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中俄南京條約

九月十六號,原俄羅斯帝國海軍上將,黑海艦隊司令,二月革命沙皇退位後第一個宣佈效忠臨時政府的俄羅斯帝國海軍上將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高爾察克由日`本抵達上海,當天他會見了諸國駐華公使並發表了強烈反對社工黨在國內進行大屠殺的演講後乘坐火車抵達南京準備面見陳敬雲以尋求來自中國方面的支持。

中國南京共和政府對高爾察克的到來表現出了極大的歡迎,甚至派出了由政務院院長安華林爲首的歡迎代表團在南京南火車站迎接高爾察克的到來。

當天晚上,南京共和政府爲高爾察克以及其他流亡在華的原沙俄軍政要員舉行了盛大的晚宴,總統陳敬雲親自出席,並盛讚高爾察克奮不顧身而準備回俄國對抗社工黨殘暴統治的偉大情操,並承諾中國人民將會和俄國人民站在一起。

來自陳敬雲的承諾讓這位俄國海軍上將對回國的旅程充滿了信心,尤其是當他再一次得到了來自於陳敬雲的承諾,中國將繼續履行協約國盟友的義務,爲部分俄軍繼續提供武器和彈藥等物資,而這個部分俄軍指的的自然就是遠東地步的部分俄軍。

然而任何東西都是需要代價的,次日也就是九月十七號,流亡到法國的俄羅斯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組建流亡政府內閣,在華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被任命爲軍事部部長。

而與此同時,高爾察克代表流亡臨時政府和中國簽訂協議,俄國和中國重新劃定邊界線,俄國承認外蒙古爲中國領土,同時爲了中俄時代友好,俄國歸還前清時代割讓給俄國的領土,其中包括庫頁島和外興安嶺以及新疆西部地區等!

當陳敬雲看着手中的這份中俄南京條約時,臉上滿是笑容,而身邊的安華林等人也是笑容滿面:“這樣的機會算得上是千載難逢啊!”

陳敬雲道:“這種振奮國民士氣的事情要好好的宣傳,大大的宣傳!”

說到這裡,陳敬雲轉頭看向了陸軍上將沈綱,然後道:“陸軍統一編制計劃我已經看過了,很好,把兩團制的師改成三團制的師是必須的,所欠缺的炮兵部分可以從獨立炮兵部隊中抽調,欠缺的部分以後再慢慢補充,先把三團制的架子給搭起來!”

聽到此話,沈綱大喜:“總統明鑑!”

陸軍在1915年的整編方案中,進行的是旅改師規劃,由此國民軍體系中1-32師乃是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的整編師編制,而剩下的33-59師乃是兩個步兵團,炮兵也只有一個營的簡編師編制。陸軍一直都想要能把這些簡編制變成整編師,不過之前受限於人員薪資過高以及和平狀態等因素而無法完成,現在眼看着國內就要爲了那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介入俄國內戰了,所以陸軍的擴編是勢在必行的,義務兵的實行讓人員的薪資大大降低,雖然增加新番號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把那些簡編制改成整編師卻是陸軍一直所希望的,把這26個簡編制也改成整編師後,陸軍規模至少可以擴充十萬人以上的規模。

隨着中俄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上下都是陷入了亢奮之中,就連平時裡的和平主義者在面對那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時候都是縮回了脖子不在出言反對出兵。

而俄國臨時政府和南京共和政府簽訂的中俄南京條約遭來了社工黨的強烈反對,並宣佈絕不承認這個所謂的中俄南京條約,不過他們自己也好不到那裡去,除了之前拿出同樣的條件謀求和中國達成協議以讓中國放棄支持白俄外、更是爲了和德國停戰以便用全部力量來應對俄國的內戰,社工黨迅速的和德國正式簽訂了停戰條約,也就是所謂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

而這份條約相對比俄國臨時政府和中國簽訂的南京條約更爲苛刻,條約規定蘇俄承認芬蘭、烏克蘭、格魯吉亞之獨立,並有義務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立即締結和約;

蘇俄將愛斯特蘭、立夫蘭、庫爾蘭、立陶宛、俄屬波蘭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而上列各地今後之政治狀態,僅德奧二國有權決定;蘇俄撤出阿達罕(Ardakhan)、卡爾斯、巴統等省,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接管;蘇俄拆除阿蘭羣島上所有防禦工事,其未來地位由德奧瑞芬四國共同決定。

如果說南京條約讓俄羅斯失去了遠東地區的一百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損失了面子外,那麼這份蘇德停戰條約就是徹底把半個俄羅斯給送了出去,這份條約讓俄國損失了六千多萬的人口,相當於當時俄國的44%的人口,農產損失33%;工業損失54%;製糖業損失80%;鐵礦損失73%;煤礦損失75%;財政收入損失約27%,另外還有高達數十億馬克的戰爭賠款。當然了列寧給出的理由是這只是一個空間換取時間的外交,等實力強大了就可以隨時再拿回來,但是在其他人看來,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投降。

而正是這份蘇德條約讓大量的俄國人對社工黨更爲不滿轉而加入俄國臨時政府當中!

十月份,俄國臨時政府正式把海參崴定位臨時首都,隨即以原俄國駐滿洲部隊以及遠東地區的部分俄軍爲基礎組建了俄羅斯臨時政府國防軍,高爾察克就任總司令,緊接着由捷克、奧匈等國戰俘組成的捷克兵團譁變並控制了貝加爾湖到烏拉爾山脈的西伯利亞鐵路,高爾察克從遠東地區組建的俄羅斯臨時政府國防軍沿着鐵路迅速向西推進,並準備抵達鄂木斯克和當地的捷克兵團進行匯合,於此同時,俄國境內的其他部分地區也是相繼出現大規模的反抗勢力,一時間,俄國內到處都是硝煙沖天,爆炸聲不斷。

1917年的世界局勢基本上都是圍繞着俄國的內亂而發展,而作爲主要參戰國的俄國所爆發的內亂已經不單單影響到了他們,更嚴重影響到了其他參戰國!

而最明顯的就是蘇聯和德國在十月份簽訂了正式停戰條約後,德國和奧匈兩國開始把大量的兵力調往西線,一時間英法聯軍的壓力迅速增加,而剛剛參戰沒幾個月的美軍登陸了歐洲戰場後,也是首次嚐到了世界大戰中傷亡慘重的滋味!

在1917年9月份英法美三國聯合發動的秋季進攻當中,英法聯軍一如既往的傷亡了好幾十萬人外,首次參加大規模戰役的美軍在短短一個月內的戰役裡傷亡高達十萬人,而當時美軍在法國登陸的部隊一共也才五十來萬而已!

巨大的傷亡加上冬天來臨,更重要的是德軍終於是在東線把俄國給逼降了後,奧匈和德國抽調了大量兵力往西線,使得英法美三國聯軍根本就無法取得寸進。

西線中雙方戰略對持的局面在1917年並沒有得到任何改變,哪怕是英法兩國的坦克相繼登場後,依舊沒能改變這一局面,因爲僅僅在英法兩國的坦克登上戰場不過兩個月,德國人自己的坦克也是登上了戰場,而如果仔細看看歐洲戰場的這些坦克,那麼就會發現,這些坦克的外形幾乎是一樣的,甚至連主炮的口徑都是一樣的。

而之所以又這樣的情況出現,那是因爲他們的坦克都是仿製自中國所研發的第一代履帶式坦克T1式坦克。

中國坦克的研發始於1914年,同年參謀部也成立了裝甲科並開始研發並試驗裝備坦克,蕪湖拖拉機廠在引進的汽油拖拉機的基礎上,設計研發出了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的一款坦克,重五噸,採用了一門1916年式47毫米二十五倍炮以及兩挺重機槍爲火力,同時正面有着高達十二毫米的裝甲,側面也有着六毫米厚的裝甲,最高時速爲十二公里每小時,最大航程爲五十三公里。

這是一款相當標準的原始步兵支援坦克,這款被正式命名爲T-1式的坦克被研發出來後小批量的裝備了裝甲科下屬的試驗部隊,隨後裝甲科下屬的這支試驗部隊得到了來至於陳敬雲的親自批示支持,每一年都獲得了大量的專屬經費,裝甲試驗部隊對這些裝甲車進行了大量試驗後,根據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重新開始設計了T2式坦克,那是一款重六噸,採用和T1坦克相同的1916年式47L25坦克炮,速度上所有提升達到了十四公里每小時。這個T2式坦克相對於第一代T1坦克而言,最大的進步就是採用了諸多成熟的技術工藝,減少了坦克的故障率,而其他的紙面性能倒是沒有太大的提高。

隨後T2坦克開始列裝裝甲試驗部隊,1916年陳敬雲下令以裝甲試驗營爲基礎成立裝甲團,同年底擴編爲裝甲旅,主要裝備T2式坦克以及配套開發的M1式裝甲車,M1裝甲車乃是中福汽車公司所生產的貨車底盤爲基礎改裝設計而來,主要就是加裝了部分裝甲後利用其速度優勢爲部隊提供偵查等力量。

而爲了讓裝甲部隊擁有步兵的支援,裝甲旅內除了擁有兩個坦克營外,還擁有三個摩步營,一個汽車拖拉的野炮營。此外還有衆多的輔助力量比如:快速工兵營,快速輜重營等,這個裝甲旅是一個合成快速機動部隊的模式。

除了這個裝甲旅外,參謀部還決定把一個步兵師改編爲摩步師,準備大量裝備汽車和摩托車,使其擁有快速機動的能力用以支援裝甲旅作戰,而這個摩步師的改編就是落在了第九師上面。

這一個裝甲旅和一個摩步師都是屬於試驗性質的部隊,而且還是那種高度保密的部隊,坦克這種東西陳敬雲是希望別人越晚知道越好,不過這些大規模的部隊編制改動只能瞞過普通人,根本就瞞不過那些外國的情報人員,英國人最先知道了坦克的事情,然後他們自己本來也是有在進行相關的坦克設計,只不過中國的T1坦克出來的更早而已,而且性能上比他們自己弄出來的要好一些,所以英國人迅速向中國購買了T1坦克的設計,並以次修改了自己的坦克設計,而德國人也是通過一些情報途徑獲得了中國坦克的一些情報,如此一來不用多久歐洲戰場上就是出現了坦克的身影。

而這個時候的坦克並沒有改變戰局的能力,現在的坦克作用只是支援步兵作戰,在西線當中的坦克就是用來突破敵軍的戰壕的,但是現在坦克的性能是無法有效的完成這種任務,所以雙方的坦克投入戰場上後,又是迅速的被敵軍的炮火力量所摧毀以至於雙方的坦克損失的速度都非常快,德國的坦克在11月份剛投入戰場,等到1918年1月份的時候,德國人累計損失的坦克已經高達兩百多輛。

而這個時候作爲首個發展坦克並列裝坦克的國家中國一共擁有的坦克也不過一百多輛而已,由此可見戰爭的刺激對於軍備的發展而言是有多重要。

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210章 衝鋒(二)第587章 中日倫敦條約第869章 百機混戰第372章 北洋應對第761章 b19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9章 密議(一)第360章 宣傳處(二)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264章 小別新婚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284章 風雨雨來(二)第63章 所謂漂亮第300章 皖贛之末第598章 鎮壓(一)第488章 鎮壓蒙古叛軍第352章 蔡凝(三)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600章 大清洗(一)第265章 東南宣撫使(一)第1003章 兄弟(二)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141章 薩鎮冰南下第119章 反攻開始第455章 北京肅清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72章 牽手賞梅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377章 關餘和憲法第544章 民族主義失控第722章 海軍貪污案(一)第1027章 政治體系第69章 山本純一郎(二)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304章 入役儀式(一)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222章 滇軍和四川(一)第233章 喜與憂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705章 bb-08輕型戰列艦‘少昊號’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850章 黎明到來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881章 兩敗俱傷(一)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780章 蘇德戰爭(一)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6章 孫府逸事第426章 冬季休整第226章 參謀部總長(二)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3章 突如起來的槍聲第1058章 巴格達談判(二)第1056章 分析(二)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806章 李玉挺的運氣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528章 義務兵洪九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411章 滁州失守第212章 大戰(二)第417章 戰後整編第748章 日本的選擇(二)第595章 大罷工(二)第1048章 坦克對決(三)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812章 巴爾瑙爾會戰(三)第285章 風雨欲來(三)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130章 低泣時刻第732章 大型裝甲航母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555章 戰前會議第336章 總攻命令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835章 h1直升機第967章 橄欖枝一號(二)第209章 衝鋒(一)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1050章 坦克對決(五)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643章 海空大戰(二)第146章 輿論控制第389章 財團和鐵路第106章 各方反應第943章 日本投降(二)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996章 權力過渡第753章 泰國的擴張(二)
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210章 衝鋒(二)第587章 中日倫敦條約第869章 百機混戰第372章 北洋應對第761章 b19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9章 密議(一)第360章 宣傳處(二)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264章 小別新婚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284章 風雨雨來(二)第63章 所謂漂亮第300章 皖贛之末第598章 鎮壓(一)第488章 鎮壓蒙古叛軍第352章 蔡凝(三)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600章 大清洗(一)第265章 東南宣撫使(一)第1003章 兄弟(二)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141章 薩鎮冰南下第119章 反攻開始第455章 北京肅清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72章 牽手賞梅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377章 關餘和憲法第544章 民族主義失控第722章 海軍貪污案(一)第1027章 政治體系第69章 山本純一郎(二)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304章 入役儀式(一)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222章 滇軍和四川(一)第233章 喜與憂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705章 bb-08輕型戰列艦‘少昊號’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850章 黎明到來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881章 兩敗俱傷(一)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780章 蘇德戰爭(一)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6章 孫府逸事第426章 冬季休整第226章 參謀部總長(二)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3章 突如起來的槍聲第1058章 巴格達談判(二)第1056章 分析(二)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806章 李玉挺的運氣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528章 義務兵洪九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411章 滁州失守第212章 大戰(二)第417章 戰後整編第748章 日本的選擇(二)第595章 大罷工(二)第1048章 坦克對決(三)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812章 巴爾瑙爾會戰(三)第285章 風雨欲來(三)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130章 低泣時刻第732章 大型裝甲航母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555章 戰前會議第336章 總攻命令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835章 h1直升機第967章 橄欖枝一號(二)第209章 衝鋒(一)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1050章 坦克對決(五)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643章 海空大戰(二)第146章 輿論控制第389章 財團和鐵路第106章 各方反應第943章 日本投降(二)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996章 權力過渡第753章 泰國的擴張(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