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

幘溝漊,高句麗名城,有國中重臣對盧(官職名)於此鎮守。對盧聞得漢兵東來,早早的遣人往丸都城彙報並請援,又於城中指揮軍吏加固城防,籌備物資。準備了許久,未見漢兵音訊,正自疑惑,忽聞紇升骨城有使者來。對盧大驚,一拍大腿,嘆道:“紇升骨城危矣。”

於是召見使者,一問,果然是來幘溝漊請援的。對盧謂左右道:“紇升骨城,國內大城也,且有古雛加涓固在,不得不救。”於是召集衆軍士,便欲發兵救紇升骨城。

軍行一日夜,於紇升骨城外五十里處紮營,是夜,對盧出帳漫步,忽見紇升骨城方向,火光熊熊,光可照天。大驚道:“城陷矣。”

對盧本欲趁亂而抄漢軍之後,想了想,料己非漢軍之敵。還是回軍,堅守幘溝漊靜待丸都援軍吧。於是對盧便後軍作前軍,掉頭回師,打道回府。

對盧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軍行五十里而下營寨,已經進入了青州軍斥候的觀察範圍。盧植接到彙報後,對這支膽小的援軍的行爲,也感覺到有點好笑。

在招來嚮導一問之後,知道是幘溝漊方面派出的援軍,心道,此城早晚必取,不如遣軍躡其後,趁其不備而攻之。

於是盧植令黃忠率其本部,行幘溝漊軍後,擇機攻打幘溝漊城。

黃忠見太史慈攻下紇升骨城,早就眼紅得很,得了將令,便率軍出發了。幘溝漊的對盧壓根就沒想到自己的行蹤已經被漢軍發現,他一路急匆匆的行軍,到了紇升骨城門口,見城陷,不敢戰而還。軍中將士怨氣很大。高句麗的軍隊並不懼怕漢人,他們和漢人打來打過,都快二百年了。他們自立國以來,和扶余人,沃沮人還有漢人,都對着幹過。雖然不止一次被漢人打趴下。但正所謂是無知者無畏,未開化的高句麗人,屢敗屢戰。這可能也和他們的民族性格有關係吧。史載他們是性兇急,喜寇掠。天性如此,那有什麼辦法。

話說對盧見軍中怨聲不斷,於是便只好加快行軍,承諾到了城中,有酒肉賞賜。聽得主將有賞賜,軍士稍安,於是一路也不多話,埋頭趕路便是。

高句麗最早就是玄菟郡內的一個部落,後來強大了才稱王建國。貴族們向來以壓迫剝削奴隸爲生。而奴隸哪來,就是從扶余、沃沮等部落去搶,甚至是膽大包天去搶漢主。所以你想讓他們在自己國境內搞什麼建設,做什麼利民措施,那是想也休想。像中原政權,一般都喜歡興修水利,修路架橋。高句麗王壓根就沒想過。於是,黃忠吃大苦頭了。因爲從紇升骨城到幘溝漊,只有一條路。這條路既不寬,又不好走。又被幘溝漊的援軍來回踩了兩回,滿是泥濘。然後自己行軍還要儘量小心不要搞出太大動靜,讓敵軍給發現了。

幸好幘溝漊大軍只顧前行,也沒想過要派斥候到後面看一看。從主將對盧到軍中普通士兵,腦子裡根本就沒存在漢軍會從後面跟過來的概念。

在快到幘溝漊時,黃忠下令讓三軍休息了一個時辰,然後大手一揮,道:“出擊!”聲音方落,率五百騎便衝了出去。

這時,對盧大軍方見到城門,正呼喊開城門,讓大軍排隊進城。忽聞身後一陣轟鳴,回望一望,傻眼了,只前五百騎如同一道烏雲,直撲己軍,五百騎身後,黑壓壓一片,也不知道有多少漢軍吶喊着涌了過來。

對盧沒去多想漢軍是怎麼來得這麼快的。他連聲喊道:“佈陣!迎戰!”結果大家充耳不聞,此時城門已開,前頭已經有不少人進了城,後軍也只想快一點進城,這樣就安全了。一路上行軍,高句麗軍早已疲憊不堪,只想着進城好好的泡個熱水澡,然後美美的睡上一覺。誰還願意聽對盧的。

對盧呼喝聲聲,卻沒幾個人聽他的,不由大怒,連殺數人。見仍然無法約束大軍,於是慌亂大喊道:“我是對盧,都散開,讓老子先進去!”

一部要進城,一部在轉身佈陣要迎敵,一部是對盧親信,死死跟着對盧。前一秒對盧還因爲軍士不聽從他迎敵的命令而憤怒殺人,下一秒就是要讓他先逃進城。這下更加沒人聽他的了。頓時,城門口亂作一團。有軍士欲先進城而撥刃殺人。

這時,黃忠已奔至城下,見敵軍自亂,不由大喜,見城上有校尉似乎在指揮調撥,於是自背後摘下大弓,箭壺裡取出鐵箭,挽弓如滿月,“砰”的一聲響,城頭上的小校應弦而落。

對盧見城頭有人墜落,大駭,回頭望去,只見一員漢將,鐵甲鐵盔,騎黑馬,提鐵弓,正往他這裡望來。對盧心中一沉,暗道,糟了,此必漢朝射鵰者。胡人稱神射手,一般呼爲射鵰者。雕爲空中猛禽,連雕都能射下來,定然是箭術數一數二之人了。

與此同時,黃忠也發現了對盧,身份很好認,對盧穿得跟花孔雀似的,一看就是大人物。黃忠便謂左右道:“爾等且衝陣。我自取敵將首級。”

於是彎弓引箭,只一矢,射對盧於馬下。黃忠收了弓箭,於腰間得勝鉤上摘下大刀,直趨陣前,斬對盧首級,高掣於手,大呼道:“主將已死,爾等還不速降!”

對盧一死,高句麗軍大亂,有些扔了武器,跪地請降,有些則齧牙咆哮,撥刃相見。城中更是哭聲四起,敗軍於城中大掠,然後越城而走。等得黃忠把最後一個頑抗的高句麗人砍殺,已經是一個時辰之後了。

這一仗,斬首三千級,俘虜千人。其餘高句麗人皆四散奔走,不知所蹤。黃忠得了幘溝漊城,忙遣使往盧植報捷。然後方派軍吏收攏百姓奴隸,統計所獲。

因對盧亡於城下,城中校尉又被黃忠一箭射死。結果爲漢軍所準備的城防物資,一丁點兒沒用上,反而被黃忠笑納了。

盧植在朝廷任職多年,是閱覽羣書的大儒,自然知道幘溝漊城的意義。此城築於大梁水之側,而遼東郡治襄平,則位於大梁水與室僞水的交匯處。等於自幘溝漊放舟,順水可直達襄平。這樣一來,物資的運送,就要輕鬆許多。畢竟高句麗的道路有多破爛,不止黃忠,一路行來,盧植也是見識過了的。

於是盧植讓黃忠加固幘溝漊城,除了所獲物資外,俘虜順水送至襄平去看管。那裡是大後方,不怕俘虜鬧事,也能減少大軍的糧草損耗。

忙完一切後,盧植便召黃忠前往紇升骨城,命黃忠副將周偉鎮守幘溝漊城。與此同時,捷報也八百里加急發往青州。

青州劉備方得一女,又值遼東捷報至,大悅,於是會宴羣臣,以爲慶賀。

紇升骨城,在棒子們自己寫的《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中,又稱爲卒本川。說扶余王子高朱蒙於西元前37年於此建國,稱高句麗。因爲棒子本身的不靠譜,本書不採用其說。

其實,西漢時,高句麗只是玄莬郡高句麗縣的一個以縣爲名的部落罷了。夷人無知,擅自稱王,漢人當時也沒當他們一回事,讓他們自誤自樂。後來高句麗叛亂,當時王莽當政,把高句麗縣改爲下句麗縣,把高句麗王貶爲下句麗侯。後來遼東太守出兵討伐,把高句麗所謂的大武神王給趕到了現在的丸都城,差點就忘國了。只是劉秀偃武修文,沒多久便重新冊封高句麗王。於是高句麗在邊境,時而臣服時而襲擾,反正是讓遼東不得安生。

高句麗人素來自大,看看他們的王號,什麼大武神王,後來的東川王,西川王。他們知道東川,西川在哪嗎?或許高句麗人的東川和西川與我們漢人口中的東川西川不一樣。怪不得後世網上流傳的棒子帝國甚至覆蓋了蜀地,敢情是從這兒繼承的。

這一次盧植打下紇升骨城,雖然所獲物資甚少,但奴隸還是抓了一大片。足足有萬餘人。因爲對於放火燒城的涓固恨怒,所以那些傷重的軍士奴隸,太史慈也沒費這個勁去給他們治傷。因爲在盧植眼皮子底下,他也不好袖手不管,於是別置一營,讓傷兵全部住了進去。然後忽有一夜,營中失火,延及傷兵營。把營地燒成了白地,至於俘虜,全部讓他們提前去見東皇太一天帝去了。

盧植得知,雖然燒的是高句麗的傷兵,仍然把太史慈喊了過來,狠狠的訓斥了一頓,告訴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人要有敬畏之心。自古以來殺俘不祥,豈不聞武安君白起、漢將軍李廣乎?

太史慈諾諾,垂手聽教。

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幷州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七十章 深入蠻部第二百五十一章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七百四十九章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袁術敗亡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第四百一十二章 袁紹敗績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六百十一章 兗州戰事第五百二十八章 撤離荊州(三)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七百一十章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十四章 平定廬江(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一十七章 涼州之戰(二)第四十七章 曹兄孟德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二十二章 東萊故事(3)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五百八十四章 平定涼州(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軍情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七百章 出城交兵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七百九十二章 襄陽城破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五十六章 大婚之喜(二)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五十一章 小試身手第七百四十二章 再破吳軍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一十八章 袁紹動作第五百零九章 襄陽隱士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長安天子(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分取二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七百十三章 章山水戰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五十九章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七百六十一章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六百五十四章 兗州決戰(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七百四十三章 長沙城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十七章 冠禮始成第三百三十八章 北方亂起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
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幷州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七十章 深入蠻部第二百五十一章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七百四十九章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袁術敗亡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第四百一十二章 袁紹敗績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六百十一章 兗州戰事第五百二十八章 撤離荊州(三)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七百一十章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十四章 平定廬江(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一十七章 涼州之戰(二)第四十七章 曹兄孟德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二十二章 東萊故事(3)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五百八十四章 平定涼州(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軍情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七百章 出城交兵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七百九十二章 襄陽城破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五十六章 大婚之喜(二)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五十一章 小試身手第七百四十二章 再破吳軍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一十八章 袁紹動作第五百零九章 襄陽隱士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長安天子(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分取二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七百十三章 章山水戰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五十九章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七百六十一章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六百五十四章 兗州決戰(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七百四十三章 長沙城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十七章 冠禮始成第三百三十八章 北方亂起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