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便是老夫設於船上的弓箭院。??”在一艘比車船還要大上一倍的客船之內,李寶指着船內千餘名正忙碌着的木客說道:“類似於這樣的客船,水師之中共有十艘,其中制弓船六艘,制箭船四艘。??”
當我聽李寶說水師之中還有獨立制弓、制箭的船隻時,便忍不住拉上李寶前來參觀一番。
此時的我正與李寶緩緩步入這有若移動兵工廠般的制弓船,身前身後走過一些忙碌着的木客,時不時地向李寶行着禮。
“爲何卻不見一張弓?”我在這偌大的制弓船內走了好一陣也沒有發現一張弓的影子。
“只因此時正是春季。??”李寶哈哈一笑道:“由此一言,老夫便知鄭置使對制弓之工序一無所知了。??鄭置使當知製作一張好弓,所需多長時日嗎?”
“正想請教李大人。??”聞言我不由大感尷尬地對李寶拱了拱手,沒想到只問了一句話,便被人看出了是外行。
“三年。??”李寶對着我舉起了三個手指。
“三年!”聞言我不由大吃一驚,心裡着實沒想到在這龍衛水師中隨處可見,幾乎是人手一把的弓,卻原來製作時日竟要三年之久。
“不錯。??”李寶笑着點了點頭道:“制弓以幹、角、筋、膠、絲、漆此六材爲重,而取六材又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合之。??若是製作一張粗弓,不需三日便可,但是若要製出一張好弓,則至少要三年。??”
“之所以要三年之久,便是由於取六材必以其時。??”李寶又接着說道:“所謂冬季剖析弓幹,則木理自然平滑細密。??”
不錯,聽到這裡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冬季的木材要比其它任何季節都要細密結實,那是因爲樹木爲了過冬而減少水分消耗。??樹木地斷面會出現年輪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
“春季治角,則自然潤澤和柔。??”李寶隨手取了身旁的一個還未加工的牛角遞了給我。
對啊,我接過了牛角觀察了一陣,心中暗想,春季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氣侯不冷也不熱,動物在一個冬季的哲伏之後。??在這時節心情自然最是暢快,而制弓所用的牛角,想必也與人的頭髮一般,在心情暢快之時色澤較之平時更爲潤澤。
“夏季治筋,則自然不會糾結。??”
嗯,夏季水足草美,正是動物多膘多脂之時,動物地筋骨自然不會糾結。
“秋天合攏諸材。??自然緊密;寒冬定弓體,張弓便不會變形;嚴冬極寒時膠、漆完全乾固,故可修冶外表。??春天裝上弓弦,再藏置一年,至此一張好弓纔算完成。
如此製出的一張好弓,其弓體輕巧而強勁。??開弓容易且彈性好,使用數年而射力不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箭響脆而不長,開弓時弓體端正而不彎曲。??這其中任何一點,都是戰場之上地決勝之道。??”
原來是這樣,也難怪龍衛水師只是出去揀幾個貪官練練身手,便會被人稱作神箭門了。??我一邊聽着,一邊不住地點着頭,想不到製作一張弓卻有如此多的講究。??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且這其中的每一項好似都能道出些科學根據,可以想像這定是那些制弓的木客。??在歷經數代人無數次試驗之後,才積累下來了這些制弓的經驗。
“那麼水師之中的這六艘制弓船,想必是分爲三批吧!”隨後我很快便想到,水師使用弓箭的頻率頗高,若是要跨越三年纔出一次弓地話,那麼在這三年沒有出弓其間,水師損壞的弓想必都無法得到替換了。
“正是。??”聞言李寶滿意地對我點了點頭道:“老夫正是將其分爲三批,使其交錯出弓,是以每年都有成品補充水師之用。??由於我等製出的全是上乘之弓,每張都可用上數年,是以現今無論弓箭,我等都有數量可觀的盈餘,足可再裝備一支五萬之軍了。??這還不包括在季節更替不善取材之時,木客們所制的各種弩炮。??”
“大人是說……”聞言我不由吃了一驚道:“大人是說像這樣的好弓龍衛水師竟有五萬張的存餘?”
“不錯。??”李寶點了點頭苦笑道:“而爲了存儲這些弓箭,老夫所建的大船是一艘接着一艘,如今已是有數十艘之多。??”
“大人地制弓院實是讓鄭言大開眼界。??只不過……”說到這裡我不由皺了皺眉頭:“令鄭言費解的是,我大宋的制弓制箭之法雖是不及龍衛水師,但想必也不輸於蒙古,爲何大宋之弓卻遠不及蒙古?”
“此非制弓之過也。??”聞言李寶不由嘆了一口氣,然後對着隨行於身後的張猛點了點頭,張猛會意,很快便不知從何處取來了兩張弓恭敬地遞交到了張寶的手上。
“鄭置使請看,這兩張便分別爲我大宋的麻背弓與蒙古騎兵所用地短弓!”
一張弓製作精良,另一張卻是製作粗糙,我一眼就分出了這兩張弓的身份。??而後我隨手取過兩張弓試了試,卻是那蒙古短弓要重上許多,便是連我要將其拉開也要費上十分的力氣。
“這麻背弓爲一石(120斤)之弓。??”李寶說道:“大宋之中能開此弓者,便可稱作‘虎力’了,宋軍之中‘虎力’者寥寥,便是我龍衛水師也只是過半而已,普通大宋軍士便只能開兩鈞(一石等於四鈞)之弓了。??而這把蒙古短弓正有五鈞,卻是蒙古普通軍士所用,鄭置使當知這其中的差別了吧!”
“原來如此。??”聽到這裡我這才明白過來,原來並不是大宋的制弓技術比不上蒙古,而是力氣,蒙古普通軍士所能開的弓,甚至還超過了大宋的頂尖射手。??是以便是制弓技術再高超,卻也只能生產拉力較小的弓,這就決定了在戰場之上射程始終比不上那些靼子。
不過隨即我心中的疑惑再起,蒙古人的臂力當真超過宋軍這許多嗎?我回憶着在成都之戰與蒙軍拼刀時地情景,心中暗想:雖然靼子地臂力比宋軍要大,卻也不至於誇張對如此地步,那麼這卻又是爲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