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宗族

沒想到一事剛了,一事又起,皇上說道要改變祖制,改革宗親制度,這些王爺哪敢說話,且不講有沒有什麼意見,一旦講出來可就得罪了其他宗親,以後勢必給幾十萬人日夜咒罵不可!何況要解決幾十萬皇族生存問題談何容易,各地的情況他們這些王爺還不知道嗎?許多將軍爵位下面的宗親,根本就沒有俸祿出來,一大幫的朱姓族人要麼在各省的府衙鬧一鬧,要麼就到本支王爺那打打秋風。許多爵位低的弟也是不能自存,連普通的人家都比不過,而且宗人還受各種限制,不能帶兵從官,去做販夫走卒那是加不用說了。

對於這個宗族的問題,早在世宗的時候就已經引起朝廷的注意,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三百十二萬;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百九十二萬。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飢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夫賦不可增,而宗室日益蕃衍,可不爲寒心。宜令大臣科道集議於朝,且諭諸王以勢窮弊極,不得不通變之意。令戶部會計賦額,以十年爲率,通計兵荒蠲免、存留及王府增封之數。共陳善後良策,斷自宸衷,以垂萬世不易之規。”

雖然御史林潤只是提出些解決冒領,折現的可能,但是對宗族的問題也是無能爲力,何況經過六十多年的惡化,情況是難以解決。我見各位王爺都不願作這出頭鳥,只好我來。

“原先宗人令關於上回改制的建議你們通過文書想必知道了吧,朕在這重複一遍:除太祖封的二十三王外,其他王不可世襲罔替,由世按王,侯,,男,依次降襲。後宗室朱姓男女都封未爵,無俸。未爵生者,滿十三歲送銀一百兩。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俸祿放情況來定的,原先每年還能領到俸祿的也就還有爵位,其他的人都是位屬未爵,這也是朝廷能夠負擔的,所以朕也是不得已。

原先舊制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王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現在這八等的宗親爵祿給朕減爲四等,就是這樣,朕每年也要三百萬的糧銀。朕剛答應你們,自然每年會下去。但這些沒有爵位的宗人朕也不能置之不顧,所以朕想了一方法,你們是各地宗親的代表,朕希望你們能夠表個態。朕打算這些失去爵位的宗人,朝廷給予每人放田地,奉國將軍爵位定爲2畝,奉國中尉爲5畝,其他遞減。各支宗人到各省縣計點人數,朝廷會旨給當地的官員,凡官地或無主土地,沒收入藉田地,優先配給宗親族人。沒有到土地的人,朕給其二十畝的免稅額度,可以用來招糶農戶,收點田租度日。自崇禎元年後生的未爵宗人不再享有土地配給。另外未爵者,每戶生前三名女,滿十三歲送摺合糧食1石的銀兩(現在是一百兩),多餘嗣不在此例!”

我幾乎是在給他們弄計劃生育了,沒辦法,要是再過個百來年,這天下還不都姓朱了?!這些條文雖然是我一口氣講出來,可是我也是問詢過下面的大臣,把一些漏洞補了下。我看着養得肥肥白白的王爺,就等他們的意見,只要是大家一起聯名詔書下去改革,這樣在下面所受到的抵制會小一些。這樣顯得不是我這皇上一人的主意,而是各地王爺,每支每派的族長都同意了,下面沒有爵位的人,至少不會全部起來鬧事。

一個年老的王爺,看蟒袍花飾應該是四川的蜀王出來說話。

“老臣朱奉鈞有事起奏,皇上如此之法雖然可以削減宗人支出,但是也有其弊。如今在座有王爺一百零七,但皇上又言‘除太祖封的二十三王外,其他王不可世襲罔替。’先太祖所封各王,如今不足十五,這樣豈非若干年後,我大明王爺不過三十人不到。這與太祖封藩固守大明相悖。況且我朱姓孫多是無祿無地的未爵,那時他們又何以爲生。望皇上思之!”

“呵呵,蜀王多慮了,至於未爵,朕將取消各種對宗親的限制,只要有能力者,未爵都可以從事任何行業,可以參軍,可以科考,可以買賣!朕希望宗親能在各行各業爲大明效力!民間有俗語:“五百年前是一家’,孫傳下這麼多代,朝廷豈能一輩都顧着他們,君之澤五世而斬,就是朕的孫,除了這皇位,其他嗣也不能靠着蔭封享一世的富貴。”

這恐怕是石破天驚的一段話,有人在裡面看到了壞處,也有人在裡面看到好處,其中思量只有自己知道!不過現在他們不答應也由不得他們,要是他們不應允,我就會用我天的權威來逼他們就範。正當我在考慮如何來逼他們的時候,潞王卻站了出來幫我說話。

“各位王爺,以本王來看,皇上的方法也不思爲一良策。這樣不僅可以使我們孫有番作爲,也可以解決如今宗人的生機問題,大家都是太祖孫,不願有人飢寒交迫。皇上也是盡力照顧大家了。”

我讚賞的看了潞王一眼,不過我知道下面的王爺爲什麼不表態,看來我還是要作出些讓步。我眼睛一轉,有了主意。

“呵呵,聽了蜀王,潞王的奏議,看來朕是有些考慮不周,朕看先前議的條文中改一條吧,在座王爺這的王位就由世繼任吧,以後所封王爺則無此恩典。不過朕也要強調一條,宗親犯法,與庶民同罪,朕會嚴旨給地方官員。你們是族內的長者,好好管好宗人,嚴禁侵佔田地。”

果然,王爺們聽到我改掉了他們不願接受一條後,都大拍我的馬屁。在這個局勢下,他們不答應改制也是這個局面,反正朝廷放宗室的俸祿是不會增加的,答應改制就是讓這樣的局面加冠冕堂皇點,我也給夠了他們好處,至少沒有損害到他們的利益,他們也就給皇上來了個順水人情也是應該的。

“皇上英明,臣等定當全力支持皇上改革!”

“臣等定當約束族人,不給皇上添事!”

“皇上能念着臣等,臣肝腦塗地爲皇上效勞!”

“皇上聰慧過人,聖綱獨斷,我大明自可永傳後世!”

……

……

越說越沒邊了!我看他們都同意,當場就詔書,然後讓衆王爺參加滿月的酒席去了。入酒席的時候,我扯住潞王朱常淓

“剛多謝皇叔!”

朱常淓不由謙遜:“這是臣應該的,皇上也是爲了朱姓的宗人。”

“呵呵,你啊,聽說你在湖廣有四萬畝的良田,常炎林他們沒有爲難你吧?!”

朱常淓嚇得一驚,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這個向皇上示好,原先他想着自己反正沒有皇位的指望,到了藩地後,就肆意的侵佔田地。在天啓年間,也沒有人理。但是皇上登基後,就開始打擊土地兼併,就是王爺也不手軟,特別是福王倒臺後,他心裡是心驚。

“臣,再也不敢,望皇上恕罪。”

我微笑着對他說:“皇叔勿驚,怎麼你也是朕的皇叔,你的田地多了點,自己留一萬畝吧,剩下的都散給湖廣的宗親弟。朕會讓常炎林他們網開一面。”

“多謝皇上!臣一定安分守己,支持皇上。”

“嗯,好了,參加宴席吧!”

就這樣,宗室的改革終於在我的預謀下,定了下來,其實我還是有個私心的,雖然我答應讓這些王爺世襲罔替,做了些讓步,但是我卻留了後路,過得十幾年,我自當抓他們的小辮,再把他們的王位給削掉!到了那時,宗人的制度很多都成了定製,他們也威脅不到大明的安定。我再減少世襲罔替王爺的數量!

沒想到我剛得意沒多久,韓鑛就跑來求見,這三朝老臣走得是氣喘吁吁,看來有要事見我!

“皇上,臣以爲皇上跟衆家王爺說的不妥啊!”

“不妥?有什麼不妥?”我望了下這個老臣,看來他要諄諄勸導我一番了,我只好耐着性聽他說。

“皇上,自古來,天登九五,封弟爲藩王者不可甚數,皇家弟手握兵權而亂天下者也多見於史書,就是本朝也不有靖難之事嗎?”韓鑛看了我一眼,見我沒有對本朝‘靖難’變色,就加大膽的直接說:

“成祖一改太祖封藩制度,就是不想讓其他的宗親王爺手握着重權,臣知道皇上改制裡面並沒有讓王爺掌權,但皇上卻讓未爵宗人可以領兵從官,這樣其中出類拔萃者,在若干年後,出則爲將,入則拜相,又是宗親,豈不對皇位有非分之想!望皇上收回詔書,修改這一條文。”

看不出韓鑛還對後世幾代做了考慮,其實我在開始的時候也知道有這種可能。但是轉念一想,這要真的生有個宗室位高權重,那會是什麼時候,少數代之後,如果自己的後世孫沒本事,就算給人篡位,那也姓朱。我想只要這大明的統治者英明就好,退一萬步來講,就算外姓人奪了皇位,那也應該,這皇位本來就是強者居之。只要大明能夠位於強國之林,我哪管這麼多!

“韓愛卿不用爲此事擔心,朕已經思慮過了,這居九五者光有德是不夠的,沒有謀略有什麼用!歷朝被奪去基業,有多少是給宗親篡位的,多的是外人,與其這樣,還不如就讓宗人得這個便宜,還可延續太祖一脈。朕這個皇位也不是隨便給人的,皇上若是文韜武略,又何必怕旁系弟奪權。兒孫自由兒孫福,韓愛卿何必想得這麼長遠,如今先中興我大明是!”

韓鑛聽了皇上的一番話,想到大明的數代皇帝都是差強人意,不由微嘆,皇上說得是,若是給皇帝一人胡鬧,把大明江山弄丟掉,還不如換位仁德之主,這樣百姓也能好過日,他自然希望能有個英主繼任。當然這些話,就是皇上有這個意思,他也是不能講出來的。

“老臣受教,皇上既有定見,老臣自當遵從。”

韓鑛從內宮出來,想到皇上的話,怕是過多幾年又有番爭論。皇上剛的意思,太是不會隨便冊立的,可皇上現在剛得皇,而且既是嫡出,又是長,順理成章的應該是要封爲太的,現在皇上卻不願意。皇上把這心思透露給自己知道,那是對誰也不能說,不然又是一段風波。韓鑛望着這些聳立的宮殿,心想以後大明奪嫡之爭恐怕就是要上演了。唯今之計,只有調教好皇長。韓鑛想罷,這起程回去。

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77章 皇后理事第92章 風花雪月夜(中)第249章 消息第67章 不進則退第171章 聽案(上)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66章 出發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14章 修不完的內政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73章 結交好友第291章 見識第24章 高手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10章 陝西流民第112章 孰是孰非第60章 損兵折將(下)第20章 戰前風雲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81章 行路難第132章 兼職說客第321章 應允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315章 鐵案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39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49章 買賣第278章 決裂(上)第313章 觀望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243章 協議第61章 援兵第269章 情由第298章 應勢(上)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54章 被逼出城第77章 皇后理事第163章 困擾第166章 居然生病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318章 雙管第71章 變數第55章 壓力第261章 駐兵第275章 爭奪(上)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220章 惡鬥第249章 消息第121章 淮南雨旱第230章 皇太極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57章 心事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154章 樂極生悲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61章 援兵第165章 美女的誘惑第252章 佈置第297章 報紙第51章 各施其道第259章 獨角戲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115章 吃虧買賣第164章 福晉的決定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73章 再起爭執第44章 皇子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55章 壓力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142章 水師參軍第209章 推算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4章 出宮第206章 暗含殺招第314章 提審第153章 載人熱氣球第68章 太原第33章 錦州城內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116章 最後人選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311章 亂子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36章 一度失利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174章 判決第108章 兩個陰謀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268章 不化之人
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77章 皇后理事第92章 風花雪月夜(中)第249章 消息第67章 不進則退第171章 聽案(上)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66章 出發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14章 修不完的內政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73章 結交好友第291章 見識第24章 高手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10章 陝西流民第112章 孰是孰非第60章 損兵折將(下)第20章 戰前風雲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81章 行路難第132章 兼職說客第321章 應允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315章 鐵案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39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49章 買賣第278章 決裂(上)第313章 觀望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243章 協議第61章 援兵第269章 情由第298章 應勢(上)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54章 被逼出城第77章 皇后理事第163章 困擾第166章 居然生病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318章 雙管第71章 變數第55章 壓力第261章 駐兵第275章 爭奪(上)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220章 惡鬥第249章 消息第121章 淮南雨旱第230章 皇太極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57章 心事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154章 樂極生悲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61章 援兵第165章 美女的誘惑第252章 佈置第297章 報紙第51章 各施其道第259章 獨角戲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115章 吃虧買賣第164章 福晉的決定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73章 再起爭執第44章 皇子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55章 壓力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142章 水師參軍第209章 推算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4章 出宮第206章 暗含殺招第314章 提審第153章 載人熱氣球第68章 太原第33章 錦州城內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116章 最後人選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311章 亂子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36章 一度失利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174章 判決第108章 兩個陰謀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268章 不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