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伐明(四)

所謂書生意氣,自然就是衝動起來不顧一切。原本就羣情激奮,待史可法一至,更加是火上澆油。明朝儒生與太監原本就是死敵,沒事都要互整一番。此時這起子太監宦寺禍亂臺灣,卻比當日在北京禍亂天下更令這些儒生看的真切。

當下各人計較已定,一個個攘拳揎臂直奔臺北縣衙門而去。說來到也怪,他們甫一出門,便有不少百姓聽得風聲。各人這些時日簡直如入阿鼻地獄,此時聽得這些進士舉人老爺們要去尋欽差論理,自然是一個個跟隨景從,以壯聲威。

待各人奔行到縣衙門附近,身後已是聚集了數萬百姓。臺灣百姓比之內地不同,這些年來張偉雖然是以嚴制臺,但從沒有冤枉勒索百姓的事。當年的臺北巡捕營官兵若是有了錯處,只需至法務署告訴,則沒有不準不查的道理。一旦覈實,無論是誰敢無端苦害百姓,必受重懲。這幾日來高起潛一衆人等苦害百姓,各人原本以爲只是查那張偉是否有反跡,卻是與已無關。誰料整個幾百名太監及綿衣衛士四處拷掠,只要相對了眼,看出是有錢人家,哪管你和張偉是何關係,有無溝結。一頓拷打下來,就是讓你賣了你親孃都嫌晚,哪裡還有什麼道理可言。到得此時,各人方知這皇帝御用的走狗當真不是耍的,那高傑算的了什麼,虧自已平日裡畏之如虎。

這縣衙外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各人此時如同有了靠山一般,吵吵嚷嚷聚衆大罵。這幾天的冤氣當真是受的太多,那些苦主雖不敢來,那親朋友好卻在這隊列之中,此時不痛罵幾聲,更待何時?酒壯英雄膽不過是託詞,最安全最壯英雄氣的,自然是躲在人身後大罵幾聲。

那把守縣衙外圍的綿衣衛諸校尉遠遠見了人羣涌來,那年輕的還不知好歹,有幾個老成的卻知道當初蘇州市民打死傳旨校尉,保護東林大儒的往事。後來雖是斬了五義士,到底當場有不少校尉丟了性命。好漢不吃眼前虧,綿衣衛不管如何的如狼似虎,以幾百人抗幾萬人的壯舉卻也是想也沒想。當下各人急步暴退,緊閉四門,立時派人至後堂請高起潛的示下。

這高起潛這幾天雖已是撈了不少銀子,卻一直沒聽到張偉動靜,心中愁悶。卻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動靜已然鬧的極大,林林總總用拷打的辦法蒐羅了不少證據,張偉卻不來與他接洽商談,他卻也不能公然跑到張府索要賄賂。正在煩悶的當兒,那當日送他來臺的小吏卻登門求見。按理,以他這麼一個小小吏員的身份,斷然不能見到欽差大人的面,不過此時高起潛苦於臺灣各層官吏無人來投靠,心中正自納悶,急欲打開缺口,無奈之下,便下令命人傳見。那小吏一溜煙跑將進來,剛剛給高起潛行禮完畢,兩人正待說話,卻聽得外面人聲鼎沸。待報信的綿衣衛跑將進來,一五一十將外面情形說了,那高起潛卻已是嚇的呆住。

因見他慌張之極,一時間竟然手腳顫抖不止,口張眼斜,渾然不知道如何是好。張瑞扮做小吏前來,卻正是爲此事。心裡鄙夷一番,卻張口向高起潛笑道:“欽使大人莫慌,外面不過是幾個儒生鬧事,衆百姓藉機鬧事,只需將儒生壓服,那些個百姓手無寸鐵,又有何懼?”

高起潛尚未答話,那些個侍立在房內的綿衣校尉立時同聲道:“話不是這樣話!萬一激起民變,幾萬人擁將進來,踩也將咱們踩死了。唯今之計,只有尋寧南候派兵前來彈壓,如若不然,只怕民變一起,咱們將死無葬身之地。”

張瑞冷笑道:“偏你們知道民變可怕!那又爲何四處苦害百姓,騷擾地方!”

見各人臉上變色,他卻又和顏悅色道:“辛苦了這些時日,欽使大人還不是想逼寧南候就範。若是此時去求他前來彈壓,豈不是前功盡棄?若是張大人言道民變可畏,要欽使大人交出幾個綿衣衛出去給百姓們發落,嘿嘿,那纔是死無葬身之地呢!”

房內各人聽他說的有理,細細想來,只怕張偉多半會讓高起潛交出幾個替死鬼出去。若是將別人交將出去,消彌了這場大禍,各人自然是千願萬願。可是看着高起潛的眼光亂射,只要被他看到的頓時都是害怕之極,唯恐自已運交華蓋,被交了出去替死。是以各人將心一橫,齊聲向高起潛道:“這廝說的甚是有理。咱們幾百名健壯兵丁,縱是打將起來,又怕個鳥?請大人發令,咱們這就殺將出去,除非是寧南候公然派兵造反,不然這些個百姓能吃住幾刀!”

高起潛聽的心動,便欲發令。卻又聽張瑞言道:“諸位軍爺,這話說的不對。百姓跟來不過是看個熱鬧,若是各位就這麼殺將出去,不是給了張大人以派兵的藉口?萬萬不妥。”

“你說來說去,左右的道理都讓你一人說了,你到底是個什麼章程!”

見各人暴躁,張瑞卻仍是不急不慢,笑嘻嘻道:“各位都是廷仗的好手,用刑的行家。那些個書生都是退職官員,又有何懼?由大人升堂,斥責他們聚衆鬧事,圖謀不軌。出尚書劍鎮之,不服者斬。當堂用仗,打的他們哭爹叫娘,一個個醜態百出。那些百姓見了這些人如此,一個個心都寒了,卻又哪裡再敢鬧事?”

他說的甚是有理,高起潛轉念一想,已知此事可行。這些書生儒士最是愚忠,讓皇帝打的屁股開花仍是山呼萬歲。此時自已代天出巡,手持尚方寶劍,堂上放着欽差印信,這些退職的文官哪敢反抗?他們乖乖受仗,那些百姓又怎敢鬧事?便是鬧將起來,自已有綿衣校尉,還有那些護衛的福建官兵,幾百兵官兵彈壓起來,又有何懼?便是張偉,也失了藉口前來。

想到此處,已是下定了決心。霍然站起,陰着臉令道:“各人都隨我去前堂,命那福建派來的千總帶着兵在兩廂護衛,一有不對,立時出來保護彈壓!”

堂外聚集的衆清流儒士早已等的不耐,卻突然見縣衙正門大開,大堂上黑壓壓站了滿滿當當的綿衣校尉,那原本縣令的座上,正是高起潛端坐於上。各人正自猶疑間,卻聽到堂下一校尉喊道:“欽差大人有命,宣各位先生入內敘話。”

黃尊素當先而入,史可法緊隨其後而入。其餘黃道周、高攀龍、吳應箕等人緊隨其後,再加聞訊趕來的何楷及其弟子,一行數十人浩浩蕩蕩昂首直入,直趨入內。

因見各人昂然不跪,高起潛也不打話,命人將天子劍及欽差關防印信捧至堂前,方笑道:“我知道各位都是君子,不肯向我這閹人下跪。不過我代天出巡,現下是欽差身份,各位看不起我,可就是衝撞皇上,諸位先生,可要想仔細了。”

他洋洋得意說來,把皇帝這頂大帽子壓將下去,卻由不得各人不低頭。心中雖是恨極,這些個一心來興師問罪,與高起潛理論的衆儒生卻在開頭便被人壓下了氣勢,不得不一個個跪將下去,向那些代表天子權威的物件行三跪九叩之禮。待他們舞蹈跪拜完畢,那黃尊素正欲說話,卻見那高起潛將臉一板,喝道:“諸位先生大半是進士出身,至不濟也是個舉人,難道不知道朝廷律令?聚衆謀反,該當何罪?”

不待人回覆,便又尖聲大罵道:“虧你們讀聖賢書,一個個以忠義自詡。你們回頭看看,帶着這些百姓前來威逼欽差,這便是你們的忠義!混帳王八蛋!”

他一嘴的京片子,是因其在信王府中做小太監時經常上街,將北京人罵人的話學的極多,是以現下說起來又急又快。此時又打定主意要先壓服這些頑固的書生,是以如此說話,壓根根本不給他們辯白的機會。

因見各人都聽的目瞪口呆,高起潛獰笑一聲,喝道:“我原敬着各位是朝廷命官,不與各位爲難。想不到各位竟然覺得我可欺,跑到我門上來攪鬧來了!來人,把這些犯官及他們的隨人,一同拖到堂下,仗責!”

史可法此時方回過勁來,忙大叫道:“你敢!諸位先生皆有功名在身,哪容的你如此放肆!”

“嘿,你竟是打量你是個知縣,我不能怎麼着你麼?哼,我朝自開國以來,在午門打死的文官不知道有多少,戶部尚書大吧?嘉靖爺曾當庭打死過戶部尚書薛祥,你一個小小七品官兒,算個屁!我現下就免了你的官職,你且同他們一同受仗,待我回京稟報了皇上,再行處置!”

他一聲令下,早就準備在旁的綿衣校尉們一擁而上,將一衆瘦弱文人拖將出去,扒下袍服,就這麼當衆露出屁股來,各人雖是扭着身子反抗,卻哪裡敵的過這羣如狼似虎的校尉。不過一會功夫,校尉們將衆人全數制服按倒在地,有喝罵的,便塞住嘴,領頭的一聲令下,那板子已是高高揚起,劈里啪啦的打將下去。

高起潛初時聽得各人慘叫,眼看那縣衙之外的百姓們羣情激憤,心中一寒。卻見那小吏侍立在旁,一副鎮靜自若模樣。他便將心略略放定,冷眼再看,卻又見衆百姓雖然是激憤異常,面對着晚晃晃的刀槍,卻是無人敢動一下。因見各人崇敬的大儒有被打的鬼哭狼嚎,鮮血四濺,那心軟的便慢慢流下淚來,那膽肚的不過斥罵兩句,那膽小的已是移動腳步,悄無聲息的溜之大吉。

“果真如此!”

高起潛心中慰帖,便知道若是沒有人成心鼓動,只怕就有幾十個校尉,便能將這幾萬百姓制的服服帖帖。向那小吏微微點頭,又令道:“不必再打。這些人心比天高,身子卻是柔弱的緊,沒的打死了他們。”

見各校尉停住了仗,立在一邊喘氣,便又皺眉道:“將他們拋出去,堂外站的近的百姓,都給我亂棍打走。”

雖見那些儒生們被拋將出去,被人扶起,勉強支撐着落荒而逃。那些原本氣壯山河,前來一同助陣的百姓被校尉們的棍子一陣亂打,各自發一聲喊,一個個溜之大吉。不消一會功夫,這縣衙之前已是再無一人。唯有散亂一地的零散衣物、鞋襪,亂紛紛丟在地上。一陣陣塵土揚起,幾條不知何處跑來幾條野狗,在地上亂嗅。

高起潛此時心中大是得意,做太監的生理殘缺,連帶心理亦是變態。見了適才的大場面,高起潛只覺手心背上全是熱汗,整個人如同水撈出來一般,身子疲軟之極,心裡卻是舒爽異常。因向那小吏讚道:“你叫甚名字,見識當真是不凡。”

又問道:“你來幫着我,不怕寧南候爲難麼?”

張瑞淡然一笑,答道:“小人姓林名瑞,此次相幫大人並無他意,只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意思。張大人在皇上那裡並不受信重,眼看着以後日子難過,我又何必在他這裡吊死。大人可就不同,現下正是皇上眼前的紅人,小人跟着大人,也只是圖謀個光宗耀祖罷了。”

他若是說上一通大道理,這高起潛反道是要疑他。如此這般直通通說來,高起潛卻點頭笑道:“說的是。千里做官爲發財,你有這個想頭也不會錯。待此間事了,我帶了你離臺回京便是。”

卻也不理會張瑞的道謝之辭,因又低聲問道:“別人也就罷了,這寧南候該當如何處置?”

“欽使大人身負皇命,全臺誰人敢抗?適才情形大人也是見了,還不是要怎樣便怎樣?以小人看,大人不如傳喚寧南候來訊問,那寧南候一慌,自然什麼都肯了。”

“甚好,就這麼辦!”

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三)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6章 北伐(三)第66章 北伐(五)第69章 相峙(四)第49章 鎮倭(四)第73章 南洋(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7章 遼東(六)第42章 圍城(中)第72章 法度(四)第39章 賄賂(上)第51章 騎射(一)第21章 招兵(上)第66章 北伐(一)第70章 決戰(八)第67章 激戰(十)第63章 倭亂(四)第72章 法度(二)第65章 治平(七)第66章 北伐(八)第49章 鎮倭(九)第59章 爪哇(七)第68章 滅明(一)第60章 鼎革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1章 伐明(十三)第8章 宴客(上)第33章 利炮(上)第65章 治平(三)第73章 南洋(五)第63章 倭亂(三)第66章 北伐(九)第10章 赴臺(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0章 鼎革(九)第61章 伐明(八)第71章 定鼎(五)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7章 激戰(十一)第28章 保甲(中)第15章 臥龍(下)第66章 北伐(九)第31章 立威(中)第67章 激戰(四)第64章 關寧(二)第28章 保甲(中)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8章 滅明(二)第7章 機遇(下)第64章 關寧(一)第15章 臥龍(上)第63章 倭亂(四)第49章 鎮倭(七)第55章 偷襲(六)第55章 偷襲(十)第63章 倭亂(六)第61章 伐明(四)第20章 會議(下)第45章 設縣(中)第17章 亂起(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十)第60章 鼎革八第65章 治平(四)第47章 遼東(九)第60章 鼎革七第60章 鼎革(九)第47章 遼東(七)第49章 鎮倭(十一)第9章 爭拗第47章 遼東(六)第56章 返臺(二)第70章 決戰(四)第5章 初會(下)第30章 械鬥(中)第60章 鼎革八第57章 試探(三)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3章 攻城(中)第47章 遼東(十)第41章 大員(上)第60章 鼎革(十一)第23章 閱兵(下)第22章 新竹(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7章 激戰(十一)第40章 出兵(下)第72章 法度(一)第73章 南洋(一)第54章 反間(一)第48章 滅鄭(四)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四第63章 倭亂(十二)
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三)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6章 北伐(三)第66章 北伐(五)第69章 相峙(四)第49章 鎮倭(四)第73章 南洋(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7章 遼東(六)第42章 圍城(中)第72章 法度(四)第39章 賄賂(上)第51章 騎射(一)第21章 招兵(上)第66章 北伐(一)第70章 決戰(八)第67章 激戰(十)第63章 倭亂(四)第72章 法度(二)第65章 治平(七)第66章 北伐(八)第49章 鎮倭(九)第59章 爪哇(七)第68章 滅明(一)第60章 鼎革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1章 伐明(十三)第8章 宴客(上)第33章 利炮(上)第65章 治平(三)第73章 南洋(五)第63章 倭亂(三)第66章 北伐(九)第10章 赴臺(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0章 鼎革(九)第61章 伐明(八)第71章 定鼎(五)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7章 激戰(十一)第28章 保甲(中)第15章 臥龍(下)第66章 北伐(九)第31章 立威(中)第67章 激戰(四)第64章 關寧(二)第28章 保甲(中)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8章 滅明(二)第7章 機遇(下)第64章 關寧(一)第15章 臥龍(上)第63章 倭亂(四)第49章 鎮倭(七)第55章 偷襲(六)第55章 偷襲(十)第63章 倭亂(六)第61章 伐明(四)第20章 會議(下)第45章 設縣(中)第17章 亂起(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十)第60章 鼎革八第65章 治平(四)第47章 遼東(九)第60章 鼎革七第60章 鼎革(九)第47章 遼東(七)第49章 鎮倭(十一)第9章 爭拗第47章 遼東(六)第56章 返臺(二)第70章 決戰(四)第5章 初會(下)第30章 械鬥(中)第60章 鼎革八第57章 試探(三)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3章 攻城(中)第47章 遼東(十)第41章 大員(上)第60章 鼎革(十一)第23章 閱兵(下)第22章 新竹(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7章 激戰(十一)第40章 出兵(下)第72章 法度(一)第73章 南洋(一)第54章 反間(一)第48章 滅鄭(四)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四第63章 倭亂(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