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荀彧歸心

卻說張飛與荀彧,一路翻山涉水,總算重回了荊州。於洞庭湖畔見到了劉備。劉備得知荀彧到了,出營親迎於道旁。

荀彧一路風塵,甫到便見一人,儒冠常服,丰神俊朗,立於道旁,身後則有將校衛士相隨。心中便知此人便是劉備了。

於是連忙翻身下馬,正欲行禮,卻被劉備搶先一步,捉住雙手,大笑道:“文若,你我幾近十年緣慳一面,今日總算得見。足慰平生也!”

劉備禮賢下士,荀彧心中暖洋洋的,不由精神一振,身上疲態盡去。而後深施一禮道:“有勞將軍惦記,荀彧些許淺薄微名,只恐有污將軍之耳也。”

劉備執其手,往營中相引,笑道:“文若之才,天下皆知,今日何出此言哉!”劉備忍了又忍,終究沒有學曹操,對荀彧說你是我的張子房啊。

只因爲此一時彼一時也,此時國有長君,而席捲天下的暴動也被平定了,許多人還對大漢心存希望,以爲大漢或許能籍此中興。而荀彧,就是對大漢念念不忘的人。劉備此時只不過是朝廷的東中郎將,若此時將荀彧比作張良,那他豈不是自比爲漢高祖?荀彧玲瓏之心,見面只尊稱將軍而不稱主公、不稱玄德,只怕是還想觀察一段時間,若自己如此,他聞之只怕會心生反感。

而到了六年之後的初平二年,那時大漢朝廷已經控制不住形勢,而地方諸豪已經在事實上割據一方了,想要做事,只能投靠一方豪強,所以荀彧棄官,先投袁紹,後投曹操,故曹操把荀彧比作張良,荀彧欣然接受。

劉備見荀彧的態度,便心知肚明。他也知道,這些讀了一肚子書的傢伙,心中也傲氣得很,你要他替你效力,你就得要有讓他認可的本事。否則,難!正所謂君擇臣,臣亦擇君。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不然荀彧也不會在袁紹那邊待了一陣,覺得這傢伙難成大事,然後出奔往投曹操了。

於是劉備待荀彧爲上賓之禮,每日不拘來去。自己則忙自己的事情,有空了,便和荀彧一起煮酒相談。從儒學到朝政,無所不包。卻從不主動提及招攬之事。

荀彧每日閒暇之時,便觀劉備軍隊操練,對軍事竟大感興趣,對劉備所制的隊列、軍營內務、衛生條例等一一詢問觀看。劉備知道了,也不去管。

如此月餘,荀彧終於忍不住了。這日,來見劉備,方落座,便直言道:“將軍有何志耶?”

劉備心中一笑,道,來了。於是正顏道:“某幼時失怙,家貧難以爲繼。便只想着讀書入仕,以奉養母親。然自拜入盧尚書及鄭康成公門下後,受聖人之訓,立誓欲濟世安民,匡扶天下。於是乃有太學之狂言。時隔多年,然吾志亦不改。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爾!雖然此言甚大,然我自問本心,至於今日,所行之事,皆無愧此四句之言也!我雖欲信大義於天下,然智術短淺,孤身一人,奮力掙扎卻見效甚微,只能徒呼奈何。吾素知文若亦有兼濟天下之志。今得文若,吾道不孤,文若,可願助我一臂之力?”

說完,劉備目光炯炯的看着荀彧。

荀彧一笑,一正衣冠,振衣而拜,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穎川荀彧荀文若,見過主公。”

劉備連忙扶起,兩人相視一笑,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油然而生。

於是劉備奏書表荀彧爲東中郎將署中侍郎,與簡雍一道總領軍機之事。

這日,劉備、簡雍、荀彧等正在閒坐。忽有小校來報,有天使來了,衆人一起迎出,一問。原來因北宮伯玉等寇三輔之地,關中鎮動,后皇帝下詔,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將兵討之,因不能克,皇帝詔問羣臣方略,司徒崔烈覺得涼州徒耗軍費,不若棄之。皇帝頗爲心動,於是下詔問詢公卿百官。

崔烈就是出了五百萬錢而位登司徒,後來皇帝覺得太可惜沒要一千萬的那個名士。他這番言論一出,當時就惹惱了一個人,議郎傅燮。傅燮字南容,涼州北地人,西漢時傅介子之後人。去年黃巾之亂時,皇帝詔命徵天下英俊,傅燮率北地郡士兵入京,被拜爲護軍司馬,隨皇甫嵩一道出徵。後來多立戰功,在東郡時擒殺卜己等賊首,便是傅燮領軍所爲。

後來論功行賞之時,因傅燮深惡宦官,與張讓、趙忠等關係不好。於是只是被拜爲議郎而已。今天在殿上,傅燮一聽崔烈這番糊塗話,不禁大怒,於是跳出來道:“宜斬司徒,天下乃安!”

羣臣張口結舌,不禁愕然。好麼,你要反對就反對,幹嘛說要把司徒都給斬了?三公之職,除了謀反,誰敢如此對待?崔烈更是漲紅着臉,惡狠狠的看着傅燮。

於是尚書楊贊出來奏道:“陛下,傅燮無禮,廷辱大臣,請陛下治罪!”

皇帝記性倒是不錯,還記得這個有功之臣,於是就問傅燮:“卿出此言乃何意?”

傅燮就道:“陛下,涼州乃天下要衝,國家之藩衛。當年無數大臣、名將率我漢家勇士浴血奮戰,才得此地。今若冒然棄之,如何面對天下臣民?且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因以爲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是故臣以爲,司徒之論不可取,若從其論,我等皆千古之罪人也……”

皇帝一聽,深覺有理,再說了,只聽說擴張領土的皇帝,也聽說主動放棄領土的皇帝,更何況是一州之地。他要真這麼幹,死了怎麼去見列祖列宗?當然,爲保穩妥,他決定問下軍方的意見。於是詔命傳達鎮守一方的將領手中。

皇甫嵩、朱儁、張溫、董卓、曹操、劉備、孫堅等皆在其列。

朱儁因功封右車騎將軍,光祿大夫,錢塘侯,食邑增五千戶。現在因爲母喪辭官居喪。聞此信也是大怒,連夜上書,言涼州之地,民風剽悍,多產精兵,絕不可棄。

衆人皆是紛紛上書,從各種角度指出,涼州不能棄。尤其是董卓,他以涼州爲根基,若棄涼州,他便成無根之飄萍,那還混個什麼?於是反駁得尤其激烈,不太會說話,就在奏書裡罵崔烈。

劉備得此信,與荀彧等面面相覷。荀彧和簡雍他們是實在是想不出,這崔烈也是有名之人,爲何出此奇葩之論,徒惹人笑?

而劉備卻只覺一陣心涼。他想的不一樣,他是覺得皇帝真的是沒救了。有人議棄土,他不立馬反對不說,居然還正兒八經的召集羣臣來討論。要是都是一班奸臣,那涼州是不是就真的這樣放棄了?皇帝真的是,不讓人省心啊!

涼州十二郡吶,歷代多出名將,不說李廣、傅介子,就說當朝,皇甫嵩、張奐等人,就是涼州人。涼州若棄,三輔之地就直面叛軍,西漢歷代皇帝的帝陵所在,只怕都不得安逸。且三輔之地被破,京師還有險可守嗎?

更加重要的是,崔烈說話不過腦子,皇帝也跟着沒腦子。說棄涼州,那涼州後面的西域都護府呢?也不要了?

劉備忍無可忍,便疾書一封,交與荀彧等看了,然後着信使帶回京師,上奏朝廷。劉備在信中,不但指責崔烈目光短淺,更指責滿朝公卿,這麼多在朝官,真的是白吃朝廷祿米了。如此重大的問題上,不能勸阻皇帝。居然還讓皇帝下詔問各方鎮將。真的是不知所謂!

接下來數天,劉備心情都不太好。莫名低落中。

這日,與荀彧泛舟湖中,問道:“文若,你覺得,我大漢,還有救麼?”

荀彧疑道:“主公何出此言?”

劉備嘆道:“總覺得自己在努力的修修補補,可朝廷卻仍然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到處漏水,修了這裡漏那裡,修了那裡漏這裡,修一處又漏一處。好累!”

荀彧正想勸解。卻又聽劉備忽然又朗聲大笑,道:“人生雖多艱難,我自閒庭信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天地鬥,其樂無窮哉!”笑聲言語中,說不出的豪邁。

荀彧也深受感染,心道,這纔是值得我追隨的主公,勝不驕,敗亦不餒。最重要的是,有着強大的自信和堅定的心志!

衆臣上書反對棄涼州,於是皇帝安下心來,駁回崔烈之論。崔烈本冀州名士,經買官、棄土二事之後,名聲漸衰。

皇帝於是仍命皇甫嵩領軍討涼州賊。

至六月,以討黃巾之功,封張讓等十二人爲列侯。

劉備聞信,大怒,上書朝廷,奏曰不可,質問張讓等功在何處?若如此,置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於何地?然後劉備話鋒一轉,道既然張讓等討黃巾有功,看來是深通謀略之輩,如今涼州叛軍作亂,不如遣張讓等人前往涼州,以助左車騎將軍早日競功凱旋……

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九十章 黃巾亂起(四)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宛城攻略(二)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八百二十四章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五百九十四章 高柳攻防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六百六十五章第四百九十六章 冀州攻略(三十八)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二百五十一章 呂布攻並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五百八十六章 涼州之戰(四)第四百零六章 呂布兵到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一百一十九章 涼州大戰(四)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第三百八十一章 袁劉大戰(十一)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二十八章 退婚之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七百七十五章 于禁伏擊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六百七十一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百三十章 楊奉作亂(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四百六十二章 冀州攻略(四)第二百四十章 身陷匈奴營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陽之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袁術敗亡(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六十五章 廣陽大疫第七百五十二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三)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六百四十二章 丁儀奏對第七百八十三章 兵分數路第七百九十四 博望之戰第六百二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六百六十一章 兗州決戰(十)第八百二十二章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三百四十章 功敗垂成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七百十二章 荊州風雲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
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九十章 黃巾亂起(四)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宛城攻略(二)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八百二十四章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五百九十四章 高柳攻防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六百六十五章第四百九十六章 冀州攻略(三十八)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二百五十一章 呂布攻並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五百八十六章 涼州之戰(四)第四百零六章 呂布兵到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一百一十九章 涼州大戰(四)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第三百八十一章 袁劉大戰(十一)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二十八章 退婚之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七百七十五章 于禁伏擊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六百七十一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百三十章 楊奉作亂(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四百六十二章 冀州攻略(四)第二百四十章 身陷匈奴營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陽之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袁術敗亡(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六十五章 廣陽大疫第七百五十二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三)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六百四十二章 丁儀奏對第七百八十三章 兵分數路第七百九十四 博望之戰第六百二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六百六十一章 兗州決戰(十)第八百二十二章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三百四十章 功敗垂成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七百十二章 荊州風雲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