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 形格勢禁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魏王豹以探母病爲由回到封國,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而與楚約和,對固守“成皋-滎陽”一線的漢軍造成了致命威脅。漢王派酈生說服魏王豹不成,同年八月,遂任命韓信爲左丞相會同將軍曹參率兵擊魏。韓信抓住“魏軍兵力過分集中、國都大梁相對空虛”的佈局缺陷,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令曹參率大軍假意與魏軍對陣於臨晉河口,作強渡之勢,暗中遣漢軍精銳於夏陽輕裝減負以木罌巧渡黃河,奔襲大梁。魏軍不得以,倉促分兵回救大梁,漢軍乘勢大破魏軍,生虜魏王豹,滅魏設河東郡。

“奔襲大梁”是韓信投奔劉邦以來第一次獨立指揮的戰役,如果說“漢中對策”是韓信戎馬一生的序幕的話,而“奔襲大梁”則是這一傳奇的真正開啓。在擊滅魏王豹後,韓將軍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因爲其深深地知道:項羽英武果敢,楚軍驍勇善戰,絕非魏王豹和魏軍所能比擬的,特別是項羽“快速迫擊、擇機突襲、利用間隙、直插心腹”的標誌性戰術串聯,楚軍憑此虜王離之鉅鹿、破漢王於彭城,氣宇雄冠諸侯,堪稱亙爍古今。漢軍雖有破魏之勝,但與楚軍相較仍不免處於下風。

因而,韓信認爲:與楚以力相搏,不如以勢困之,應充分利用時間這一重要因素,使得漢軍出秦川三軍並進、攻城略地後,佔據了堅實戰略縱深、較多進攻線路的戰略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彌補自身戰術上的劣勢。故而,其向劉邦上書,提出了“分兵三萬,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策略。

韓信此計意在分兵北上,若一舉擊滅趙、燕、齊三國,既可發展自身的勢力,又可擴充兵員給養,同時也可在態勢上對楚軍形成合圍之勢。這可以說是一個搶佔先手的強制招法,楚軍此時不得不應。而由於扼守“滎陽-成皋”一線的漢軍劉邦部的存在,楚軍又不能盲目北上,與韓信爭鋒於燕趙之間,其原因在於一旦楚軍北上,據守於天下心腹之地的劉邦部必然乘勢東進,引兵絕其糧道,斷其歸路。若真如此,形勢對於楚軍則是大大的不利。項羽也看出了形勢的嚴峻,如令漢軍韓信部做大,很可能會使自己處於以孤楚對抗天下的窘境,但由於漢軍採取的“奇正分兵、迂迴包抄”的策略,使得楚軍“形格勢禁”,一時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得舉全楚之力強攻滎陽進行搏殺,力圖擊破漢軍主力,擒賊擒王,使得各路漢軍不戰自亂。然而,此計正中漢軍下懷,劉邦依託滎陽、成皋之險,敖倉之糧,與楚軍展開拉鋸戰,拖住楚軍。這樣,漢軍一來可以依仗地利最大限度的消耗楚軍的實力,使其士氣消沉;二來也爲北上的韓信部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從而爲漢軍最終實現對楚軍的戰略合圍提供了條件。由此可見,韓信在楚漢爭霸的謀算中業已勝出項羽一籌,此後項羽處處受制,楚軍兵力亦不得伸展。

漢軍這種強大的軍事態勢,正是由於韓信巧妙的奇正分兵而形成的,但這種分兵並不是隨意的,是有講究的。中國象棋中有一句名言“車正永無沉底月”,說的就是單車對車炮殘局中,單車只要能搶先佔據中線,車炮方就沒有“沉底月”的殺法,雖有子粒優勢,但終無法取勝。博弈如搏戰,可見兵力的分佈位置與出動時機對於戰局的發展是何等的重要。如果韓信分兵南下荊楚,以襲楚軍後方,雖也對其產生一定的威脅,但楚軍也不難應對。楚軍完全可以置漢軍劉邦部而不顧,在楚地與韓信部決戰,這樣無論劉邦部參不參戰,其固有的地利優勢都沒有發揮出來。一旦楚軍獲勝,進而分兵攻取關中,劉邦則失王業之基。因此,韓信此次奇正分兵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趙、燕、齊三地本不是楚軍之虛,然而由於“滎陽-成皋”一線漢軍劉邦部的存在,就變成楚軍的空虛之處了。真可謂千古高手不過於化敵之實爲其之虛。此外,如果軍隊分兵過早,就容易暴露我方軍事行動的真實意圖,易遭對手分隔包圍各個擊破,而軍隊分兵過遲,又可能會使我方坐失良機,不利於兵力的展開。因此,“兵善其位,動善其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軍事指揮者水平的直接體現。

上文中我們多次提到“勢”這個詞,那麼“勢”究竟是什麼呢?飛刀認爲:勢是軍事領域的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其含義是指軍事指揮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運用自身軍事實力,通過改變己方正兵與奇兵在時間空間上的分佈和運動,從而造成有力的態勢和強大的衝擊力。往往我方軍事行動的主動性越強,對敵方產生的牽制力越大,我方變化越緊湊,則產生的勢也就越強。而強大的“勢”可以在牽制和打擊對手軍事實力的同時,摧毀其作戰的信心與意志,有助於我方徹底戰勝對手,取得最終的勝利。

韓將軍的“分兵三萬,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藉此對楚實施戰略迂迴包圍的軍事構想,可謂是楚漢時期的驚天手筆。此戰略構想,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漢軍在楚漢戰爭初期出秦川后佔據的“滎陽-成皋”之地利,以及獲得的堅實戰略縱深、較多進攻線路的戰略優勢,並充分利用楚漢兩大勢力對峙的地緣寬度,分兵略地、迂迴包抄,利用時間這一重要戰略因素,做大做強自己,同時消耗楚軍的實力與士氣,從而彌補漢軍在戰術上的劣勢。韓信“以勢制楚”的策略的實施,促成了日後漢軍的不斷壯大和楚軍的日益衰落,決定了日後楚漢戰爭的走勢,爲劉邦最終戰勝項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十 後記第三 謀攻前言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九 孫子第六 發機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六 絕世雙雄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七 士人之望前言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五 莊子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一 序言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五 易經第三 謀攻解空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 廟算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一 序言第三 謀攻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五 取勢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五 莊子第六 北戎之戰第一 序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序言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八 後記第十七 詩經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三 荀子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九 孫子第七 襦葛之戰前言第五 取勢第四 軍政形勢第七 士人之望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六 金剛經第三 謀攻
第二十 後記第三 謀攻前言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九 孫子第六 發機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六 絕世雙雄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七 士人之望前言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五 莊子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一 序言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五 易經第三 謀攻解空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 廟算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一 序言第三 謀攻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五 取勢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五 莊子第六 北戎之戰第一 序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序言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八 後記第十七 詩經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三 荀子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九 孫子第七 襦葛之戰前言第五 取勢第四 軍政形勢第七 士人之望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六 金剛經第三 謀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