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鼎革六

只是他們學習之時,大半都是年紀已長,再加上籠統而學,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且自何楷來臺之後,將那些不是儒學的雜學分將出去,更加降低了非儒學學說的地位。第一批畢業的學子,三分之二仍是學了四書五經的舊式士子,雖然學了些新學,又鍛鍊了身體,到底只是舊瓶裝新酒罷了。

張偉思忖一番,向吳遂仲道:“我知道此處也缺人手。不過,這些孩子我培養不易,還要要用來做大用處的好。你給我精心挑一百人出來,要略懂醫術,地理;身體強壯,火槍射術也過的去的。”

吳遂仲一驚,向張偉道:“大人,可是要將他們派出,去那呂宋島爲官?”

“你心思到動的快!沒錯,呂唯風那裡很缺人手,這些孩子馬上馬下都成,比原本的那些手不提四兩的書生強的多。呂宋那邊情形複雜,正需要用他們。”

吳遂仲急道:“這些孩子剛出官學,並無經驗。且去海外數千裡之遠,家中父母,想來也是不捨,請大人三思。”

“不必多說。當初我來臺之時,也不過二十出頭。我既然派他們去,自然會讓漢軍保護他們的安全。先在馬尼拉城歷練,過上幾年,再分派各地爲官,讓他們的父母放寬心好了。”

又向吳遂仲道:“我令你想呂宋分地設官的節略,你可想好了?”

“大人,已是想妥。一會子便可派人送至你的府上。”

“甚好,遂仲,我下一部要整頓漢軍軍務,政務上你多費些心。不要怕擔責任,甚或是有人說你專擅。我人在臺北呢,你一個文人,怕怎地?”

又向他壓低嗓音,令道:“不止是呂宋,臺灣的官制,也需改革。你常與那些大儒談談,問問,自從有孔聖以來,天下無過三百年的王朝,難道各代天子,就沒有一個內聖外王,一心以孔聖教導治天下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乎焉,先是有勵精圖治,後就有荒淫無道;究意是孔聖的教導不對,還是後世人無法殝至三代之治?千百年來無人做到,難道此事非人力可及?若是如此,是不是該當改弦更張,想想其它的好法子?這些話,我不方便和他們說,我身份如此,若是我說了,要麼就立時激走一大批人,要麼,就說我以勢壓人。你來出頭,再拉上覆甫兄,這些夫子們最多吹鬍子瞪眼,罵你們一通也就是了,斷無大礙的。”

陳永華在一邊聽的真切,一臉苦笑,向張偉道:“志華,你是將我放在火上烤啊!”

張偉略一點頭,極是誠摯的答道:“這件事別人做不方便,或是不夠份量。只好把你們放在這個風口上了。無論如何,這件事也是非做不可。爲了方便論戰,所有的言論策論,都該讓大家都看看。我的意思,朝廷不是有塘報、坻報等官府公文麼?咱們就設一個《臺灣太學報》,以學術研討的名義,把一些讓這些老夫子們頭疼的東西放在上面。這樣,原本欲清高置身事外的,看到一篇令他火大的文章,該當如何?”

陳永華笑道:“只怕立時便提起筆桿,大加駁斥。”

“就是要這樣!這種事情,就怕一個巴掌拍不響。要是沒有人理會,終究還是一潭死水。待咱們造出影響來,不怕他不來辯論,越辯則道理越明。如此再三的反覆,報紙越來越引人,學術大家們紛紛著文發言的,數年之後,學術倡明,數十年後,則思想改變可期。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復甫兄,一切都看你們的啦!”

他說的興頭,又向何斌道:“不光是學術和政治的報紙要搞,還要搞一個商報,把各地的貿易信息都刊列於上,何處需何物,何物在某處最貴,獲利最多。還有那市井百態,家長裡短,這些都刊行於報紙上,免費贈送。開初或許人不信,慢慢過上幾年,大家都知道這報用處甚大,自然會搶着要這報紙。到那時候,報紙可以出售,可以收費給人做廣告,銀子自然就賺回來了。這還是小事,待這種報紙深入人心,便可藉由報紙宣傳政治,潛移默化改變人心,這可比一味說教好了許多。”

他這些話在情在理,何斌等人都是精明之極的人物,細思之下,果真是如他所想。當下那何斌嘆道:“真不知道志華的腦袋是怎麼生的,這些主意當真是妙極!”

又向他問道:“怎地你來臺之初,沒想起來用這個辦法?而是用嚴苛之法,禁止

百姓非議時事?”

張偉一笑,向何斌答道:“一顆小樹尚沒有成長茁壯,你卻去搖它,其後果如何?來臺之初,你我赤手空腳,除了些須家財,當真是身無長物。百姓不服,士人不曾歸心,沒有軍隊,沒有官員。更重要的是民智未開,那些土裡刨石的農人百姓,知道認什麼字?報紙出來,你讓誰看?家有百樣事,先緊急處來!我先讓他們吃飽飯,再令子弟讀書,庶已可以收到實效。否則的話,當初你我根基不穩,坐視下頭有人造謠生事,隨意聯絡士兵官員,利用宗族勢力對抗你我。那麼,只怕你我二人的屍體,此時早就在地底腐爛了。”

他傲然道:“此時我有近十萬大軍,全臺的百姓都靠着我吃飯。海外的貿易加上工石礦山,我使用了大量的勞工,這些人,全靠我養活。還有官吏,巡捕、歸心的儒生、官學太學的學生,這都是我的籌碼!身處我這樣的地位,擁有現下這般東征西討博回來的威名聲勢,尚有何懼?此時做這些事,正合其時也。”

正當張偉於臺北以不易之決心,更改學制,放開言論,興學校,辦報紙,以辯論代替棍棒,以新式學科,新式教育推動臺灣的文化,乃至整個民風的改變之時。四川的瀘州城外,此時卻正上演着最野蠻的一幕。

數千名光着身子的婦人被身後如狼似虎,臉上掛着淫蕩笑容的士兵們用槍尖強逼向前,稍行的慢一下,或是絆了腳,失了足,便立時被那些兵士們用槍、矛,槊在身上捅出一個個足以致命的血洞來。

“走快些!若是攻下城來,你們還能活下去,攻不下城,大帥說了,一個也別想活!”

“軍爺,饒了我吧。我滿腳水泡,不是不想給大軍賣命攻城,實在是走不得了……”

話未說完,那個出口討饒的婦人立時被身後的士兵一刀砍中肩膀,因深入肩骨,那兵將那婦人一腳踢倒,用腳踩在她胸膛,使勁蹬了幾下,方將那大刀拔出。

那士兵身着一身破敝之極的棉布小襖,戴氈笠圓帽,此時天已近夏,天已頗是炎熱,他將身上棉袍的棉花盡數掏了出來,仍止不住滿臉的熱汗。

因見那婦人不過二十許人,雖是滿身是血,神色驚恐,睜大着雙眼死去,卻仍不掩秀麗容貌。那兵因啐道:“晦氣,這娘們我好象沒有玩過,真是可惜!”

順手在她光溜溜的**上摸上一把,又道:“這小娘皮的,**長的也不錯。當真是可惜了。”

旁邊隨他一起向前逼趕那些裸身婦人的士兵湊趣道:“孫頭兒,這幾天你玩的夠了吧?只怕你那話兒,想硬起來也難了。”

“是勒,我看這幾天孫頭兒玩的盡興。那些被頭兒玩過之後,送去騎木驢給大帥看的,只怕有好幾十吧?”

他們的口音乃是陝甘一帶的土話,所謂的驢木驢,就是有削尖的木棍埋在土中,把婦女剝光,下身放於其中,然後撒手不管,任那婦人慢慢被木棍頂死。這樣的玩法乃是那位大帥的最愛,其中還有什麼燒烤、剝皮,點天燈熬油,也深得大帥喜歡。

儘管那些兵湊趣,那孫姓小頭目卻也不理會,只向他們喝道:“操你們姥姥的,快些把這些女人往前趕,誤了大帥的事,剝皮還是輕的!”

那些兵們聽他一喝,想起大帥用法之苛,從不饒人,便各自打一寒戰,連忙將手中刀槍之類向前面的女人們招呼,把這些不但手無寸鐵,甚至是一絲不掛的可憐婦人們,向那深溝高壘,防禦嚴密的瀘州城牆方向趕去。

此時防禦瀘州的正是赫赫有名的秦良玉。她早年嫁與四川一個少數民族的宣慰司爲妻,丈夫早死,周圍的部族想趁機吞併。是她於危難之中整合部族,招募壯丁,再加上她雖看不懂兵書,卻是天生的好將軍。幾次仗打下來,部族不但沒有被人吞併,反道越加的擴大。如此這般幾次,整個四川別說沒有部族敢欺付她,就是連明朝的官員也對她甚是敬服。去年賊兵犯境,四川境內無兵可守,眼看就要落入流賊手中。還是她以忠義爲先,帶着兩萬白杆槍兵,將那些流賊打的丟盔棄甲,慌忙棄四川不顧而去。崇禎皇帝爲了表鄣於她,年前特地把她從四川叫到北京,在宮內平臺召見,又親賜御製詩三首,恩遇之隆,當真是明朝少有的異數。自此之後,她便一心效命皇帝,要爲皇帝敉平流賊。此番聽得流賊從南方折回,從湖北直撲四川而來,她便將軍隊由原來的防地撤出,日夜兼程趕來瀘州防守。賊兵雖然嘯聚南北,又吸引了不少無賴流民加入其中,再加上打了不少小仗,破了不少州縣,無論是戰力或是人數,都與去年不能同日而語。她卻是甚有信心,不懼流賊。她認爲白桿兵戰力之強,冠決海內,再加上堅城深壘,又有她的臨敵指揮,破敵不可,但守城是決然沒有問題的。

此時她立於城牆之上,眼中看着那些光着身體,一個個哭泣不止,卻又不得不拼命向城牆方向涌來的婦人們,止不住眼中泛酸,口中罵道:“畜生!打仗便打仗,剝光了婦人的衣衫來衝城,連豬狗都不如!”

她罵雖罵,卻不得不在腦中急速想着應付的辦法,因向城頭駐防的兵士們令道:“城破了,大家都不得活。不是她們死,就是我們死,如今沒有辦法,只得心狠一遭!”

因見已有婦人進入弓箭射程之內,便斷然令道:“射,凡是衝近城下的,不論是什麼人,都給我射死。”

那些在城頭防禦的士兵聽了命令,便張弓搭箭,將箭矢向那些身無半片絲縷的婦人們射將過去,幾輪箭雨過後,城下已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那一時未死的,只管在城角哀嚎痛哭,大聲呼救,當真是悽慘之極。

這瀘州三面環水,一面也是地勢陡峭,原本極是難攻的一座城池。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八大王張獻忠竟用如此卑鄙下流的招數來攻城。在這些婦女的掩護下,數萬名張獻忠部下的士兵蜂擁而出,將那城外的深溝填平,奔至城下,將雲梯、勾索紛紛搭在那瀘州城牆之上,一個個精挑細選的勇悍小軍們口含刀子,身手利索的往城頭爬去。

秦良玉此時打了半生的仗,已是知道瀘州城破勢不可免,雖仍是教士兵們盡力苦守,卻又悄悄吩咐帖身護衛,護送她向城下而去。

“開北城門,往城外退兵。”

不顧南門城頭尚有幾千名忠勇士兵仍在抵抗,一下城頭,秦良玉狂奔至北門,立時令人打開城門,帶着奔逃而來的殘部出城而去。幸好此時未到漲水時節,瀘州城外河水尚淺,秦部殘軍立時奔逃過河,隨着秦良玉拼命而逃,向那川內逃去。

待大軍破城,攻城所用的五六千婦人已是死傷過半,縱是未死者,也大多是遍身是血,處處是傷。

只見一粗豪漢子騎着紅棗大馬自戰場不遠處而來,因見滿地的死傷婦女,忍不住皺眉道:“一個個都是敗家子!這天快熱了,不趕緊處置這些女人,等着臭了浪

費嗎?”

原來張部規定,行軍打仗而糧草匱乏時,需要殺婦女醃漬後充軍糧,這瀘州城小,又早知張部來襲,哪有多少糧草給他掠奪。一路上被官兵圍追堵截,更是無處打糧。此時好不容易在四川境內尋來這些婦人,自然是需要抓緊處理。

於是八大王一聲令下,各營的小刀手上下翻飛,將那些未死的捅死,已死的剝皮去內臟,不過幾個時辰,便將這些屍體醃漬完畢。

第67章 激戰(八)第47章 滅鄭(一)第60章 鼎革五第45章 設縣(中)第69章 相峙(一)第59章 爪哇(二)第73章 南洋(十)第39章 賄賂(上)第73章 南洋(二)第47章 遼東(七)第35章 兵制(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45章 設縣(下)第67章 激戰(六)第38章 歸附(下)第31章 立威(上)第55章 偷襲(四)第70章 決戰(六)第16章 綁架(下)第60章 鼎革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5章 治平(七)第63章 倭亂(九)第49章 鎮倭(一)第45章 設縣(下)第45章 設縣(中)第3章 出海第30章 械鬥(中)第73章 南洋(六)第5章 初會(下)第58章 呂宋(八)第33章 利炮(上)第15章 臥龍(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8章 滅明(二)第10章 赴臺(上)第31章 立威(中)第71章 定鼎(七)第46章 制約(中)第7章 機遇(下)第61章 伐明(四)第9章 爭拗(下)第46章 制約(中)第63章 倭亂(十二)第54章 反間(三)第66章 北伐(八)第46章 制約(中)第34章 開礦(下)第35章 兵制(上)第73章 南洋(二)第67章 激戰(二)第57章 試探(四)第55章 偷襲(八)第57章 試探(四)第57章 試探(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56章 返臺(四)第68章 滅明(一)第57章 試探(六)第60章 鼎革一第70章 決戰(十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70章 決戰(一)第66章 北伐(十)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五第59章 爪哇(五)第63章 倭亂(一)第54章 反間(二)第23章 閱兵(下)第55章 偷襲(十)第55章 偷襲(五)第71章 定鼎(二)第39章 賄賂(下)第16章 綁架(上)第22章 新竹(下)第48章 滅鄭(三)第60章 鼎革(十四)第12章 安身(上)第50章 和談(二)第56章 返臺(四)第68章 滅明(五)第57章 試探(三)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九)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3章 倭亂(一)第73章 南洋(一)第70章 決戰(三)第18章 平亂(下)第7章 機遇(下)第64章 關寧(六)第59章 爪哇(五)第54章 反間(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7章 遼東(二)
第67章 激戰(八)第47章 滅鄭(一)第60章 鼎革五第45章 設縣(中)第69章 相峙(一)第59章 爪哇(二)第73章 南洋(十)第39章 賄賂(上)第73章 南洋(二)第47章 遼東(七)第35章 兵制(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45章 設縣(下)第67章 激戰(六)第38章 歸附(下)第31章 立威(上)第55章 偷襲(四)第70章 決戰(六)第16章 綁架(下)第60章 鼎革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5章 治平(七)第63章 倭亂(九)第49章 鎮倭(一)第45章 設縣(下)第45章 設縣(中)第3章 出海第30章 械鬥(中)第73章 南洋(六)第5章 初會(下)第58章 呂宋(八)第33章 利炮(上)第15章 臥龍(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8章 滅明(二)第10章 赴臺(上)第31章 立威(中)第71章 定鼎(七)第46章 制約(中)第7章 機遇(下)第61章 伐明(四)第9章 爭拗(下)第46章 制約(中)第63章 倭亂(十二)第54章 反間(三)第66章 北伐(八)第46章 制約(中)第34章 開礦(下)第35章 兵制(上)第73章 南洋(二)第67章 激戰(二)第57章 試探(四)第55章 偷襲(八)第57章 試探(四)第57章 試探(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56章 返臺(四)第68章 滅明(一)第57章 試探(六)第60章 鼎革一第70章 決戰(十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70章 決戰(一)第66章 北伐(十)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五第59章 爪哇(五)第63章 倭亂(一)第54章 反間(二)第23章 閱兵(下)第55章 偷襲(十)第55章 偷襲(五)第71章 定鼎(二)第39章 賄賂(下)第16章 綁架(上)第22章 新竹(下)第48章 滅鄭(三)第60章 鼎革(十四)第12章 安身(上)第50章 和談(二)第56章 返臺(四)第68章 滅明(五)第57章 試探(三)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九)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3章 倭亂(一)第73章 南洋(一)第70章 決戰(三)第18章 平亂(下)第7章 機遇(下)第64章 關寧(六)第59章 爪哇(五)第54章 反間(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7章 遼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