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

中國從海通以來,所吃外國人的虧,不爲不多了。自然,朝野上下,都不免有不忿之心。然而忿之而不得其道。這時候,大衆的心理,以爲:一、外國人所強的,惟是槍炮。二、外國人是可以拒絕,使他不來的。三、而民間的心理,尤以爲交涉的失敗,由於官的懼怕洋人。儻使人民都能齊心,一哄而起,少數的客籍,到底敵不過多數的土著。四、而評話、戲劇,怪誕不經的思想,又深人民間。五、在舊時易於號召的,自然是忠君愛國之說。所以有扶清滅洋的口號,所以有練了神拳,能避槍炮之說,所以他們所崇奉的孫悟空、託塔李天王之類,無奇不有。這是義和團在民間心理上的起源。而自《天津條約》締結,教禁解除以來,基督教的傳佈,深人民間,不肖的人民,就有藉教爲護符,以魚肉良懦,橫行鄉里的,尤使人民受切膚之痛。所以從教禁解除以來,教案即聯綿不絕,而義和團的排外、鬧教,亦是其中重要的一因。

這是說民間心理。至於堂堂大臣,如何也會相信這種愚謬之說呢?這真百思而不得其解了。須知居於高位的人,並不一定是聰明才智的,而位高之後,習於驕奢怠惰,尤足使其才智減退。所以怪誕不經之事,歷代的王公大人,迷信起來,和平民初無以異,況且當時的中朝大臣,還有幾種複雜的心理。一、端郡王載漪,是想他的兒子早正大位的。二、其餘親貴,也有人想居翊戴之功。三、有一派極頑固的人,還是鴉片戰爭時代的舊思想,想把外國人一概排斥。如此,自然要以義和團爲可信;或雖明知其不可信,而亦要想利用他了。

義和團是起于山東的,本亦無甚大勢力。而當時巡撫毓賢,加以獎勵,其勢遂漸盛。地方上教案時起。山東是德國人的勢力範圍,自然德人不能坐視,於是向總署交涉。政府無可如何,把他開缺,代以袁世凱。袁世凱知道義和團是靠不住的,痛加剿辦,其衆遂流入直隸。直隸總督裕祿是那拉後的心腹。其人是不懂事的,只知道仰承意旨。當時中央既有此頑固複雜的心理,自然要利用義和團,裕祿自然也要加以獎勵了。於是義和團大盛於京、津之間。自地方紳民,以至朝貴,也有懾於勢,不得不然;也有別有用心的,到處都迎奉他們,設壇練拳。於是戕教民,殺教士;焚教堂;拆鐵路;毀電線;見洋貨則毀;身御洋貨的人,目爲二毛子,則殺。京、津之間,交通爲之斷絕。其事在1900年夏間。

外國公使,紛紛責問。極端守舊頑固之人,固然不知所謂。略明事理而有權的人,也開不得口。別有用心的人,又說外國人要如何,藉此恐嚇那拉後。遂至對各國同時宣戰。其實這時候,英、美、德、奧、意、法、俄、日八國聯軍已到,大沽已失陷四日了。

其時駐守津、沽之間的爲聶士成。他奉清廷之命對義和團痛加剿擊。義和團很恨他。聯軍攻其前,義和團亦攻其後。士成戰死。天津失陷。裕祿兵潰,自殺。巡閱長江大臣李秉衡,率兵北上勤王。兵潰,亦自殺。京城之中,其初命董福祥率甘軍,合着義和團去攻使館。因有陰令緩攻的,所以使館沒有打破。而德國公使克林德、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都爲亂民所戕。天津失陷。聯軍進逼通州,遂逼京城。德宗及太后出居庸關,走宣、大以達太原,旋聞聯軍有西進之說,再走西安。聯軍的兵鋒,東至山海關,西南至保定而止。

這時候,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等,相約不奉僞命。派人和上海各國領事,訂結保護東南,不與戰事之約。戰禍的範圍,幸得縮小。而黑龍江將軍壽山,舉兵攻入俄境。於是俄人從阿穆爾和旅順,兩路出兵。阿穆爾的兵,分陷一、墨爾根、齊齊哈爾;二、哈爾濱、三姓;三、琿春、寧古塔;合陷呼蘭、吉林。旅順的兵,一、西陷錦州;二、東陷牛莊、遼、沈;新民、安東;挾奉天將軍增祺,以號令所屬。東三省不啻全人俄人的掌握。

事勢至此,無可如何。乃復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爲全權大臣,和各國議和。鴻章未能竣事而卒。代以王文韶。明年秋,和議成。與議的凡十一國。其條件是:

一、派親王大臣,赴德、日,表示惋惜之意。

二、懲辦首禍諸臣,開復被害諸臣原官。

三、諸國人民遇害被虐城鎮,停止考試五年。

四、軍火暨製造軍火之物,禁止進口二年。

五、賠款總數,海關銀四百五十兆兩,照市價易爲金款,年息四釐,分三十九年償還。

六、劃定使館境界,界內由使館管理,亦可自行防守。

七、大沽及有礙京師至海口通路的各炮臺,一律削平。

八、許諸國駐兵黃村、廊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塘沽、蘆臺、唐山、灤州、昌黎、秦皇島、山海關,以保京師至海口的交通。

九、許改訂通商行船各條約。

後來通商條約改訂的,有英、美、日、葡四國。一、因賠款重了,許我加海關進口稅至值百抽十二點五,出口稅至七點五,而以裁釐爲交換條件。二、中國許修改礦務章程,招致外洋資財,及修改內河行輪章程。三、中國釐定國幣,外人應在中國境內遵用。四、律例、審斷及一切相關事宜,均臻妥善,則外人允棄其治外法權。五、英允除藥用外,禁菸進口。亦皆在此約中。又開商港多處。

其俄國,當奕劻、李鴻章與各國議和時,藉口東三省事件與中國有特別關係,當另議。於是以駐俄公使楊儒爲全權大臣和俄國外交部商議。俄人要求甚烈。日、英、美、德、奧、意等,均警告中國,不得和俄人訂立密約,交涉遂停頓。各國和約大致議定後,乃由李鴻章和俄人磋議。1902年,奕劻、王文韶和俄使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俄人許分三期撤兵。第一期如約撤退,第二期則不但不撤,反要求別訂新約,且續調海陸軍。1903年6月,俄人合阿穆爾、關東,設極東大都督府,以亞歷塞夫爲總督。九月,俄兵復佔奉天。而日、俄二國,作戰於我國境內的活劇,就不可免了。

第四、遠東國際新形勢

遠東非復中國的遠東了,亦不是中國和一兩國關係簡單的遠東,而成爲世界六七強國龍爭虎鬥之場。

在十六世紀以前,亞洲東北方還是個寂寞荒涼之境。乃自俄人東略以來,而亞洲的北部,忽而成爲歐洲斯拉夫族的殖民地。俄人因在黑海、地中海爲英、法等國所扼,轉而欲求出海之口於太平洋。於是中國黑龍江以北之地割,而尼科來伊佛斯克,而海參崴,相繼建立。再爲進一步的侵略,則西伯利亞大鐵道,橫貫黑吉二省,而又分支南下,旅順、大連灣,亦成爲俄國遠東的軍商港。

此等情勢,自然和日本的北進政策是不相容的。日本是個島國,在從前舊式的世界,本可做個世外桃源。乃自帝國主義橫行以來,而此世外桃源,亦不復能守其閉關獨立之舊。不進則退,當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也是被人侵略的,這時候,就要轉而侵略他人了。日本的政策,原分南進、北進兩派。論氣候和物產,自然南進較爲相宜。但是南洋羣島,面積究竟有限,而且也早給帝國主義者所分據了,要想侵略他人,自然要伸足於大陸。如此,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東三省,遂成爲日俄兩國勢力相遇之地。

在中日戰前,競爭朝鮮的主角是中日。中日戰後,中國的勢力,完全打倒了。但是日本是戰勝國,而俄合德、法干涉還遼,是戰勝國的戰勝國。其勢焰已使人可驚,況且當時,日本在朝鮮的勢力,很爲瀰漫。朝鮮人處於日本鈐制之下,自然要想反抗。想反抗,自不得不借助於外力。於是俄國的勢力,便乘機侵人了。當中日戰時,日本即強迫朝鮮訂結攻守同盟。及中日戰後,《馬關條約》認朝鮮爲自主之國,於是朝鮮改國號爲韓,號稱獨立。然實權都在日人手中。日人所扶翼的是大院君。閔妃一派,自然要想反抗,自然要倚賴俄國。其結果,遂釀成1895年閔妃遇弒之變。

這一次,大院君的入宮,挾着日本兵自隨。而日本公使三浦梧樓,又以日使館衛隊繼其後,各國輿論囂然,都不直日本。日本不得已,把三浦梧樓召回,禁錮在廣島,而實未嘗窮究其事,這就是所謂廣島疑獄。此等舉動,適足以形日人手段的拙劣。其結果,反益促成韓國的親俄。日人無可如何,只得吞聲忍氣,和俄國商量。1896年,兩國因韓事訂立協商。在韓的權利,殆處於平等的地位。到1898年,又訂立第二次協商。俄人亦僅承認日人在韓國工商業上,有特殊的利益而已。對於東三省的利益,則絲毫不許日人分潤。於是亞洲的東北角,潛伏着一個日俄衝突的危機。

不但如此,便中、西亞之間,也是危機潛伏。當十八世紀中葉,中國蕩平天山南北路之時,正值英人加緊侵略印度之際。而俄國的侵略中亞,亦已於此時開始進行。三國的勢力,恰成一三角式。不進則退,中國對於屬部,始終以羈縻視之,而英、俄兩國,卻步步進取。於是巴達克山,夷爲英之保護國。乾竺特名爲兩屬,實際上我也無權過問了。而俄國亦服哈薩克,懾布魯特,滅布哈爾,並基華,並取敖罕。三國間的隙地博羅爾,竟由英、俄兩國,擅行派員,劃定界線。我國最西的屬部阿富汗,則由兩國的爭奪,而卒入於英人的勢力範圍。而兩國的爭點,遂集於西藏。蒙古支族布里雅特人,是多數住居在俄國的伊爾庫次克和外貝加爾兩省的,亦信喇嘛教。俄人乃利用其人入藏,以交結喇嘛。1899和1900兩年,和俄政府之間,竟爾互通使聘。中國還熟視無睹,英人看着,卻眼中出火了。

在中國本部的利益,自然是列國所不肯放鬆的,而東北一片處女地,尤其是要想投資的人眼光之所集註。當《辛丑條約》業經訂結,而東三省尚未交還時,俄人侵略的形勢,最爲可怕,日人於此,固然視爲生死關頭。便英人也不肯落後。法國在東洋,關係較淺,而其在歐洲,頗想拉攏俄國,所以較易附和俄人的主張。德國便不然了,他從佔據膠州灣以後,對於東方,野心勃勃,斷不容俄國人獨強的。至於美國,在東方本沒有什麼深固的根抵,其利於維持均勢,自更無待於言了。

所以當此時,頗有英、德、日、美諸國,聯合以對付一個俄國之概。當庚子義和團運動,俄人佔據東三省時,英國方有事南非,自覺獨力不足以制俄,乃和德國在倫敦訂立《協約》,申明開放門戶,保全領土之旨。此約經通知各國,求其同意。日、美、法、奧、意都復牒承認。獨俄國主張限於英德的勢力範圍,不適用於東三省。德國因關係較淺,就承認了俄國的主張,惟英、日兩國,反對最力。於是英人鑑於德國之不足恃,知道防禦俄國,非在遠東方面,有個關係較深切之國不可。而且印度和英國,關係太深了,亦非有一國助英防護,不足以壯聲勢。乃不惜破棄其名譽的孤立,而和日本訂立同盟。此事在1902年。而俄國亦聯合法國。發表宣言,說:“因第三國侵略,或中國騷擾,致兩國利益受侵犯時,兩國得協力防衛。”這明是把俄、法同盟的效力,推廣及於遠東,以對抗英日同盟。日、俄兩國的決裂,其形勢已在目前了。但是以這時候的日本和俄國開戰,究竟還是件險事。所以在日人方面,還斤斤於滿、韓交換之論。至1904年,日本公使和俄國交涉,卒無效果,而戰機就迫在眉睫了。

第五、日俄戰爭

當1903年之時,日俄戰爭,業已迫於眉睫了。此時亦有主張我國應加人日本方面的。然一、中國兵力,能幫助日本的地方很少。二、而海陸萬里,處處可以攻擊,儻使加入,無論如何是不會全勝的。那末,日本即獲勝利,亦變爲半勝了。而議和之際,反受牽制,所以日本是決不願意中國加入的。而且中國加人,則戰禍益形擴大,於列強經濟利益有礙。所以亦都不願我們加入。中國的外交,自動的地方很少,而這時候,確亦很難自動。於是日俄戰事,於1904年之初爆發。而中國亦於其時,宣告中立,劃遼河以東爲戰區。

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
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