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制約(上)

張偉聽他冷不防說出這一番話來,卻是一楞,史可法與王忠孝也是沒想到孫元化此人盡然如此大膽,他二人雖有此想法,卻是隻字不敢吐透,不防孫元化意然一口說將出來。

當下滿桌人等,就連何斌在內,均停杯住飲,看那張偉如何做答。

卻見張偉從容笑道:“孫兄,你可知我手下有多少人馬?所需糧草幾何?我若舉兵而反,後方需有多大的能量支持?”

孫元化醉眼迷離,想了一番,方答道:“據內地傳言,你手下約有萬人,戰船數十,嘯聚海上不服王化,這臺灣治下約有百餘萬民,若你想揮兵入內地,只怕開始尚能縱橫一時,待朝廷調撥閩、粵、浙、直隸各總兵官帶兵圍剿,輔以地方衛所,鄉兵,只怕你是越打越少,稍有不慎,便陷身內地,想逃回海上亦不可得。至於所需糧草,從臺灣運轉不便,且容易被截斷,若是從內地徵調,亦是休想。你若是劫掠,只怕不等官兵圍剿,地方的鄉兵便可以令你頭痛了。”

張偉聽他說完,到也不惱,只撫掌笑道:“孫兄不虧是打過仗的行家,這番話說出來,可比我什麼辯解都靈。我用心治理臺北,不過是兩個想頭,一來自已發財,二來讓跟隨我的屬下和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庶已不愧於心,便足矣了。”

看看史可法等人露出釋然的表情,卻又突然道:“至於什麼報效朝廷,忠於皇帝,我這海外野民,卻也是不想的。在這臺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的話,便是王法,規據如此,諸位慎之。”

他這番**裸的威脅之辭一出口,原本便緊張的氣氛愈加凝重,史可法將酒杯一頓,拱手向張偉道:“大人這話,下官無論如何不能贊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濱,莫非王臣。大人雖自海外歸來,到底是中國之民,哪能說出這般大逆不道的言語,若是如此,可法等不敢逗留,這便請大人放行,讓我等返回,讓大人在此稱王稱霸便是了。”

張偉冷笑道:“我祖上可是宋人,就是要尊,只尊趙宋的皇帝!”

他這般蠻不講理,到弄的這三位儒臣不知道如何辨駁是好,過了半響,方由王忠孝答道:“那趙宋已亡,現下的中國卻是大明的天下,大人是中國之人,自當要奉明朝爲主。”

何斌眼見氣氛越來越僵,忙笑道:“諸位莫氣,志華千好萬好,就是一飲酒便愛胡說,他這是酒話,諸位可千萬莫要當真!”

如同配合他一般,張偉仰天打了幾個哈哈,笑道:“啊……是有酒了,諸位先生莫怪,我是粗人……適才是酒後胡言罷了……”

說罷“砰”的一聲倒在桌上,不消一會功夫,便是鼾聲大作。他這般一倒,各人自然也無法再飲,當下由張府中僕役將孫元化等三人引到後院,各人都安排了一進獨立的小院,諸樣傢俱也亦齊備,除孫元化沒有家眷,史可法與王忠孝都是帶了妻子兒女而來,現張偉安排的妥帖,心裡自是感念。

那孫元化空腹飲酒,早已是醉眼迷離,待僕役將他引入房內,他往牀上一倒,便自呼呼大睡。那史可法與王忠孝卻是無法入睡,兩人初入臺北,便吃了張偉好幾個悶虧,他們皆是崇禎元年進士,雖說那八股文章做的如花團綿簇,這政治陰謀鬥爭卻是不曾涉足,只是史可法到底是治世之才,腦中將上岸後諸般事情過了一遍,心中已是有了定論,見王忠孝愁眉不展,悶坐於椅上,便向他笑道:“王兄,事已至此,愁亦無用。我等當拿定了主意,若是張偉反叛,咱們爲皇上盡節便是了。”

“我意亦是如此,只是悔不該將家眷帶來,連累家人,我心中不安!”

史可法嘆道:“若果真事情壞到那個地步,也是各人的造化不好,我料那張偉不會讓咱們把家人送回,王兄若是心存此念,還是打消的好。”

又笑道:“不過王兄且放寬心,張偉雖說是桀驁不馴,我看他只是對朝廷心存不滿,現下說他想造反,那也是沒影的事。他雖說有些實力,到底不能和大明舉國之力相抗衡,便是那福建的海防遊擊將軍鄭芝龍,我來前打聽過,海上實力亦是不下於張偉,他若是敢反,又豈能接受朝廷設縣!只是他心中鬱積的不快,今日拿我們做臉發泄罷了,王兄,臺北之事不足爲慮,不足爲慮啊。”

王忠孝聞言亦道:“當今聖上是中興令主,即位後諸般舉措皆是不凡,只要大明國力蒸蒸日上,他這小小土霸王,也只有袒露上身,身縛草繩,向皇上求饒的份!”

又疑道:“只是這張偉如此蠻橫,咱們這縣官,可是不好當啊。”

“無法,咱們只能用心去做,方能上不負離京時皇帝殷殷囑託,下不負臺灣這百萬蒼生黎民,求仁得仁罷了。”

兩人又嗟嘆一番,商討了一番爲官之道,只是這兩年都是去年剛中的舉人和進士,到臺灣來之前,不過是埋頭苦讀的書生,又哪裡有什麼爲官之道可以研究?到是史可法曾師從於明末東林大儒左光斗,那左光斗因於魏忠賢做對而被投入詔獄,打的渾身稀爛,那史可法到是不懼自身安危,前去探望老師一次,在獄中又被左光斗大大的教育一番,因此現下年紀雖輕,心裡卻早便是水火不浸,沉穩幹練遠勝於常人。

待第二天天明,自有張府下人侍候起居,這三人原本也是尋常家境,隨身帶的幾個長隨而已,哪曾享受過如此待遇?孫元化見眼前早點便是擺滿了一桌,他到是吃的痛快,王忠孝與史可法到是不敢多吃,生怕這些享受把自已潛移默化,眼前小菜雖多,也只是用筷子略點幾下,將就着吃了一碗稀粥便將碗筷放下,那王忠孝便問道隨侍在旁的張偉家人,道:“你家主人何在?”

“回老爺的話,我家大人清早便出門查看各家工廠,臨走教小的好生侍候幾位老

爺,若是老爺們問起,便教老爺稍待,等他回來。”

三人聽他說了,到也不在意,那孫元化吃完將嘴一抹,便向那家人道:“既然你們爺沒空,你去尋駕馬車來,載我去臺北炮廠,我要去看炮。”

那家人聞言,只笑着打了個拱手,回道:“老爺見諒,大人曾吩咐過,幾位老爺用餐完了,可以到鎮上略逛一逛,若是要出鎮什麼的,還得等他回來纔是。”

“咦!他要將我們軟禁不成?”

“老爺您這是哪兒的話!咱們家大人說了,幾位要在鎮上逛逛,那是隻管自便,只是出鎮關防不便,還是由他先領着的好,待臺北巡兵和各處的守衛都接到命令,再給諸位老爺下發通行火牌,那時候幾位只管請便。”

史可法見孫元化還要爭論,便將他手一攔,笑道:“張大人也是好意,現下諸位示諧,咱們便自已四處逛逛,也是大人美意。”

“可是我想早些完事,好回京赴命。”

“孫兄,操切之間只怕不得要領,匆匆回去只怕也不好向皇上交待,便多待些日子又如何,權當是陪我和王兄了。”

那孫元化鼻中一嗤,道:“這彈丸小島,又能鑄出什麼好炮來了,皇上只是風聞,讓我來看看罷了,也好,我便只當多陪兩位年兄就是了。”

說罷便令那家人領着三人出了張府大門,於鎮北鎮四處漫無目地的逛將起來,三

人昨日乘車而來,尚且驚詫於這鎮北的繁華,現下各人在這鎮北街頭漫步而行,腳踏在乾淨整潔的青石大道上,耳邊是來自南方諸省的行商討價還價的聲響,眼前是熙熙攘攘的人羣,當真是熱鬧非常,又見那四處商行店鋪雖是來人行商不斷,卻是秩序井然,絲毫不亂,又見大街上到處都一塵不染干淨非常,便是那商人討價還價,也是沒有人大聲喧譁。

史可法輕輕撫摸街頭的一顆桃樹,向孫王二人嘆道:“三代之治咱們是無緣得見,只是這臺北之治,當真是當的起君子之國的評判。”

王忠孝亦點頭道:“商人重利,百工重藝,這臺北盡是工商之人,諸般行止卻是

那讀書經年之人亦是不可比,當真是令人可敬可嘆。”

那孫元化原本也是讚歎不已,聽這兩人如此說,便也連連點頭稱是,正待也隨喜贊上兩句,突然覺得喉嚨一癢,於是便瞅準了無人之處,“呸”一口吐出一口濃痰來,這原本是尋常之事,他正待轉頭與史王二人攀談,卻突然覺得胳膊一緊,回頭一看,卻見一頭戴黑帽,腰縛黑帶之人將自已拉住,他本待發火,卻見那人腰懸大刀,便將口氣略緩一緩,道:“這位兄臺,爲何要拉住在下?”

“你這死囚,來臺北不知道臺北的規據麼?在大街上吐痰的,罰銀百兩,若是拿不出銀子來,鞭十五,你說,你是要認打還是認罰?”

又見史可法手中摘着一朵桃花,那人臉色一變,右手仍是拉住孫元化不放,左手卻掏出一支短木哨來,“嘀嘀”吹了幾聲,史可法等人正做沒理會處,卻見不遠處街角又衝出兩名同樣打扮的人來,原來拉住孫元化那人便向趕來的人笑道:“今兒好彩頭,抓了一個吐痰的,卻又有一個折花的,一併拿下,帶回巡捕營內處置吧。”

史可法等人見那幾個公人拿張做勢的從腰間掏出細細的索鏈來,他們幾人何曾受過這般折辱,那孫元化便氣道:“你們混賬!你們可知道我們是什麼人?便敢如此放肆!”

那公人笑謂身旁圍觀的鎮上百姓,道:“這幾個死囚口氣到是很大,什麼人?你便是當今皇帝,違了這臺北的法也要受罰!”

那圍觀的百姓到也湊趣,有幾人便隨着那公人的話音說道:“上回何爺在車裡不小心吐了口痰,不也是生生認罰了一百兩麼,在臺灣你們能比何爺還大麼!”

那公人也不理會,將手中鐵鏈向孫元化頭上一套,向前一牽,便要將孫元化帶回

巡捕營,其餘兩名公人將王忠孝及三人身邊的家人一推,其中一人也掏出鐵索來,便要將史可法拿下。

孫元化與史可法氣的臉皮通紅,偏兩人又只是讀書人,那幾個公人個個身強力壯,手上佈滿老繭,顯是成年累月習武弄拳的主,卻哪裡想抗的過?眼見便要被這幾人帶走,卻見不遠處那張府家人氣喘噓噓跑來,拍手喊道:“且住且住,這幾個人是張爺的客人,先不要鎖拿!”

那公人卻是認得那家人,見他跑的上氣不接下氣,便笑道:“老李,何苦這樣。左右不過是罰銀的事,我看這幾位衣着光鮮,區區兩百兩銀定然是拿的出來,便是拿了去也不會受苦,你到是小心把自兒的老骨架子跑散了。”

那家人扶着腰定了定神,待氣喘勻,方向那公人呸了一聲,道:“你知道個鳥。這幾位大爺是朝廷派到臺北的贊畫和知縣老爺,張爺吩咐了,千萬不能慢待,你現在你鐵索套在朝廷命官的脖子上,張爺知道了,可怎麼發作你呢!”

那公人遲疑片刻,卻不肯將鐵鏈放下,只道:“不論是誰,違了大人的令都得受罰,我現下要是把他們放了,只怕我纔不知道會怎樣呢。”

又道:“若要放人,只得勞煩你親去拿大人的手令來看,不然,我亦無法。”

第70章 決戰(六)第8章 宴客(下)第31章 立威(上)第30章 械鬥(上)第45章 設縣(中)第65章 治平(二)第66章 北伐(四)第71章 定鼎(二)第48章 滅鄭(四)第38章 歸附(上)第51章 騎射(三)第55章 偷襲(六)第6章 結交(上)第46章 制約(下)第65章 治平(二)第66章 北伐(八)第21章 招兵(下)第63章 倭亂(八)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9章 爭拗(下)第7章 機遇(上)第51章 騎射(二)第49章 鎮倭(六)第65章 治平(一)第62章 江南(五)第27章 協議(上)第29章 官學(中)第51章 騎射(三)第54章 反間(一)第43章 攻城(上)第40章 出兵(上)第27章 協議(上)第69章 相峙(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57章 試探(一)第66章 北伐(三)第15章 臥龍(下)第65章 治平(一)第66章 北伐(十)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五第35章 兵制(中)第33章 利炮(上)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5章 宗族(上)第23章 閱兵(下)第23章 閱兵(下)第68章 滅明(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55章 偷襲(十)第66章 北伐(三)第59章 爪哇(四)第64章 關寧(七)第15章 臥龍(下)第61章 伐明(八)第68章 滅明(三)第61章 伐明(八)第55章 偷襲(二)第59章 爪哇(二)第26章 亂局(下)第70章 決戰(十二)第43章 攻城(下)第59章 爪哇(一)第61章 伐明(八)第59章 爪哇(五)第62章 江南(四)第59章 爪哇(四)第68章 滅明(三)第64章 關寧(一)第55章 偷襲(十)第55章 偷襲(九)第11章 北港(上)第21章 招兵(上)第67章 激戰(七)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7章 遼東(十)第19章 甘蔗(下)第5章 初會(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六第62章 江南(八)第61章 伐明(三)第55章 偷襲(八)第69章 相峙(五)第53章 造反(二)第68章 滅明(三)第2章 獲救第67章 激戰(八)第46章 制約(上)第47章 遼東(四)第6章 結交(上)第58章 呂宋(五)第61章 伐明(三)第72章 法度(五)第63章 倭亂(六)第24章 論兵(下)第65章 治平(一)
第70章 決戰(六)第8章 宴客(下)第31章 立威(上)第30章 械鬥(上)第45章 設縣(中)第65章 治平(二)第66章 北伐(四)第71章 定鼎(二)第48章 滅鄭(四)第38章 歸附(上)第51章 騎射(三)第55章 偷襲(六)第6章 結交(上)第46章 制約(下)第65章 治平(二)第66章 北伐(八)第21章 招兵(下)第63章 倭亂(八)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9章 爭拗(下)第7章 機遇(上)第51章 騎射(二)第49章 鎮倭(六)第65章 治平(一)第62章 江南(五)第27章 協議(上)第29章 官學(中)第51章 騎射(三)第54章 反間(一)第43章 攻城(上)第40章 出兵(上)第27章 協議(上)第69章 相峙(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57章 試探(一)第66章 北伐(三)第15章 臥龍(下)第65章 治平(一)第66章 北伐(十)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五第35章 兵制(中)第33章 利炮(上)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5章 宗族(上)第23章 閱兵(下)第23章 閱兵(下)第68章 滅明(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55章 偷襲(十)第66章 北伐(三)第59章 爪哇(四)第64章 關寧(七)第15章 臥龍(下)第61章 伐明(八)第68章 滅明(三)第61章 伐明(八)第55章 偷襲(二)第59章 爪哇(二)第26章 亂局(下)第70章 決戰(十二)第43章 攻城(下)第59章 爪哇(一)第61章 伐明(八)第59章 爪哇(五)第62章 江南(四)第59章 爪哇(四)第68章 滅明(三)第64章 關寧(一)第55章 偷襲(十)第55章 偷襲(九)第11章 北港(上)第21章 招兵(上)第67章 激戰(七)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7章 遼東(十)第19章 甘蔗(下)第5章 初會(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六第62章 江南(八)第61章 伐明(三)第55章 偷襲(八)第69章 相峙(五)第53章 造反(二)第68章 滅明(三)第2章 獲救第67章 激戰(八)第46章 制約(上)第47章 遼東(四)第6章 結交(上)第58章 呂宋(五)第61章 伐明(三)第72章 法度(五)第63章 倭亂(六)第24章 論兵(下)第65章 治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