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退婚之事

荀彧,字文若,延熹六年出生,比劉備還小上二歲。這孩子自小就名揚郡縣,當然,或許可能跟他出身世家大族也有關係。不過後來他用一生的表現證明了“王佐之才”這個評語的準確性。

毫不誇張的說,荀彧就是老曹統一北方的第一功臣!最關鍵的是,他後來向曹操舉薦的那一批人:郭嘉、荀攸、陳羣、鍾繇等等,個頂個的都是大才。不是方面之臣,便是頂尖策士。可以說荀彧這樣一搞,害得後來歷史上的劉備壓根就招不到一個厲害一點的謀士,直到諸葛亮和龐統橫空出世,可那是什麼時候的事了?臥龍鳳雛兩人要到光和年間纔出世,要可堪大用的話怎麼說也得二十年後。荀彧這樣一舉薦,等於給劉備造成了二十多年的人才斷層。想想史上劉備前二十年的的生涯,簡直就是一部悲慘的跑路史。投公孫瓚、投袁紹、投陶謙、投曹操、投劉表……幸好還有關張兩個萬人敵不離不棄,不然真不如死了算了。史書上的我貌似很堅韌啊,簡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強嘛,劉備暗想道。

這個時候的荀彧還是個小少年,應該很好勾搭。劉備就開始動腦筋了,要不要去穎川一趟,把荀家叔侄給一鍋燴了?(注,荀攸爲荀彧之侄)到穎川盤桓一段時間,剛好回家過年。

就在劉備蠢蠢欲動的時候,老家來信了。信中語焉不詳,只說讓他速返。劉備心中大驚,不知道家中出了何事。便忙拖了劉恪,急匆匆向鄭玄告假,然後與盧敏等人說了幾句,便一路匆匆北上。

等劉備劉恪兩個蓬頭垢面的跑回樓桑,卻發現樓桑裡一切正常,沒發生什麼大事的樣子?劉備返家,卻見叔父和嬸孃都在,心中不由一咯噔,忙問道:“叔父,我娘呢!”

沒等劉恭回答,便一下衝入母親的房間,大聲喊道:“阿孃!阿孃!”

一會兒,一個虛弱的聲音從榻上傳來:“我兒回來了?亂喊什麼,這麼大人了,一點也不知道穩重。”

知道孃親沒事,劉備不禁大喜,一顆心又回到了自己的肚子裡。他匆忙撲倒在榻前,納頭便拜:“阿孃,你沒事吧?”

“我沒事,能有什麼事。你叔父太過魯莽,居然不和我通聲氣就叫你回來,咳咳。”

這時劉備才發現,孃親臉色臘黃,額頭上還搭着一塊熱毛巾,說話也有氣無力的,分明是虛弱到了極點的表現。不由憂道:“阿孃,你這是怎麼啦?可曾請過醫師?”

劉母目光在兒子的臉上停留了幾秒,半晌才艱難的道:“我無事,既然我兒回來了,萬事便和你叔父商量着辦。”說着便閉上雙眼,不一會,竟有兩行淚水淆然而下。

劉備一頭霧水摸不着頭腦,記憶中,除了父親去世那一回外,以前家中再如何艱難,就是變賣家財爲父治病那會兒,也不曾見孃親掉過一滴眼淚。想想能把孃親逼到這份上,只怕不是什麼小事。想要再問,見孃親虛弱至此,便熄了心思,無聲的再拜了幾下,悄然退出房間,去尋劉恭去了。

劉備滿腹心事的找到劉恭:“三叔,我娘這是怎麼了?出了何事?”

劉恭就嘆道:“昔年兄長在世時,幫你定下了一門親事,前陣子,嫂子看你和女方差不多都到了婚姻的年紀了,便託了人去詢問,結果人家無故悔婚。嫂子又託人去質問何故言而無信,人家便閒言碎語說了一大堆,話不怎麼好聽。一下子就把你娘給氣倒了。你也知道你孃的個性,唉。我與族中皆派了人前往理論,可你父親當時與人家乃是口頭婚約,未有婚書,也未下聘,是以無可奈何。你娘病倒,只能急書召你回來,你也不小了,此事你自己拿定主意,我與族中鼎力相助……”劉恭還有一層意思沒說,就是嫂嫂身體向來不好,萬一嫂嫂撐不住,不把劉備召回來,到時最後一面都見不上那就不好了。

劉備聽了大怒,他昔年拜師求學之時,也隱約聽過孃親說有婚約在身,不過卻沒細問。如今對方無故毀約,還氣倒孃親,簡直是忍無可忍。不過,還是要把具體情況瞭解透徹之後再作計較,謀定而後動嘛。

原來當年劉弘應郡所闢,入涿郡爲吏。他爹劉雄也曾是千石官,是以藉着劉雄遺留下來的人脈,他也混得相當不錯。位置穩定不說,也逐漸受上司太守的重視。可謂是春風得意,意氣風發。雖然俸祿不過百石,但作爲公務員階層一員的隱形收入和各種福利一樣沒跑。那時候劉備家日子還算不錯的,劉雄不在了,劉弘甚至還幫弟弟劉恭成了家,不然,就靠劉恭,如何湊得齊聘禮?

既然劉弘的事業蒸蒸日上,便有人開始打主意了。有次宴會上,便有人提出來要與劉弘結爲親家,互許婚姻。這人劉弘認得,郡中佐事甘琪。甘琪家有女,小自己兒子劉備二歲,願許劉備爲妻,從此兩姓聯姻,良緣永結。劉弘想了想,兩家地位差不多,且甘琪是個大帥哥,想來女兒樣貌也差不到哪兒去,將來定不會委屈了兒子劉備。於是劉弘便同意了。當時還有許多同僚在場,見狀紛紛上前祝賀,言成婚之時,一定要請在場的諸位同僚。可能因爲有許多人在場見證,劉弘以爲這事便鐵板釘釘了,也從來沒有想到過甘家會反悔,都是讀書人,要是反悔你能丟得起這個人嘛?因爲自家孩兒還小,想着等孩兒再大一點,再換婚書,下聘。所以劉弘就想緩一緩再說。

這事劉弘回家之後還和夫人說過,不過當時劉備還小,肯定是一點印象都沒有。有了這層關係,從此兩家逢年過節,便走動得頻繁起來。只可惜好景不長,一年後,劉弘落水受驚,大病不起,撐了大半年,最後還是撒手西去。而劉家更是爲了劉弘,差點家徒四壁。從此兩家就斷了往來。

這次也是劉備孃親劉夫人想起來,劉備跨過年就十七歲了,甘家女跨過年就十五歲了。都是要成家的年紀了,於是便託了人去商量下,是不是選個日子把孩子們的婚事給辦了。也省得大人們操心。

結果甘家就突然翻臉不認賬了。說這是當年宴席上的玩笑之語,算不得數。再去問,就沒好話了,說破落戶也想攀附甘家之類云云。直接就把劉母給氣病了。她實在是想不出,這世上怎還有如此言而無信之人,當時亡夫的無數同僚在場見證,怎能算不得數?無故悔婚,不明真相的人必然以爲是我兒劉備品行不良,這如何是好?劉弘去世後,她本就心力交瘁,身體一直不怎麼好,如今急怒攻心之下,一下子便病倒了。

然後就驚動了劉恭,劉恭知道情況了大怒,便讓妻子在家照顧嫂嫂,自己去奔走打聽。沒多久結果就出來了,甘琪如今乃一縣之令,千石之官。身份不一樣了,自然就看不上劉弘這破敗之家。劉恭哪裡肯罷休,這時候對官員的畏懼還沒有到後世這種程度,不會見了就跪拜或者是見了激動得話都說不出來。殺官罵官的倒是不在少數。便率了一衆劉家兒郎前去理論,結果他不善言辭,說罵不過便率人把甘家奴僕給打了一頓,然後灰溜溜的回來了。結果甘家不知道是畏懼劉恭心狠手辣還是心知理虧,也未報官計較。

回來之後和劉元起一商量,得,還是把劉備給喊回來吧,他阿孃臥病在牀不說,這事還是要他回來問問他的主意。兩人心裡卻是從來沒想過,這事就這麼算完了。

這裡簡單說下漢時的婚姻制度,首先就是要門當戶對。婚嫁雙方在政治地位或經濟地位上,差不多都是相接近的。某地區的富戶大姓相與爲婚姻;同是外戚的家族互爲婚姻;官職差不多的家族相互爲婚姻等等。政治地位的,比如外戚郭氏與外戚竇氏通婚,皇帝之女一般都是許給列侯,皇族成年男姓一般也娶朝廷命官或諸侯之女。館陶公主之夫爲堂邑侯陳午,陽信長公主之夫平陽侯曹壽,武帝戾太子妃爲關內侯李敢之女,清河孝王劉慶之妃爲牟平侯耿舒孫女等皆是明證。

而普通官員之間相互聯姻的更是比比皆是,曾經的大將軍府司馬楊敞娶太史令司馬遷之女爲妻;後來的定威校尉陸遜娶討虜將軍孫策之女爲妻等等史書上所載的例子數不勝數。

其次就是爲了政治目的而達成的婚姻。王莽以女爲皇后,曹操也以女爲皇后,曹操還把侄女嫁給孫策之弟孫匡,爲自己的兒子迎娶孫策之兄孫賁之女和張繡之女,都是爲了政治目的。

這些上層的事似乎太遙遠,但實際上,這是此時整個社會風氣的一種折射。漢時婚姻,嫌貧愛富很正常,門當戶對也很正常。朱買臣家貧,妻子嫌棄於是離婚另嫁,這都明載於史的。這種風氣從西漢到東漢越來越嚴重,對士、庶之分,也越來越嚴厲。從東漢光武時,各地起兵反抗王莽的數據分析就可以看出,八十多路諸侯,大小勢力,其中豪族大姓便佔了六十家,而布衣崛起的僅僅二十餘人。從東漢以後,門閥等級逐漸嚴格,以至於到了魏晉隋唐,世家巨閥一個個的拽上了天,一個個的連皇族都不怎麼看得上眼,只和自己差不多的家族相互通婚。崔、盧、鄭、王、韋、裴、楊、杜等大族就是這樣乾的。後來有人修氏族志,把崔氏列爲第一,引得李世民大怒,大發雷霆,這又是後話了。此處不提。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此時的社會輿論雖然未曾廣泛的支持等級婚姻,但等級婚姻已經是事實上的一種存在了。所以,劉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嫌棄了。但理解是一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是一回事。劉備要怒了。

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二百零二章 兩虎相爭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七百三十章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用兵圖兗州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七十七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百三十章 南征袁術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九十六章 長社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風雲(五)第七百一十章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第四百六十三章 冀州攻略(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州攻略(三)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流言驟起(二)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一百八十六章 青州攻略(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三十章 戰爭序幕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東征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八百十五章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七百三十五章第九十二章 大戰江陵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十四章 平定廬江(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三百三十五章 袁術敗亡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九十章 黃巾亂起(四)第七百三十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五百五十二章 關中攻略(四)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七百九十九章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一百零二章 宛城攻略(26號第一更)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一章 臨危託孤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二百四十一章 單于說呂布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
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二百零二章 兩虎相爭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七百三十章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用兵圖兗州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七十七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百三十章 南征袁術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九十六章 長社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風雲(五)第七百一十章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第四百六十三章 冀州攻略(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州攻略(三)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流言驟起(二)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一百八十六章 青州攻略(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三十章 戰爭序幕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東征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八百十五章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七百三十五章第九十二章 大戰江陵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十四章 平定廬江(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三百三十五章 袁術敗亡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九十章 黃巾亂起(四)第七百三十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五百五十二章 關中攻略(四)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七百九十九章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一百零二章 宛城攻略(26號第一更)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一章 臨危託孤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二百四十一章 單于說呂布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