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多事之“秋”(四)

待康熙回抵行宮時,張廷玉已候了寢殿門外,隨後自有內侍引了他殿中等候,片時康熙更了常服出來,這方見禮如儀。張廷玉頗肖乃父(先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生得儀表軒昂,特是一副端方氣宇,又顯寬和,很得康熙愛見。

張英歿後,康熙時懷軫念,而至今歲五月間,連着張玉書也病逝熱河,康熙對往昔老臣,更常懷寄往之思,對這些儒臣股肱之後,更是頗多殊眷垂問。而張廷玉還要不同些,本起自翰林館中,又緣張氏家學,素以文風稱著,學問是不消說的,就連奏對召答也無不妥帖。但他這十年的翰林檢討做下來,也算得上是稍顯不得意了,在己卯一科的同年之中,他自不能同年羹堯的少年飛鳳,封疆志得而比,卻未免仕途上遲滯了些,這固然有其父趨避疑忌之慮,終於他所負才抱,也是有所不公。然這倒不妨他修養出一副沉穩性子來,寵辱不驚,贊他一句老成持重是絕不虛的。

康熙叫免了禮,又細看了一眼,這方不失和藹道:“嗯,如今瞧着氣色好多了,倒不比前些日子白弱了。塞外時氣不比京裡,日夜總是反覆的厲害些,就朕身邊的侍衛,頭回隨扈也難有適應的,且不說你這南方人的身子底兒了,朕倒是不該叫你出來這一趟兒。”

這話兒說的太過溫煦了些兒,張廷玉也是不敢應承,心中亦是有些忐忑,當下一躬身謝道:“皇上言重了,臣實不敢當這話。說來,總是臣欠歷練些兒,要真論起來還是南邊兒少,在京裡呆的年頭兒長,只是還不慣這再往北邊兒的氣候了。”

康熙只當是沒瞧見張廷玉露出的那點子侷促,說話兒間,透着幾分意態閒閒地道:“早些時候,朕瞧過揆敘着你代擬的制、誥,措辭尚覺洗練精粹,前時給李光地也看過,他評你一個古正風雅,朕看也不虛,如許年紀就能蘊下這麼些筆意,敦復於子弟輩之範訓極好,朕常言,單一個‘古大臣風‘就委實不錯的。就這麼着,迴鑾後便着你充任日講起居注官,隨朕身邊罷。”

“臣以檢討遽升侍講,這——”遽然之間入值南書房,驟成天子近臣,雖無侍講之名,已然成就其實,突然之間雖說不得是驚喜交加,卻任誰也總都是情不能堪的,稍有一怔,張廷玉便意識到有些不妥,掀袍跪了,叩謝道,“臣代父親謝過皇上,只是皇上於臣的恩典太重,臣未免覺有些……有些勉力不能報。”

康熙聞言竟是一笑,“那你還記得,你所撰己丑科進士的制文上,臣職謂何啊?”

“……”張廷玉一時想不及康熙竟以此問他,似懵然般直道,“呃,不欺之謂忠,無僞之謂誠,古名臣忠與誠合,然後能守正不阿,獨立不倚。”

“這就是了。”康熙看了眼門外,李德全望了康熙一眼,見此情狀便躬身退在門側,也不敢打攪,康熙知是太子到了,便只稍一頷首,朝張廷玉和聲道,“好了,既是朕看重的你,也不須妄自菲薄,只記着這一條兒,立身有度,便有你報償之日,你去罷。”

打這日往後,行宮裡頭張廷玉便時時奉召伴駕,或午晌前開篇經筵日講,或一早兒的進個詩詞唱和,特是逢着溫達、李光地兩個大學士覲見,康熙也不叫避,政事學問皆在一處聽着。總歸是在北巡之中,不須拘着如宮裡一般的齊整規矩,然話雖如此說,究竟是很有些殊恩予他,是以外人瞧着,倒頗能覺出聖眷來,纔不過三四十的年紀,他張廷玉非但就進退分寸上橫豎挑不出錯處兒,就起居行走,更也是儼然有了幾分中堂的氣度。

張廷玉固是審慎周全,人前從不多言一字,多作一色,然那心思卻實在是個水晶玲瓏剔透心,伴駕這些時日,便細細察覺出太子的異樣來,心中暗自生疑。儘管在康熙面前假以辭色,矯意掩飾,然太子卻似愈發地不得安寧,倒非是惶惴不安,只焦躁的意味更濃些。

時有奏對,才罷了午膳,又說起幾樁要務來,只是康熙這頭偶一提及噶禮,太子便不由自主地蹙了眉頭,雖也跟着交口稱讚,大略可見‘幹吏能臣’的評斷,但張廷玉分明可見,太子眼中的忿恚之情一閃即逝。康熙坐在交椅上,手邊是看罷的請安折,並未瞧見這一幕,只淡淡對二人道:“噶禮對朕說,他是個孤臣,在山西尚不覺如此,一俟到了兩江地界,分外孤獨。萬事掣肘不說,在京裡還屢屢遭人詬病,隔着山川幾千裡,朕若不護他,只怕終有積毀銷骨,衆口鑠金的一日。”

胤礽在旁聽了,不禁暗哼一聲,內裡鄙夷的緊,口上只道:“這話未免過了些兒。他一個上憲,兩江三省的官員總不至都和他作對,還連累着京官們惦記……再說,前頭阿山、邵穆布不也處着好好的,怎麼就是落着他一人是孤臣了?可見是在爲人上頭,極不得宜的。皇阿瑪聖明燭照,又豈是能被輿情左右的,那前頭的于成龍,不就是君臣相知的典範?”

太子這一番話,在張廷玉聽來倒並非全是給噶禮上眼藥,實在也是七分在理:朝中誰人不知,歷來一干子滿州大員裡頭,最數噶禮驕縱豪橫又心思刻戾,非親近之人難入其法眼自是理所當然,想來三省官員中見罪於其的人不在少數。噶禮在摺子裡頭如此惺惺作態,不過就是百轉逢迎賣忠之餘,再試探一番皇帝的態度,賺得依仗憑藉,以利他日的措置手段,如何不教人厭惡。江南地面骨鯁之士不少,卻生要供着這麼一尊佛,偏又還是個慣會工諂善諛的,來日若動起干戈,那不折騰個高低顛倒、雞犬不寧絕不能完的。

“朕倒是能聽出些戀主之情來。”見康熙撐着扶手欲起身,胤礽忙同張廷玉左右扶了,堪堪才咂摸出這句話味道些許不對,便同康熙深銳的目光撞了一處,一時心虛的緊,急忙垂了眼瞼,偏過目光卻又不見皇父注視於他,稍松下心再看時,只見康熙兩手隨意攏了一處,在殿中邊踱着步子邊道,“噶禮在江南任事嚴苛,自然要得罪人,旁的不說,但就一宗兒好,任事不避一概奏給朕,這就見了一個‘純’字。噶禮任兩江總督,是朕特簡的,朕知道,朝廷裡總有人要議論,這都不免要有。朕也知道,翰林館閣裡頭,多少要說些甚麼任人唯親、滿員跋扈的話,清流麼……哦,這等事上,衡臣你最該清楚。”“這,皇上……臣惶恐。”

wωw •тt kān •C〇

康熙稍停了步子,轉身看了眼侷促不安的張廷玉,不由擺了擺手,對二人道:“朕不是說官員士子們議的不好,只萬事有度,物極必反,因着滿漢不睦的舊隙挾嫌,朕自然不取。朕亦不是偏袒噶禮,他上一道小小的摺子,就懷了諸般樣心思,然朕只取一種,知道所怕之事,也總比那些無知無畏的強上許多。他這些心思看得見,好過不少人……朕愈覺發悶不得安生,前時步騎還都照常,這兩日竟是倦怠的很,再想想,夏秋交替使然,這個時節上江南蟲羽滋生,噶禮要撲滅蝗蝻要也是不易……”

胤礽打了個激靈,心中一陣凜然,皇父後頭說的什麼,全然如風過耳一般,他半點不曾聽見。本欲借噶禮之手,從宜思恭一案切進去,好生整治一把張、陳二人,不想反成了噶禮的東風,後再加上張伯行這麼橫插槓子一攪和,自己愣是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思來着實令人發恨。然這一切,皆抵不過適才這番敲打,怎麼聽都像是皇父已然知曉了什麼,可自己同噶禮往來的極嚴密,絕不可能有外人得知,莫不是噶禮透了口風與皇父?他暗自搖了搖頭,就算噶禮秉心不純,藉機利用自己打壓張鵬翮幾人,也沒這膽子將此事悉數交待了出來,倘坐實了此事,噶禮只怕真要是命數在天,自求多福了。再看自己呢,不啻又成了一場笑話!

當初與噶禮接洽兩江一事,爲着避嫌疑,掩人耳目的也沒見人,只小心謹慎地使了身邊親信人,同噶禮的齎折家人去遞個消息兒,原是想着真有什麼事,私底下將人處置了也方便,退個一萬步講,真出了事自家好歹能落個乾淨,盡推在噶禮身上。前時還道此事辦的密,不料這兩日才知,總督府中,時常往送齎折的家人乃是碩泰,噶禮信用的緊,而上那回使來京城交遞口信的,竟是個名叫齊泰的下等奴才,打這兩月起在府裡就再沒見着。

這些本都是秘事,全因了胤礽近些時候對噶禮生疑,使人在兩江細細查訪回來才知道的。得知這些事在先,又印證着如今的情形,與其說噶禮行事嚴密,倒不如講噶禮是一早兒的謀劃周詳,掐準了自己的脈不算,又端的是把柄全無、滴水不漏,這一手兒的借刀殺人使下來,胤礽除卻‘陰損小人’,再實想不出評他的話來。還說甚麼地方同僚得罪甚衆,以致京中有人暗謗於他,他噶禮的膽子何曾小到這個地步了?且不說此次違忤自己的意思,就他與京官私相交通的又豈在少數,獨獨同自己這一回是老謀深算,額外留了不止十分的心眼,可他到底在怕什麼?

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60章 何去何從(一)第157章 洗三(二)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188章 風雨欲來(一)第222章 渾水(三)第120章 波瀾橫生(三)第352章 父子兄弟(二十二)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231章 渾水(十二)第284章 督撫之爭(十)第170章 南巡(一)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361章 風雲漸起(七)第24章 兄弟(二)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75章 從軍(六)8 裕親王第232章 渾水(十三)第127章 暗潮洶涌(四)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393章 完結篇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171章 南巡(二)第174章 南巡(五)旅歐雜記布魯塞爾一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79章 出征(二)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214章 驚變(十)第64章 何去何從(五)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28章 傷逝(二)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281章 督撫之爭(七)第237章 渾水(十八)第234章 渾水(十五)旅歐雜記布魯塞爾一第30章 八阿哥(一)第202章 風雷涌動(九)第299章 多事之秋(十一)11 郊迎一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176章 南巡(七)第220章 混水(一)第116章 家宴(四)第347章 父子兄弟(十七)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389章 問鼎(十三)第160章 河務(三)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252章 議儲(五)第118章 波瀾橫生(一)1 誕生第62章 何去何從(三)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第175章 南巡(六)第47章 初識愁滋味(一)第51章 初識愁滋味(五)第359章 風雲漸起(五)第197章 風雷涌動(四)第115章 家宴(三)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190章 風雨欲來(三)第170章 南巡(一)第238章 渾水(十九)第108章 嫌隙(三)第95章 又生風波(三)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217章 驚變(十三)第324章 萬壽(一)第119章 波瀾橫生(二)第46章 麻煩(六)第380章 問鼎(四)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6 反思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第128章 暗潮洶涌(五)第267章 塵埃落定(十)第72章 從軍(三)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96章 父子兄弟(二)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389章 問鼎(十三)第173章 南巡(四)第142章 二徵葛爾丹(九)第363章 風雲漸起(九)第116章 家宴(四)第358章 風雲漸起(四)第19章 圍獵(三)第67章 何去何從(八)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3章 兄弟(一)第194章 風雷涌動(一)
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60章 何去何從(一)第157章 洗三(二)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188章 風雨欲來(一)第222章 渾水(三)第120章 波瀾橫生(三)第352章 父子兄弟(二十二)第50章 初識愁滋味(四)第231章 渾水(十二)第284章 督撫之爭(十)第170章 南巡(一)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361章 風雲漸起(七)第24章 兄弟(二)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75章 從軍(六)8 裕親王第232章 渾水(十三)第127章 暗潮洶涌(四)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393章 完結篇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171章 南巡(二)第174章 南巡(五)旅歐雜記布魯塞爾一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79章 出征(二)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214章 驚變(十)第64章 何去何從(五)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28章 傷逝(二)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281章 督撫之爭(七)第237章 渾水(十八)第234章 渾水(十五)旅歐雜記布魯塞爾一第30章 八阿哥(一)第202章 風雷涌動(九)第299章 多事之秋(十一)11 郊迎一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176章 南巡(七)第220章 混水(一)第116章 家宴(四)第347章 父子兄弟(十七)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389章 問鼎(十三)第160章 河務(三)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252章 議儲(五)第118章 波瀾橫生(一)1 誕生第62章 何去何從(三)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第175章 南巡(六)第47章 初識愁滋味(一)第51章 初識愁滋味(五)第359章 風雲漸起(五)第197章 風雷涌動(四)第115章 家宴(三)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190章 風雨欲來(三)第170章 南巡(一)第238章 渾水(十九)第108章 嫌隙(三)第95章 又生風波(三)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217章 驚變(十三)第324章 萬壽(一)第119章 波瀾橫生(二)第46章 麻煩(六)第380章 問鼎(四)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6 反思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第128章 暗潮洶涌(五)第267章 塵埃落定(十)第72章 從軍(三)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96章 父子兄弟(二)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389章 問鼎(十三)第173章 南巡(四)第142章 二徵葛爾丹(九)第363章 風雲漸起(九)第116章 家宴(四)第358章 風雲漸起(四)第19章 圍獵(三)第67章 何去何從(八)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3章 兄弟(一)第194章 風雷涌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