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下大旱

天上仍然是下不夠的雪花,原野上瞬間萬籟俱寂,城下所有的匈奴人都嚇呆了。老天吶,城內漢軍到底是一羣什麼樣的人,如此瘋狂決絕,不給自己留一點退路!

城頭上青煙嫋嫋,在雪簾中飄蕩。城下的北匈奴人全軍猶在噩夢之中,人馬一動不動。這些漢人不是人,分明就是一幫噬血的索命魔鬼,在這樣的魔鬼面前,有的士卒精神已經崩潰了。忽然,有幾人突然號陶大哭出聲,有人則哇哇乾嘔起來。

蒲奴單于與左鹿蠡王屠耆烏臉色鐵青,漢軍飢餐虜肉徹底激怒了他們。他們怏怏退下山去,城頭上漢軍則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可歡呼聲未息,大隊人馬開上山來,左鹿蠡王在大雪中益兵瘋狂攻城。

此時的疏勒城已經成了一座冰城,城池堅固,城牆堅硬且透滑。士卒們擡着簡易雲梯好不容易衝到城下,可城頭弩射如蝗,雲梯可輕易被城頭撓爪掀翻,登城士卒被摔傷一片,哀嚎不絕。狂攻一頓,到天黑之前,士卒無一登城,左鹿蠡王不得不退兵。

一戰過後,漢軍只剩四十餘人,十餘傷卒無藥可醫,一個接一個悲慘死去,可疏勒城卻巋然不動。已經被戰火硝煙薰成灰黑色的“耿”字將旗,依然在風雪暴寒中獵獵飄揚在疏勒城譙樓上空。

見敵退下,漢軍士卒夜間從井裡打上冒着熱汽的溫水,提到城頭澆下,須臾便凍實。到天亮後,疏勒城城牆外面又覆上一層冰面,頂端是奇形怪狀的冰凌、冰弧,北匈奴士卒登城更加困難。一天攻擊,左鹿蠡王丟下近百具屍體,卻一無所獲,他受到老單于痛斥,“蠢貨,汝係爲耿恭送肉脯耶?!”

北匈奴各營退向山口中的大營,接下來便遠遠圍城。

城頭安靜下來,天地間只有寒冷的西北風不知疲倦地颳着,大雪仍沸沸揚揚而下,曾經激烈廝殺的戰場,瞬間便被雪掩埋,又變得一片死寂。

……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陰曆十一月,雒陽城。

西域漢軍正在萬里之外的天山南北冰天雪地中艱苦鏖戰的時候,漢帝國都城雒陽的漢宮內,新繼大統的劉炟正在忙着構築他自己的朝臣班底。

此時帝國最大的政治不是正在苦戰的西域漢軍,新君即位,自古權力再分配最是血腥,抓緊奠定朝局纔是帝國最致命的大事!

劉炟雖爲明帝妃賈貴人所出,卻是馬後一手養大,此時身爲舅家的馬氏諸兄弟,自然都盯着中樞。而以節鄉侯趙熹、司空牟融、司徒鮑昱爲代表的舊朝權臣,雒陽城內各大世族、外戚、列候,都暗中較力、互相傾軋。但劉炟沒有讓這混亂期延長,他稟報了馬太后並經允許後,迅速調整朝綱佈局!

繼十月初二大赦天下後,劉炟又連續下詔,令行太尉事、節鄉侯趙熹爲太傅,司空牟融任太尉,二人同錄尚書事。十一月二十四日,將蜀郡太守第五倫調到京城拜爲司空,而司徒鮑昱仍然留任。奉車都尉竇固,軍功無人能及,又熟悉邊務,便爲大鴻臚。

新朝班底大體奠定,仍以老臣、能臣爲主。這難免使外戚不滿,尤其是劉炟的幾位舅舅均覺得大失所望。外甥劉炟只有虛十九歲,性格陰柔,此時他們在本能驅使下,都想進入朝廷中樞好幫外甥看護好這大好江山。但劉炟深受先祖光武大帝劉秀、父皇漢明帝劉莊影響,權力分配十分公平。剛剛登基,爲了朝廷穩固,他重用能臣、老臣後,旋即又對馬氏一門,委以重任。

十一月下旬,劉炟又下詔,令太后的幾位兄弟全部進入中樞。

其中,虎賁中郎馬廖爲衛尉,黃門郎馬防爲中郎將,黃門郎馬光爲越騎校尉。終明帝一朝,遵奉建武制度,無所變更,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參政。雖然馬後貴顯,但其三位兄長馬廖、馬防、馬光從未改官,更未委以重任令其進入中樞。可新皇甫立,便雞犬升天,馬家一門顯貴,史稱“廖等傾身交結,冠蓋之士爭赴趨之”,一時成爲雒陽城最閃耀的世族。

馬廖、馬防、馬光三兄弟奢靡過度,雒陽城吏民議論紛紛。臘祭節那天,長樂少府夕照、長樂太僕秦鵝與少府丁鴻一起,在北宮增喜觀舉辦了熱熱鬧鬧的驅儺祭典。雒陽各世族、民間各家各戶也都舉行臘祭①,祭祀祖宗、神靈。馬氏的臘祭盛極一時,捧場之大,令朝野震驚。

聖上年幼,既將諸舅延入中樞,又疏於管束。可太后亦未阻止,太傅、三公都大驚。司空第五倫憤而上書,將馬氏外戚囂張劣行盡數稟報劉炟。

“竊聞衛尉廖以布三千匹,城門校尉防以錢三百萬,私贍三輔衣冠,知與不知,莫不畢給。又聞臘日亦遺其在雒中者錢各五千。越騎校尉光,臘用羊三百頭,米四百斛,肉五千斤……臣今言此,誠欲上忠陛下,下全後家也。”

但奏章遞上,劉炟未予理會,卻將奏章束之高閣!

大喪之年,又是多事之秋,京城及天下七州從夏天開始便大旱,秋天旱情越發加重,夏旱秋旱相連可謂千年一遇,各郡國饑民遍地,民不聊生。大旱後必有大荒,那纔是郡縣動盪、最容易出事的時候。因此安定了朝班後,劉炟便又與三公、尚書檯衆官夜已繼日,集中精力,開始開倉賑災,防範即將到來的春荒。

在此時的劉炟眼裡,世族富貴靡費雖然令人煩惱,但賑災纔是朝廷首務!

西域關寵、耿恭求援信,敦煌郡請示救援的奏章一道道傳到雒陽,但內廷卻十分安靜,連廷議都沒有。大鴻臚竇固、騎都尉耿秉焦心如焚,連續上書無人理會,便三度至北宮宣明殿外求見新皇。

老太監權倌見竇固連續三次求見皇帝,便自做主張進殿稟報,“陛下,大鴻臚三度求見!”

但劉炟全部心事都在防範即將來到的春荒上,每日與太傅趙熹、太尉牟融、司空第五倫、司徒鮑昱、尚書令鄭弘和尚書檯衆官忙到夜裡二更才歇,根本無暇顧及這位“社稷之臣”的內心吶喊。此時,劉炟正與衆官批閱、審議各地奏章,聞言便怔了一下,又嘆了一口氣道,“汝轉告大鴻臚,改日朕將廷議救援西域衆將士!”

又令尚書令鄭弘代爲書詔,免除京城及兗、豫、徐三州田租、芻橐,並以國家存糧賑給災民。詔令一下,各州府郡縣便緊急開倉賑災。雖旱情嚴重,但饑民都得到安置,天下未發生動盪。

與文官們不同,竇固、耿秉身爲將帥,麾下將士在西域浴血奮戰,岌岌可危,他們疼在心頭,自然仍堅持不懈地上書。於是,到了十二月中旬,只到賑災已經有了點眉目,劉炟這纔有了精力開始關注西域軍情。

劉炟先斥退了尚書檯官員,除近侍權倌外,連內侍太監、宮女都不準進入章德殿御書房,這才下令召見竇固。竇固剛進入御書房門口,他就起身急步迎了上雲,並躬向長揖到地,“老大人,此無外人,請受吾一拜!”

竇固長鬚顫抖,心裡帶着氣。他見狀將頭扭到一邊,顯然不領情。劉炟又轉到另一面再揖,竇固面色鐵青,還是不領情,又倔強地將腦袋扭到另一邊。劉炟則不依不饒,又跟着轉到一邊。竇固沒法了,他輕嘆了一聲,只得很不情願地還了禮。

劉炟拜畢,偷偷看一眼竇固臉色,見竇固臉色緩和了些,這才指着牆上黃色的縑圖道,“吾知老大人心中對吾有氣,大人乃先帝託孤重臣,社稷柱石,吵架前請先看圖,再言西域軍情不遲……”

竇固走到牆邊看着縑圖,這不是西域軍事形勢圖,而是漢朝舉國賑災圖。

每一個大旱的州上面,都畫着一小團黃色的火焰,粗略一看,整整七個州,大漢大半個天下都火光熊熊。其實,他理解劉炟賑災,賑災爲天下首務這沒錯,可也不能顧此失彼啊,他抱拳躬身對劉炟道,“陛下,請叫吾卿可也。災情如火,賑災爲國之首務,老臣豈能不知,可漢軍正在西域絕地苦戰,賑災與馳援可同時進行啊?!”

權倌親自端着紫檀木托盤進來,劉炟端起脂玉杯輕呷,權倌則對着竇固躬身道,“大人請了!”

竇固只得端起玉杯呷了一口,書房內氣氛緩和了一些。

等權倌退出室外,並帶上門,劉炟才道,“竇卿,皇權如舟吏民如水,父皇也曾告誡於吾,國不可兩面開戰而自陷被動。今西域漢軍敗不過是一隅,而舉國大旱已令天下震動,動搖社稷根基,吾不得有所取捨啊……”

竇固道,“河西漢軍有七千人,河倉城內有充足糧秣,如陛下遣河西漢軍馳援,不會影響中原賑災。所謂救援與賑災不能一心二用,不過是聖上託辭爾!”

劉炟道,“河西漢軍出玉門,朝廷便要派將進河西主持,糧秣、人役都需專人籌備。吾爲皇帝,國家一旦對外用兵,豈能與各郡國二千石安心賑災?!”

竇固寸步不讓, “救災如救火,救人亦如救火。旱災會動搖根基,可冷了西域將士的心,卻會動搖國本……”

君臣二人將自己關在御書房內,脣槍舌劍,激辯了一場,可誰也說服不誰!

最後,竇固起身,面向劉炟跪下,他祭出了殺手鐗,“寒了將士心,國有外侮時何人願爲陛下御之?自高帝以來,大漢何嘗有過不管陷於絕地漢軍之先河?皇上如此固執,老臣拚得一死,也要稟報太后,必懇求朝廷發兵解救西域漢軍於水火!”

——————————————————————

注①:“臘”是祭祀儀式,始自西周,即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祈求五穀豐登,丁口平安、吉祥,稱爲“臘祭”。“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從秦漢起,十二月被稱爲臘月。《說文解字》解釋,“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也就是到漢代時,“臘祭”中又加入了“驅儺”活動,祛除邪氣,激濁揚清,此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到南北朝時期,“臘祭”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便是今日臘八節的由來。

第七章 天心難測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二十章 治疏勒策第十五章 羊狼對決第十九章 巧計疲敵第十三章 鮑昱兩問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一章 再度抗詔第三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三十三章 礪兵國策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十七章 插翅難逃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四十五章 販而復國第十二章 逃過一劫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三十五章 得隴望蜀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憐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十七章 笑擒賊酋第四十三章 列侯葬禮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三十三章 大難來臨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二十三章 雪夜激戰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七章 驚鴻一瞥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十八章 夫要遠行第十五章 重建都護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九章 無雷降魔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十七章 書蘅失言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三十九章 河西往事第二十一章 初戰石亀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二十二章 摸嶺人家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二十七集 圍魏救趙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三十八章 同仇敵愾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二章 班氏任俠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五章 養女官司第二十一章 抽薪之策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一章 玉門定策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十章 何罪之有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十四章 雨中愁悵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十六章 納履決踵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七章 國運角逐第十章 飢餐虜肉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七章 生命輓歌第七章 天折將星2第十八章 男大當婚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七章 隴右羌變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八章 驟奪山北第二十五章 滿覆虛欹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十五章 險鑄大錯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九章 煞費苦心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二十五章 全軍傾覆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十四章 赤河被屠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二十七章 除惡務盡
第七章 天心難測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二十章 治疏勒策第十五章 羊狼對決第十九章 巧計疲敵第十三章 鮑昱兩問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一章 再度抗詔第三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三十三章 礪兵國策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十七章 插翅難逃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四十五章 販而復國第十二章 逃過一劫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三十五章 得隴望蜀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憐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十七章 笑擒賊酋第四十三章 列侯葬禮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三十三章 大難來臨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二十三章 雪夜激戰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七章 驚鴻一瞥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十八章 夫要遠行第十五章 重建都護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九章 無雷降魔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十七章 書蘅失言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三十九章 河西往事第二十一章 初戰石亀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二十二章 摸嶺人家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二十七集 圍魏救趙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三十八章 同仇敵愾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二章 班氏任俠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五章 養女官司第二十一章 抽薪之策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一章 玉門定策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十章 何罪之有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十四章 雨中愁悵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十六章 納履決踵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七章 國運角逐第十章 飢餐虜肉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七章 生命輓歌第七章 天折將星2第十八章 男大當婚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七章 隴右羌變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八章 驟奪山北第二十五章 滿覆虛欹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十五章 險鑄大錯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九章 煞費苦心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二十五章 全軍傾覆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十四章 赤河被屠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二十七章 除惡務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