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治軍之道(1)

“屬下認爲,治軍之道,首在將帥。”當我與李庭芝在一間軍舍中坐下時,李庭芝才從剛纔的情景中緩過神來。他恭敬地爲我敬上一杯清茶,然後垂首對我說道:“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軍隊如人體,將帥爲頭顱,士兵則是手足。只有頭腦睿智清醒,手足纔會伸展自如建立功勳。將帥英明果敢,疲弱之軍亦能擊敗虎狼之師;將帥懦弱無能,雖強悍之師亦難撼疲弱之敵。”

不錯,我點了點頭,示意李庭芝繼續說下去。

“宋軍力弱,在很大的程度上便是由於以文統武,好以文官爲將。一軍若是由武將統領,則往往要聽命於文官,或是受制於監軍。”李庭芝喝口茶潤了潤喉,接着說道:“宋廷的文官全都是科舉出身,上任之前大多都未上過戰場,也未習過任何作戰、爲將之道。他們賴以爲官爲將的,無非便是脫口能誦的孫子兵法,這些也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至於那些監軍……”

說到這裡,李庭芝只是搖頭苦笑,沒有再說下去。我知道他不屑說下去的原因——監軍。所謂的監軍,顧名思義就是監視軍隊的意思,也就是皇帝派下來監視軍隊的人。在宋朝擔任這一職務的有皇帝龐信的文臣,也有長居宮中的太監,在軍隊中監軍名義上雖沒有實權,但實際上權力卻是十分大。用現代的話說,監軍就相當於皇帝的特派員,他是直接向皇帝彙報情況的人。所以在軍中無論是將軍也好,元帥也好,都得把他們當作祖宗伺侯着。這還也罷了,更讓人氣憤的是,這些不懂打仗的監軍,卻最愛在軍隊裡指手劃腳地瞎指揮,戰敗之後卻在皇帝面前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所以在宋朝爲官爲將的,沒有不討厭監軍的,當然只能在心裡討厭。所幸我在做驍騎軍統制的時侯,趙昀還沒有派哪個監軍來監視我,也許是趙昀覺得驍騎軍不過是一支一萬人的軍隊,沒那必要吧。

“那麼李統領覺得我等要在此點上,該如何改革呢?”

“重用武將。”李庭芝擡起頭來望着我說道:“數日之前,大人以楊貴妃一事點醒了屬下,讓屬下知道了民風不是掌握在百姓手中,而是掌握在朝廷手裡。宋廷以文治軍,以科考選官,百姓中便有重文輕武之風。反之,若我等以武治軍,以軍功晉官,那麼百姓自然便會慢慢轉變爲重武輕文,甚至還會出現大宋境內的武人紛紛投往西川,而西川境內的文人也會不堪其虐,紛紛避往宋境的情形。是以屬下便擬了一套以軍功晉官的晉升制度,請大人過目。”

接過李庭芝草擬好的制度,粗略的看了一遍之後,我暗暗欣喜自己果然沒有用錯人。李庭芝作了十分大膽的改革,在這份制度裡幾乎已經看不到宋廷晉升制度的一點影子了。

比如說:士兵只要斬獲蒙古韃子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也就越高,甚至還可獲得僕人。然後視軍功和能力,再給予晉級。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還有僕人。那麼,百姓的整個生活就跟打仗掛鉤了。可以想像,一戶十餘口人,只需有一名青壯當兵,且這名青壯一旦取得一定的爵位,那麼這戶人家全都可以衣食無憂了。這麼好的事又怎能不讓百姓爭相當兵?又怎能不讓當兵者拼死效命?而且這樣的條件開出來,我好像也不用當心逃兵的事了,因爲若還有人逃兵,也許他一回家就會被家人給罵死了。

若是這樣的一套晉升制度在軍中實行,可以想像那些不會打仗的文人是沒辦法在軍中取得職位的。

只不過……

我苦笑了一聲,說道:“這些制度好是好,可是我等哪來這許多的土地和宅子來獎賞軍士?”

“有。”聞言李庭芝一挺胸膛,鏗然說道:“成都以北的大好河山,隨時等着大人去取。”

“說得好!”我呵呵一笑,大讚一聲道:“李統領好氣魄,如此便讓我等以韃子的頭顱,來換取百姓的土地。”

“一言爲定,幹。”說着,李庭芝遙遙舉起了茶杯。

見此我哈哈大笑,舉起了茶杯與李庭芝一干而淨。

“不過李統領這套以軍功晉升的制度,卻也有幾點不足之處。”放下茶杯後,我又細細品味了一遍李庭芝草擬的制度,說道。

“大人請說,屬下洗耳恭聽。”

“無需如此見外。”我呵呵一笑道:“正如李統領所說,這套制度一旦在西川全面實施後,必會有大量的文士外流,但這些文士之中還不泛有能徵賞戰之士,比如說曹友聞曹將軍,還有與我等一起的張珏張統領便是特例。”

“大人說的不錯。”李庭芝點了點頭說道:“此點屬下也想過,卻又想不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還請置使大人賜教。”

“不若就設一個招賢館吧。”我笑了笑說道。

聞言李庭芝喜道:“以招賢館招攬文人名士,一旦發現可用之材,便可召闢(破格錄用)。妙!屬下將此點補上。”

“還有。”見李庭芝心急的樣子,我不由有些好笑道:“李統領的晉升制度,鄭言以爲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點,那便是晉升之人大多都是粗野莽漢。這些人實戰經驗雖足,但若智計方面不足以當大任,李統領將來如何選將呢?”

“這個……”聞言李庭芝略感尷尬地說道:“這點屬下倒未曾想過,不知置使大人有何良策。”

“依鄭言之見。”我微微一笑,趁勢提出了存在心裡許久的想法,說道:“我等可在軍中設立軍校授兵法,傳韜略,並以軍校中的考覈做爲上位的條件。如此過上一年半載,西川的將帥自是不用愁了。”

第12章 貪官第63章 夜觀天像第11章 誣陷第42章 備戰第7章 好奇心第15章 出城第41章 伏擊第56章 蔡州之戰(9)第32章 制船廠第14章 三冗第38章 聖旨第44章 奔赴前線第64章 爛攤子第63章 夜觀天像第16章 大戰之前第34章 不辭而別第39章 滑雪板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24章 沉浮橋之戰(2)第11章 誣陷第15章 三峰山之戰第42章 訓練第41章 考覈第45章 闊端第2章 協同作戰第54章 釣魚城之戰(22)第7章 權相史彌遠第53章 釣魚城之戰(21)第12章 貪官第3章 臨安的樂觀第20章 李寶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31章 一字牆第22章 火攻第42章 士氣之戰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32章 制船廠第23章 治軍之道(2)第43章 宋廷第53章 成都之戰(8)第32章 楚州之戰(1)第30章 比拼第72章 特使第7章 湍灘之戰第32章 制船廠第47章 成都之戰(2)第15章 三峰山之戰第17章 三峰山之戰(1)第50章 蔡州之戰(3)第43章 釣魚城之戰(11)第44章 突圍第30章 比拼第8章 湍灘之戰(2)第47章 絞肉機第10章 軍器監第42章 釣魚城之戰(10)第26章 成都首富第36章 忠順軍第44章 奔赴前線第64章 志同道合第15章 除夕之夜第49章 思想鬥爭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11章 汴京第56章 成都之戰(11)第3章 定計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8章 神臂弓第19章 前途第22章 火攻第52章 圍城打援第20章 燕京第15章 見孟珙第45章 闊端第23章 水戰第4章 戰略第21章 三峰山之戰(5)第62章 震天雷第9章 劫殺第52章 圍城打援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1章 賭局第58章 冉氏兄弟第57章 漏網之魚第32章 洛陽之戰(5)第48章 蔡州之戰(1)第23章 沉浮橋之戰(1)第52章 蔡州之戰(5)第13章 丁大全第28章 柳暗花明第2章 爭論第12章 驗弓第22章 火攻第38章 訓練第34章 炮第2章 朝堂第47章 分而制之第21章 龍衛水師第1章 一箭示警第14章 三冗
第12章 貪官第63章 夜觀天像第11章 誣陷第42章 備戰第7章 好奇心第15章 出城第41章 伏擊第56章 蔡州之戰(9)第32章 制船廠第14章 三冗第38章 聖旨第44章 奔赴前線第64章 爛攤子第63章 夜觀天像第16章 大戰之前第34章 不辭而別第39章 滑雪板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24章 沉浮橋之戰(2)第11章 誣陷第15章 三峰山之戰第42章 訓練第41章 考覈第45章 闊端第2章 協同作戰第54章 釣魚城之戰(22)第7章 權相史彌遠第53章 釣魚城之戰(21)第12章 貪官第3章 臨安的樂觀第20章 李寶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31章 一字牆第22章 火攻第42章 士氣之戰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32章 制船廠第23章 治軍之道(2)第43章 宋廷第53章 成都之戰(8)第32章 楚州之戰(1)第30章 比拼第72章 特使第7章 湍灘之戰第32章 制船廠第47章 成都之戰(2)第15章 三峰山之戰第17章 三峰山之戰(1)第50章 蔡州之戰(3)第43章 釣魚城之戰(11)第44章 突圍第30章 比拼第8章 湍灘之戰(2)第47章 絞肉機第10章 軍器監第42章 釣魚城之戰(10)第26章 成都首富第36章 忠順軍第44章 奔赴前線第64章 志同道合第15章 除夕之夜第49章 思想鬥爭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11章 汴京第56章 成都之戰(11)第3章 定計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8章 神臂弓第19章 前途第22章 火攻第52章 圍城打援第20章 燕京第15章 見孟珙第45章 闊端第23章 水戰第4章 戰略第21章 三峰山之戰(5)第62章 震天雷第9章 劫殺第52章 圍城打援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1章 賭局第58章 冉氏兄弟第57章 漏網之魚第32章 洛陽之戰(5)第48章 蔡州之戰(1)第23章 沉浮橋之戰(1)第52章 蔡州之戰(5)第13章 丁大全第28章 柳暗花明第2章 爭論第12章 驗弓第22章 火攻第38章 訓練第34章 炮第2章 朝堂第47章 分而制之第21章 龍衛水師第1章 一箭示警第14章 三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