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分析(二)

T15坦克也一樣,早期的T15A是基本型號,而1942年定型的T15B作爲第一款改型,主要是增加了首上裝甲和側面裝甲,首上裝甲從70毫米增加到了85毫米,而側面也是增加了十毫米。

T15A和T15B之間雖然有所變化,但是整體變化依舊不算大,而這兩款型號也是生產數量比較多的,佔據了T15系列坦克的大半。

T15B在增加了首上裝甲和側面裝甲後,陸軍依舊對T15B的防護能力不滿,所以進一步增加裝甲厚度,首上直接增加到了100毫米的大角度傾斜裝甲,同時炮塔也更換爲新型炮塔,新型炮塔的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130毫米,而這樣改動後就是1943年定型的T15C。

然而T15C雖然防護能力大大增加,但是後於裝甲厚度的增加,同時動力系統的變動不大,所以就導致T15C坦克的機動性大幅度下降,在測試裡暴露出來了大量問題,所以僅僅是生產幾十多輛後就停產,而僅有的這幾十輛也在後期被改裝升級爲T15D。

爲了解決T15C坦克動力不足的問題,陸軍原本是選用了上海動力公司的新型號汽油發動機,但是當時陸軍研發的T18坦克已經進入了尾聲,當時T18坦克已經選定用SV700柴油發動機,雖然這個SV700柴油發動機因爲體積比較大,而T15坦克的前期型號動力艙都比較小,裝不下這個SV700。

但是當時陸軍考慮到已經把柴油發動機作爲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而且也是考慮到後勤因素,還是拋棄了汽油發動機,選用了漢通機械公司的另外一款柴油發動機SV650,實際上就是SV700柴油發動機的縮小版本,體積上比SV700小一些,功率也相應的降低到了六百五十匹馬力,不過油耗以及穩定性都比原本的SV700好很多。

之所以當初不直接選擇擴大動力艙直接裝備SV700,那是因爲如果選擇了擴大動力艙,那基本上也就是T18了,當初T18的體型之所以增加,重量也增加到四十噸,就是爲了裝備那個SV700坦克擴大了動力艙,同時加大了車體用來裝備105L50主炮。而且當時還得考慮到另外一點,那就是前面T15A/T15B的後續升級,這兩款T15坦克的前期型號動力艙就那麼大,後續升級的話發動機體積也只能那麼大。所以基於諸多考慮,還是選擇了SV650發動機。

選用了新型動力後,由於動力的增加,而且新型炮塔也可以裝備T18的主炮,所以乾脆就把主炮也給換了,換成了T18坦克的105L50主炮,最後在1944年年初定型。此時這T15D的性能數據已經變爲主炮爲105L50,首上裝甲爲100毫米大角度傾斜裝甲,炮塔正面爲130毫米,採用SV620柴油發動機,相應的整車噸位也從T15A的三十五噸增加到了三十八噸,已經是四十噸的T18A相差不大了。

這個T15D在T18大規模服役之前持續生產到了1944年的9月份,因此產量也比較大,佔據了T15系列坦克的四分之一左右。

從外觀甚至性能上看,這個T15D和T18實際上都是非常類似的,而這也是很多人和T15和T18坦克稱之爲一個系列的原因所在,實際上說他們是一個系列也沒有錯,因爲這個T18本來就是T15的後期大改型號。

儘管衆所周知中國的T15D坦克在1944年九月份已經正式停產,但是T15系列坦克的升級改裝卻是從來都沒有停止過,1945年初,陸軍通過了一項大規模升級計劃,主要是針對陸軍內保有的大量舊式裝備進行技術升級或者改裝,以便讓他們發揮出更強悍的戰鬥力。其中包括T9\12系列坦克的大規模改裝計劃,也就是利用T9\12系列坦克的底盤改裝爲自行突擊炮、自行坦殲火炮、自行榴彈炮以及各種特種坦克,比如噴火坦克,掃雷坦克。而和T9\12系列大規模改裝計劃並列的還有T15的前期型號升級計劃,陸軍是打算把前面的大量T15A以及T15B升級到T15D,具體升級計劃就是換裝新式的SV620柴油發動機,換裝炮塔和主炮,同時給正面加焊一塊三十毫米厚的裝甲板。

這個升級計劃對於中國陸軍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爲某種程度上來說,T15D坦克儘管炮塔的防護以及機動能力不如T18坦克,但是在火力,首上防護兩者已經是相當。

中國陸軍的升級改裝計劃那麼龐大,哪怕是外軍的人也能夠獲知,馬歇爾非常清楚,中國陸軍裡頭雖然有T15和T18之分,但實際上這兩者就是屬於同一個級別的產物,這也就是說,美國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幾千輛的T18,而是上萬輛乃至未來更多的整個T15\18系列坦克。

而美國陸軍裡頭唯一能夠和他們進行勉強對抗的只有M26,而偏偏這個M26數量還嚴重不足。

一場克查赫戰役,已經讓美國人再一次認識到了,M4坦克已經是徹底落後於世界潮流了,同時也是對中國陸軍的T18坦克有了更加畏懼的認知。

同時中國人知道自家的第三師是王牌師,而其他部隊無法和第三師擁有同等的戰鬥力,但是美國人瞭解的卻是不多了,他們所認爲的是,同樣的部隊中國還有至少上百個師。

雙方都產生了對方不簡單的想法。

而同時,對於全面戰爭的恐懼也是迫使了兩國上層人士按捺下心中的激憤,選擇了漠視。美軍那邊不反攻,而中國這邊也是在哪下了克查赫後,停止繼續南下,同時外交上也是擺出了一副受害者的姿態,不再和以前那樣強勢。

然而不管怎麼說,這一次克查赫都算是中國狠狠的扇了美國人一個嘴巴子,更加暴露出來一個讓美國人爲之害怕的可能性,那就是如果德國問題繼續無法得到解決,如果這場世界大戰還持續下去的話,難保陳敬雲不會發起第二次,第三次大規模軍事衝突,而到時候誰都無法保證還能夠控制事態,誰都無法保證陳敬雲不會往紐約扔核彈!

而同時中國在德國問題上,也是做出了數月以來的巨大讓步,首先是中國強行壓着德國表態,迫使他們放棄奧地利、捷克的主權,同時也針對蘇俄方面,也是表示可以放棄東普魯士。同時中國也表示德國依舊控制下的荷蘭、比利時、丹麥可以在英美兩國的主持下恢復獨立併成立政權。

而事關中國自己方面,中國再一次發表承諾,中國無意在歐洲獲取領土,中國在歐洲駐軍只爲了保障歐洲人民的獨立和自由。

並再一次重申,中國將嚴格遵守1942年的中英印度洋公約、1944年的中英美太平洋公約、1944年中美聯合公報當中國的相關條款,並將一如既往的不承認任何在戰爭時期的領土變更。

不承認戰爭時期的領土變更,這一條是二戰英美蘇、中英美都相互簽訂過的條約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條款,也就是說,各國除了不承認德國爲首的軸心國以及日`本在戰爭時期侵佔的領土外,同時也承諾不會吞併戰爭時期佔領的領土。

基於這一條款,中國佔領琉球、日`本本土以及日`本各殖民地、馬來西亞、菲律賓北部、西部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後,都沒有采取直接吞併的政策,而是扶持當地成立獨立政府爲主,同時以託管的名義託管一些日`本原殖民地以及重要地區,比如現在的琉球、日`本在中太平洋的諸多殖民地島嶼都是以託管的名義被中國實施軍事管理。同時根據中英印度洋公約,中國也託管了英國的原殖民地安達曼羣島,不過根據條約只限於二戰期間,戰後必須歸還,至於說戰後會不會真的歸還,那就得日後中英兩國的外交家們進行扯皮了。

同時由於不能直接吞併,中國爲了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軍事控制權,是採取了租界軍事基地駐軍的方法,比如新加坡,去年開始中國就和剛成立沒有多久的馬來西亞政府簽訂條約,租界新加坡給中國作爲軍事基地使用,只不過整個軍事基地的範圍有些大,包括了整個新加坡而已。

當中國自己同時還迫使德國做出了一定讓步後,美國那邊也是態度略微軟化,並且通過駐華大使館和中國外交部進行了秘密溝通,探討通過談判徹底解決這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而陳敬雲和美國總統杜魯門也是相互發了數封私人電報,探討解決德國問題的方法和可能性。

而雙方的秘密談判中,除了解決德國問題外,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全球利益分配的問題,比如中美兩國都非常關注的全球關稅協定,雖然去年的中英美太平洋公約、中美聯合公報當中都有相關的條款,但實際上一直都沒有得到履行。

如今英美兩國已經是籌備着成立全球關稅協定組織,並正式邀請中國加入,對於加入全球關稅協定,中國自然是想的,因爲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要想繼續發展,就必須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來,關起門到發展軍工打世界大戰是一回事,關起門來發展經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說了中國爲什麼在二戰裡頭四處出擊,甚至出兵歐洲,不就是爲了獲得戰後的全球市場嘛。

眼看着中美兩國打不起來,這以後嘛玩的就是經濟戰了,美國眼紅中國的國內市場以及中國控制下的亞洲市場,中國同樣眼紅美國的國內市場和美洲市場以及歐洲市場,這加入了全球關稅協定後,以後誰死誰活就得看各自本事了。

同時這一場秘密談判中,還涉及到了一個戰後殖民地地位的問題,中美兩國在這方面向來是步調非常一致的,當丘吉爾還不知道的時候,中美兩國已經是暗中計劃好了印度以及非洲諸國殖民地的未來。

首先是印度,中美兩國一致認定印度必須獨立,不過中國想要的是印度分別獨立爲五個甚至六個國家,但是美國卻是改變了去年的想法,現在他想要印度獨立爲一個完整國家,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爲去年的時候中美矛盾雖然大,但還有個日`本在前頭頂着,所以當時美國是對印度獨立成多少個國家無所謂的,但是現在嘛不一樣,中美的對抗已經公開化,表面化,這美國人現在就是希望印度獨立爲一個完成國家後,憑藉印度的龐大國土和人口基數,再加上美國的援助,有把握把印度扶持起來並牽制中國,當然這個時候的美國人還不知道印度是爛泥扶不上牆,後世的蘇聯援助了獨立後的印度幾乎一整套的工業基礎,再加上英國人遺留下來的工業基礎,這印度人怎麼說也能混一個工業國家的名頭吧,但他們到二十一世紀後混到什麼地步了,他們連子彈都還要進口,一艘軍艦下水十幾年都還沒有舾裝完畢,二十一世紀的鐵路系統甚至都不如獨立前四五十年代英國殖民時代的鐵路系統完善,如此奇葩的民族印度人是全球獨一份,比非洲黑叔叔都要來的不堪。

就跟中國人喜歡窩裡鬥一樣,這印度人搞笑的奇葩天賦是深刻在他們的骨髓裡頭,都是屬於種族特有的劣根性,改不了。

如果1945年的今天美國人瞭解到印度人的尿性,肯定不會浪費力氣去搞什麼扶持印度人,而是會選擇和中國直接把印度給瓜分了,當工業原材料供應地和工業品傾斜市場。

第592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69章 十九號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1042章 克查赫衝突(二)第281章 參謀部會議(一)第1013章 最壞打算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235章 岑春煊第130章 低泣時刻第618章 討厭和喜歡第1040章 秋熱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392章 吳佩孚的怒氣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36章 軍服肩章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473章 英國表態第59章 蘇浙局勢(二)第182章 踏上杭州第180章 莊大福和第八師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711章 養狗咬人第586章 毒氣彈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577章 總動員(一)第865章 慘烈(二)第286章 爲了中國第869章 百機混戰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20章 袁方的第三營第900章 東京轟炸(三)第389章 財團和鐵路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446章 南邊來人第475章 青島第一戰第601章 大清洗(二)第166章 戰火紛飛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187章 上海亂第78章 福州兵工廠(二)第250章 第二次轟炸(一)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801章 十月下旬攻勢!第91章 福州冬日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369章 陳家兄弟(二)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67章 關餘貸款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959章 美國的決心第331章 馮國璋計劃第340章 八月轟炸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76章 冬衣風波(三)第973章 南京談判(一)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598章 鎮壓(一)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1000章 風雲再起(一)第907章 火燒東京(二)第116章 增兵浙北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49章 建寧和邵武第430章 代表團抵達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840章 風雨涌動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367章 吳佩孚之夜襲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680章 進攻平壤(三)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63章 所謂漂亮第174章 東南鋼鐵廠第535章 華太級重型巡洋艦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74章 冬衣風波(一)第141章 薩鎮冰南下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63章 所謂漂亮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947章 德國問題(一)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
第592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69章 十九號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1042章 克查赫衝突(二)第281章 參謀部會議(一)第1013章 最壞打算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235章 岑春煊第130章 低泣時刻第618章 討厭和喜歡第1040章 秋熱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392章 吳佩孚的怒氣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36章 軍服肩章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473章 英國表態第59章 蘇浙局勢(二)第182章 踏上杭州第180章 莊大福和第八師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711章 養狗咬人第586章 毒氣彈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577章 總動員(一)第865章 慘烈(二)第286章 爲了中國第869章 百機混戰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20章 袁方的第三營第900章 東京轟炸(三)第389章 財團和鐵路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446章 南邊來人第475章 青島第一戰第601章 大清洗(二)第166章 戰火紛飛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187章 上海亂第78章 福州兵工廠(二)第250章 第二次轟炸(一)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801章 十月下旬攻勢!第91章 福州冬日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369章 陳家兄弟(二)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67章 關餘貸款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959章 美國的決心第331章 馮國璋計劃第340章 八月轟炸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76章 冬衣風波(三)第973章 南京談判(一)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598章 鎮壓(一)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1000章 風雲再起(一)第907章 火燒東京(二)第116章 增兵浙北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49章 建寧和邵武第430章 代表團抵達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840章 風雨涌動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367章 吳佩孚之夜襲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680章 進攻平壤(三)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63章 所謂漂亮第174章 東南鋼鐵廠第535章 華太級重型巡洋艦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74章 冬衣風波(一)第141章 薩鎮冰南下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63章 所謂漂亮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947章 德國問題(一)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