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帝遺詔

延康六年十一月既望,魏帝曹操已至彌留之際。

皇后卞氏與太孫曹髦旦昔於榻前侍奉,曹操左手牽着妻子,右手牽着繼承人,不禁揚眉而笑,說:“朕中年起兵,戎馬倥傯,縱橫宇內,本欲爲漢家除穢滌垢,不意竟承其統,得爲天子。祖父入宮之日,何期入享太廟……畢生功業,自有後人評說,本亦無憾矣……”

說到這裡,卻又不禁收斂笑容,深深一嘆:“惜乎不見是宏輔凱旋,報朕海內歸一……”

曹髦趕緊安慰他:“前漢中有信來,雲大軍已至雒城,蜀賊兩分,不日殄滅,陛下但安養數日,料必有捷奏抵闕。”

曹操說算了,我沒空多等他——“是朕天壽已盡,非宏輔不肯盡力也。往伐人國,未足半歲,安可期捷?”我還是趕緊來安排一下身後之事吧。

即命召太傅曹德、護國曹仁、輔國曹洪、中書令王朗、尚書令華歆五臣入覲,囑以後事。卞皇后勸曹操:“妾爲婦人,於政事本不當置喙,然如梗在喉,不得不吐耳。去疾雖陛下兄弟,然非可主事者也,子孝、子廉皆武夫耳,二令書生,亦難柱國。今若使此五人輔太孫,妾私以爲不足。胡不召宏輔歸,託以後事?”

曹操微微搖頭,說:“大軍適深入蜀,未竟全功,不當易帥。況死豈可忍乎?朕恐難待宏輔之歸也。”隨即注目曹髦:“待滅蜀日,即可以護國易宏輔,使歸。”曹髦急忙躬身領命。

隨即五臣入覲,曹操命曹髦向五人叩首,五人急讓。曹操道:“今吾孫跪拜卿等,異日卿等當念此德,善輔孺子。”便命秘書草就遺詔,暫置內廷,以候大喪日啓封宣讀。

五臣入覲時,卞後已先避去。待等五臣退出殿門,病榻前唯留曹髦及二宦者、二醫者、一秘書而已。少頃,曹操厥去,醫者匆忙按脈。曹髦略退數步,來至殿口,略略把殿門拉開一條縫隙,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卻見殿外站立一人,不禁皺眉問道:“誰耶?”

門外的官員急忙躬身施禮。同時報名道:“臣崔琰,前奉陛下命,擬得詔書,特來回復。”曹髦一伸手:“取來孤看。”

崔琰崔季珪,原本受郗慮、是勳等人排擠,被趕出朝堂,還是前不久曹操突然間想起他來,親筆詔書徵拜,使入值秘書監。照道理說詔書頒發,必經中書。徵拜官員,必由吏部,但如今的中書令是王朗而非是勳,新任吏部尚書爲董昭而非陳羣、陳矯,性格都不夠剛正,對於皇帝破壞制度的事情,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說了,不過小小一個秘書,又何必橫加阻撓呢?

崔琰就此得歸洛陽。並且很快就重獲曹操的寵信,其在監中權勢,僅在秘書監邢顒之下——再說崔季珪本就是邢子昂的薦主,邢顒也不方便壓制他呀。

其實曹操重用崔琰的意圖。明眼人全都看得出來:是宏輔貴爲太尉,如今又荷大都督之任,曹操可以壓制得住他,若有不諱,幼主登基,那事情還真不好說。尤其滿朝文武。大多與是勳相友善,總得找幾個跟他不對付的傢伙出來,好平衡一下局面吧。那麼誰跟是勳不對付呢?眼下即有三人,一是崔琰,二是楊修,三爲陳羣。所以曹操先用崔琰,再徵陳羣爲冀州刺史,復赦楊修之罪,使爲臨渭令——後面那二位,曹操也跟曹髦打過招呼啦,汝若登基,可試召用之。

當下崔琰把草擬好的詔書遞給曹髦,曹髦打開來,就着殿外黃昏的餘輝一瞧,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原來此詔即曹操昔日曾與曹髦說起過的,待得是勳平定蜀地,便斥其罪過,罷太尉銜——當然啦,其實這時候成都已克,但消息還並沒有傳至洛陽,故此尚無 “既至雒城,爲馬超所襲,因喪膽而退,若非蜀人自亂,幾使功敗垂成”和“入成都後,矜功失節,擅作威福,不伺報而自專”那兩條。不過僅僅前面那兩條,也挺夠是宏輔喝一壺的啦,尤其崔季珪雅擅文章,再加上對是勳的仇恨,這篇詔旨寫得是文采斐然,並且入骨三分。

在崔琰想來,最好是勳你一聽我這篇文章,當場驚恐、沮喪、悲哀、羞愧,直接自殺了纔好哪!吾代天草詔,誰也不能說我公報私仇,而且一篇文章若能罵死是勳,那足以輝耀千古,流芳萬世啊!

曹髦又驚又怕,趕緊把這份詔書揣入袖中,關照崔琰:“此尚不可即頒,卿可暫退。”說着話就把殿門給關上了。

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曹操被醫者施了針,又已甦醒過來,隱約聽見曹髦在跟人講話,就問:“何事?”曹髦趕緊上前,先命醫生、宦者都後退,然後湊近曹操的耳旁,低聲稟報道:“崔季珪擬詔畢,特來候旨。吾料太尉不日即可定蜀,陛下前日與臣所言之計,乃可行否?”

曹操迷糊了一下,好不容易纔反應過來曹髦所言何事。他長長地喘了一口氣,有氣無力地回答道:“若蜀已定而朕尚在,自當施行,否則……未必也。”

當晚子時,魏天子曹操終於一暝不起——距離是峻獻俘洛陽,僅僅相差五天。

等到是峻得意洋洋地返回洛陽城的時候,但見城上白幟飄揚,里巷間不見彩色,就知道情況不妙了。此刻曹髦已然祭天登基,由曹德、曹仁、曹洪、王朗、華歆五臣輔佐。然而正如卞後所言,本該領袖羣僚的曹德卻根本肩負不起如此重任,直接就討了一個給曹操營建陵寢的差事跑出城外去了;曹仁、曹洪佈置兵馬,謹防生變,但在政務上完全插不上嘴;華歆總籌天子喪事;國政全都壓在了無主見的老好人王朗肩膀上。

所以羣臣皆諫,當急召太尉歸來,燮理朝政,但被曹髦複述曹操的遺言“大軍適深入蜀,未竟全功,不當易帥”給搪了回去。等到是峻獻俘闕下,曹髦大喜:“朕乃可告慰先帝在天之靈矣!”完了卻又掉眼淚:“計點時日,太尉入成都日,先帝尚在,何乃天不假壽,使知此喜訊而去耶?”

羣臣齊聲恭賀,完了都說,應當立刻頒詔酬勞有功之臣,以安蜀地,並且趕緊把是太尉給召回來。曹髦點頭:“先帝遺命,可使護國前往鎮蜀,以易太尉也。”

等他從朝堂上下來,歸入內廷,崔季珪顛巴顛地跑過來,問曹髦道:“臣前日爲先帝所擬詔書,可施行否?”曹髦一皺眉頭,說:“先帝有言,若不能待,即不必行。”崔琰說當初先帝給我派任務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啊:“臣斗膽,敢問先帝如何答陛下耶?”

曹髦回想曹操當日的話語,大致複述道:“朕得卿所擬詔,以問先帝,先帝乃雲:‘若蜀已定而朕尚在,可即施行,否則未必也。’”

這也是曹操病糊塗了,沒能把話說清楚,結果被崔琰抓住了漏洞:“先帝既雲未必也,是可行可不行之間,非必否也。不然,盍雲‘不必’、‘不可’、‘不能’,而云‘未必’?”

曹髦當場就給說愣了,半晌答不上來。崔琰趁機靠近一步,壓低聲音說道:“臣亦知太尉實無過而有功,然先帝屬臣草詔之際,雲太尉位高,難以加賞,前已加郡公號,今欲酬其功,得無裂土而封王耶?乃草是詔,使削太尉銜,召彼還洛。國家以是得安,天子以是而重,太尉亦以是而不至爲文種、范蠡也。先帝所猶豫者,恐太尉欺陛下幼弱,受此詔而反,即不反,若即據蜀而要,必傷陛下聖明。”

曹髦搖搖頭:“先帝曾雲,太尉必不反也,即反,亦不難定矣。”

崔琰說那又何必給他這個機會呢?“若陛下不頒此詔,太尉還朝之日,何以酬功?故臣以爲,當暫密先帝駕崩之事,即使護國入漢中,以召太尉還。若以爲先帝猶在,即生怨望,亦不敢反也;再塞其歸途,即反,亦不得進之虢洛矣。”

曹髦點點頭,說我同意先不把先帝駕崩之事傳入蜀中——“賈文和亦如此勸朕。”

賈詡曾經建議,迅速封鎖通往漢中、巴蜀的各處關津,阻止曹操駕崩的消息傳入益州,因爲當時還沒有得到蜀地已定的消息,就怕引起軍心動盪,或者增強蜀人頑抗的決心。

但是曹髦仍然猶豫,問真要宣下此詔,以責是勳嗎?崔琰乃道:“人君至高,雷霆雨露,皆君恩也,若彼無私,必無怨懟。今雖褫其太尉銜,仍爲揭陽郡公,位尊而顯,又何傷耶?”

說到這兒,表情突然變得格外嚴肅起來:“是宏輔固朝廷柱石也,然亦外戚,若使外戚秉政,前漢覆轍,殷鑑不遠,陛下其慎。盍奪其職而尊其榮,使頤養天年,是氏一門,與國同休,斯爲真愛重也。”外戚之禍,東漢朝不知道上演過多少回啦,您就不怕重現今朝?還不如把是勳供起來,既保證他不會擅權,危害到皇家,又保證他不會因權重而爲人所嫉,使其安享晚年——這纔是真的愛護他哪。

曹髦這才終於意動,但仍然表示,說你原本的詔書言辭太過激烈啦,我還得找人重新修改一下……再說了,是勳暫退綿竹等事,也可以都寫進去。轉過頭便召秘書監邢顒、中書監劉放來議。邢、劉二人聞言大驚,紛紛勸諫,曹髦使過眼色,崔琰當即站出來加以辯駁。邢顒一瞧崔先生是這種態度,趕緊閉嘴,剩下劉放一人獨木難支,只好說:“詔出中書,恐爲封駁也。”

曹髦雙眼略略一眯:“此非朕之詔,爲先帝之詔,其誰敢駁?”未完待續。

第4章 不利曹氏第5章 渭水鯉膾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3章 堂上驚變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0章 大科學院第9章 隔壁老王第14章 海外異聞第3章 嫌疑之地第2章 九江處士第31章 兵權誰屬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章 工商興利第30章 奉駕幸許第7章 吾青州人第2章 不務正業第23章 元龍之謀第4章 低調才傑第6章 督郵行縣第12章 劈章宮門第33章 謀取涼州第4章 彼采葛兮第1章 益州內患第2章 沛國曹氏第28章 天命何在第9章 德容言功第6章 奢而不侈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3章 郊祀天地第4章 使徐三事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9章 自天而降第9章 察考諸子第35章 世豪之富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8章 子以母貴第31章 以竹爲炮第7章 包辦婚姻第19章 請徵句麗第33章 長矛如林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7章 心大志廣第12章 江上肅清第5章 幽州之戰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8章 皆不必問第4章 益德爭功第29章 城下大戰第8章 奇峰突起第1章 益州內患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5章 野有遺賢第5章 神鵰大俠第6章 人月團圓第5章 今古不同第3章 納頭便拜第29章 舌燦蓮花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8章 陣前殺將第3章 蒼天不仁第2章 兄弟鬩牆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3章 孟門之山第32章 羌胡雜虜第8章 公達三策第9章 建藩封國第16章 數算之道第3章 世家短視第7章 宛城宣詔第7章 爲曹造勢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8章 皇族貴人第5章 小人挑唆第10章 分而制之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0章 通權達變第2章 西進東歸第2章 隆中之對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2章 爭戰渭北第17章 外禦其侮第9章 德容言功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9章 鮮卑大人
第4章 不利曹氏第5章 渭水鯉膾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3章 堂上驚變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0章 大科學院第9章 隔壁老王第14章 海外異聞第3章 嫌疑之地第2章 九江處士第31章 兵權誰屬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章 工商興利第30章 奉駕幸許第7章 吾青州人第2章 不務正業第23章 元龍之謀第4章 低調才傑第6章 督郵行縣第12章 劈章宮門第33章 謀取涼州第4章 彼采葛兮第1章 益州內患第2章 沛國曹氏第28章 天命何在第9章 德容言功第6章 奢而不侈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3章 郊祀天地第4章 使徐三事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9章 自天而降第9章 察考諸子第35章 世豪之富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8章 子以母貴第31章 以竹爲炮第7章 包辦婚姻第19章 請徵句麗第33章 長矛如林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7章 心大志廣第12章 江上肅清第5章 幽州之戰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8章 皆不必問第4章 益德爭功第29章 城下大戰第8章 奇峰突起第1章 益州內患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5章 野有遺賢第5章 神鵰大俠第6章 人月團圓第5章 今古不同第3章 納頭便拜第29章 舌燦蓮花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8章 陣前殺將第3章 蒼天不仁第2章 兄弟鬩牆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3章 孟門之山第32章 羌胡雜虜第8章 公達三策第9章 建藩封國第16章 數算之道第3章 世家短視第7章 宛城宣詔第7章 爲曹造勢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8章 皇族貴人第5章 小人挑唆第10章 分而制之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0章 通權達變第2章 西進東歸第2章 隆中之對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2章 爭戰渭北第17章 外禦其侮第9章 德容言功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9章 鮮卑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