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激戰(九)

到得半夜時分,趙率教卻突然從睡夢中驚醒。他驚惶起身,滿耳只聽得營內一片嘈雜,兵士驚惶的喊叫與戰馬的嘶吼聲混雜在一起,再有若有似無的喊殺聲自遠處傳來,他霍然起身,叫道:“來人!”

他的親兵急忙應聲而入,知道他爲了何事,也不必等他發問,直接向他道:“大人,好象又是敵兵來襲!”

趙率教急忙穿上衣袍,束好甲冑,戴好厚重的鐵盔,手持大刀奔出營門,見中軍親兵們已將戰馬備好,他滿意的點點頭,翻身上馬,向各人道:“小心沒過逾的,咱們這便過去看看!”

因爲最近這十幾天來總是在半夜被漢軍襲擾,各營的統兵將軍們已然習慣。近三萬關寧兵連營三四里路,此時傳來喊殺聲的並不在漢軍一直主攻的南面,而是在營北方向。因爲估計着又是小股的漢軍騎兵來偷襲,他們只在營門處喊殺一陣,放上幾支火箭,待明軍一出,立刻調轉馬頭飛奔而逃。所以雖然此時外面殺聲震天,北營門處火光沖天,聲勢駭人,然而被漢軍襲擾慣了的明軍將士卻並不在意。趙率教一路向北,路過的各個軍帳內並沒有人聞警奔出,仍然是一片寂靜,若是駐足細聽,才能聽到軍帳內傳來若有似無的鼾聲。

趙率教雖然覺得今日情形不對,並不以小股敵軍來襲。卻也不忍此時就將這些疲敝之極的將士全數喚起,略一猶豫之間,北門處的喊殺聲越發密集響亮,顯是動靜不小。

“來人!傳召全軍將士,披甲備馬,準備與敵接戰!”

身爲鎮遼大將,趙率教已知道今夜戰事與往常截然不同。那喊殺聲自從一刻之前響起,一直未停。營門口的火光越發明亮,並且往內裡延伸,與往日只在營門左近燃燒不同。他側耳傾聽,只覺得營門處遼東將士特有的喊殺聲越發微弱,心裡又驚又怒,也不待下屬到齊,只帶着隨從親兵飛速奔馳,往營門方馳援。

與他預料的想同,此時攻入明軍營防的卻正是漢軍最精銳的萬騎一部。這五六年來張偉一直花費重金養馬,在臺南等地設置馬場,培訓戰馬和騎手。臺灣當時有五六十萬原住土著,多以射獵爲生,射術遠遠超過常人,並不在遼東八旗射手之下。只是臺灣無馬,土著善射而不精於騎,總歸要先練習一兩年的騎術,才能在馬上做戰,射箭。是以萬騎自成軍以來,幾年間張偉一直大力扶持,百般設法,這才由當初的萬二千人,發展到了三萬人的強師。

奉命在今夜突襲明軍的,正是萬騎左軍的黑齒常之一部。因明軍很是疲勞,營寨立的很是簡陋,只是用一些削尖的木頭插入土中,再有一些刁斗遠眺,便算是立營完成。黑齒常之引領萬騎左軍萬人,先是以布匹包住馬蹄,悄然到得營寨外牆近前,將事先準備好的柴草等物引火之物拋在木柵兩旁,守軍甫一發覺,漢軍已然稍稍退後,待守夜的明軍近前查探,便射出火箭射出,將灑上火藥的柴草點着。一時間火勢大起,稍微靠前的明軍都被突起的大火燒着,發出慘叫。其餘明軍被大火阻斷,並不能上前救援。待木柵被大火燒斷,燃燒的木頭髮出劈里啪啦的聲響過後,轟然倒地。

“射!”

黑齒常之眼見營內的明軍已然停住混亂,開始整衣束甲,拉出戰馬,準備騎兵出來博鬥。他微微冷笑,知道眼前這股明軍確實不可小視。他帶着萬騎掃平江南時,哪怕就三五百人的萬騎,也能很輕鬆的擊潰幾千人的明軍,那還是在大白天正面交手的情形之下。眼前這支明軍卻很是強悍,雖然被萬騎的突然襲擊搞的措手不及,而且連續十幾天夜不安枕,很是睏倦。卻能在中下層軍官的指揮下迅速鎮定下來,將擋路的火堆以土掩蓋,又紛紛自營帳中奔出。着衣穿甲,按着部曲所屬紛整隊。不過一刻功夫,營寨被燒燬之處,已有過千的明軍騎馬持刃,準備出擊迎敵。他雖然吃驚於明軍的反應,卻也並不在意。只命部下上前,預備射箭。

當趙率教趕來之時,卻正好遇着萬騎第二撥的箭雨射將過來。在前面的明軍早被箭雨射退,在萬騎射手勁大力沉,準頭奇佳的箭雨打擊下,最前面的明軍早已被射的如同刺蝟一般,急切間又沒有盾牌護身,開始還堅持不退,一心想往外迎敵的明軍早就抵受不住,開始往營內撤退。

負責此地的兩個參將眼見總兵趕到,心裡又急又愧。因爲他們離的稍遠,就是有箭矢飛來也是力道漸弱,所以他們可以用手中的刀劍將箭矢撥開,並沒有真正的危險。此時見總兵趕到,他們便強打精神,逼迫着軍士們拼死向前,與敵人的射手近戰。只是他們的屬下死傷慘重,一轉眼功夫已有幾百人中箭倒地,聞訊趕來的明軍又因路口狹窄,並不能全數前衝。

趙率教見陸續趕到的各將佐都督促着屬下往前,心中當真怒極,向着各人大喝道:“幹麼這麼蠢,幾千敵人一直射箭,咱們衝上去送死麼。來人,將整個營盤的木柵都拆除掉,空出地方來,再往前衝!來人,回去傳我的將令,命王李二副將各帶三千人,自正面繞道而出,往此處夾擊敵軍!”

他一聲令下,立時有過千人跳下馬來,跑到前去。將擋路的軍帳掃平,又將木柵拔起,預備着從別處衝出。

黑齒常之眼見適才打開的空隙處明軍已是堆積了小山似的屍堆,而其餘的明軍開始掃平擋路的障礙,營內的牛角號和鼓聲已然響起,夜色中雖然看不真切,卻隱然可以覺得對面營地裡所有的關寧軍已然備裝就緒,隨時可以殺出。感受到了這股襲面而來的殺意,黑齒常之滿意的添添嘴脣,向着左右笑道:“自從軍以來,今天是第一遭見到漢人也能打仗,並不怕死的!”

他也不等人答話,看着不少關寧騎兵已經上馬抽刀,準備着往此處衝來。因知道這些人很是勇猛,便立刻下令道:“後退!”

見身邊的牙將都面露可惜之色,他便笑道:“下面的事情交給中軍,也得給我老哥一口飯吃。”

漢軍萬騎開始緩慢後撤,在箭雨下吃了半天虧的關寧騎兵開始蜂擁而出。向着一邊射箭掩護,一邊開始打馬撤退飛騎呼喝叫罵。

不遠處傳來悶雷般的馬蹄聲響,顯然是繞道而來的關寧騎兵。一時間明軍士氣大振,一個個揮刀弄棍,打馬向前。營中的鼓聲擂的越發急切,激起所有明軍的戰意。只是萬騎兵早在距離稍遠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後退,又不斷的穿插掩護射箭,明軍很難迅速靠近。待敵兵完全離開火場,遁入夜色之中,追上去的明軍卻又害怕中伏,並不敢全速直追,只是與趕來的友軍匯合在一處,等着主將下令。

“大帥,請你下令,咱們追他孃的!”

趙率教臉色鐵青,向着請戰的諸將令道:“不準追擊,全師入營,拔去木柵備戰。士卒不得解甲,於戰馬旁坐臥歇息,一有敵襲,便可立時出戰。”

他這麼凜然下令,其餘的將軍都不敢再多嘴說話。只有一箇中軍牙將平時最受他的寵愛,遲疑着張口問道:“大帥,敵人不過是些騎射手,咱們何不趁着他們後退追擊?若是再等他們回來,只怕又要蒙受損失。”

“你懂什麼!你看看死去的兄弟們,哪一個不是要害中箭?只借着微弱月光和火光,射術就準到如此地步,你還當他們是尋常射手?”

在場的衆將無一不是遼東出身,常年與八旗兵血戰拼殺。因都點頭應道:“不錯,這夥子敵兵射術精強,甚至不在八旗滿人和蒙古人之下。”

趙率教斷然道:“就是這個話。敵人並不和我們拼殺,直接便退。我適才看到他們也約萬人左右,便是與咱們匆忙衝出去的幾千人肉搏,又能吃多大的虧。何況衝到他們身前,還不知道有多少弟兄要被射落馬。此時貿然追擊,若是半路遇着幾萬這樣的強兵,還能活路麼?就在此地暫歇,一等天明,由大道出發,小心行軍!”

見各將依命坐下,並不再言出戰。他便也在自已的戰馬旁坐下,只覺得身體疲乏之極,兩腿沉重,頭部沉重。知道是因爲這些天來太過疲勞,今夜又不曾休息所致。他憂心仲仲的想道:“若是敵人屢次三番再來攻擊,再在大路上佈置阻礙,一直遠處射箭擋我去路。那末,我要麼以全師狂奔,不與敵人接觸,只顧逃命;要麼想法尋些遮擋箭矢的物什,緩慢行軍。”

他長嘆口氣,喃喃自語道:“不論如何,不能讓這些老少爺們都喪身此處。留得性命去與滿虜拼了,纔是正道。”

事實卻與他料中的所差不遠。萬騎左軍後退之後不久,中軍在主帥契力保必的率領下又於凌晨時來襲。此時正是秋冬之交,凌晨之時最是寒冷,明軍一夜不曾休息,疲乏之極,全身被早晨的寒風衝的發抖。正欲埋鍋造飯,吃了好怯寒氣,卻又發現敵人遠遠逼將過來。於是咒罵一番,明軍將校勉強着自已翻身上馬,提起精神向敵軍叫罵。

漢軍萬騎歇息了大半夜,又在過來前吃飽喝足,精神健旺。聽得敵人大罵,卻也並不答話。只稍稍靠近,到了一箭之地可以射箭,便一個個將手中箭矢射將出去,一時間又是箭如飛蝗,前面的明軍將士一往前衝,萬騎卻並不交戰,而是邊射邊退。因爲他們射的又遠,射術又很精良,明軍就是勉強靠近,卻也並不能在人數上佔到優勢。很快就會被與飛騎一樣裝備,只是甲冑稍輕的萬騎肉搏趕開,並不能如同想象中的那樣大佔優勢。

在萬騎射手以幾百人一團的分散射箭襲擾之下,明軍根本抓不到對方主力,大股明軍向前,萬騎則迅速後退,其餘地方的射手又射殺落單薄弱的明軍,待主力後退,那些射手卻也遠遠逃開。明軍左右支拙,根本無法可想。如此纏鬥了半日,兩邊打打退退,你追我趕的只是行進了一二十里。待到了正午時分,萬騎陣後一陣尖利的口哨聲響起,所有的萬騎慢慢後撤,聚攏成一堆加快馬速,一時間塵土揚起,已是退的遠了。明軍正欲全速追擊,卻發現道邊又出現另一支騎射手隊伍,一時間士氣大跌,已是根本無心做戰。

如此這般纏鬥了兩天,明軍士氣比較當日被廂軍纏鬥時更加低落。若是尋常軍隊,早就四潰而逃。趙率教知道大事不妙,卻也是無法可想。三天來只行了百餘里路,三萬關寧兵死傷不過兩千人不到,大半還是第一夜猝不及防之下戰死。只是這樣打法,摸不到敵人的皮毛,已方卻一直吃虧捱打,當真是鬱卒之極。這一日剛到花崗,距離廬州尚遠,晚上在入集之前,卻又被敵人襲擾了一番。全師上下正沮喪間,卻在這些漢軍射手出現後的第三日夜間接到響箭傳書。

接到書子的小校不敢怠慢,立刻將箭送往中軍給趙率教親看。趙率教打開一看,卻只見上面手書道:“若不投降,來日決戰!”

他並不思索,直接就在那書子上用筆寫道:“戰!”

批覆完畢,他便出帳巡視,與各級軍校談心,鼓勵他們來日一定要拼盡全力,爭取一戰打敗敵人,最少也要打的他們不敢小視關寧鐵騎。

待第二天天明,所有的關寧騎兵盡數起身。好在今日決戰,敵人半夜並沒有來襲擊,各兵將到都是睡了一個好覺。天明起身後,各人都磨拭武器,擦洗戰馬,伙頭們又早早做好了飯,讓所有的將校們吃了個飽。

因聽到花崗鎮隱約傳來敵軍的戰鼓聲響,顯然是敵人昨夜已在鎮外列陣排兵完畢,此時擊鼓邀戰。

趙率教冷冷一笑,提起隨同自已多年的寶劍,將盔甲穿好,騎着馬在各營內又巡看了一番,這才下令全軍出鎮,與敵人決戰。

第57章 試探(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7章 激戰(十)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9章 相峙(四)第65章 治平(三)第66章 北伐(六)第61章 伐明(五)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五)第40章 出兵(上)第41章 大員(上)第48章 滅鄭(三)第7章 機遇(上)第65章 治平(一)第10章 赴臺(下)第69章 相峙(三)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五第21章 招兵(上)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8章 滅明(四)第43章 攻城(中)第24章 論兵(上)第59章 爪哇(八)第62章 江南(四)第65章 治平(十一)第64章 關寧(六)第27章 協議(上)第47章 遼東(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24章 論兵(上)第73章 南洋(五)第67章 激戰(一)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2章 法度(三)第64章 關寧(九)第31章 立威(中)第40章 出兵(下)第63章 倭亂(九)第65章 治平(七)第38章 歸附(下)第60章 鼎革(十)第43章 攻城(中)第67章 激戰(九)第50章 和談(三)第56章 返臺(三)第48章 滅鄭(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2章 江南(二)第25章 宗族(上)第57章 試探(四)第47章 遼東(七)第50章 和談(一)第47章 遼東(一)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9章 相峙(五)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3章 南洋(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53章 造反(二)第67章 激戰(九)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4章 關寧(八)第42章 圍城(中)第60章 鼎革三第70章 決戰(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0章 鼎革(九)第10章 赴臺(上)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8章 呂宋(六)第57章 試探(六)第55章 偷襲(五)第19章 甘蔗(下)第68章 滅明(六)第43章 攻城(中)第29章 官學(上)第56章 返臺(五)第13章 赴閩(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6章 北伐(四)第45章 設縣(上)第63章 倭亂(十二)第31章 立威(下)第72章 法度(一)第66章 北伐(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43章 攻城(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30章 械鬥(上)第67章 激戰(一)第48章 滅鄭(二)第71章 定鼎(三)第31章 立威(下)
第57章 試探(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7章 激戰(十)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9章 相峙(四)第65章 治平(三)第66章 北伐(六)第61章 伐明(五)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五)第40章 出兵(上)第41章 大員(上)第48章 滅鄭(三)第7章 機遇(上)第65章 治平(一)第10章 赴臺(下)第69章 相峙(三)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五第21章 招兵(上)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8章 滅明(四)第43章 攻城(中)第24章 論兵(上)第59章 爪哇(八)第62章 江南(四)第65章 治平(十一)第64章 關寧(六)第27章 協議(上)第47章 遼東(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24章 論兵(上)第73章 南洋(五)第67章 激戰(一)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2章 法度(三)第64章 關寧(九)第31章 立威(中)第40章 出兵(下)第63章 倭亂(九)第65章 治平(七)第38章 歸附(下)第60章 鼎革(十)第43章 攻城(中)第67章 激戰(九)第50章 和談(三)第56章 返臺(三)第48章 滅鄭(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2章 江南(二)第25章 宗族(上)第57章 試探(四)第47章 遼東(七)第50章 和談(一)第47章 遼東(一)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9章 相峙(五)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3章 南洋(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53章 造反(二)第67章 激戰(九)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4章 關寧(八)第42章 圍城(中)第60章 鼎革三第70章 決戰(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0章 鼎革(九)第10章 赴臺(上)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8章 呂宋(六)第57章 試探(六)第55章 偷襲(五)第19章 甘蔗(下)第68章 滅明(六)第43章 攻城(中)第29章 官學(上)第56章 返臺(五)第13章 赴閩(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6章 北伐(四)第45章 設縣(上)第63章 倭亂(十二)第31章 立威(下)第72章 法度(一)第66章 北伐(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43章 攻城(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30章 械鬥(上)第67章 激戰(一)第48章 滅鄭(二)第71章 定鼎(三)第31章 立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