商業資產部分進行拆分並不屬實所以對於整體中國經濟而言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至於貨幣發行權被收歸國有早已經在衆人的預料之外,所以也沒有引起太大的波動。

而於此同時,華夏銀行進行重組時將會出售大量的非核心資產的消息引起了國內金融業的再一次震動,大量的金融業精英們手裡握着大量的現金準備投入到收購華夏銀行旗下資產的盛宴中來,就算是那些一直頑固不化的守財奴式的舊派士紳地主也是把家中後院裡深埋着着黃金和白銀給挖了出來,然後準備去購買華夏銀行下屬企業的部分股票。

華夏銀行的非核心資產出售規模高達數億以上,而牽扯的資金更是波及了全國範圍,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這一次華夏銀行的資產出售同樣爲活躍中國資金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大量民間中的資產被集中起來然後涌入到了工商業當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部分地主開始拋售土地彙集資金,由此造成了全國法範圍內地價的一次普遍性下降,這對於中國即將在全國上演的土地改革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差一點就是5K的二合一章節了,不過想想還是算了讓諸位省點錢,於是字數就變成了

第315章 B3轟炸機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309章 袁世凱的調整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757章 檢閱艦隊第205章 午後上海第472章 一戰爆發第244章 財政預算(二)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620章 北平王庚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622章 東北開發的序幕第941章 終戰令第249章 和談呼籲第386章 俞府婚宴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605章 巡視之蕪湖第683章 平壤戰役(二)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57章 北京初雪第619章 桃花情第517章 股票瘋狂第1028章 改換門庭第487章 蒙古問題第448章 ,北洋的葬禮(二)第4章 花巷所聞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876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一)第996章 權力過渡第425章 日本人的意外第406章 工業體系發展計劃第40章 亨利歸來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951章 進軍伊朗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757章 檢閱艦隊第828章 中國需要中東(一)第365章 救援通道(三)第628章 新老權力交接第171章 沈綱之計劃第17章 于山和旗界第347章 巢湖激戰(四)第886章 登陸琉球(一)第60章 蘇浙局勢(三)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646章 天城號的沉沒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672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二)第536章 華山級航空母艦第658章 裝甲洪流(二)第923章 櫻花計劃(二)第826章 偉大事業第848章 空襲!!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599章 鎮壓(二)第607章 二十個軍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366章 空運補給第643章 海空大戰(二)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81章 國民軍第一師第342章 渡江第三天第278章 教育事(二)第577章 總動員(一)第507章 組閣風波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274章 國會選舉(二)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211章 大戰(一)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811章 巴爾瑙爾會戰(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693章 朝鮮共和國第175章 火炮試射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214章 雙劍勳章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71章 各省局勢第955章 繼承人(一)第479章 左玉剛的勇猛第948章 德國問題(二)第257章 設軍任免(一)第545章 伯爵夫人(一)第594章 大罷工(一)第9章 密議(一)第631章 大興土木第762章 軍費之爭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7章 林家有女第1024章 忍讓第28章 購軍械(一)
第315章 B3轟炸機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309章 袁世凱的調整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757章 檢閱艦隊第205章 午後上海第472章 一戰爆發第244章 財政預算(二)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620章 北平王庚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622章 東北開發的序幕第941章 終戰令第249章 和談呼籲第386章 俞府婚宴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605章 巡視之蕪湖第683章 平壤戰役(二)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57章 北京初雪第619章 桃花情第517章 股票瘋狂第1028章 改換門庭第487章 蒙古問題第448章 ,北洋的葬禮(二)第4章 花巷所聞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876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一)第996章 權力過渡第425章 日本人的意外第406章 工業體系發展計劃第40章 亨利歸來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951章 進軍伊朗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757章 檢閱艦隊第828章 中國需要中東(一)第365章 救援通道(三)第628章 新老權力交接第171章 沈綱之計劃第17章 于山和旗界第347章 巢湖激戰(四)第886章 登陸琉球(一)第60章 蘇浙局勢(三)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646章 天城號的沉沒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672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二)第536章 華山級航空母艦第658章 裝甲洪流(二)第923章 櫻花計劃(二)第826章 偉大事業第848章 空襲!!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599章 鎮壓(二)第607章 二十個軍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366章 空運補給第643章 海空大戰(二)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81章 國民軍第一師第342章 渡江第三天第278章 教育事(二)第577章 總動員(一)第507章 組閣風波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274章 國會選舉(二)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211章 大戰(一)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811章 巴爾瑙爾會戰(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693章 朝鮮共和國第175章 火炮試射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214章 雙劍勳章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71章 各省局勢第955章 繼承人(一)第479章 左玉剛的勇猛第948章 德國問題(二)第257章 設軍任免(一)第545章 伯爵夫人(一)第594章 大罷工(一)第9章 密議(一)第631章 大興土木第762章 軍費之爭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7章 林家有女第1024章 忍讓第28章 購軍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