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閱兵(上)

雖是周全斌遲遲未歸,但張偉裝備新軍火器決心已下。因銀子大半支付給了周全斌使用,只好先放棄火炮和自已鑄造的打算,又另派人去澳門買了五千只西洋撞擊式燧石槍,比之當時明軍裝備的鳥統,這種歐洲最新式的火槍更輕便,擊發速度更快,雖然射擊的距離與明軍鳥統一樣不能超過五百米的距離,但射擊精度和火藥殺傷力,卻是比明軍鳥統大上許多。原本這五千支槍還配有刺刀,但在施琅的強烈要求下,取消了刺刀,而是配上自日本購買的倭刀。比之中國式的大刀,這種倭刀鋼火更好,刃口更薄,使用起來輕便,配合火槍,無論近戰遠射,張偉手下的這支軍隊,應該是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冷熱兵器裝備了。

即便如此,張偉仍是很不滿意現在的火器裝備,其實在遼東明軍步兵中,也早就是全火槍裝備,明軍一營五千人,三千六百人爲步軍鳥統手,四百名爲操作野戰火炮的炮手,還配備一千騎兵。雖然鳥統裝填不如張偉鎮遠軍的新式燧石槍方便,擊發速度與射擊精度也遠遠不及,持歐式火槍又經過訓練的士兵能在一百步內準確的擊倒敵人,而明軍鳥統的有效射程只是在五十步內,而且面對敵軍重甲便全無辦法。儘管如此,十餘萬配備鳥統的步兵竟然對六萬的女真騎兵全無辦法,而且當年薩爾許一戰,與努爾哈赤交戰的全是關外精兵,且剛剛戰勝倭寇,每一路兵力並不弱於女真,然後全數裝備了火器的明軍四戰全敗,殺傷女真騎兵更是萬中無一。這充分說明,火器不強,只能守而不宜攻。後來明軍火器及大炮全數用來守城,這才暫時遏住後金的攻勢。

張偉玩過《太閣立志傳》,知道當時日軍的“三段擊”是怎麼擊潰武田家的騎兵,但所謂武田重騎,因日本鐵礦匱乏,大半隻是在身上包些鐵片罷了,卻如何能與重裝鐵甲達數十斤的女真重裝騎兵相比?

擺在張偉面前唯一的辦法,就是尋訪當時歐洲最好的工匠,將前發槍改爲後發裝彈,將實心火炮研發升級爲開花彈,否則的話,將來面對兇猛的女真鐵騎,究竟能否一戰而勝,到是難說的很。

營內衆將見張偉親來查閱,便由施琅帶頭,身後劉國軒、範錫範等人魚貫而來,向張偉屈膝行軍禮,諸將與兵士不同,皆是身披三四十斤重的鐵甲,天氣悶熱,衆將身上鐵甲叮噹做響,跪在張偉面前,揚起一陣陣的塵土。

張偉見衆人從額頭流下雨點般的汗滴,心內對施琅如此做派甚是不滿,不過到也不好當面駁斥他,只得淡淡一笑,命衆將起身,卸下戰甲說話。

衆將如逢大赦,當下不顧施琅眼色,各自將身上鐵甲脫了下來,一陣微風吹來,各人都覺得輕爽了多。

張偉向施琅道:“施琅,現下你做了鎮北軍副統領,又兼任金吾衛統領,事務煩重,可不要累壞了,快將鐵甲除下。”

施琅無奈,只得也脫了甲,雖是心內不滿張偉命令,身上到也是舒服許多。張偉見場中軍士未敢因他來而有懈怠,讚道:“諸統領,你們帶的兵不錯。如此,我放心多了。你們定的軍令細則,我不干涉。各人有各人的規則,將要知兵,方能帶好兵。諸位放心,我不會對你們的具體做法多加管制,我管你們,你們管兵,大家省事。”

見衆將臉有得色,又因自已說不干涉而做鬆了口氣的模樣,張偉卻豎起手指來警告道:“令行禁止,這一條無論如何馬虎不得。咱們的兵小節上可以不管,但只要敢違抗上官命令的,無論如何不準寬怠,這是條原則。若是讓我知道你們帶兵有鬆檞軍紀的,丟官罷職都是輕的!”

見有人呈上茶水,張偉啜了一口又說道:“當年戚繼光戚大帥爲什麼能打敗倭人?還不是他練了一支強軍出來。軍強強在哪兒?就是強在軍令上。百姓都傳,當年戚大帥爲了嚴肅軍紀,連自個兒子都砍了腦袋。爲什麼會有這種傳言,那自然是因爲戚家軍的軍紀好。那一年戚大帥調往薊門做總兵官,帶了六千浙兵去上任。那北兵驕縱慣了,連將軍們都管不了。戚家軍早晨到城外,天忽降暴雨,六千人站在雨地

裡整整一天,雖有體力不支而暈倒者,但無一人敢亂走亂動,也無一人敢開口抱怨,那北邊將軍們都驚呼:“將軍之令可至如此乎?”,連自已人都懾服於戚繼光的軍令威嚴,還有什麼敵人是他打不敗的?”

見衆人諾諾有聲,張偉一笑:“今日就說到這兒。我也不看會操了,咱們不弄這些虛的。”又豎起兩根手指,張偉道:“今日我來,一要看士兵跑步的速度與耐力,二要看士兵槍法,你們各自去準備。”

衆將皆聽令而去,張偉見衆人都走遠了,方端起茶碗狂飲了一大碗,又示意身邊親隨繼上涼茶,遞上溼毛巾擦汗,他也是熱極了,只是當着衆將的面,努力剋制罷了。

在施琅等人的命令聲中,一隊隊士兵排列整齊,準備接受張偉的檢閱。

第1章 回到明末第24章 論兵(上)第40章 出兵(下)第47章 遼東(四)第67章 激戰(七)第5章 初會(下)第29章 官學(上)第60章 鼎革(十二)第16章 綁架(下)第67章 激戰(七)第54章 反間(三)第71章 定鼎(二)第58章 呂宋(八)第27章 協議(上)第67章 激戰(八)第47章 遼東(三)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4章 定臺(上)第73章 南洋(三)第20章 會議(下)第34章 開礦(上)第65章 治平(五)第24章 論兵(下)第71章 定鼎(三)第71章 定鼎(五)第60章 鼎革六第66章 北伐(四)第67章 激戰(三)第61章 伐明(四)第43章 攻城(下)第72章 法度(四)第61章 伐明(十一)第59章 爪哇(四)第59章 爪哇(三)第62章 江南(七)第73章 南洋(一)第50章 和談(二)第66章 北伐(七)第73章 南洋(二)第66章 北伐(一)第71章 定鼎(五)第47章 遼東(四)第63章 倭亂(二)第59章 爪哇(八)第54章 反間(三)第69章 相峙(二)第70章 決戰(三)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34章 開礦(上)第73章 南洋(二)第62章 江南(七)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五第66章 北伐(六)第47章 遼東(一)第59章 爪哇(五)第64章 關寧(一)第60章 鼎革七第7章 機遇(上)第24章 論兵(上)第36章 崇禎(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7章 激戰(一)第69章 相峙(二)第66章 北伐(二)第61章 伐明(四)第63章 倭亂(六)第27章 協議(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7章 遼東(一)第57章 試探(一)第61章 伐明(一)第69章 相峙(二)第64章 關寧(八)第60章 鼎革(十七)第31章 立威(下)第49章 鎮倭(四)第49章 鎮倭(四)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5章 偷襲(二)第32章 堅船第64章 關寧(七)第34章 開礦(下)第66章 北伐(一)第66章 北伐(七)第67章 激戰(六)第63章 倭亂(六)第47章 遼東(七)第61章 伐明(六)第24章 論兵(上)第49章 鎮倭(五)第14章 情動(下)第61章 伐明(九)第50章 和談(二)第55章 偷襲(九)第59章 爪哇(五)第58章 呂宋(二)
第1章 回到明末第24章 論兵(上)第40章 出兵(下)第47章 遼東(四)第67章 激戰(七)第5章 初會(下)第29章 官學(上)第60章 鼎革(十二)第16章 綁架(下)第67章 激戰(七)第54章 反間(三)第71章 定鼎(二)第58章 呂宋(八)第27章 協議(上)第67章 激戰(八)第47章 遼東(三)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4章 定臺(上)第73章 南洋(三)第20章 會議(下)第34章 開礦(上)第65章 治平(五)第24章 論兵(下)第71章 定鼎(三)第71章 定鼎(五)第60章 鼎革六第66章 北伐(四)第67章 激戰(三)第61章 伐明(四)第43章 攻城(下)第72章 法度(四)第61章 伐明(十一)第59章 爪哇(四)第59章 爪哇(三)第62章 江南(七)第73章 南洋(一)第50章 和談(二)第66章 北伐(七)第73章 南洋(二)第66章 北伐(一)第71章 定鼎(五)第47章 遼東(四)第63章 倭亂(二)第59章 爪哇(八)第54章 反間(三)第69章 相峙(二)第70章 決戰(三)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34章 開礦(上)第73章 南洋(二)第62章 江南(七)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五第66章 北伐(六)第47章 遼東(一)第59章 爪哇(五)第64章 關寧(一)第60章 鼎革七第7章 機遇(上)第24章 論兵(上)第36章 崇禎(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7章 激戰(一)第69章 相峙(二)第66章 北伐(二)第61章 伐明(四)第63章 倭亂(六)第27章 協議(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7章 遼東(一)第57章 試探(一)第61章 伐明(一)第69章 相峙(二)第64章 關寧(八)第60章 鼎革(十七)第31章 立威(下)第49章 鎮倭(四)第49章 鎮倭(四)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5章 偷襲(二)第32章 堅船第64章 關寧(七)第34章 開礦(下)第66章 北伐(一)第66章 北伐(七)第67章 激戰(六)第63章 倭亂(六)第47章 遼東(七)第61章 伐明(六)第24章 論兵(上)第49章 鎮倭(五)第14章 情動(下)第61章 伐明(九)第50章 和談(二)第55章 偷襲(九)第59章 爪哇(五)第58章 呂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