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一九五〇年(二)(6)

孟子說或因傳子之勢已成,挽之不易,故不欲再發其論。我雖不敢批評大賢,但假使孟子亦繼孔子之嘆而嘆之,孟子以下之各代儒者,亦相繼而嘆之,傳賢之公未嘗不可挽回;即使不易挽回,尚可寄之於人類希求的理想中,不至使後世之學者,反誤孔子大同之說爲後人僞造,其違背於聖人之旨者,深且戾也。

我讀史,至夷齊叩馬而諫,我以爲此段歷史,有所失真。“以暴易暴,而不知其非”爲夷齊諫之本旨。蓋見其本者,不會言其末,明其真者,不肯道其僞。孟子謂:“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夷齊豈能以不孝不忠責之武王,置紂之殘殺人民而不顧,尚何求仁得仁之足言乎!

夷齊叩馬而諫,蓋諷之也;諷其勿蹈傳子之故轍,冀其用兵之初,即布傳賢之令,昭示國人,以復聖制,爲用兵之旨,國人聞之何等暢悅,其所諫者在此。否則武王聖人也,紂暴君也,以聖人易暴君,何可謂之以暴易暴。夷齊亦聖人也,豈不辨此。蓋以其若傳子,不過以桀易紂,將以紂易幽厲而已,謂之以暴易暴,方爲恰當。

夷齊之諫,不是說湯不如桀,武不如紂,是說若傳子,禹等於桀,湯等於紂,武亦等於幽厲。然傳子之制,禹湯共傳四十五代,經過一千餘年,至周更有不可易之勢,夷齊此諫,雖太公之賢未肯實告,避嫌也,歷史亦未敢實書,避忌也。

可以說傳賢之制,堯舜行之,禹受之,孔子嘆其廢,夷齊諫其復,此外不只無大同之識者,反有將大同侮爲僞造,此皆趨焰附勢之流,不知政治之真諦,不明人慾之可懼。自傳子以來,雖賢能亦皆生活於殘酷之中,不自知其慘痛,深可慨也。

自廢井田制土地公有變爲私有之後,將天然供人生產之土地,變爲地主剝削勞動者之工具,既奪佃僱農之產物,覆滅佃僱農之人口,其殘且酷,亦謂至極。

孟子對井田之廢弛,嘆息不置。自秦廢除井田制後,後世之君相學儒,亦不少謀恢復井田之人。井田時代之農人,可養八口之家,井田廢后之佃僱農,因土地私有,被地主剝削,僅能養四口之人。我所以說佃僱農既被奪其產物,覆被滅其人口。一方面不勞而獲,驕奢淫佚;一方面終歲勤勞而無立錐之地;惹起佃僱農對地主之不平,發生生活之矛盾,由矛盾而鬥爭。但此爲制度,雖由矛盾而鬥爭,其痛苦亦是不能解決不能停止不能忍受的。這不能解決不能停止不能忍受的痛苦,變成一種瘋狂的行爲,即成爲社會上造亂的空隙。

注:閻伯川於民國二十年三月十四日、二十三年八月九日、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三十六年四月十四日,先後論傳賢及井田,並有紀載,可資參閱。

以上中國歷史上演變的兩大病根,使政治的設施,均建立在這病根上,乖戾了一切的政治設施,毀滅了人類之幸福,殘害了人類的生存,但這兩個病根,不只中國爲然,世界各國皆然。按說世界各國政治,均多民主,傳子之病象已去,我以爲傳子之病根仍在。結黨的競選,仍是賢能求人民,不是人民求賢能,仍是部分的民主共和,不是全面的民主共和。

至於資本家剝削勞動者,已爲今日世界工業發達的國家重大的問題;這個問題,較之地主剝削佃僱農,尤爲嚴重。因土地的生產工具,屬於天然,不易增減,農田的產物,是人生的必需品,不能停止的,且土地可零星使用,可以產生自耕農。工業機器的生產工具,屬於人造的產物,所產生的產品,亦多系人生的次要品,易於停止,且工業生產工具,不易零星使用,不易產生勞資合一的工廠。故政治環境以工業國家較落後國家亦複雜而嚴重。

今日的政治病根,世界相同,所以形成現世界人與人間國與國間的種種矛盾,由矛盾而鬥爭、戰爭,成爲今日人類毀滅的前夕。欲去此病根,政治制度上須實行人民求賢能的直接選舉,經濟上須去除地主剝削佃僱農與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剝削制度。政治之病根去後,一切制度皆能公平合理,政治上一切設施,皆是成己成人,自無強凌弱、衆暴寡、富欺貧、智詐愚一切的不良現象。政權與人民無矛盾,政治與民需相統一,當然政治易施而政效易見。

吾人生存於現世界,科學發達,交通便利,距離縮短,往來頻繁,今日之全世界,等於已過的一國;欲某一國之幸福,須着眼於世界之大同。欲實現大同,必須政治經濟雙方並進。政治上去階級之不平,使人各平等,實現身份的大同。經濟上去剝削的不平,使勞享一致,實現經濟的大同。國際上,大國小國強國弱國間去武力的侵略。工業發達與工業落後的國家間去經濟的侵略,實現區域的大同。使強弱相安,衆寡相融,貧富相扶,智愚相助,無矛盾,無鬥爭,無戰爭,以完成安和的大同世界,此爲今日全世界人類之所希求。

不然,人與人間、國與國間,矛盾仍存,由矛盾而鬥爭戰爭。已過兩次大戰,已足恐怖人心,三次、四次以及無數次的大戰,當無杜絕之把握。加以科學助殺人的武器,人類勢必毀滅在惡風暴雨瘋狂的鬥爭戰爭的漩渦中。

今日的世界,是人類毀滅的前夕,亦是人類安和的前夕。飢者易爲食,渴者易爲飲,世界人類久苦於鬥爭戰爭的威脅。事在人爲,具有領導世界的能力者,登高一呼,全世界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工業家以及被剝削、被榨取、被侵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勞動者,一定能風起雲涌,歡心鼓舞,響應這個號召,安和的走上大同之路,則爲人類安和的前夕。若仍循矛盾,而瘋鬥爭戰爭,即成爲人類毀滅的前夕。

然欲實現大同,必須有大同的人,有大同的認識,建立大同的思想,創造大同的主義,組織大同的國際,循着大同的步驟,走上大同的途徑,建立大同的政府,推行大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完成大同的好景。

因此,我說今日中國政治的病根,亦是世界政治的病根,必須去除這政治上的兩大病根,才能化鬥爭戰爭爲互助,登人類於安和,促世界於大同。今日若不走上大同,不只是對不起古人,且對不起今人,更對不起時代,必爲時代所拋棄。實現大同,此其時矣,機不可失。願具有領導時代的國家與領導時代的人,有所選擇,當爲而不爲,則成爲時代的罪人。此就我之感想,以答諸君之問。

十二月十二日

不高傲容易不謙虛難,高傲是自損,謙虛是自益,自益仍是利己。

十二月三十一日

對本半世紀之感想與今後之展望

今日爲本半世紀最終之一日,亦爲後半世紀開始之前夕。我雖生於十九世紀的後半世紀,但我初入社會爲本世紀之開始,當時我正十八歲。五十年來,世界經兩次大戰,人類飽受浩劫,時至今日,世界仍在動亂不安中。追懷往事,展望未來,使我動無限之感慨。

本半世紀接受了十九世紀科學之成就,繼續發明進步,增大科學能力,吾人對此甚爲興奮。但當時政治家未審慎於初,未將私人資本變爲國家資本以發達生產,因之加深生產的矛盾,發展到國際的矛盾,使今日進步的科學成爲毀滅人類的工具。致此錯誤的責任,不在科學家,是在政治家。

人類的幸福,全在政治的設施,而當時的政治家,未在解除矛盾上努力,反被矛盾所席捲。所謂席捲,即是因資本剝削下的產物爲無購買力的產物,科學愈發達,這無購買力的產物隨之愈加多,即是工人失業的恐慌性愈隨之而加深。當時的政治家,挽救自己政權的崩潰,遂不能不變生產的矛盾爲市場的矛盾,演出殖民地政策與經濟侵略政策,爭奪市場,解決生產的矛盾,以鞏固自己的政權。這即是將國內的矛盾延爲國際的矛盾,將鬥爭的矛盾延爲戰爭的矛盾,最後將經濟的恐慌病延爲主義的恐怖病,至今日已成爲禍害人類的前夕,這是我對本世紀的感想。

我的展望,是願將本半世紀毀滅的前夕,變爲安和人類的開始。人事全在人,只要有領導世界的資格者,領導安和,全世界即能得到安和。政治與人民亦如同農夫與禾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日有領導資格者提出安和世界的大同主義,領導世人走向大同,取消生產上的矛盾,即無市場上的矛盾,亦無國與國的矛盾。然後喚起百分之八十的勞動者,安慰了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宗教家;使哲學家認爲大同是人類關係的真理,科學家認爲大同是科學公有,教育家認爲大同是人才公用,宗教家認爲大同合乎人類的慈悲。跟上來的是人類幸福的夥伴,不跟上來的是時代的落伍者,反對者是人類幸福的仇敵。如此可將前半世紀鬥爭的毀滅,變爲後半世紀大同的肇興,這就是我的展望。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章 出版說明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章 出版說明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
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章 出版說明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章 出版說明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