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魂歸安陵

人生是一趟苦難歷程,死是一種放下,或許更是一種解脫。班彪在風雪之夜孤獨地駕鶴西去,結束了顛沛流離的一生。此刻,他的遺體躺在冰冷的棺木內,卻把無窮的哀傷和思念,留給了他的後人。

班固與班超悲痛欲絕,痛不欲生,可他們的阿翁班彪,卻永遠也聽不見兒子們的悲慟了!

虞四月親手給班固與班超穿上斬榱、戴上孝巾、紮下麻繩、遞上孝杖(注:即哭喪棒)後,先左右給自己幾巴掌,才嗚嗚地哭着說,“對不起公子,四月該死啊!夜有盜警,四月帶求盜們捉得七個強人,卻未能保護好大人……”

“父子”三人抱頭痛哭,柔腸寸斷。

班大人家人已到,靈柩即將返回原籍安葬,代行中山國相事鄭衆鄭大人親率衆官,前來弔唁。班彪在任上而亡,大漢帝國知名能吏鄭衆主持盛大儀式,縣內三老也帶着全縣紳衆,齊來捻香弔唁、送行,喪事整整忙活了一天。

當天夜裡,寒風呼嘯,雪花紛飛。班固和班超守靈,縣丞帶領衆衙役,也陪着守靈一夜。第二天,望都縣萬人空巷,民衆扶老攜幼,自發聚集到衙門前,來給縣長送行。哀樂吹打聲中,靈車啓動,鄭衆帶領萬民扶柩送出十數裡,經虞四月再三勸阻,方大哭告別。

這是鄭衆與班超第一次相見,一個是當地的父母官,一個是無功名的布衣孝子,他們連話都未上幾句。但是,這兩位彪炳史冊的大人物此時不知道的是,他們今日結下的友情,對未來漢帝國與匈奴爭奪西域的生死大血戰,產生了多麼重大的影響。

班固、班超、虞四月帶着望都縣派出的四名衙役,在呼嘯的寒風中一路南下。

雖然班彪僅是一區區望都長,但他還是開國功臣、文史泰斗,又卒於任上,故司隸衙門專門發出誥書,沿途州郡縣各衙和驛站,交替迎送。

靈車過河水(注:即黃河)時,竇府管家竇戈帶着班府的幾名小廝一直迎到五社津(注:漢時黃河古渡口),望都縣的衙役們才返回本縣。

到達雒陽時,樊儇、夜玉帶着班府全家人,竇融和竇夫人帶着均已經年邁的河西軍同僚,司徒府班彪的同事等,都在城北谷門外長亭迎候。竇融主持儀式,按河西軍禮儀,在驛亭內舉行了盛大的弔唁儀式。

河西將領們的後人已經在長亭邊紮下帳蓬,按照竇融的意願,班彪的靈柩應在長亭停靈三日。但在樊儇的堅持下,弔唁儀式畢,班家一門老少,乘着十幾輛輜車,伴着靈柩繞城而過,向三輔進發。

積雪難行,從望都出發時算起,靈車整整行了近一個月,才進入三輔,頂着寒風到達渭水橋頭。左車帶着吹鼓手,已經早早便來迎了。

衆人扶着靈柩,進入五陵原,並一路進入安陵邑。此時位於上仁裡的三進老宅已經全部帶孝,前院內搭了靈棚,靈柩被迎進老宅靈棚,鄰人、親戚和班氏故友,以及三輔籍班彪的弟子等,均來弔唁。

左馮翊、京兆尹、右扶風、隗裡縣及周邊各縣三老、鄉紳和三輔世家大族,也都來上仁裡弔唁,可謂極盡哀榮。按喪制停靈三日後,始纔出殯,歸葬成國渠邊祖塋。

漢風純樸,循規蹈矩,紅喜白喪是民間大事一樁,有禮法規定的固定套路。班家從京城歸來,班超、班固扶靈柩二千里歸鄉,僅有擔任裡監門的班伍一家五口是本地人。大喪之下,一切全無頭緒。幸好有比鄰而居的豪強大戶馮家鼎力相助,班家纔不至太狼狽。

當年五陵原弓家與馮家爭奪小西河畔(注:成國渠又稱小西河)百十頃膏田(注:水豐沛、肥沃稱爲膏田),鬥毆中打死徒附(注:依附於地主的無地農民)十數人。弓家從山城江洲(注:即今重慶)高薪請了十餘名強人,決心滅了馮家。就在危難時刻,是班彪及時出手,才辦了無法無天的弓家,馮家這才僥倖在世族兼併中存活下來。

馮家牢記着班彪恩情,老家主馮斌雖已病逝,主母於氏帶着馮家全家人全力協助治喪。靈堂設在班宅,而貴客招待則全在馮府進行。年輕的家主馮墾身兼鄉嗇夫(注:即今鄉長),他派出幾十個僕人、侍婢、徒附,到班府幫忙,自己和阿妹馮菟也親來張羅一切。

尤其是其阿妹馮菟,嬌嬌滴滴的豆蔻少女,與班昭一見如故,如姊妹一般形影不離。

嗇夫都親自出動了,鄉里的遊徼、鄉佐、三老和里正、什長、伍長等等,自然都來幫忙,里巷內的大戶、小戶也一齊出動,把喪事一應繁瑣事宜,拾掇得頭頭是道、風風光光。

班彪新亡,最高興的是弓零一族。

弓府雖然在五陵原名聲不好,然而卻人丁興旺。弓零有四子,二子弓虎當年因死罪伏法外,現弓零共有孫十一人,孫女七人。相反,馮家卻人丁不旺,馮斌過世後,僅有一子馮墾和一女馮菟,且全爲正妻所生。馮斌有妾六人,竟一無所出。

但懾於班氏的後臺竇融大人和河西集團威風,弓家從不敢找馮家麻煩,河邊地亦再未起爭執。此番班彪新亡,班氏回鄉治喪,弓氏一族雖然心裡高興,但弓零嚴令全家不得有過分舉動,因而雖然弓氏後人虎視眈眈,卻並未敢有明顯的動作。相反,班彪出殯時,弓家還派出數十人前來幫忙呢。

辦完喪事後,班固與班超欲遵喪制,結廬爲阿翁班彪守孝,被阿母樊儇制止。她強撐着身體,將大家召集到前宅,才把那晚班彪託夢的事兒,給大家說了一遍。

衆人一頓唏噓,班固與班超跪於阿母面前,班固再一次懇請道,“阿母,聖人云,‘夫三年之喪,天下通喪也。’吾兄弟二人慾結廬陪伴阿翁三年……”

樊儇聞言,心裡倍感慰籍,便灑淚嘆息道:

“阿母知汝二人是孝子。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大人新喪,都城的宅子也退了。雒陽是回不去了,全家只能在安陵邑服喪三年,固兒勿負乃翁教誨,續修《史記》(注:即《漢書》),這便是最大的孝。”

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七章 驚鴻一瞥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四十四章 九牛一毛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四章 土崩瓦解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二十一章 驟臨城下第二十一章 抽薪之策第十六章 血腥立威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六章 血腥立威第三十一章 竇固開府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三十一章 帝幸三輔第二十五章 滿覆虛欹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十九章 公器私用第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十一章 襲奪王城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九章 雪中送炭第十五章 浮屠仁祠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十六章 絕境生機第十六章 野蠻生長第四章 竇氏封后第二十七章 南山羌族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一章 兵臨城下第二章 國王未迎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十七章 驚天圖謀第四十二章 小宛吃醋第十八章 男大當婚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十一章 古典戰爭第八章 匪夷所思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四章 原始圖騰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二十二章 坐陣漢苑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十章 觸及靈魂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十八章 馮菟被截第二十五章 上兵伐謀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十章 貪淫惹禍第六章 相思最苦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十九章 蘭臺事發第二十八章 洞房古風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三十二章 促漢內亂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十三章 焉澠現身第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二十八章 三公平署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十五章 母儀西域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二十七章 耿恭悒亡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
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七章 驚鴻一瞥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四十四章 九牛一毛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四章 土崩瓦解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二十一章 驟臨城下第二十一章 抽薪之策第十六章 血腥立威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六章 血腥立威第三十一章 竇固開府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三十一章 帝幸三輔第二十五章 滿覆虛欹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二十五章 柳中詐降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十九章 公器私用第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十一章 襲奪王城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九章 雪中送炭第十五章 浮屠仁祠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十六章 絕境生機第十六章 野蠻生長第四章 竇氏封后第二十七章 南山羌族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一章 兵臨城下第二章 國王未迎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十七章 驚天圖謀第四十二章 小宛吃醋第十八章 男大當婚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十一章 古典戰爭第八章 匪夷所思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四章 原始圖騰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二十二章 坐陣漢苑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十章 觸及靈魂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十八章 馮菟被截第二十五章 上兵伐謀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十章 貪淫惹禍第六章 相思最苦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十九章 蘭臺事發第二十八章 洞房古風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三十二章 促漢內亂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十三章 焉澠現身第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二十八章 三公平署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十五章 母儀西域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二十七章 耿恭悒亡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