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風雷涌動(十一)

擡眼看了面前的康熙,太子仍有幾分不太自在。“皇阿瑪,兒臣……”胤礽還未出言,已被康熙擡手打斷:“你的身子好些了?”這句聽來頗爲溫和,並不像是問詰之意。胤礽稍寬下了心,仔細覷着康熙面色,小心答道:“謝皇阿瑪垂問,兒臣已無大礙了。”見康熙並無開口的意思,又忙補着自責道:“的確是兒臣混帳,這些時日兒臣每日自省,憶及皇阿瑪平素訓導,愧悔不已,乞請皇阿瑪……。”聽至此,康熙只擺了擺手,聽着太子每每如一的請罪之辭,雖是心中仍有不睦,然而眼下情形終究不忍再加訓責,更多的,還是對眼前的這兒子存着幾分希冀的意味。

康熙早先便聽說太子居宮隨性恣意,待下動輒責罰,這與之馭下嚴苛還不是同一檔事兒。若言後者是刻薄寡恩,前者便是全無章法。不論是從心性,還是從行事上講,都是甚欠妥當。念及此,康熙掃了眼跟前那些小太監,轉而對胤礽言道:“你便就打殺了這些奴才,於你病中將養可有益處?”這一問,正挑着胤礽敏感之處,胤礽正思索着如何回話之間,又見康熙接着道,語意卻是稍緩了些:“朕與你都可謂是爲人上者,患了疾病有這許多人伺候,任意可供驅使,都還尚且不滿差池之處。如這等太監,抑或是民間貧窮之人,如遇疾病,哪來的伺候之人?又有誰能供其驅使?即便有這氣憤之處,又向誰去瀉火?”太子只默然不語,康熙微嘆,又道:“幾年前,朕患腿痛之疾,數月腿腳難以着地,魏珠,顧問行他們幾個有時攙扶着朕行走,朕雖說疼痛難捱,卻並無遷怒與人之事。朕和你說這些,無非是要教你一個推己及人的道理。這些子奴才,雖說做的是伺候人的差使,又哪一個不是爹生娘養?”這一番推心話出,一側隨侍而立的邢年、魏珠等早已是領頭跪下,放了聲感恩頌揚。到了這份上,胤礽如何還能不知康熙訓誡的用意,面有赧色,道:“兒臣知錯,當謹記皇阿瑪今次教導,涵仁以愛下。”

康熙聞言,尚算滿意太子之言,先赦了那幾個太監,俟後又安慰了胤礽兩句,方出了靜業軒。纔出院門幾步,便遙見着一侍衛飛奔而來……

康熙住了步子,魏珠見來得是名藍翎侍衛,看着面孔又似不太熟,便上前幾步,攔住來人,喝道:“不懂規矩麼?仔細衝撞了聖駕。”那侍衛聞聲跪倒在地,道:“奴才受馬齊、佟國維二位大人之命,有要事奏稟主子。”康熙略一頷首,吩咐道:“近前來回話。”

侍衛這才稍稍近了幾步,復又打了一千,從懷中遞出一道白麪封皮的摺子,低聲道:“主子,恭親王爺前日薨了,這是恭王府遞上的遺折。”康熙見了那白皮摺子,聽得前句,已是難過的身子一震,想及過往種種,幾欲落淚,半晌,方喃喃道:“老五呵,你怎麼就先朕而去了呢?”魏珠見了,預先從活計袋中將蘇合香酒抄在手中備了,小心翼翼勸道:“恕奴才多嘴,主子節哀,便是恭王爺在,也不想主子如此傷情。”言罷,狠狠瞥了一眼那報事的侍衛。

侍衛心內也是委屈,礙於職分,卻又不得不說,只是稍頓,又道:“主子容稟,裕親王爺眼下也是重病在身,太醫診看過,也報了宗人府,內務府,說…。”康熙剛定了神,再聞後篇,更是心都揪在了一處,急道:“太醫怎麼說?”侍衛面色黯了,回道:“說是王爺壽數也便在這一月之間了。”“什麼?”康熙腿腳一陣發軟,差些便站立不住,幸虧魏珠機靈,急忙扶住了,將康熙攙扶至一旁的亭中,侍衛也被唬得不輕,心中直埋怨,準是自己走了背字兒,怎麼幹了這一趟報喪的差事?若是康熙有個三長兩短,怕是自己的小命也就擱在此地了。

康熙坐了一發,稍定了定心神,想及一樁緊要事,這才又開口問道:“恭親王之事皇太后可知曉?”侍衛垂頭道:“皇太后鳳體不豫,原本照馬、佟二位中堂的意思,不想稟奏太后知曉,還指望等主子返京之後再做打算,只恭親王去了之後,宮裡便傳揚開了,太后傳了二位中堂回話,這才…。”康熙已蹙了眉頭,冷冷對着侍衛道:“往後再遇着這種亂嚼舌頭的奴才,打死了喂狗!”此言一出,內監們跪了滿地,一片請罪之聲。康熙面沉似水,卻並不言語,揮手讓衆人都起身散了去,只留了魏珠一人,道:“去把四阿哥喚來,朕有話要吩咐他。”

這頭胤禛聽了傳諭,絲毫不敢怠慢,便趕忙隨了魏珠一道過來。待過得一刻到時,原處已見不着人,兩人這才又往**去了,在迴廊下追上康熙時,發覺康熙竟是斜倚着欄柱陷入深思中。胤禛雖少見皇父這般,但也由不得多想,只恭謹地打下千去,還不及等着叫起,便聽得康熙這麼一句:“你去,着阿山等預備下回鑾事宜,告訴他們,朕定於本月二十九起駕還京。旁的未盡事宜,你且看着料理罷。”

胤禛聞言,驀地一驚,聖駕今次南巡,大半是爲着再度檢視兩淮河工,而到德州僅半月光景,便突然迴鑾,這實在令他覺得匪夷所思。他尋思了一遍晨間所見之事,但看康熙一臉的凝重,這又絕不像是在太子處置了氣的模樣。這事兒突兀非常,更找不着一絲直接誘因……。一路上胤禛雖然也曾旁敲側擊問着魏珠,魏珠卻是一句話都不敢應着,着實是被前番康熙的發作給嚇着了。

胤禛既不敢問,只得就勢跪了,承旨道:“嗻,兒臣遵旨。”看康熙並無其他表示,胤禛略略想了想,又補道:“兒臣今早接到滾單,索額圖奉旨侍疾,已至德州城外二百里處。兒臣請皇阿瑪旨,是否着其先行待命,等聖駕到後一同返京?”

“不必了,着索額圖儘速趕至。”康熙揮手打斷,又吩咐道:“再有,太子病體雖然稍稍見好,然仍處疾恙,尚須調理,不宜舟車勞頓。朕已有旨意給他,着其先暫留此處。”

這回胤禛聽了卻是有些愕然,聽康熙如此決斷,毋庸置疑,顯然是三思過後的。他隱隱有些不祥的預感:太子患疾、改胤祥祭泰山這些,他是清楚內裡的,但迴鑾這樣的變數,不應當只是前事。

胤禛如是想着,正應了聲欲退,卻又被康熙叫住,擡眼看時,卻是康熙遞過來的一道白封摺子。胤禛翻看了兩行,大驚之下,又聽得康熙將裕親王之事也略帶提及,不啻一場更大的震驚,直怔愣了,木然捧着摺子,半晌一句話也說不出。

康熙見狀,知胤禛與福全自幼來情分深厚,也不去計較這許多失態處,只更深鎖了眉頭,纔要問話,方纔注意到胤禛尚跪着,遂擡了擡手,緩言道:“你且起來說話。朕也是剛剛接到的摺子,先說與你知道。二王之事,待回京再做計較罷。”見胤禛神思迴轉了,康熙又接着道:“朕還有另一事問你,那個同知,叫做方昀的,你看着如何?”這話聽來,胤禛卻是警醒了許多,凝神,斟酌着回道:“回皇阿瑪話,兒臣知之不多,不敢妄議。只那日是兒臣與十三弟恰巧在行轅外遇着,照規矩才引了來面聖。若說旁的……,兒臣想着,他肯冒死諫言,許是爲了上憲開罪,但也能稱得上是個人品耿介;若論才幹,兒臣實不知,固也不能道聽途說,亂了聖聽。”

康熙點了點頭,道:“你斷了他個耿介,朕是信的。陳鵬年的品行想來應是不差,待他方昀,自也無尋常官員的上下情弊。至於才幹,德州處水路通衢要匯,方昀跟着陳鵬年多年整治下來,料也差不到哪去。這麼着,朕把他交給李光地,同是築堤疏引的差使,朕倒想再看看他。”

胤禛聽得心頭一跳,將方昀調了直隸,明裡是用之長才,可還是藏了深意,康熙終究還是信不過太子,怕方昀留了德州,太子會對其報怨下手麼?警醒於心思飄得遠了,胤禛斂了心神,垂手而立,靜靜聽着康熙吩咐後續之事。

五日之後,御舟內。

胤禛侍立在康熙身旁,默然伺候着筆墨。與來時不同,當下只聞初冬時節的寒瑟江風,間或晨暮水氣的浸染,全無來時的春日暖陽,更無父子四人於詩文的對和之景。一路上,康熙照常批覆着些奏本,但都是眉棱深蹙,甚少言語,儀駕除在樑家集等五處駐蹕歇息之外,沿途府縣無一登岸閱視,返程之速較來時快了二倍還不止。胤禛知道,若非爲對外頭彰顯一個“穩”字,只怕更要再快上許多。而令胤禛深深憂心的是,裕親王的病情是不是……這一年,已是暗潮迭生,風雷涌動,若是裕王再……他不敢再想下去,他似乎可以預見來日的風雨獨行,而此刻他的心,正如案上那方龍硯內的徽墨一般,沉凝……。

第三卷終

小四多說兩句:這一個月小四天天加班到半夜,週末亦然,實在很難抽時間寫文。但是小四也不想就這麼斷了這本書,接下來的一卷是重頭戲,小四目前不敢保證一定能按時更新,只能說盡量了,請大家諒解。

第190章 風雨欲來(三)第43章 麻煩(三)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156章 洗三第130章 暗潮洶涌(七)1 誕生第40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十)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79章 出征(二)第21章 圍獵(五)第43章 麻煩(三)第76章 從軍(七)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46章 麻煩(六)第250章 議儲(三)第177章 南巡(八)第203章 風雷涌動(十)第322章 一波又起(八)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221章 渾水(二)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134章 二徵葛爾丹(一)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227章 渾水(八)第341章 父子兄弟(十一)1 誕生第197章 風雷涌動(四)第370章 風雲漸起(十六)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330章 萬壽(七)第91章 首戰葛爾丹(七)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336章 父子兄弟(六)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24章 兄弟(二)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193章 風雨欲來(六)第160章 河務(三)第293章 多事之秋(五)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60章 何去何從(一)第312章 一波未平(二)第43章 麻煩(三)第208章 驚變(四)第390章 問鼎(十四)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44章 麻煩(四)第259章 塵埃落定(二)第208章 驚變(四)第116章 家宴(四)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303章 南山遺恨(二)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368章 風雲漸起(十四)7 成長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94章 又生風波(二)第286章 督撫之爭(十二)第194章 風雷涌動(一)第335章 父子兄弟(五)第259章 塵埃落定(二)第353章 父子兄弟(二十三)第269章 塵埃落定(十二)第320章 一波又起(六)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6 反思第361章 風雲漸起(七)第108章 嫌隙(三)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287章 督撫之爭(十三)第48章 初識愁滋味(二)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第1節 我來了 布魯塞爾第134章 二徵葛爾丹(一)第178章 南巡(九)第132章 管中窺豹(一)第82章 出征(五)第77章 從軍(八)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76章 從軍(七)第35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五)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295章 多事之秋(七)第205章 驚變(一)5 諍臣
第190章 風雨欲來(三)第43章 麻煩(三)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156章 洗三第130章 暗潮洶涌(七)1 誕生第40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十)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79章 出征(二)第21章 圍獵(五)第43章 麻煩(三)第76章 從軍(七)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46章 麻煩(六)第250章 議儲(三)第177章 南巡(八)第203章 風雷涌動(十)第322章 一波又起(八)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221章 渾水(二)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134章 二徵葛爾丹(一)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227章 渾水(八)第341章 父子兄弟(十一)1 誕生第197章 風雷涌動(四)第370章 風雲漸起(十六)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330章 萬壽(七)第91章 首戰葛爾丹(七)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336章 父子兄弟(六)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24章 兄弟(二)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193章 風雨欲來(六)第160章 河務(三)第293章 多事之秋(五)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60章 何去何從(一)第312章 一波未平(二)第43章 麻煩(三)第208章 驚變(四)第390章 問鼎(十四)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44章 麻煩(四)第259章 塵埃落定(二)第208章 驚變(四)第116章 家宴(四)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303章 南山遺恨(二)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368章 風雲漸起(十四)7 成長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94章 又生風波(二)第286章 督撫之爭(十二)第194章 風雷涌動(一)第335章 父子兄弟(五)第259章 塵埃落定(二)第353章 父子兄弟(二十三)第269章 塵埃落定(十二)第320章 一波又起(六)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6 反思第361章 風雲漸起(七)第108章 嫌隙(三)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287章 督撫之爭(十三)第48章 初識愁滋味(二)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第1節 我來了 布魯塞爾第134章 二徵葛爾丹(一)第178章 南巡(九)第132章 管中窺豹(一)第82章 出征(五)第77章 從軍(八)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76章 從軍(七)第35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五)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295章 多事之秋(七)第205章 驚變(一)5 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