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漢語拼音

曹操南征袁術、劉備,以夏侯淵爲先鋒,直指壽春。袁術本以爲官渡對峙,半年難決,故而聽信了劉備的煽動,自合肥起兵,下成德,圍壽春,誰料想劉馥守備壽春還不到一個月,曹操的援兵就到了。於是袁術大驚之下,臨陣而走,逃回合肥,劉備知其人不可依靠,遂率部南下廬江,欲與孫策相呼應。

倘若袁術和孫策同時動手,說不定曹操就會抓瞎,但以這年月的通訊水平,就不大可能有軍事配合如此默契的情況出現。孫策原本計劃兵分三路,其弟孫權自丹徒渡江,以襲廣陵,大將周瑜自柴桑率水師溯江而上,侵擾皖縣——這兩路都是虛的——自己親率主力從中路得渡,接應袁術。然而左右兩路才發,中軍未動,就傳來了袁術戰敗的消息,他乾脆引軍東進,直接去增援孫權。

太史慈在皖縣阻擋周瑜,使孫軍不能登岸,但因爲缺少舟楫,周瑜開着船在江上來回亂躥,子義立刻就抓瞎了。最後只好以不變應萬變,分兵皖縣、居巢,嚴密守備。魏延建議發一支奇兵自尋陽渡江,偷襲柴桑,被太史慈給否決了——想法很好,可問題咱沒有足夠的水軍,哪兒那麼容易渡江啊?

孫策主力放棄原定計劃,轉而東上,南來相合的劉備當場就蒙了,迎面便撞上了太史慈。關、張欲戰太史子義久矣,攛掇劉備遞去戰書,來日單挑較量。太史慈得書不禁仰天大笑——信上寫着關羽、張飛兩個人名兒,要我一個打倆。哪怕是分開來逐一上也不成啊。你們以爲我傻啊?當即批覆應允。其夜卻與魏延分道偷襲敵營。劉備大潰,敗散無蹤。

另一方面,曹操解了壽春之圍,收復成德,全軍團團圍住了合肥城,袁術守備浚遒縣的大將張勳亦獻城而降。但是合肥城防堅固,袁術困獸猶鬥,攻之不下。郭嘉勸曹操:“袁術無能爲也。逼之急則死戰,迫之緩則必走,走而後擊之,亡無日矣。聞孫策已向廣陵,若廣陵有失,徐州危殆,不如往救廣陵。”

於是曹操暫釋合肥之圍,東救廣陵,可是還沒到呢,就聽說孫策已經退回去了。原來孫權年輕。急欲立功,不待其兄趕到便先期渡江。結果陳登親守江都城,先偃旗息鼓,示之以弱,候孫軍半渡時突然殺出,孫權大敗,僅以身免。孫策得報,即駐軍曲阿,暫停北上。

曹操來到廣陵,召見陳登,握着他的手說:“是宏輔前薦卿爲無雙國士,卿在徐方,江東小兒安得遽渡?言真不虛也。”即解身着綈袍相賜,說:“江岸風大,觀卿面白,不可過勞,須知養生也。”

南線的戰事就此告一段落,曹操給陳登增加了兩千兵馬,然後即率部返回許都。這時候徐州北部的戰鬥也徹底結束了,因爲官渡之敗,袁譚被迫撤了開陽之圍,退回青州,臧霸率軍收復了整個琅邪郡——劉備就算回來,他也沒地兒呆了。

所以曹操回到許都以後,就琢磨着等秋收完了,應該派臧霸去攻青州,派曹仁去攻幷州,從兩翼襲擾袁氏,同時自己前往收復酸棗等河南諸縣。就在這種情況下,他統一了西線的軍令,讓是勳把兵權移交給曹仁。

是勳自到河東,已經整整一年了,此前諸事繁冗,還要忙着練兵、打仗,空虛的心靈可以被各種懊糟事填滿,如今只專注於“教化”,時間變得規律起來,於是長夜漫漫,便難免無心睡眠。他在仔細權衡之後,乾脆給曹淼寫了一封書信,用相當文藝的語氣傾訴了自己的寂寞之情。

在他想來,以曹淼的性子,倘若孤身一人,是肯定會立刻跳上馬背,疾馳到河東來跟自己相會的,但可惜雪兒年幼,無法脫身——這要是在兩千年後,抱着孩子千里探親算多大的事兒?這年月可還不成,小兒才滿三歲(虛歲),誰放心讓她長途跋涉啊。是復倒是四歲了,或許能堪遠行,但曹淼就未必會願意管巳跑來陪伴自己。

所以呢,曹淼或者讓甘氏過來,或者爲自己另擇一妾,都足以排遣寂寞。反正是大婦下的指令,管巳也不好多說什麼。

信遞出去了,然後也便拋諸腦後。身爲士人之大婦,曹淼自然不會直接拒絕丈夫的要求,但她可以拖啊,拖一天算一天,自己要是癡癡地乾等,那是平白找罪受。

他現在一天處理公務、備課,一天前往學宮講經,空閒的時間不少,閒下來除了深切地感受到下半身不幸福以外,就琢磨咱再發明點兒啥東西好呢?是勳既不是實務官僚,也當不成技術官僚,無論火箭、造紙還是印刷,他都只能給出個研究方向而已,一旦東西發明出來了,該怎樣革新,怎樣進步,那便完全使不上勁兒啦,也不可能成天跑去督着,只好寄希望於李才哥之類的工匠。

要不然,試着研究活字印刷?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產生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載過,有個叫畢昇的發明過泥活字。那段話是勳大致還能背得下來:“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

有個相關印刷術的成語叫“災梨禍棗”,那甭問啦,直白地告訴了大家夥兒,印板可用梨木或棗木刻成。可是畢昇用的“膠泥”又是啥成分?怎麼配製?“薄如錢脣”的玩意兒手工得多精細?松脂、臘和紙灰的填料怎麼配比?這些問題是勳想起來就頭大。

要麼用木活字?沈括那段後面還寫:“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可見畢昇是嘗試過木活字的,但最終放棄了。是勳知道,元代或者明代確實出現了比較實用的木活字,但相關記載都沒有《夢溪筆談》來得有名,他讀都沒讀到過,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畢昇遭遇到的“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等問題該怎麼解決?自己若不能給出個基本實驗方向來,就現在李才哥那夥匠人的知識和頭腦,肯定摸索起來跟瞎子一樣啊!

唉,爲啥別人穿越了就能造槍造炮,十年間統一中國,三十年征服世界,偏偏自己……爲啥前世不知難而上,去學理工科呢?文科生穿來此世,確實有某些天然的優勢,但也就抄點兒詩文歌賦而已。想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真是難上加難啊。算了。還是搞點兒咱文科生能幹的吧。

是勳曾經一度想要“發明”標點符號——這在穿越文裡常見啊——然而此世的口語其實和書面語言還並沒有拉開足夠的距離,語音也較兩千年後的普通話要複雜得多,漢語天生有一種音樂感,再配合各種語助詞、語氣詞,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必標點,也不產生太大歧義,標點符號作用真沒有後人想的那麼大。頂多也就逗號和句號有用吧,可是點逗……古人早就會啊。

再說了,是勳如今想要歪曲經義,某些情況下還必須推翻舊有的斷句,好方便曲解,所以……標點符號那是絕對不能發明的!

對了,既然想到語音問題,音韻學前一世還是多少學過一些的呀。是勳想到這裡,趕緊去架閣上搜尋,很快便抽出了一套服虔所注的《漢書》,翻了半天,果然被他找到了——

魏晉之前,標註語音的方式很簡單,基本上就是用一個音近的字去指代,所以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同一本書裡可能出現類似於“財,讀若裁;裁,讀若財”的可笑情況。魏晉以後,反切興起,據說源頭就是服虔,然後從孫炎著《爾雅音譯》開始,逐漸風行。簡而言之,所謂反切就是用兩個字,取上字的聲母,再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用來標註一個新字的讀音。

比起後世的拼音來說,反切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上、下字都含有一定多餘成分,拼合時易產生障礙;其次,沒有標準,同樣表示聲母f,可以用風也可以用豐可以用伏可以用發……第三,某些窄韻找不到可以標註的字。

古人爲此一代又一代地做了不懈的研究,想出了各種解決的辦法,然而在是勳看來——都不需要啥音韻學知識,只要懂得漢語拼音——那都不叫事兒啊。首先,部分文字,韻母天然接近聲母的發音通道,從中很容易析分出純聲母來,比方說“夫”代f、“絲”代s、“特”代t,等等。還有部分零聲母的字,最適合用來標註反切下字,比方說微、盎、埃,等等。

只要挑出這些字來,從其中尋找筆畫最少或者最常見的,固定作爲聲、韻母的標記,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是勳還並不打算髮明啥拼音字母(不管是用拉丁字母、注音字符還是用日文假名),因爲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新概念可以拋,新符號則不易爲士人所普遍接受。然而是勳相信,只要此方案能夠大行於天下,過些年草書風行了,自然會有人給儉省成一種簡單符號。

在此前提下,是勳還必須專門著文指出這年月還沒幾個人意識到的零聲母問題、輔音語尾問題。再加上不以下字標準聲調,而單列平上去入,一個字的新反切最多需要聲、韻、尾、調四個文字或符號標註,雖然長了一點兒,但準確性大大提高。

這樣一來,拼寫障礙和統一標準問題就都解決了。剩下的窄韻、僻字……等先發現了再找辦法補救吧。終究就連後世的漢語拼音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方說“兒”、“二”這兩個字,標音都是er,其實發音並不全然相同。

啊哈,這可是個大工程——不可能照抄漢語拼音,終究這年月的語音跟後世相差十萬八千里——夠我消磨時間,又足以流芳百世,不幹白不幹。當然啦,是勳不可能一個人幹,反正他手底下一大票僚屬呢,身爲長官,老規矩,他只要把握個大致方向,細緻活兒可以全扔給底下人去完成……完了輯成一書,書名乾脆就叫——《漢語拼音》!

ps:??音韻學已經扔下很久了,而且真要寫複雜了估計也沒幾個人能看得懂吧……所以我只對是勳改革反切進行簡單的說明,真要有方家讀到,千萬別太較真兒,謝謝。

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章 先得一驢第3章 吳中之禍第11章 熟悉劇情第9章 漢家法寶第8章 謀爭爲上第5章 小人挑唆第2章 兄弟鬩牆第32章 海船入江第8章 紅臉白臉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8章 無心插柳第23章 烏帽子親第30章 俊傑相對第28章 零陵先賢第8章 囊中羞澀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0章 揮斥八極第3章 益州可入第15章 重修長城第16章 誰是蕭何第3章 夷寇臨城第9章 西域貢使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8章 零陵先賢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8章 投鼠忌器第3章 四方貴半第9章 察考諸子第1章 官渡鏖兵第9章 大山在前第14章 敗得甚好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章 窮山逐鹿第14章 海外異聞第5章 幽州之戰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6章 軍國利器第4章 渾人心思第4章 原力之理第5章 王中國死第12章 壯當封侯第8章 囊中羞澀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不務正業第8章 木蘭何人第16章 豈忍招贅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3章 春心乍動第5章 谷口設伏第4章 不肖之子第5章 雛鳳引弓第26章 南鄭病龍第24章 壯士斷腕第17章 披髮叫天第3章 曹洪之怒第7章 取撞木來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章 先帝遺詔第22章 甥其無恙第4章 豆中有膏第3章 九品官人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7章 正是此賊第7章 寄身豪門第1章 分州荊襄第3章 蒼天不仁第28章 懸危之計第21章 長驅直入第20章 通權達變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5章 爲公宣揚第7章 卿何人也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7章 火燒長安第4章 吾當染指第20章 勾心鬥角
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章 先得一驢第3章 吳中之禍第11章 熟悉劇情第9章 漢家法寶第8章 謀爭爲上第5章 小人挑唆第2章 兄弟鬩牆第32章 海船入江第8章 紅臉白臉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8章 無心插柳第23章 烏帽子親第30章 俊傑相對第28章 零陵先賢第8章 囊中羞澀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0章 揮斥八極第3章 益州可入第15章 重修長城第16章 誰是蕭何第3章 夷寇臨城第9章 西域貢使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8章 零陵先賢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8章 投鼠忌器第3章 四方貴半第9章 察考諸子第1章 官渡鏖兵第9章 大山在前第14章 敗得甚好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章 窮山逐鹿第14章 海外異聞第5章 幽州之戰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6章 軍國利器第4章 渾人心思第4章 原力之理第5章 王中國死第12章 壯當封侯第8章 囊中羞澀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不務正業第8章 木蘭何人第16章 豈忍招贅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3章 春心乍動第5章 谷口設伏第4章 不肖之子第5章 雛鳳引弓第26章 南鄭病龍第24章 壯士斷腕第17章 披髮叫天第3章 曹洪之怒第7章 取撞木來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章 先帝遺詔第22章 甥其無恙第4章 豆中有膏第3章 九品官人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7章 正是此賊第7章 寄身豪門第1章 分州荊襄第3章 蒼天不仁第28章 懸危之計第21章 長驅直入第20章 通權達變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5章 爲公宣揚第7章 卿何人也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7章 火燒長安第4章 吾當染指第20章 勾心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