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

????1933年開始,各國的重心基本都是放在了經濟上面,儘管有着外交上的衝突和暗中的軍事新式裝備競爭,但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各國基本政策還是相當一致的,那就是發展經濟。1929年開始的那場世界經濟危機給世界各國都帶去了嚴重的印象,哪怕是好幾年過去了,但是各國的多數國家還是沒有走出困境。

哪怕是在經濟危機中表現的一枝獨秀的中國也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濟發展上,從1931年中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的軍費支出總數雖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佔據財政收入的比例卻是沒有增加多少,比之二十年代是大大降低。

不得不說中國這幾年取得的經濟成果是非常巨大的,經濟發展速度這幾年一直都是保持在百分十以上,而這些發展的增長量都是集中在工業部分,如果說1929年的時候中國還只是一個二流工業國的話,那麼經過了五六年的發展,到了1935年的時候,中國的工業經濟總量已經足以躋身一流強國的行列,這個過程中幾乎翻了一倍,而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和中國利用中央和地方財政大量進行基礎建設是分不開的,這些基礎建設基本都是大投入,高耗能的投資模式,消耗了國內衆多的勞動力資源和工業產能,這種內需的拉高直接帶動了國內的就業需求,國民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國民收入的提高則是直接拉動了國內各種消費類產品的市場,從而直接刺激國內各行業的發展。

要知道這幾年的財政支出預算中,幾乎絕大部分都是被用於工業發展分方面,如果把軍事方面的支出也包含在內的話,那麼中國財政收入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被用於了拉動內需上,儘管所用的方式不同,但是效果卻是一樣的。因爲不管是直接給農民發放花費補貼,還是直接投資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又或者是通過國有控股的交通銀行和工業發展銀行給企業發放大批的貸款,這些錢最後都會流入社會經濟循環體系裡,哪怕是軍費支出最後也是會回到社會經濟循環體系裡。

通過這種強硬拉動的方式,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在三十年代初期表現出來前所未有的強勢,而這種增長勢頭一時間竟然是看不到盡頭,國內的經濟專家們一個個都是放出豪言,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夠保持這種勢頭至少十五年以上。

儘管這種通過政府強行干預而提升起來的經濟發展速度有着衆多的缺陷,比如通貨膨脹,國民的收入表面上增長了許多,但是物價的上漲使得國民收入的增長效果等於零,某些地區甚至是有些倒退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越發達地區體現的越明顯。

最能體現物價上漲的無疑是發達地區的房價和地價上漲了,以上海爲例子,這個亞洲最發達的城市的房價在二三十年裡上漲的速度和上海經濟發展的速度幾乎是成正比的,以上海gdb中心匯東新路周邊爲例,這裡集中了國內外衆多大型企業財團的辦公地點,而附近也是形成了上海最早的集中高檔住宅區域,一套五層公寓裡的一套公寓在二十年代早期開價不過三萬元左右,然而到了1935年的今天,價格高達十萬以上,幾乎翻了三倍還多,而距離遠一些的獨立小棟洋樓,價格基本都是高達數十萬以上。

要知道這個年代的華元可是非常值錢的,一個普通工廠的工人工資也就是十元到十五元之間,而收入較高的知識分子羣體,比如普通中學教師的收入會有五六十元,這個收入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家人的收入,受限於人們的認識形態,這個年代女人絕大部分都是不會出來工作的,家庭收入基本就是靠男主人一個人支撐,當然這種情況不但是中國這樣,其他國家也都一個鳥樣,這年頭男女平等這個詞大家都在說,但是誰也沒去做。

在這樣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那些市中心動輒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豪宅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夠住的,這就跟後世裡的普通美國工薪階層買不起上東區裡的公寓一樣。而距離匯東新路遠一些,普通的獨院包含正房數間,廂房數間,佔地約半畝的普通宅院要價大概在千元左右,而這個價格對比一戰時期的價格,足足上漲了四五倍,那時候買這樣的一棟房屋頂多也就兩百元左右。

這些房價的增長以及其他物價的上漲實際上是抵消了中國這十幾年來的國民收入增長。但這並不是說國民們的生活就沒有提高,這就好比後世裡裡2000年以前的中國和2013年的中國,收入雖然也增長,但是物價上漲的更厲害,但是誰也沒說2013年的中國生活水平比2000年還差了。

僅僅是通過工資收入和物價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民衆生活水平還是不太現實的,而通過人均的糧食水平可以更好的來分析民衆的生活水平提高與否。

二十年代之前,中國的民政部缺乏相關的數據無法得出準確的人均糧食數據,但是一個大概數值還是可以的,統一之初中國的人均糧食水平在兩百五十公斤左右,之所以會這麼低,主要是受到辛亥到統一這四五年裡的國內戰爭頻繁,統一發展十年後到了1924年後,人均糧食增長到了兩百九十公斤。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時期,中國的農業開始大規模應用化肥,糧食產量進一步提升,加上每年從東南亞進口的糧食逐年增多,到了1935年的時候,人均糧食已經三百二十公斤左右。

這個水平縱然還無法和歐美國家的人均四五百公斤的水平相比,但是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礎,這個成績已經是稱得上驕人了。作爲對比,史實上1955年到1958年,也就是中國五六十年代時情況最好的時期,人均糧食才三百公斤左右,八十年代後才增加到三百公斤以上,一直到2000年才超過四百公斤的水平。而後世裡的人均糧食水平的提高還是建立在現代農業和雜交水稻大規模應用的前提下。

這年頭陳敬雲領導下的中國爲了提高人均糧食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對國內的閒置土地進行開荒,加大化肥的應用,另外還有就是從東南亞地區進口一部分的糧食。三十年代的中國和後世裡的中國對比,糧食問題還是比較好解決的,主要是土地增加了不少,但是人口數量卻只有後世中國的一半不到,所以縱然糧食的單位產量比不上後世,但是總體來說糧食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人均糧食水平的增長,就已經能夠最直接的說明這二十多年來中國民衆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工業產品給民衆的生活也帶來了衆多的便利。

民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1931年中日戰爭又打贏了,這些都給陳敬雲帶來了巨大的個人聲望,而這種個人聲望的提高,也給陳敬雲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1934年末,中國第五屆總統選舉中,陳敬雲毫無懸念的獲得了連任,縱然有着幾個人陪同參與了競選,但是誰都知道那些幾個人都是來陪襯的,總不能說讓總統選舉只有一個候選人不是,那樣的話獨裁的味道就太濃厚了。

有些事情,那麼明知道是這樣的,但是也得厚着臉皮否認的。

陳敬雲是從心底裡都把自己當成獨裁者,但不管是公開還是私下的場合,陳敬雲張口就是民`主,閉口就是自由,誰要是敢說獨裁他就跟誰急。

獨裁者可從來都不會說自己是獨裁的,至於別人私底下怎麼說那就是別人的事情了。

毫無懸念的獲得總統連任後,陳敬雲的施政也是繼續上一屆任期裡的方針,基調就是繼續發展工業經濟,次要的就是整軍備戰,隨着時間的過去,這場世界範圍內的大戰已經是氣味越來越濃厚了。

1935年末,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海軍限制條約即將在一九三六年的十二月三十一號失效,爲了延續海軍限制條約,英美在1935年末的時候就開始召集各國進行談判,試圖續簽這一條約。

然而英美的舉動卻是沒有受到各國的歡迎,首先最先提出異議的是中國,因爲按照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裡的相關談判,中國代表團提出了要求將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提高到四十五萬噸,也就是和日`本一樣。

雖然說中國內部戰列艦派的力量大大減弱,但是戰列艦的作用依舊是無法輕視的,哪怕是關時傑上將這個航空派的首腦也認爲,航空母艦編隊中,必須擁有至少一艘以上的高速戰艦保駕護航,純航空母艦編隊雖然勉強也可用,但是遭遇敵艦高速艦艇近身突襲的情況下,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情況在數年前的中日戰爭中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而中國主力艦中,四艘戰列艦儘管戰鬥力依舊強悍,但是航速只有二十八節,這個速度是很難跟上航空母艦編隊的,因爲航空母艦編隊裡,航速最低的就是航空母艦自身三十二節,而其他輔助艦艇清一色都是三十四節以上。預定用於航空母艦編隊護航的少昊號則是三十一節,這個航速也算夠用,但是炎帝級和舜帝級這四艘戰列艦的二十八節的航速就是太低了。

爲了提高航空母艦編隊的護航力量,中國海軍還需要至少兩艘以上的高速戰列艦,然而中國目前的主力艦噸位已經用盡了,當初爲了建造少昊號都是主動放棄了四艘戰列艦的中期大規模改裝才得以成行。

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636章 日軍的反撲第一六十七章 蔡鍔哀嘆第193章 鎮江之戰(二)第581章 平壤激戰(二)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19章 孫道仁的條件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719章 1934年編制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688章 和平談判的開始第859章 生和死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1004章 高層齊聚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303章 唐繼堯的站隊第79章 福州兵工廠(三)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844章 太平洋公約(一)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639章 第一裝甲軍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46章 丫頭換裝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176章 東南大學第1014章 第十集團軍第333章 午夜初啼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371章 俘虜和戰利品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256章 軍級機構第816章 鋼鐵洪流(一)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194章 鎮江之戰(三)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479章 左玉剛的勇猛第675章 第一軍的覆滅(二)第804章 主動出擊(一)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764章 嚴傲雲(一)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175章 火炮試射第8章 暴風雨前夕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769章 進軍東南亞(二)第149章 吉利斯(三)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505章 全國統一第909章 夜間攔截第383章 於世峰的小心思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95章 北京兵變第922章 櫻花計劃(一)第1004章 高層齊聚第580章 平壤激戰(一)第611章 兩千公里半徑第157章 長樂號第803章 阿雷斯戰役(二)第683章 平壤戰役(二)第337章 渡江第24章 殺人奪權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513章 第一屆內閣信任危機第1044章 浴血衝鋒第358章 蔡家崗第358章 蔡家崗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67章 關餘貸款第100章 蔣朱之爭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498章 湖南危急第931章 唐津登陸(二)第569章 上野貞浩(一)第959章 美國的決心第919章 自亞號事件第1034章 變化第493章 南通紡織公司第527章 天佑中華第162章 龍濟光的鬱悶第211章 大戰(一)第485章 第一代國產驅逐艦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1035章 菲律賓內戰第308章 六月調整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
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636章 日軍的反撲第一六十七章 蔡鍔哀嘆第193章 鎮江之戰(二)第581章 平壤激戰(二)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19章 孫道仁的條件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719章 1934年編制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688章 和平談判的開始第859章 生和死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1004章 高層齊聚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303章 唐繼堯的站隊第79章 福州兵工廠(三)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844章 太平洋公約(一)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639章 第一裝甲軍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46章 丫頭換裝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176章 東南大學第1014章 第十集團軍第333章 午夜初啼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371章 俘虜和戰利品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256章 軍級機構第816章 鋼鐵洪流(一)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194章 鎮江之戰(三)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479章 左玉剛的勇猛第675章 第一軍的覆滅(二)第804章 主動出擊(一)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764章 嚴傲雲(一)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175章 火炮試射第8章 暴風雨前夕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769章 進軍東南亞(二)第149章 吉利斯(三)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505章 全國統一第909章 夜間攔截第383章 於世峰的小心思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95章 北京兵變第922章 櫻花計劃(一)第1004章 高層齊聚第580章 平壤激戰(一)第611章 兩千公里半徑第157章 長樂號第803章 阿雷斯戰役(二)第683章 平壤戰役(二)第337章 渡江第24章 殺人奪權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513章 第一屆內閣信任危機第1044章 浴血衝鋒第358章 蔡家崗第358章 蔡家崗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67章 關餘貸款第100章 蔣朱之爭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498章 湖南危急第931章 唐津登陸(二)第569章 上野貞浩(一)第959章 美國的決心第919章 自亞號事件第1034章 變化第493章 南通紡織公司第527章 天佑中華第162章 龍濟光的鬱悶第211章 大戰(一)第485章 第一代國產驅逐艦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1035章 菲律賓內戰第308章 六月調整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