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商鞅變法

前384年,秦孝公即位,決心對秦國軍政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便廣招天下賢士以求興邦之策。衛人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受李悝、吳起等人影響專研以法治國之術,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商鞅所定的秦律不是一兩條律令所能概括的,它是一套來源於魏國律令而又有所改進的律法,具體的內容如今已無從知曉。但《史記?商君列傳》記載這次變法的內容主體:商鞅任秦左庶長之時,“令民爲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爲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爲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爲禁。而集小鄉邑聚爲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爲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從上述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商鞅變法的主旨就是立“耕戰”爲國策,建立郡縣制,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根據個人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須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

商鞅深知此次變法的力度是史所未有的,恐秦國上下對其可信性產生懷疑,延緩變法進行,爲消除顧慮,儘快打開局面,其進行了兩項權術表演。其一,變法之前,商鞅派人將一根三丈之木放於鬧市,下令:“誰能把木頭移至北門,可獲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心存疑慮,無人去搬;隨後商鞅把賞金加至五十金。果然有一人將木頭扛起,搬到北門。商鞅如數地兌現自己的承諾,在臣民中確立了自己的信用。其二,新法推行後,秦太子犯法,商鞅剛正不阿,令太子的兩位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代爲受罰,此舉使得貴族、大臣等都不敢再觸犯新法,同時在秦民中也樹立了自身不可動搖的威信。

商鞅變法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迅速崛起於華夏之西陲,同時,由於新法推崇戰功,秦人的血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軍隊戰鬥力空前提高。此後,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戰國也由此進入秦人的時代,一個全新的格局即將到來。

商鞅所頒佈的新法是一種軍政合一的新型國家法律體系,其高明之處在於緊緊抓住了封建國家的兩大主題,對內促進農耕,以農爲本發展生產;對外發動戰爭,以戰養戰拓土開疆。沒有強大的農耕,沒有充足的軍糧作爲保證,國家的軍事實力是虛浮的,取得一兩場戰爭的勝利是可能的,但要想長期稱雄於諸侯是絕對不夠的,更不用說統一華夏了。衆所周知,軍隊的戰鬥力與士兵的積極性是密不可分,新法徹底打破了傳統力量的束縛,在秦國建立了一套完成的軍事激勵體制,使戰功成爲維繫家族榮耀和提高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秦人的作戰積極性。而連接“耕”與“戰”的紐帶就是強大而穩固的法制體系,這就充分地保證了社會的公平。當時,秦人若想在國內取得好的社會地位、贏得世人尊重,只有兩個事情可做,一是從軍爲伍,二是投身農業生產,如此就使得國內最優秀的人才均集中於軍、農兩個領域,致使秦國核心力量得到最直接的發展,綜合國力飛速提升。此外,商鞅的成功並不是歷史的偶然,筆者認爲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秦國君權強大,雖然在春秋戰國之交也出現過一些類似於列國的內部鬥爭,但秦國的君權仍是不可撼動的,秦孝公完全有能力發動一次自上而下的體制革命,這就爲變法打下了堅實的政治保證。其二,商鞅自身取信於民的態度,“人無信不立”,自古以來,政治家們均將“信”視作稱雄亂世的權術手段,開創盛世的政治基礎。“小信成則大信立,明主基於信”,自變法之初,商鞅就非常注重對於自身威信的培養,從徙木小事做起,由小及大,逐步樹立信用,取信於民,並嚴懲觸犯法律的太子,彰顯執法之公平,爲新法贏得了廣泛的羣衆基礎。其三,秦文化的自身特點,秦國地處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交匯處,生存條件惡略,特定的地理環境鑄就了秦文化兼容幷包的鮮明特徵。秦人從來不拘泥於自身文化的束縛,對外來的一切有利因素不具有排斥性,不僅積極吸收了來源於周朝先進文明,而且還在不斷與戎族的交往與鬥爭中,融入了戎族的功利主義因素和君民一體的樸實作風,這些都爲商鞅變法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四 泓水之戰演繹法第二三 國志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 帝國斜陽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三十四 後記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 帝國斜陽思維的新起點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一 序言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五 易經第二 孟子思維的新起點第六 商君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四 胡服騎射前言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 後記第八 後記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四 老子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一 序言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 公孫敗亡演繹法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 孟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三 共叔謀逆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 沙丘變亂思維的新起點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八 定撫關中第八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六 北戎之戰第八 墨子第三 謀攻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取捨第十七 詩經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 後記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五 取勢第六 絕世雙雄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八 墨子
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四 泓水之戰演繹法第二三 國志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 帝國斜陽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三十四 後記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 帝國斜陽思維的新起點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一 序言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五 易經第二 孟子思維的新起點第六 商君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四 胡服騎射前言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 後記第八 後記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四 老子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一 序言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 公孫敗亡演繹法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 孟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三 共叔謀逆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 沙丘變亂思維的新起點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八 定撫關中第八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六 北戎之戰第八 墨子第三 謀攻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取捨第十七 詩經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 後記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五 取勢第六 絕世雙雄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八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