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算法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 始計篇

我們日常工作處事,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雖然其形式多樣,且影響因素衆多,但絕大多數都可概括爲目的的實現過程,該過程又爲策劃、執行、考覈和總結四個階段,其間各部分可能有所交蓋。其中,策劃是一切行動的發起點,以信息和資料的收集爲基礎,進行演繹推斷和形勢分析,權衡利害與可行性,在充分策算之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包含實施分目標、工作分解和策略組合。策劃是目的能否實現的關鍵,決定着事情的成敗,而策算又是策劃的核心部分,是決策者的能力高低直接體現。這裡的“謀算”並不是數理運算的意思,而是指對所獲取信息的整合與權衡;“決策”則是結合信息演繹與謀算的結果,進行抉擇,並做出具有針對性的計劃,爲日後的問題解決提供指導。可見,“策”與“算”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就如同禪宗所講的燈與光的關係一樣,不可拆分,亦無有先後之別。決策之時必有謀算,謀算之時決策就在其中。誠然,“策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這一過程究竟該如何進行呢?在此飛刀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開展針對彼我競爭形勢的策算之前,必須要搞清楚三個基本問題:我們所面對的競爭性質、博弈性質以及博弈內外的勢力分佈。這三點是我們進行謀算的起點,將決定我們日後所採取的策略,也是決策能否準確的根本保證。

就競爭性質而言,要判斷出我們所處的競爭是由一個主要博弈決定的,還是由多個博弈所共同決定的,各個博弈間的關係與重要性又如何?比如,市場上就一件貨物的價格談判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屬於一個主要博弈決定的競爭;而中國WTO談判或者美蘇之間的冷戰就屬於多個博弈共同決定的競爭,這種競爭進程通常比較複雜微妙。解決多博弈競爭時,對影響因素的考慮要更加全面,處理好博弈間的相互關係,合理分配力量,實現自身影響效果的最大化。

就博弈性質而言,要分清我們所要分析的博弈是二元博弈,還是多元博弈?是剛性博弈,還是柔性博弈?所謂“二元博弈”,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競爭者只有兩個的博弈,“非此即彼”似的博弈,如戰場上兩支軍隊的直接對陣;“多元博弈”則是指多名競爭者爲了同一個標的物而進行的博弈,“羣星趕月”似的博弈,如政治上儲君位置的爭奪。在多元博弈中,首先佔居高點的人往往並不一定能笑到最後,相反落馬率極高,春秋晉國的太子申生、西漢景帝的太子劉榮莫不如是,究其原因就在於你的對手不僅僅集中在明處,也不只侷限於一個或幾個利益集團,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將高位者擊倒,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在對手明確的戰場上,“先發制人”絕對是決策者的首選,而“剩者爲王”的多元競爭中,決策者更應善於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形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首先打破固有勢力平衡的人往往都不會有好的下場,“關羽失荊州”就是前車之鑑。“剛性博弈”即是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博弈各因素間變數不大的博弈,此時博弈內外各種驅動力比較容易趨於統一,推動博弈向某一方向進行,形勢較爲明朗;“柔性博弈”則是在不穩定的環境下或者博弈各因素間變數較大的博弈,此時博弈內外各種驅動力方向不夠確定,短期內難以達成統一,博弈進程不易於掌控。

就博弈內外的勢力分佈而言,我們需要分清自己所處博弈中的對抗勢力、同盟勢力以及中間勢力究竟是誰?世界上任何一種博弈,即使是“二元博弈”或是所謂的“零和博弈”,都不會簡單到只受參與競爭者自身因素的影響,因而認清周圍勢力的敵友性質,找到最主要的對手,就等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一個人處於博弈漩渦中很久卻還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這個人無疑是可悲的,其成敗也就顯而易見了;同盟勢力是我們可以藉助和動員的外在力量,運用好同盟關係可以使得自身實力在短期內得以迅速加強,擴大聲勢,減少自身力量的消耗;中間勢力的挖掘則是我們在外交陣線上拓展勢力的最主要途徑,其難度遠遠低於對對手自身的分化瓦解,“求同存異”是爭取這股勢力關鍵。歷史上,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失敗的典型範例。楚漢戰爭時期,霸王項羽不顧亞父范增的反對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政敵劉邦,之後卻一味地進攻齊地的田榮,給了漢軍平定三秦、東出函谷的機會,同時,項羽又忽視了對自身同盟的維繫,到處樹敵,當垓下之圍時幾乎與全天下人爲敵,最終兵敗自盡。項羽沒能認清自己在這場權力博弈中的真正對手是誰,且不善於鞏固自身的同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各派勢力的劃分並非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某一次劃分只是在針對某一對象、某一處所、某一時中的情況下才有意義,脫離了劃分條件,這些分類也就不存在了。

在搞清楚了上述三個基本問題後,我們應該結合演繹法所獲得的整合信息,對自己的形勢進行充分而科學的預判,即預先判斷在某個客觀設想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獲得競爭?如果沒有可能,就應及早放棄,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如果有,則進一步擬定設計更爲細緻的計劃。決策者制定全盤計劃的目的在於使得競爭形勢的發展儘可能地朝着我們的預先設想進行,以便於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勢,產生強大的影響力。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選擇恰當的突破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根據競爭中重要博弈的性質不同,我們儘量選擇可控性較強的剛性博弈來作爲自身擬定計劃的切入點和關鍵支撐點,這樣做可以大大增強計劃的控制力和把握度。然而,如果所處競爭在某一層面的各個博弈均爲柔性,那麼我們就必須對這些博弈降低層級、進行細化,直至找到博弈中的剛性部分爲止。在建立了計劃的骨架後,我們接下來設定計劃中的具體細節。這個過程不應是盲目的或無重點的,而應該是具有針對性的。這種針對性則是基於對彼此雙方利害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進而制定相應的計劃和備選方案。孫子曰:“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這裡的“利”可理解爲優勢或有利,而“害”可理解爲劣勢或不利。“利”與“害”的關係就如同“太極圖”中“陽”和“陰”的關係一般,利害往復,互爲其根;害利間雜,彼此滲透。因此,人們對“利害”的認識也應該有三個境界。其一,“利害偏而思之”,只思利或只思害,即對“利害”直觀而片面的認識,屬於認識的初級階段。其二,“利害兼而思之”,知兩者變化消長之機,在不利的情況下要看到有利的條件,才能提高信心,便於任務的完成;在有利的情況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提高警惕,解除可能發生的禍患。其三,“利害雜而思之”,知利中之害乃真害,害中之利乃真利。如衆寡相敵,兵衆者力強,雖是優勢,但糧草難濟就是個問題,這就是“利中之害”。曹操正是利用袁紹的這一缺點,通過奇襲,焚燒了袁軍屯於烏巢的糧草,使得數十萬大軍頓時崩潰。兵寡者力弱,雖是劣勢,但機動靈活,便於隱密行蹤,利於長途奔襲,這就是“害中之利”。曹操也是利用自身這一優點,精兵輕裝,突襲烏桓,一戰而定北疆。因此,我們在計劃中,應根據這種“利害”分析,採取適當的手段,儘量剋制對方的優勢,利用對方的缺點,發揮我方的優勢,以我爲主,積極造勢,從而在競爭中獲得主動。

一般來講,我們制定的計劃應該由“分目標制定”、“工作分解”和“策略組合”三部分組成。分目標制定,是計劃的主框架,旨在預測階段性結果,設定時間節點。工作分解,是實現計劃所需的實體工作,包括分解工作,確定人員,下發工作包等。策略組合,則是配合實質性工作,而制定的策略組合和戰術串聯,爲實現計劃提供所需的策略保證,其包括主策略,針對主要切入點制定的策略,是策略組合的核心;偏策略,爲配合主策略,而制定的配合策略,針對次要切入點和鉗制點,對主策略形成有效保護;佐策略,配合主偏策略發揮作用,爲主偏策略的起效創造有利條件,並調節主策略和偏策略的作用力度和時機;引策略,爲其他策略的配合提供引導和調和,使之形成合力,在策略組合中起到串聯作用。歷史上衆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謀略案例無不是運籌者通過合理策劃和運作,將自身某一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傑作;而非因其具有更多備選方案所決定。策略組合中的偏、佐和引策略的根本作用在於:爲主策略實現提供更大程度的保證,增加主策略的把握度,強化自身控制力,這纔是策劃水平的核心體現。相反,備選方案過多則會分散執行者的注意力,令其舉棋不定,影響效率,並非決策的上上之選。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知道:競爭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其充滿了不確定因素,時局瞬息萬變,憑藉人力是決不可能事先將一切都弄清楚的。我們在強調策算理論的同時,也不能一味地裹足不前,坐失戰機,必須善於在紛繁複雜的競爭中,一邊積極進行產生和執行計劃,一邊主動捕捉信息,並以此爲依據調整我們的既定策略,從而牢牢佔據主動,爭取最終的勝利。因此,“策算”只是爲日後的競爭過程創造更大的勝機,爲日後應變提供更爲充分的準備,並不能取代最終的競爭決勝,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能。

【策算三途徑】

單向分析

遵循無限析分原則,逐步降低命題層級,找出博弈中最爲關鍵、彈性更小、更爲本源的基礎元素,在更基礎的元素中界定自身優勢。例如,某支部隊戰鬥力強就是一個界定不太成功的優勢,而曲線火力猛、射擊命中率高和機動能力強等則顯得界定更爲精確合理。

互變分析

任何優劣勢的對立不是靜止的,而是互變的。要善於抓住易道變化中陽極轉陰、陰極轉陽兩個重要拐點時機,制定適宜的策略,在不引人察覺的情況下,佔據有利位置,藉助陰陽更始的力量,乘勢而上,攫取利益於將來,達到事少而功多的效果。例如,抗戰初期,國土面積大、防線寬闊是我方最爲突出的劣勢,形勢十分被動;但隨着日軍侵略的深入,日佔區範圍不斷擴大,造成了日軍補給線漫長和兵力分散,更利於我方分割擊破對手,此時中國國土面積大又轉變爲了我方的優勢。

融通分析

任何優劣勢的對立對不是絕對的,而是融通的。要善於發現優勢中的潛在劣勢、劣勢中的潛在優勢這兩個重要的切入點,以此制定策略,則無需等待優劣勢的更替,擊穿時空,見效於當下。例如,如衆寡相敵。兵衆者力強,雖是優勢,但糧草不濟就是個問題,這就是優勢中的潛在劣勢。官渡之戰中,曹操以此焚燬袁紹烏巢糧草,使得其數十萬大軍頓時崩潰。兵寡者力弱,雖是劣勢,但機動靈活,利於長途奔襲,這就是劣勢中的潛在優勢。征討北地時,曹操利用自身這一潛在優勢,精兵輕裝突襲烏桓,出其不意,一戰而定北疆。

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 吳子第五 獨霸西戎第九 孫子第十九六 韜思維的新起點第十 吳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二 後記第九 項羽分封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序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三 惠能禪師前言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九六 韜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六 北戎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六 發機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五 獨霸西戎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一 孔子第一 孔子第五 取勢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一 孫臏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七 詩經第十 管仲相齊第八 墨子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 兵出函谷第六 絕世雙雄第一 序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六 金剛經第八 後記第二 孟子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取勢第一 序言解空第十九六 韜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一 序第十 漢中對策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二 史記第五 帝國反擊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四 老子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八 呂氏春秋
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 吳子第五 獨霸西戎第九 孫子第十九六 韜思維的新起點第十 吳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二 後記第九 項羽分封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序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三 惠能禪師前言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九六 韜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六 北戎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六 發機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五 獨霸西戎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一 孔子第一 孔子第五 取勢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一 孫臏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七 詩經第十 管仲相齊第八 墨子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 兵出函谷第六 絕世雙雄第一 序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六 金剛經第八 後記第二 孟子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取勢第一 序言解空第十九六 韜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一 序第十 漢中對策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二 史記第五 帝國反擊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四 老子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八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