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

移風易俗,非常困難。後世不說別的,只說一個禁燃煙花爆竹,且不去說它對不對。推行了多少年,大城市裡面一樣有人在放,人數還不少。更不用說什麼推行火葬了。農村裡你就是強制性拖去火葬了,人家也會大辦喪事,然後再準備棺材,把骨灰盒放棺材裡,挖個墳送上山給埋了。

所以劉備沒想着要去強行改變,但他也做了變通。朝廷下旨奪情之後,劉備上疏表示:“漢自靈帝以來,諸侯並起,崩亂至今。幸賴天子明德,祖宗福廕,天下州郡,又復歸漢室。唯有荊、益,孤懸在外。臣名爲漢臣,份亦宗室,是以雖遭母喪,心膽俱裂。亦不敢有負陛下之隆恩,置祖宗家業於不顧也。願在家守喪,居府治事。臣之世子,生性至孝,願代臣至幽州,守墓三年。願請陛下聖裁。臣泣再拜。”

奏表到了朝廷,天子批覆:“可。”

於是中山王世子劉瑾,就代父至涿縣,結廬守墓。與此同時,劉備密信又到了劉恭處,讓他看好自己這個兒子。劉備對長子劉瑾的培養,花了很大心血,這是他未來的接班人,所以從品行,從能力,從言行,從性格等各方面,他都會去仔細觀察,然後得出結論行還是不行。

未來的一個偌大帝國,若沒有個優秀的掌舵人,那又怎麼行呢。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大戰連年,北方雖然是豐收不斷,但供應起龐大的軍隊來也有些吃力。剛好劉備決定在府中服喪治事,於是就靜下心來,決定把一些事情先放一放。而另外一些事情,則可以先行推動起來了。

北方,百萬民夫被徵發起來,開始修築通往塞外的馳道。趁着鮮卑被漢軍一掃而空,草原勢力還沒有再度興盛的時機,漢人開始了草原大開發的瘋狂模式。

從受降城一直到稽落山,再從稽落山到匈奴河,西海,燕然山,再到狼居胥山,馳道如同玉帶,在大草原上蜿蜒伸展。路基高高隆起於地面,道旁兩側栽滿了易活耐旱的楊樹。馳道連接了大大小小的城池。

這些城池開始並不大,它們的主要作用,只是用來充當軍事要塞。裡面會駐守一些軍隊。城池的選址都是經過朝廷精心挑選出來的。附近有大量的水源,可以放牧,也可以耕種。在糧食上儘量讓軍隊能夠自耕自足。而朝廷也會招募邊民遷徙於此,願意來的,都會獲得大片的牧場和土地。田租、算賦都能夠根據條件來減免,最長可達五年。條件好得不得了。有些失去了土地,又活不下去的百姓,看到官府的公文,就毫不猶豫的拖家帶口,去往了新的家園。

他們不管那裡是何處,有多遠。反正只要還有漢家大旗高高飄揚,那裡就是漢土。是漢土他們就不怕了。條件艱苦點沒有關係,沒有什麼比起活下來,更重要了。

土拉河和鄂爾渾河交匯的地方,修了城;鄂爾渾河與色楞格河交匯的地方也修了城。最終,這些河流都匯聚在一起,翻騰奔涌着,注入了北海。

這是蘇武曾經牧羊的地方。漢人們對這個地名並不陌生。雖然這裡離家園很遠,還很冷。但大家還是被這裡的景色所震撼到了。

一望無際的湖泊,碧波涌現,湖中隱約有島忽隱忽現。天上,鷺鳥上下翻飛,水面之上,野鴨遨遊,魚兒時不時躍出水面。湖邊,蘆葦成片。好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色,迷人到了極點。

就在湖邊三角洲左側的高地那裡,一座巍峨的大城拔地而起。城高五丈,周圍三十里,以巨石、三合土澆汁堆疊而成。

正南方的城門口,鍾繇手書的鎮遠城三字,挺拔古樸,蒼勁有力。城外靠近湖邊,又有一丈許高的石碑,上書四個大字:永鎮北海。背後是孔融所撰寫的建城紀事。

劉備決定,在他手裡,北海將會逐漸納入漢朝的控制,然後慢慢徹底變成漢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海這裡,除了天氣有點不好之外,其實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周圍土地可耕可牧。而且這麼大的一片水域,光打漁就足夠養活駐守在這裡的軍民了。

至於防禦方面,劉備在這裡存放了足夠堅持半年的武器、糧食以及終極大殺器炸藥。真要有事,半年也足夠援軍趕到了。如果半年都堅持不了的話,他留在這裡最後的手段,也會讓這裡的敵人討不了好。

西邊,圍繞着彈汗山,饒樂水,也開始了築城工作。劉備就是要一步一步的吞食草原,徹底把草原變成漢朝的領土。

以前的漢人對草原不感興趣,覺得那裡不能種地,氣候又不適合居住。要來無用。但劉備並不這麼覺得。不過要徹底改變天下人的印象,還得慢慢來。

青州書院的探礦大隊們,已經隨着大部隊們出發了。他們在軍隊的護送下,猶如蝗蟲一般,在偌大的草原之上瘋狂挖洞。

又有許多醉心格物的士子被髮動起來,在無數蠱惑人心的口號下,被忽悠到了大草原上去喝風吃土。研究世界的本源。

隨着半年之後,草原之上大型露天煤礦和銅礦的先後探明發現,朝廷上下,再無一人口出怨言,抱怨劉備的一意孤行是浪費人力物力。而是出口齊贊劉備的高瞻遠矚。

煤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古人一直在用。而自從劉備到了青州,大量使用煤來建高爐鍊鋼鐵之後,煤就漸漸的開始成爲了青州甚至是北方的一種重要生活物資。不但被用來冶煉,還被大規模用來取暖。

劉備早早就考慮到了水土維持的問題。北方在經歷過戰亂之後,人口逐漸恢復增長。而這時候的人們,做飯取暖,多是外出樵採。北方的山林再多,也經不住人們的大肆砍伐。於是引入煤來取代柴火,哪怕只是用在城池之中,對於植被保護,也是一大進步。

至於銅,漢朝乃至於華夏,從古至今,就一直是個缺銅的國度。曾幾何時,沒銅鑄錢了,只能鑄造鐵錢。而北方,極少有銅礦。直到後世清朝之時,朝廷所用鑄錢的銅,都來自雲、貴、川等地。也就是現在的益州。

而今益州被曹操所據有。人家老曹同志在那裡揮着鋤頭大挖特挖,賺得盆滿鉢滿。幸好東漢時期,徐州也發現了大型銅礦。不然少府、將作等部門,就真的要哭了。

而北方草原發現大型銅礦,這對帝國來說,不吝於天降餡餅。北方屬於朝廷管轄,而且地勢平坦,運輸便利。不像益州,銅想要運出來,就只能走水路運到荊州。這就是先秦至漢朝的時候,荊州南陽爲什麼是天下鑄造中心的原因。因爲原材料會通過長江,順水而下,抵達荊州。而南陽又離洛陽最近,於是理所當然的成爲了鑄造大都會。天下五都之一。

可是,南陽成爲鑄造中心的背後,誰又知道,風大浪急的三峽,每年又會翻多少船,吞噬多少物資、人命呢?後世充當押運官的官員,簡直比流放三千里還要慘。流放三千里還有活路。你行船,稍有閃失,就是死路一條。就算你自己幸運躲過了,可要是所率船隊翻了幾條船,朝廷也會例行問罪。

現在北方竟然也有銅,而且還是極其容易開採,極其便於運輸的大型銅礦。這讓朝廷如何不喜?在這會所有人的認知之中。銅就等於錢。就是財富。

這下,再也沒有人反對劉備向北方擴展的建議了。而是一個個熱衷的詢問起來,北方那廣袤的草原,是否允許私人買賣?

當第一個人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劉備不禁就笑了起來。銅礦和煤礦,他不知道花了多少力氣、花了多少時間才尋到。向北方大規模擴展之前,他派的人就已經在草原之上進行活動了。銅礦和煤礦也早就發現了。現在他只是配合着這股風潮,把消息給放出來而已。

人類的慾望,纔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他就是要讓吏民們知道,北方有大利可圖,這樣,漢人的目光,纔不會被現有的領土所束縛住。英雄、文明、偉大的漢人們,也是時候出去看看世界了。而不是天天惦記着自家的那點兒土地。

土地是根本,農業不可荒廢。但漢朝這艘鉅艦要繼續發展,繼續前行。光靠農耕文明可不夠。北方因爲戰亂,許多地主豪強們死的死,殘的殘,元氣大傷。但與此同時,又有大批的新興貴族在跟着劉備一起崛起。

爲了讓這些人對土地不要那麼貪婪。劉備只好儘量的設法,讓他們轉移目標。去吧,去草原開礦、去草原放牧。你們所賺取的利益,遠比大量買田種地要強多了。

劉備很快做了批覆,表示草原太過於廣闊,朝廷一時半會,無力對其進行大開發。可以允許官民購買土地,進行探礦、耕種、放牧等權利。但若發現礦產,不得隱瞞,須第一時間上報朝廷。而朝廷擁有礦產資源的全部收購權。

官員、貴族們才無所謂呢,發現了礦產,不賣給朝廷,賣給誰去。這玩意又不能吃不能喝。現在有朝廷兜底,他們更是百無禁忌。劉備知道草原是個大坑,又怕沒人購買,索性就半買半送,把大片草原當做白菜價給賣了出去。

要是一無所獲,也冤不得自己。反正他們也沒花多少錢。這點錢購買者哪怕是在那裡種地、放牧都能夠收回來。實在不行,他們還能夠當作祖產傳給後代啊。

至於一些模糊印象中的優質地塊,劉備死死捂在了手裡。這些地方,哪怕現在一無所獲,他也不會賣出去,有些地方,不僅僅只去看商業價值的。

至此,草原大開始,就徹底進入了高潮時期。劉備相信,未來的貴族們,會和他的傳人一起,守護草原,保衛他們的財產。這樣一來,草原上的民族,基本上就再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了。

以前是漢人不要,所以草原上的民族才能夠稱王稱霸。現在漢人來了,誰還能夠蹦躂?

遼東那邊,劉備派人在廣陽郡薊縣重新築城,這裡一直是幽州刺史府(幽州牧)的駐地,北方重要的軍事重鎮。千年之後,這裡將會成爲大明王朝的都城。肩負着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進攻,守衛國門的重任。

這個地方,在劉備的規模中,將是未來的幽州都督府。遼東將會以薊縣爲基地,不斷向北挺進。徹底掃滅、收復遼東的其餘諸部。話說當年公孫度的兩個兒子,也不知道東奔西跑,跑到哪裡去了。這兩小子,當年與高句麗王次子高建勾搭在一起,鼓動高句麗王欲興兵犯漢。

結果高句麗國在盧植、黃忠等人的打擊下,王死國滅,下場淒涼無比。只是公孫康和公孫恭兩人,卻遍尋不見。時有傳言,或雲在扶余,或雲在肅慎。卻無一處是真。

這些年來,劉備事情越來越多,卻也把這兩人給忘了。現在忽然想起遼東之事,心中不禁就冒起這兩人的姓名來。

劉備覺得,此二人都不是平庸之輩,肯定不會悄無聲息的死去。這會只怕是在哪個地方躲了起來瀟灑快活呢。既然準備開始大遼東,那順手讓人把這兩個傢伙給揪出來,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

開發草原,和開發遼東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漢朝的疆域,將廣袤的領土徹底納入漢朝的疆域地圖。與此同時,大力開發草原與遼東的一切資源,以豐富漢朝的物資供應,這有利於漢朝的社會穩定,使得漢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劉備相信,在這開發熱潮中,將會有不少的官民、貴族在其中獲得利益。這將使得他們的思想發生根本改變。在對土地更加渴望的同時,對耕地的依賴將會大大降低。

他們不再只會買地耕種,對於土地的附加價值,將不再只依賴於農業生產。新興的礦業、經濟作物等等,都會成爲他們新的財源。

這些利益的獲得者,將會成爲他劉備的鐵桿支持者。當帝國需要進行下一輪軍事擴張的時候。他們將會義無反顧的站出來表示同意。

潛移默化下去,幾十年或者百年之後,大航海時代難道就不會提前來臨嗎?

第三百九十六章 袁劉起兵爭幷州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藥問世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七百八十九章 伏擊破敵第三百五十五章 荊州之戰(三)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六百八十四章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七百九十四 博望之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滎陽之戰(五)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青州攻略(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四十四章 入朝爲官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八百十五章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風雲(五)第六百章 此處無題第八百二十章 吳母教子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三百三十四章 張飛搶親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袁術野望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一百四十五章 廢立之事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紹稱帝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五百九十九章 受降城外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見聞(四)第一百零三章 宛城攻略(二)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三百九十九章 兩軍匯合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州攻略(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袁術野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一百八十四章 青州整軍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三百五十三章 荊州之戰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三百五十七章 荊州之戰(五)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七百三十一章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戰平城(三)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第八百二十七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
第三百九十六章 袁劉起兵爭幷州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藥問世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七百八十九章 伏擊破敵第三百五十五章 荊州之戰(三)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六百八十四章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七百九十四 博望之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滎陽之戰(五)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青州攻略(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四十四章 入朝爲官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八百十五章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風雲(五)第六百章 此處無題第八百二十章 吳母教子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三百三十四章 張飛搶親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袁術野望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一百四十五章 廢立之事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紹稱帝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五百九十九章 受降城外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見聞(四)第一百零三章 宛城攻略(二)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三百九十九章 兩軍匯合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州攻略(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袁術野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一百八十四章 青州整軍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三百五十三章 荊州之戰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三百五十七章 荊州之戰(五)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七百三十一章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戰平城(三)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第八百二十七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