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 縱橫天下

自春秋晉文公稱霸以來,晉國一躍成爲諸侯中最爲強盛的國家,晉君世襲爲中原盟主,楚、齊、秦三強皆長期爲其所壓制。春秋戰國之交,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取得了晉國最爲富庶且人口密集的河東、河內地區,可算是晉國最主要的繼承者。魏文侯用李悝爲相,吳起爲將,實行政治軍事改革,對外聯合三晉走集體擴張之路,延續了晉國固有的強勢,繼續稱霸於諸侯。然而,這種形勢在齊-魏馬陵之戰和秦-魏河西之戰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魏國先是武卒全軍覆沒,後又痛失崤函之險,再無稱霸中原之可能,天下的地緣政治格局由此進入了秦齊東西對峙、三晉南北縱橫的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列國朝秦暮楚,策士縱橫捭闔,風起雲涌,海內鼎沸,但究其源頭,這一切都應從魏惠王發起的“五國相王”開始。戰國中前期,齊威王分別於桂陵與馬陵兩次重創魏軍主力,魏國由此精銳盡失,秦國亦乘機向魏國發動進攻,佔領了極具戰略意義的河西之地,獨善崤函之利。魏惠王面對秦國的逼人攻勢,不得不改變其對於中原各國的敵對態度,山東諸國因懼怕強秦東進的勢頭,也接受了魏國的善意。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及一些小國前往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爲王,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也承認了魏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前325年,秦惠文君繼魏、齊之後自稱爲王。同年,魏惠王爲拉攏韓國而尊韓威侯爲王,即韓宣惠王。後魏惠王、韓宣惠王均攜太子入朝於趙,與趙修好。爲積極應對秦的連橫策略,出任魏將的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世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結成聯盟,其目的是貫徹“合縱”的策略,試圖以此聯合五國的力量與秦、齊、楚等大國對抗,在現有的力量下,借外交手段以增強魏國的綜合防禦力量。但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最終還是失敗了,沒有達到聯合抗秦的目的,主要是因爲:山東諸國對於“五國相王”意見不一,齊國藉口中山國小弱,不承認其爲王,並試圖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去除王號;楚國爲了迫使魏國親楚,欲廢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爲太子,派楚軍敗魏軍於襄陵,取八邑。魏惠王在齊、楚的雙重打擊,只好轉而採用秦相張儀提出的魏與秦、韓聯合攻齊的策略。前322年,張儀出任魏相推行“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策略,魏惠王不肯聽從,秦隨即出兵攻佔魏國曲沃、平周等重鎮,對列國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因此,關東五國重新支持公孫衍和施惠的合縱策略。前319年,魏國再次起用公孫衍爲相,逐張儀回秦國。次年,公孫衍發起合縱運動,聯合東方各國以抗秦兵。此次五國合縱攻秦之舉,雖然名義上有魏、趙、韓、燕、楚五國參與,推楚懷王爲合縱長,但實際上出兵和秦交戰的只有魏、趙、韓三國,聯軍一路行至函谷關。秦國出兵反擊,魏軍再敗,魏王怯,欲與秦講和,五國只得紛紛退兵。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乘勝追擊,攻至韓邑修魚,重創韓軍,斬首八萬二千。隨後,迫使韓國屈服。是役“五國伐秦”最終以聯軍的失敗告終。

《韓非子》中講:“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戰國中後期,由於自身的衰落和秦、齊兩家的崛起與擴張,處在東西夾擊下的三晉國家爲圖生存,只得謀求外交手段以彌補自身軍政實力的不足,“合縱連橫”之策也由此誕生。從地域上看,當時的弱國以韓、趙、魏三國爲主,北連燕,南連楚爲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爲橫。合縱可抑制秦國,同樣也可以遏制齊國,主要取決於當時的形式如何。從策略上講,合縱,即“合衆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兼併、維持固有格局的策略。連橫,即“事一強以攻衆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其實施兼併、打破固有格局的策略。戰國時期,由公孫衍發起的首次“合縱”運動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是多層次的:首先,公孫衍過分重視依靠外力,並非像法家的商鞅、李悝等人注重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入手,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時過分誇大計謀策略的作用,將其視爲國家強盛的關鍵,致使國家本末倒置,至多隻是化解危機,並不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反之,秦相張儀推行“連橫”策略之所以能夠成功,使得秦惠王能夠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這是因爲其利用“外連衡而鬥諸侯”的方式,達到了對外兼併土地的目的,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政策的推行,大幅度地調高了秦國的綜合實力,五國聯軍兵挫函谷關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其次,山東五國各懷鬼胎,每個國家距秦國的遠近不同,且遭受其威脅的大小各異,以自身的利益出發,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發力點,即使一時能夠齊心,但各國的思想也會因戰爭形勢的發展而逐步走向分歧,“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朝秦暮楚總是難免的,除非盟軍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徹底的勝利,否則時間永遠是一切同盟的剋星。最後,五國攻秦的倡導者魏國,實力偏弱,在同盟中缺乏威信,同時其作戰意志力薄弱,與秦國交戰不利後,竟然想主動同秦國議和,致使同盟國間矛盾加劇,盟軍最終土崩瓦解。總之,外交是列國爭霸與兼併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們要時刻記住:外交永遠是爲政治和軍事服務的,一個國家若想傲然屹立於世界,必須以自身的絕對實力爲保障,只靠着幾個說客的縱橫捭闔是遠遠不夠的。

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說服力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十 兵出函谷第七 取捨第二十三 略第十九六 韜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 兵出函谷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孟子第三 荀子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孟子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三 略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三 國志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七 遠交近攻策算法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九 孫子第一 序言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三 秦國興起第一 序第六三 家分晉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三十四 後記第七 鉅鹿疑雲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 荀子第九 孫子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七 韓非子解空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孔子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一 序言說服力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一 序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思維的新起點第六 絕世雙雄第三 謀攻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一 孫臏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七 襦葛之戰
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說服力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十 兵出函谷第七 取捨第二十三 略第十九六 韜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 兵出函谷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孟子第三 荀子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孟子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三 略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三 國志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七 遠交近攻策算法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九 孫子第一 序言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三 秦國興起第一 序第六三 家分晉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三十四 後記第七 鉅鹿疑雲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 荀子第九 孫子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七 韓非子解空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孔子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一 序言說服力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一 序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思維的新起點第六 絕世雙雄第三 謀攻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一 孫臏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七 襦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