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家的祖墳在鳳陽,朱元璋也想將來葬在家鄉,甚至打算乾脆遷都鳳陽,一個窮鄉僻壤之地,居然修建了巍峨堅固的城牆,好像一個剔紅嵌寶的超豪華盒子裡裝了一根野草。
一國都城至關重要,那朝那代的都城設在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文臣武將拼死阻止了朱元璋瘋狂的想法,欽天監的神棍們趕緊“掐指一算”,金陵雞鳴山孝陵作爲龍脈最合適,總算打消了朱元璋對家鄉執着的眷戀。
太子妃常氏是晚輩,陵墓還沒開工,暫時葬在孝陵旁邊,等以後太子朱標也去世了,再將常氏的棺槨挪出來合葬。
宗人府負責皇族的婚喪嫁娶,宗正太子朱標喪妻,左宗令二皇子秦王朱樉的側妃鄧銘即將臨盆,所以治喪的重任都落在右宗令燕王朱棣身上。
朱棣匆匆趕回金陵,就一頭紮在喪事中,沒有機會和徐妙儀見面,忙的焦頭爛額,饒是如此,還被父皇朱元璋好一頓訓斥。
“你是怎麼辦事的?三天後太子妃就要下葬了,臨時更換墓穴,成何體統!”朱元璋年初遭遇刺殺,又失去了皇太孫,年中大兒媳去世,繼而連三的壞消息,使得他心情很糟糕,人也憔悴了,頭髮白了大半。
朱棣穿着一身緇麻素服,解釋道:“父皇,欽天監和禮部選定的墓穴我親自下去看了,不知是連日下雨的緣故,還是恰好下面有暗泉,裡面嚴重浸水,必須要換地方。已經吩咐工匠連夜趕工了,只是三日之內無法完成,需先將大嫂的棺槨挪到雞鳴寺停放一月,等新穴開鑿完畢,方能入葬。”
朱元璋還在氣頭上,指責兒子說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從你督造雞鳴山皇陵開始,各種破事就層出不窮,什麼魔教逆黨越獄、什麼北元奸細意圖炸燬皇陵,現在太子妃的喪事又鬧出墓穴進水,臨時遷移墳墓地。這等小事都做不好,如此粗心大意,辦事不利,將來就藩燕地,我大明江山豈不是要敗壞在你這個逆子手中!”
其實魔教逆黨狐蹤越獄的責任人是監管天牢的毛驤,和朱棣無關;北元奸細一事確實在朱棣督造孝陵時發生,但最後因禍得福,招降了張玉這等北元大將,還得到北元皇帝即將病危的情報,朱棣非但無過,反而有功。
朱棣看着父親焦躁的面容,斑白的頭髮,知道父親是因連遭打擊,心情抑鬱,拿他撒氣而已。他並沒有解釋什麼,只是說道:“孩兒有錯,請父皇責罰。”
一旁馬皇后勸道:“皇上,此事也不能全怪老四,誰能預料到好端端的墳墓會突然進水呢。再說了,提前發現墓穴有問題,總比大兒媳婦下葬、關閉墓門後棺槨被水浸泡強啊,你看老四都瘦了,他最近很辛苦的。”
朱元璋這才仔細打量着四兒子,連日操勞,幾乎夜不能寐,朱棣熬得雙眼通紅,顴骨凸出,鬍子拉碴,看起來比太子朱標這個喪妻的鰥夫還憔悴。
這才忍住沒有繼續罵四兒子,朱元璋說道:“有功當賞,有錯當罰,就別佔着宗人府的差事了,老三會接替你的位置。”
朱元璋非常講究長幼有序,其實宗人府的右宗令本就該是三皇子晉王朱?,輪不到排行老四的燕王朱棣,當時朱被派到了鳳陽督造祖父的墳墓,所以朱棣才當上這個右宗令,現在位歸原主,朱棣覺得理所當然。
朱棣說道:“好,孩兒這就和三哥去交接宗人府事宜。”
朱元璋見四兒子淡定,甚至毫不在乎的模樣,心中無名火頓起,厲聲說道:“做錯了事還不知反省,古人云,知恥而後勇,你連錯在哪裡都不知道,以後怎麼改正?黃儼,命史官將四皇子犯的錯誤寫進《御製紀非錄》,幫他長長記性。”
《御製紀非錄》是朱元璋懲罰皇子們的殺手鐗。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皇子專屬的記過本。朱元璋將兒子們犯的錯誤,連同他如何訓斥、懲罰都命史官單獨記載在這本書裡。
這還不夠,朱元璋還命人抄錄成書,散發給皇子皇孫們,命他們反覆誦讀,互相督促改正,知恥而後勇,方能糾正錯誤。
也就是說,只要記入了《御製紀非錄》,這丟臉不僅僅是今生今世了,簡直要遺臭萬年,將來老朱家的子子孫孫都知道當年誰誰被罵的狗血淋頭。
朱棣不在乎宗人府的官職,但是他在乎名譽。生母早逝,五弟年幼,他早熟多智,視父親爲榜樣,努力當一個優秀的皇子,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
所以他在沙場上衝鋒陷陣、出生入死,也能應對宗人府各種瑣碎和繁文縟節。他對美色,財富,甚至權勢都毫無興趣,一心一意把自己磨練成父親心中皇子的典範,可是父親輕飄飄的一句話,就將他的自尊和努力踩在腳下了。
朱棣猛然擡頭,說道:“父皇!孩兒一直服從父皇的安排,兢兢業業,從來不敢懈怠,小錯小懲,大錯大懲,孩兒即使有錯,也不至於到了記入《御製紀非錄》的地步,請父皇收回成命。”
馬皇后知道朱棣向來愛惜羽毛,克己職守,視名譽如生命,丈夫這樣懲罰老四,實在太過了,也勸道:“皇上,老四向來是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他還年輕,臉皮薄着呢,要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莫要挫了孩子的銳氣。”
平日馬皇后的勸告是很有分量的,但是這次朱元璋不算輕輕放過朱棣,“皇后,老四這一次不是小錯,他犯了不孝不悌的大過啊!大兒媳婦病重,他一直是知道的,可還是告了假,去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大兒媳婦病逝時,他才匆匆趕回來操辦喪事,倘若他一直在宗人府,何至於如此倉促的操辦喪事?甚至墓穴漏水一事也能早些發現……”
朱棣頓時明白了:原來父皇是怪我多事,插手調查謝再興案,找藉口懲戒我罷了。謝再興案果然是父皇的逆鱗,觸碰不得,難怪魏國公徐達一直不敢查此案,還是他最瞭解父皇的心思。
寫入《御製紀非錄》的確是人生之大辱,可我若提前知道是這個結果,會置之不理,任由徐妙儀葬身火海嗎?
不會。
所以寫就寫吧,我願意承擔這個後果。
平生第一次,朱元璋在朱棣心中不再完美,原來父親也有生疑,搖擺,甚至氣量狹窄的時候……
朱棣回到宗人府,和三哥晉王朱?一一交代文書等事項。晉王文武全才,但是更愛好詩文,他看着案頭堆積如山的卷宗,不由得嘆道:
“唉,四弟啊,你先別走,我回宮和父皇求求情,幫你保住宗人府的差事。你也知道,我最煩這些瑣事了。太子妃的葬禮,國孝後還有幾個公主的婚事,還有弟弟們開府選址造王府,娶王妃生孩子要冊封……想想就頭疼,還是吟詩作賦痛快。”
“父皇國事家事纏身,心情不好,三哥別去觸黴頭了,免得引火燒身。”朱棣指着一卷文書說道:“這是太子妃出殯的儀仗安排,三哥先辦好大嫂的喪事,其他的慢慢來,有六部的人協助,很快能上手的。”
晉王朱?知道木已成舟,無可奈何的接過文書,說道:“好吧,我先頂着你的位置,等父皇息怒,我再求父皇讓你官復原職。”
朱棣一笑,說道:“三哥,這宗人府右宗令的位置本該是你的。”
朱?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太子不管宗人府的事,在宮裡協助父皇理國事;二哥即將當爹,一門心思守着他的側妃;宗人府以後都壓在我一人身上,想想就可怕。四弟,將來我若有所求,你不能撒手不管啊。”
朱棣說道:“都是兄弟,三哥若有需要相幫的地方,我定盡力而爲,絕不推脫。”
朱?感慨的拍了拍朱棣的肩膀,“這麼多兄弟,還是四弟最靠譜,你若有什麼麻煩事,別藏着掖着,和三哥說一說,三哥也會幫你的。”
朱棣點頭說道:“知道了,多謝三哥。”
一切交接完畢,已是黃昏了,朱?看着堆積如山的賬本唉聲嘆氣,朱棣告辭,朱?突然想起了什麼,叫住了朱棣,“四弟,去年太子妃難產,是你帶着一個女醫進宮伺候生產,最後母子平安。如今二哥的側妃也即將臨盆,他有些不放心,想請當時的女醫照顧鄧側妃,你和那個女醫相熟,可否
請她去秦王/府住幾日?唉,二哥這個人你也知道,什麼都好,就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朱?和二皇子秦王朱樉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口頭上數落親二哥秦王貪戀兒女私情,但實際上也是親兄弟纔有的縱容和無奈。這話唯獨他說得,若別的皇子取笑秦王兒女情長,他是頭一個站出來反駁的。
朱棣眼裡閃過一絲怒氣,眨了眨眼,立刻恢復了平靜,說道:“三哥真是貴人多忘事,父皇去年過年的時候一道聖旨,命她認祖歸宗,如今貴爲魏國公府的千金,三哥若想請徐大小姐去秦王/府一
趟,那要先問問魏國公的意思了。”
魏國公徐達是開國第一功臣,太子朱標都要尊重的大人物,他能答應女兒去秦/王府伺候那個驕縱的鄧銘纔怪。
朱?像是剛剛記起來,笑道:“哦?瞧我這記性,差點忘記了這樁去年轟動京城的大事。”
朱棣不再多言,告辭離開。上了馬車,內侍馬三保低聲說道:“這幾天按照王爺的吩咐,我們暗中盯梢毛驤,毛驤果然一直到處堵着徐大小姐,不過最後都撲空了。最後還是徐大小姐主動約了毛驤見面,兩人在秦淮河一艘畫舫裡密談。”
朱棣雖然忙於太子妃的喪事,但是也一直命心腹保護着徐妙儀,朱棣冷冷說道:“帶我去找她,派人捎信給毛驤,若對徐大小姐無禮,我不會放過他。”
秦淮河,朱雀橋,一艘畫舫緩緩靠岸,船頭的徐妙儀青衣烏髮,目光落在碼頭等候的朱棣身上。
看到徐妙儀的瞬間,連日操持喪事的疲倦和父皇嚴懲的委屈都消失不見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半月不見,簡直恍如隔世。
朱棣拿着一把雨傘,走出涼亭,準備接下船的徐妙儀。馬三保體貼的又遞過一把雨傘,“燕王殿下,雨勢越來越大,一把傘不夠遮的。”
朱棣言簡意賅的說道,“滾。”
馬三保不解風情,追過去說道:“殿下若是嫌累,奴婢可以替您撐傘。”
朱棣回頭看了這個註定孤獨一生的小內侍一眼,多說了三個字,“滾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