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鎮倭(三)

那醫官見他相邀,卻將手略拱一拱,道:“謝大人的美意。下官還得趕去官學,現下已然是遲到了,不過遲到總好過不到,若下次有機會飲茶,下官一定相陪。”

“我來時已通知何學正尋人代替,不急。來人,將醫官的藥箱拿下,替他揹着。”

那醫官還要推辭,卻抵不過幾名飛騎身強力壯,硬上前來將他藥箱拿下,無奈之下只得苦笑一聲,道:“指揮使大人,您這可是天不留客強留客啊。也罷,這臺灣您就是天,下官哪有不從的道理,請吧?”

張偉一躍下馬,向他笑道:“從?從什麼?我讓你這邋遢漢子從什麼從!你到是醒目嘛,早就知道我是誰了?”

他帶頭向茶亭走去,那醫官慢他一步,隨在他身後,因見他動問,笑道:“這全臺能有幾人身着朱紫,又有大批的皮甲衛士緊隨身後,下官雖是窮困潦倒一遊醫,到底不是人頭豬腦,自然知道是大人您。”

張偉聽他說話有趣,到是與其落魄木訥的外表不合,因聽他雖說着官話,咬文嚼字間口音卻甚重,便一邊落座,令茶博士上茶,又一邊笑道:“老倌兒是陝西還是山西,說話可是帶着一股子醋味。”

“回大人,下官是山西太原人。”

“那怎地流落至此?先不急說,喝茶。”

那吳遂仲輕啜一口,便將茶碗放下,笑道:“說來也簡單,下官自幼行醫,因心慕李時珍著本草,便一心要效法先賢,四處遊歷,將《本草綱目》中的缺漏不足之處略做補闕。因這臺灣氣候炎熱,下官料想此地定然有些內地沒有的藥草,故而泛海而來搜尋,不想數年一過,這臺灣已是別有一番天地,下官雖是敬佩大人所爲。卻因要遊方行醫,本欲離去,誰料大人一道命令,這臺灣許進不許出,故而只得留臺行醫,又蒙大人恩典,能入官學任學官。舉凡種種,到也是下官的造化。”

張偉聽他雖是語氣平和,卻顯是對自已阻他四處尋醫問藥而不滿,卻只是不理會,因笑道:“你寫的書如何了?若是有些藥草什麼的不全,我派人給你去尋。”

又問道:“可將家人接來了?”

吳遂仲斜視張偉一眼,心中暗歎口氣,答道:“大人,下官自幼出門行醫,種種辛苦不可勝數,一直醉心於醫道,這婚煙之事,卻是沒有想過。”

因見張偉詫異,又笑道:“下官可不是有什麼龍陽之好,亦非生理有殘疾,委實是沒有時間精力。好在我家中兄弟甚多,也不差我一個人傳後就是了。”

又促狹一笑,道:“大人,您的年紀可也是老大不小了。婚事一直未辦,這全臺人心都是不穩哪。”

張偉肚裡暗罵一聲:“你不是同志,難不成我就是了。至於什麼有後無後,老子那個時代可沒有這種說法了。”

卻聽那賣茶的農婦上前笑道:“吳先生可是個大好人,給我們治病從不要診金,只需上山尋些他沒有進過的草藥,就喜的跟什麼似的。就是孤身一人在這海島上,想想也怪可憐見的。這位大人,我看您必定是位高權重的,不如賞個媳婦給他!”

張偉微微一笑,正要回答,卻聽身邊侍立的飛騎都尉上前喝道:“有沒有規矩!誰讓你上前與指揮使大人說話的,退後!”

那農婦初時尚不服氣,正笑道:“這軍爺好凶,你家大人尚沒有說話呢……”

待聽到“指揮使大人”字樣,這農婦雖是大字不識一個,但老是聽身邊人提起張偉時都是這幾個字樣,她雖愚笨,這幾天字成天在耳邊,卻又怎地不知道這指揮使大人是誰?當下嚇的臉色發白,雙手一鬆,手中提着的銅茶壺便跌在地上,哐噹一聲滾出老遠。

吳遂仲見她嚇的厲害,忙起身將銅壺拾起,交與那農婦,道:“張大人愛民如子,你莫要怕。”

那農婦怯生生將壺接過,卻是瞄了張偉一眼後,就忙不迭遠遠退去。張偉自來臺後,先是設計趕走鄭氏留臺之人,再加上後來平定宗族械鬥,鄉下人無聊時以訛傳訛,將原本的事實誇大了十倍以上,當真是刀光血影,血流飄忤,張偉之名,可止小兒夜啼也。現在這個傳說中又英武非凡,又兇橫殘暴的指揮使大人就在眼前,卻教那農婦如何相信他“愛民如子”,當下便是能退多遠便多遠,哪裡還敢多嘴饒舌。

張偉橫那都尉一眼,卻也不以爲意,上位者親民原也不再這上,那農婦不敢說話,也只索罷休。又與那吳遂仲閒談幾句,便鄭重說道:“邀你來閒談,只是一個意思,這醫術也是門學問。大唐官學及科舉也曾考過明醫一科,後世儒學坐大,進士及明經這樣的純經術之科獨大,到了咱們大明,更是劃定了內容來考,那八股能有多大的真知,學了便能治國平天下?生病了背幾句子曰成麼?吳醫官,你的遭遇想來和明算、明律差不多少,我打聽過,官學中學習這幾科的,大半是農家子弟,指望學些算術律令之類,做個商行學徒或是做個訟師之類,在常人眼中,這仍是賤業。是以連帶教導的學官也很沒有地位,這樣不成!我一會寫個手令你先帶回去,即刻便命官學將你的一切應得之物配齊,待我處理了銅礦暴亂一事,便去官學尋何楷學正,我要強調,將來臺灣官府中,一定會有各科學子,醫、律、射、天文、算術各科,都各有作用,若還是有意打壓,那我只好分校而治了。先將醫科單獨分校,由你來做學正。”

吳遂仲聽他說完,長身一揖,正容道:“大人見識當真不同凡俗,遂仲愚魯,敢不效命?”

見張偉欲起身而行,吳遂仲猶豫片刻,終又開口道:“大人,銅礦一事,下官有話要說,請大人稍待。”

“哦?有什麼話,講。”

“大人,那銅礦並硫磺各礦,下官都常去給礦工醫病,那裡的礦工分三等,一等是招募的漢民,二等是招募的原住民,三等便是罪徒充礦工者,一二等還好,活雖苦,到底有錢拿,可買衣食,也可請假乞休,若是那罪民礦工,一者終日不得歇息,二者有病不得錢醫,三者監工的巡兵見着罪民又非打即罵,除了也能填飽肚皮,當真是生不如死。”

“哼,這也是讓他們贖罪!”

“大人說好的!是贖罪,可不是贖命!若是犯了死罪,一刀殺了乾淨,可沒有把人活活折磨死的道理!”

“你這是同我說話麼?”

吳遂仲猛然跪倒,長叩道:“我知道大人手握生殺大權,此時便是令人將下官拖下去立斬不赦,下官也是要把話說完。”

“你講!”

“大人,上善若水,海納百川。過剛易折,柔則持久。秦以二世而亡,以國秦太過剛暴,秦的法令難道不公平嗎?秦的軍隊難道不勇猛善戰嗎?可以君主威福自專,生殺予奪存乎一心,是以始皇並六國後大役天下,終其隕身時秦已露敗亡之象。與其說秦亡於趙國及二世皇帝,到不如說秦亡於其制度。相權太強則凌其君,君權太強則失其國。大人英明神武,勵精圖治,隱隱然間有併吞大明的大志,這臺灣也確實被大人治理的欣欣向榮,然而大人現在臺灣的諸樣政治失之過暴,百姓雖豐衣足食,卻失之親和教化。官員雖勤謹廉潔卻無自立向上之心,大人在,則諸事順諧,大人不在,則弊病百生,請大人慎之。

張偉心中大動,想不到自已最近剛剛憂慮的事卻被這一不起眼的醫官一語道出,心中激動,面情上卻仍是不露聲色,格格一笑,道:“你位卑人微,想的到多。那好,你說說看,這銅礦一事,卻與整個臺灣的政治有何干系?”

吳遂仲卻是不露聲色,仍跪在地上語氣平和侃侃而言:“大人發配罪犯囚徒開挖銅礦的辦法甚好,一者讓這些罪人贖罪,也可以安份守已不致於在鎮上搗亂,二者可以省卻不少人工錢,大大減輕開挖的成本。只是大人御下甚嚴,巡捕營和看守各礦的士兵皆不敢犯錯,而各礦的的官員也斷然不敢敷衍了事,在正常開採的速度下,各層官員都層層加碼,以圖用產量取悅大人。又因大人以嚴治下,各層官吏皆望風景從,上有好焉,下必從焉,長此以往,那麼犯小罪者難以避免,對罪徒的懲罰則絕不減輕,臺灣民衆不過是過百萬,現下各礦的罪民就過萬人,大人,這樣下去,與先秦何異?大人當年驅鄭、殺宗族長老,這都是爲政之初迫不得已的舉措,萬萬不可以爲常法。若動輒以暴法制民,則民愈治癒暴,以暴易暴,則事危矣。”

見張偉面無表情,雙眼緊盯着自已,吳遂仲只覺身上一寒,莫名的害怕起來,將心一橫,又道:“唐朝臺諫分治,門下省給事中有封駁之權,用以清明政治,匡扶君主的缺失,宋朝誓不殺士大夫,是以士大夫助皇帝治天下,數百年兩宋絕少有革命之事,大人的能力超凡,獨斷專行尚有缺漏,爲後世子孫計,還是需改革政治,以備將來的好。”

“說完了?”

吳遂仲一叩首,道:“下官說完了,大人要殺要剮皆可,只是以言罪人,竊以爲大人不智。”

張偉起身站起,神態閒適,用輕鬆的語調向吳遂仲道:“你見識確實是不凡。身爲醫師想來是科考不利,鬱郁不得志而退而學醫?達者爲官,窮則成醫,讀書人的志向嘛。我問你,諸葛丞相治蜀是嚴還是寬?”

“嚴,只是……”

“你也知道?這臺灣與當年蜀國一樣,我初來臺時威名不立,唯有以暴治民,方可威權在手,諸事順諧。整個中國,亦與唐宋時不同,世風傾頹,人皆求私利,不顧國家。醉生夢死,淫風浪行,渾然不知今世何世,若不以重典暴法治之,任是神仙也難以扭轉。是以我的根本仍然在一個‘嚴’字,這是變不得的。”

張偉豎起一個手指,道:“這是其一。其二,我名位不正,若以大義服人,那是妄想。只有用嚴刑苛法,不論人是否心服,他總得口服。是以我現在還不能開放言路,亂我民心軍心。”

見吳遂仲面露失望之色,張偉又笑道:“不過,你說的那些官兒看我的臉色,對我的法令層層加碼,也是有的。長此下去,恐生民變。故而水火相濟,剛嚴之外要加些王道,這也是正理。上有所好,下處從焉,這話有理!”

張偉不好舉例細說,不過對吳遂仲的話確實很是贊同。後世清朝有雍正皇帝以嚴治國,結果下面的官員給罪犯量刑便加倍處理,以期‘恩出自上’,用迎合皇帝心理的辦法來拍皇帝的馬屁,結果到了雍正未年,天下雖治卻民議沸然,他的歷史評價一度不高,這是也是一因。又有道光皇帝天性崇儉,曾穿着打補丁的龍袍上朝,結果一朝的官員都穿的破破爛爛,不成體統。

因又笑道:“我近來也曾慮及此事,只是一時不得其法。也不得其人,既然你看的清楚,那麼……我仿明成祖,先成立一個內閣似的機構,名稱麼,便叫‘軍機處’,我現在是武官,提拔一些得力的文人進我的指揮使衙門幫辦政務,名義上叫軍機處,實際上管的仍是臺灣的民政。位不高而權重,輔助我處理政務,吳先生,可願暫放醫官的身份,入軍機處襄助於我?”

第67章 激戰(一)第62章 江南(六)第59章 爪哇(五)第59章 爪哇(二)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8章 滅鄭(三)第56章 返臺(三)第63章 倭亂(二)第55章 偷襲(四)第4章 火拼(上)第56章 返臺(二)第43章 攻城(下)第57章 試探(七)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8章 呂宋(五)第35章 兵制(上)第21章 招兵(下)第63章 倭亂(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8章 呂宋(五)第68章 滅明(一)第73章 南洋(八)第57章 試探(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7章 激戰(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73章 南洋(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7章 遼東(八)第4章 火拼(下)第5章 初會(下)第65章 治平(七)第59章 爪哇(八)第70章 決戰(四)第61章 伐明(三)第47章 遼東(二)第63章 倭亂(九)第62章 江南(四)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六)第35章 兵制(上)第62章 江南(二)第49章 鎮倭(三)第60章 鼎革(十五)第33章 利炮(下)第58章 呂宋(二)第42章 圍城(中)第66章 北伐(一)第7章 機遇(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0章 決戰(九)第46章 制約(中)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8章 滅明(一)第17章 亂起(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39章 賄賂(下)第58章 呂宋(六)第57章 試探(七)第43章 攻城(中)第69章 相峙(三)第73章 南洋(六)第48章 滅鄭(八)第33章 利炮(下)第63章 倭亂(二)第22章 新竹(上)第28章 保甲(下)第69章 相峙(二)第58章 呂宋(八)第63章 倭亂(九)第61章 伐明(一)第30章 械鬥(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4章 關寧(八)第43章 攻城(上)第65章 治平(十二)第50章 和談(二)第7章 機遇(上)第65章 治平(八)第71章 定鼎(七)第49章 鎮倭(十)第67章 激戰(五)第70章 決戰(十四)第53章 造反(一)第67章 激戰(五)第35章 兵制(中)第67章 激戰(八)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57章 試探(五)第21章 招兵(下)第50章 和談(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7章 激戰(五)第39章 賄賂(下)第59章 爪哇(一)第71章 定鼎(二)
第67章 激戰(一)第62章 江南(六)第59章 爪哇(五)第59章 爪哇(二)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8章 滅鄭(三)第56章 返臺(三)第63章 倭亂(二)第55章 偷襲(四)第4章 火拼(上)第56章 返臺(二)第43章 攻城(下)第57章 試探(七)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8章 呂宋(五)第35章 兵制(上)第21章 招兵(下)第63章 倭亂(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8章 呂宋(五)第68章 滅明(一)第73章 南洋(八)第57章 試探(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7章 激戰(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73章 南洋(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7章 遼東(八)第4章 火拼(下)第5章 初會(下)第65章 治平(七)第59章 爪哇(八)第70章 決戰(四)第61章 伐明(三)第47章 遼東(二)第63章 倭亂(九)第62章 江南(四)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六)第35章 兵制(上)第62章 江南(二)第49章 鎮倭(三)第60章 鼎革(十五)第33章 利炮(下)第58章 呂宋(二)第42章 圍城(中)第66章 北伐(一)第7章 機遇(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0章 決戰(九)第46章 制約(中)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8章 滅明(一)第17章 亂起(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39章 賄賂(下)第58章 呂宋(六)第57章 試探(七)第43章 攻城(中)第69章 相峙(三)第73章 南洋(六)第48章 滅鄭(八)第33章 利炮(下)第63章 倭亂(二)第22章 新竹(上)第28章 保甲(下)第69章 相峙(二)第58章 呂宋(八)第63章 倭亂(九)第61章 伐明(一)第30章 械鬥(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4章 關寧(八)第43章 攻城(上)第65章 治平(十二)第50章 和談(二)第7章 機遇(上)第65章 治平(八)第71章 定鼎(七)第49章 鎮倭(十)第67章 激戰(五)第70章 決戰(十四)第53章 造反(一)第67章 激戰(五)第35章 兵制(中)第67章 激戰(八)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57章 試探(五)第21章 招兵(下)第50章 和談(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7章 激戰(五)第39章 賄賂(下)第59章 爪哇(一)第71章 定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