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激戰(八)

五百多漢軍騎兵在開封城西曹門外憊夜來攻,趁着城防空虛,以大木破門,斬守城參將,兩百多城門守卒皆戰死。漢軍入外城,四處放火燒殺。城中一夜數驚,守城總兵護住河南巡撫並巡按、開封府、推官、守備道等文官往周王府中避難。周王朱恭枵登上王府紫禁城的城頭,徹夜難眠。王府之內所有的珍奇珠寶都並太監和宮女打成包裹,預備着外城失守後迅速由東門逃走。

直待第二天天明,城內大火次第熄滅。天光大亮,總兵官派出親將四處巡探查訪,這才曉得昨夜不過是幾百名漢軍騎兵虛張聲勢,竟然嚇的城內幾千守兵避而不戰。周王聞報之後勃然大怒,雖不能干涉地方政務,卻也將前來報信的總兵官好一通訓斥。又諭令他立刻派騎兵出城追趕,不使這股騎兵騷擾地方。

洪承疇接到此事的塘報,卻已是在三天之後。他卻正在爲前方戰事苦惱,哪裡顧的上敵軍偷襲的小事。只是又命陳永福必務追上那支小股的漢軍騎兵,若是不然,一定將其重重治罪。

“賊兵越發向前了麼?”

“是,回稟督師大人,自前夜起,賊兵的炮陣一直往前,我方炮火只要稍一還擊,就是劈頭蓋臉的還擊回來。”

回話的小校偏將負責指揮昨天調往前方的數十門盞口將軍火炮,只不過一天一夜下來,全數火炮或是被敵人打壞,或是因爲不停的轟擊而自已炸膛,存留下來的只是十之一二。這偏將差點兒便被炸死,一顆開花彈的彈片斜飛而來,自他胸前劃過,劃出一道深深的口子,若不是力道已弱,只怕他已經被彈片開了大膛了。

“不論如何,務須與敵對攻。徹夜聽着敵炮轟鳴,太過傷我軍的士氣!”

洪承疇又似自言自語,又似乎在向這個偏將下達着命令。那偏將並不敢與他頂嘴,只是諾諾連聲答應。後來還是洪承疇的中軍牙將看出風色,打着眼色讓他離開,那偏將才灰頭土臉的離去。

洪承疇眼中雖看着那偏將離去,卻也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指示給他,也只得就這麼着放他離去。他生性愛潔,此時卻也是渾身泥灰,二品文官的紅袍上沾滿着伏地臥倒時的泥土草屑,因爲隨時可能要往地上趴倒,所以他也並不肯再如開始時那樣勤加拂試,只是呆呆的看着紮在自已袖口上的荊棘發呆。

明軍原本打的很是順手,先是將幾萬漢軍以優勢兵力團團圍住,連敵人的糧道亦是隔斷。又派兵佔了廬州重鎮,得了大批糧草軍械。更甚者,明軍兵鋒直接安慶重鎮,若是安慶也下,就可以用火炮封鎖江口,連南京方向的援兵也不必害怕。誰知道現下戰局突變,被圍困的神威衛不住前壓,用優勢的火力掩護射擊,步兵前突,密集的火槍射擊和手榴彈,小型火炮等壓制性火力將對面的明軍打的擡不起頭。早期明軍還有點士氣,拼死抵擋,接仗幾次之後,明軍與漢軍的死傷對比甚至達到一百比一,眼見自已身邊的兄弟不斷倒下,而已方的火炮和可憐的火器簡直夠不到對方的皮毛。這樣不對稱的戰爭如同漢軍在演習,甚至是獵人在打獵,而明軍則充當了可憐的獵物角色。這樣的不對稱殺戮嚴重的挫傷了明軍上下的銳氣,開始時各總兵將軍們在督師嚴令下還不斷命令士卒拼死抵擋漢軍,待後來死傷太過慘重,不但是普通士兵不肯再往前枉死,就是將軍總兵亦是無意接戰,漢軍陣線前壓,明軍便不斷後退,根本不肯再與漢軍死戰。明軍原有的大小不一的火炮已然折損殆盡,陣地不住後退,現下幾萬漢軍施展開來,已經將明軍主力與廬州方向徹底隔斷。

洪承疇已經知道事情不對,只怕廬州方向和趙率教所部都很危險。只是他心裡又抱了萬一的打算,想那趙率教在關外多年,面對着清兵鐵騎都未曾吃虧,關寧兵勇猛敢戰,非一般的明軍可比。縱然是吃些小虧,但以全數騎兵的超強戰力和移動能力,縱然是打不過人家,逃回鳳陽應該還是不成問題。

他這幾天不住的試圖派小股騎兵突破漢軍防線,好往廬州方向打探敵情。只是漢軍火力實在太猛,稍一*近些便是鋪天蓋地的炮火覆蓋轟擊,明軍根本不能近前。所有的陰謀詭計,廟算奇思,都在這中國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強大火力之前,化爲烏有。

“他們的炮火,卻不知爲何突然變的這般猛烈!”

洪承疇痛苦的看向遠方,天色雖是陰暗,卻並沒如明軍所期盼的那樣下起豪雨。漢軍的火炮又在不知疲憊的不住轟鳴,一股股火光夾雜着濃煙噴射出來,在黯淡的天空劃出一道道明亮的劃痕。此時秋冬之交,正是天干物躁,難得落雨之時。他並不知道,漢軍火器並不害怕下雨,是以這幾天來明軍上下雖然並沒有明着求雨,暗地裡各軍帳內總有一些迷信的將軍在暗中求雨,盼着老天下降下十天半月的陰雨,使得敵人不能如此的囂張。

他正呆呆的亂想,卻冷不防有一顆炮彈遠遠向他飛來,炮彈發出刺耳的尖嘯,轉瞬之間已經飛到洪承疇的身邊。這是漢軍最大口徑的三十六磅野戰加農炮,實際有效射程已達三千米以上,洪承疇以爲自已此時的站立之處並無危險,是以竟然沒有提防。所幸他的親兵這幾天吃的炮轟多了,已是訓練有素,聽到炮彈飛來的嘯聲便立刻將他撲到,按在身下。洪承疇猝不及防之下,嘴巴大張鏟在地上,已是吃了一嘴的泥土。

待耳邊砰然一聲大響過後,洪承疇只覺得耳中嗡嗡做響,身上又溫又熱。他還是頭一回遇着如此近的炮擊,心中又驚又怕,顫抖着身體半響爬不起來。直待衆親兵將他扶起,他這才發現原來是適才將他壓住的親兵中了彈片,鮮血流了他一身。他雖然是嫌惡之極,心裡直欲嘔吐,卻並不敢將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只陰着臉道:“將他好生葬了,將來再派人送一百兩銀子,給他的家人!”

說罷,匆忙往鳳陽城下後退。漢軍的重型火炮開始發威,一顆顆重磅炮彈拉長了射距,並不是直接落在最前線的明軍陣地上,而是越過他們的頭頂,直接打在後方。漢軍打炮方式讓明軍很是摸不着頭腦,特別是調準校距後,竟然直接打跨了明軍僅有的火炮,將炮彈直接灌在明軍炮陣之上,更使得並不知道這種戰法的明軍驚懼。在他們眼裡,漢軍有若神助,火器上着法力才能具有如此大的威力。

暮色漸漸上來,明軍陣地中已是一片死氣。因爲害怕成爲敵人火炮攻擊的目標,明軍無論是將軍小兵,在夜色裡都並不敢點起燈籠。洪承疇命人知會孫傳庭務必小心,自已在親兵的護衛下在夜色裡逶迤而去,直到進入鳳陽城內,纔算是鬆了口氣。

鳳陽方向的明軍還只是感覺到了危險,而奉命遊擊至安慶附近的寧遠總兵趙率教卻已是深陷泥沼之中,全軍覆滅之局已成,眼見敵人就要收網,他卻並沒有辦法解決。

白天與纏鬥遊擊的廂軍激戰數場,關寧兵戰力雖強,又有着關內明軍沒有的大批小型火器,卻並不能在對方的地方守備兵身上佔到什麼便宜。那廂軍雖然裝備炮火都並不如主力漢軍,卻也有着相當數量淘汰下來的舊式火炮,再有少量裝備的新式大炮,配合以地勢人和之利,士氣高昂的廂軍其實並不如明軍想象的那麼容易對付。再加上當地的廂軍將軍很有幾個將才,李巖便是其中之一。廂軍白天正面從不與關寧軍正面對抗,而是藉助着城池及險要地勢固守。待到是夜間,便分成小股,四處襲擾。於是明軍一夜數驚,全師出去敵軍早已退去。

如此這般十餘天下來,明軍早已疲敝不堪,當初想着一鼓而下安慶的打算早就落空。現下只盼着能甩脫廂軍,安然回到鳳陽與主力會合,便已算了佛天保佑了。這一天勉強向前行進了百餘里路程,趙率教並就在一處平崗之下紮營。多派遊騎哨探,遇着敵襲便分兵阻擋。

他自已先騎了馬,帶着十幾個副將偏將隨衆,在親兵營的護衛下巡視營防,見各處都防備齊整,這才放下心來。長嘆口氣,向着諸將道:“如此這般,還需好幾天才能回到廬州。看漢軍的勢態,只怕這兩天可能還有優勢兵力前來阻擊。各位到時務必死戰前突,這樣纔有一線生機。”

洪承疇被漢軍神威衛一路趕回,消息阻絕的趙率教並不知曉。然而他爲將多年,由小軍官幹到方面大將,心裡又如何不明白此時大事不妙。自已若是趕快甩脫附骨之蛆一般的廂軍,在漢軍主力未來之前會合廬州明軍,一直往北突圍,只怕還有一線生機,若是在此地耽擱久了,只怕匹馬不能返回。這些時日以來,漢軍先是派遣使者,接着送張偉手書,然後不敢再派人來,以箭射書信,勸他投降。

他雖然很感念當初張偉在關寧軍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時給予的幫助,然而此時袁崇煥還在關中一帶督師,若是他率全師投降,袁崇煥立刻就有不測深禍。關外除了吳三桂外,再無袁崇煥的舊部爲他撐腰,皇帝若是惱羞成怒,立下詔旨將袁崇煥處斬,豈不是爲他所害?想起在錦州被逼投降的祖大壽,趙率教向着面帶猶豫之色的屬將道:“關寧兵已經有幾個總兵大將率部投降,幾十年抗擊滿韃子的名聲毀於一旦。若是咱們再降,上對不起國家社稷,下對不起信重咱們的袁督師。所以各位不能因爲士卒疲敝就有着投降懼戰的心思。人誰無死?只要死得其所,不在千載之下留下罵名,也就是了。”

又傲然道:“況且關寧鐵騎全力而戰,八旗精兵又如何?我就不信只敢躲在大炮背後,不住以火器打仗,並不敢於人正面接戰的漢軍,比八旗能強過多少?此番回擊鳳陽,各部需勇往直前,有敵無我!”

“是,有敵無我!”

“請總兵大人放心,咱們遼東漢子怕過誰來?管他是誰,想擋住咱們,先問問咱們手中的大刀!”

“正是如此,咱們當初從關外出來,都是精挑細選的各部精銳。在寧遠錦州鎮守多年,和滿韃子激戰過幾百仗,現下在這江南之地,難道就怕了不成?”

這人提起當年在錦州、寧遠鎮守之事,各人都是由遼東出來,恍惚間已是大半年的光景過來。眼看東征西計沒有寧日,由關外到川陝,又由川陝到準北,甚至兵鋒將過長江。大半個中國跑將下來,不但是普通士兵,便是各級軍官也早就思鄉心切,懷念留在關外的親人好友。

過了良久,方有一人強笑一聲,說道:“錦州城外的屯所現下該開始種麥子,老少爺們正忙着呢。”

“唉,錦州現下落處滿人手中,只怕他們未必操心農事。當時圍錦,聽說死了不少百姓,也不知道現下的情形究竟如何。”

有一參將生性粗豪,見各人都是溚然若失,一臉沮喪,便大聲道:“現下想有何用?只有擊敗眼前之敵,大家夥兒還有機會回到關寧,跟滿韃子大幹幾場,把寧錦奪將回來!”

趙率教聞言聽頭,笑道:“這話說的很是,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回去。若是心中疲軟,一心想着保命回遼,只怕立刻命喪此處!”

說罷,害怕各人心中難過,以致軍心不穩,又領着各人計論當前敵情,佈置人手防備。鬧到子時左右,眼見今晚並無漢軍來襲,趙率教放下心來,又叮囑負責守夜的副將幾句,這纔回到自已的軍帳中安歇。

第62章 江南(五)第64章 關寧(六)第66章 北伐(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5章 治平(十)第23章 閱兵(上)第67章 激戰(四)第18章 平亂(下)第55章 偷襲(二)第73章 南洋(四)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5章 設縣(下)第51章 騎射(三)第41章 大員(下)第72章 法度(二)第49章 鎮倭(一)第33章 利炮(下)第47章 滅鄭(一)第41章 大員(下)第60章 鼎革三第51章 騎射(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2章 江南(六)第61章 伐明(一)第18章 平亂(下)第60章 鼎革(九)第47章 遼東(五)第73章 南洋(十)第62章 江南(二)第64章 關寧(十)第4章 火拼(上)第60章 鼎革二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三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2章 江南(一)第30章 械鬥(下)第71章 定鼎(七)第68章 滅明(二)第57章 試探(六)第19章 甘蔗(下)第25章 宗族(中)第70章 決戰(八)第8章 宴客(下)第72章 法度(三)第69章 相峙(四)第61章 伐明(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4章 關寧(九)第65章 治平(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2章 圍城(下)第73章 南洋(一)第57章 試探(七)第64章 關寧(九)第53章 造反(二)第73章 南洋(八)第49章 鎮倭(十)第49章 鎮倭(七)第16章 綁架(下)第25章 宗族(下)第17章 亂起(下)第47章 遼東(十)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7章 激戰(二)第60章 鼎革八第68章 滅明(二)第59章 爪哇(七)第17章 亂起(下)第20章 會議(上)第19章 甘蔗(下)第57章 試探(六)第42章 圍城(下)第51章 騎射(四)第38章 歸附(下)第58章 呂宋(五)第30章 械鬥(下)第65章 治平(五)第73章 南洋(十)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3章 倭亂(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27章 協議(下)第62章 江南(二)第59章 爪哇(三)第67章 激戰(五)第72章 法度(二)第64章 關寧(六)第67章 激戰(四)第53章 造反(一)第51章 騎射(三)第11章 北港(下)第70章 決戰(十六)第8章 宴客(下)第47章 遼東(九)第58章 呂宋(六)第53章 造反(二)第67章 激戰(二)
第62章 江南(五)第64章 關寧(六)第66章 北伐(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5章 治平(十)第23章 閱兵(上)第67章 激戰(四)第18章 平亂(下)第55章 偷襲(二)第73章 南洋(四)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5章 設縣(下)第51章 騎射(三)第41章 大員(下)第72章 法度(二)第49章 鎮倭(一)第33章 利炮(下)第47章 滅鄭(一)第41章 大員(下)第60章 鼎革三第51章 騎射(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2章 江南(六)第61章 伐明(一)第18章 平亂(下)第60章 鼎革(九)第47章 遼東(五)第73章 南洋(十)第62章 江南(二)第64章 關寧(十)第4章 火拼(上)第60章 鼎革二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三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2章 江南(一)第30章 械鬥(下)第71章 定鼎(七)第68章 滅明(二)第57章 試探(六)第19章 甘蔗(下)第25章 宗族(中)第70章 決戰(八)第8章 宴客(下)第72章 法度(三)第69章 相峙(四)第61章 伐明(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4章 關寧(九)第65章 治平(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2章 圍城(下)第73章 南洋(一)第57章 試探(七)第64章 關寧(九)第53章 造反(二)第73章 南洋(八)第49章 鎮倭(十)第49章 鎮倭(七)第16章 綁架(下)第25章 宗族(下)第17章 亂起(下)第47章 遼東(十)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7章 激戰(二)第60章 鼎革八第68章 滅明(二)第59章 爪哇(七)第17章 亂起(下)第20章 會議(上)第19章 甘蔗(下)第57章 試探(六)第42章 圍城(下)第51章 騎射(四)第38章 歸附(下)第58章 呂宋(五)第30章 械鬥(下)第65章 治平(五)第73章 南洋(十)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3章 倭亂(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27章 協議(下)第62章 江南(二)第59章 爪哇(三)第67章 激戰(五)第72章 法度(二)第64章 關寧(六)第67章 激戰(四)第53章 造反(一)第51章 騎射(三)第11章 北港(下)第70章 決戰(十六)第8章 宴客(下)第47章 遼東(九)第58章 呂宋(六)第53章 造反(二)第67章 激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