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經注我

王必從許都啓程,按照路程的遠近,先往河內,再赴河東,所以他宣詔後不久,跟是勳酒還沒喝完呢,曹仁的使者也前後腳到了——從使者掐着點兒來,是勳可以想見,曹子孝是真想趕緊拿到自己手中的兵馬,好展開對幷州的全面攻擊。

雖說兵權被奪,是勳卻並不怨恨曹仁——還不如當日聽說曹仁率軍奔官渡去了來得鬱悶哪——身爲武將,聽說自己的權限可以擴大,兵馬可以增多,毫無士人風度地急着辦交接,本是人之常情。他跟曹家班的武將除了太史慈、典韋等寥寥數人外,大多也就點頭之交,幾個姓曹的相對更融洽一些,不過經過這件事,即便曹仁不因此心生愧疚,也肯定要承自己的情吧,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未必不能把壞事辦成好事。

所以他並不爲難曹仁的使者,只是說今日將晚,明晨交割,派人把使者領下去,安排宿處,好生款待。

當夜輾轉難眠,怎麼也想不明白荀彧爲啥要趁機落井下石——唉,看起來自己對政治鬥爭還是門外漢啊。只是他本能地察覺到並且認定,荀文若的用意,並非明面上擺出的理由那麼簡單。

翌日起身,先召來曹仁的使者,交割了兵符。他把屯紮在永安境內的兵馬全都交給曹仁了,仍駐安邑之卒,算是河東本身的郡兵,則不交與。當然啦,理論上只要曹仁需要,行文來討。不但河東郡兵,就連是勳自己都必須帶着部曲上陣去。但那終究是後話了。

送走使者以後,是勳又陪着王必在安邑內外巡視、遊玩了三日,然後恭送王必返都。等一個人再回到衙署,坐於案後,打開公文來,卻半天都瞧不進去。鋪開一張紙,提筆蘸墨,連寫了三遍“趙達”。然後忍不住惡狠狠地摶作一團,擲在地上——“賊徒,吾必不與汝善罷甘休!”

他知道趙達遲早是要被曹操當替罪羊提拉出來,明正典刑的,因爲那傢伙得罪人太多——正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想到這點,心裡略微舒服了些。至於跟自己還有點兒交情的盧洪。史書上卻並未記載其下場……何不寫封信給盧洪,言及往日之情,略述今日之事,再聊聊日後的發展?“校事”組織,自己現在還不敢去碰,既然如此。何不暫且分化那二人,拉盧洪一把的同時,也給趙達再埋點兒釘子?

想到做到,當即信付盧洪,遣人送出——他知道盧洪不敢隱瞞。這信很可能最終落到曹操手裡,所以並不敢寫得太過明白。甚至不敢直接抱怨趙達,而只是略述了一番校事可能的危害,勉勵盧洪要忠勤辦事,“毋傲上,毋凌下,毋縱惡,毋逾法”而已。

一邊寫信,他一邊也想,趙達究竟爲什麼要彈劾自己呢?是因爲往日的仇怨,還是特意揪出個曹家親眷來刷名聲,從而擴大自己的威望,甚至妄圖擴充校事的權柄?對於趙達那種人,是勳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之。不過還好,看起來他的彈劾只是一個契機而已,曹操剝奪了自己的兵權,雖因彈劾而起,卻並非認同了彈劾的內容——否則就把彈劾抄送自己看啦。那麼,自己除了乖乖聽命外,又該如何應對呢?

話說自己這些年,對曹操是不是太過惟命是從了?他讓自己往東自己就往東,讓自己往西自己就往西,只要不悖大義,不逆統一進程,幾乎從無違拗,頂多也就半真半假地犯幾天懶,請幾天假而已。其實自己的身份乃是朝官,非幕府之臣也,與曹操分屬同僚、上下級,卻並非君臣——當然啦,表面上是如此,卻並不代表實際也如此——太過聽話,會不會反爲人所看輕?趙達膽敢彈劾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考慮,覺得自己肯定逆來順受,不會給曹操臉色瞧,所以也牽累不到他?

這都是先入爲主之害啊。曹操是何等貨色,他得志後將會如何猖狂,這年月沒人比自己更瞧得清楚——也說不定賈文和是例外——所以儘量不觸其怒。你說孔文舉,如今會想到自己遲早要掉腦袋嗎?還有荀文若,如今會料到自己最終的下場嗎?在他們眼中,曹操不過霍光也,只要不犯路線鬥爭的錯誤,只要不起意謀害曹操,曹操就不會也不敢拿自己怎麼樣。

只有是勳明白,曹操一代梟雄,非霍光那種官僚可比也,逆鱗不可觸!

然而如今曹操的逆鱗終究還並沒有奓起來,他的驕狂,得在平滅袁紹,一統北中國以後纔會逐漸顯露。人都是會變的,在變之前即當變之後來看,自己是不是太過小心了?

王必之流才需要如此小心,因爲他除了忠藎外一無所長啊,因爲他把自己徹底地依附在了曹操個人而非整個集團身上。自己不同,自己身爲姻戚,略有所長,亦爲曹操多立功勞,更重要的是,自己所要博的乃是在儒林中的名望,或者在曹氏集團中的名望,而非曹操個人的信重。

況且,最近收了不少小弟,你必須得讓小弟看清楚,你是曹家分公司的老闆,而不是曹操手底下一個業務員——哪怕是最受信用的高級業務員——他們纔有繼續跟隨你而不是直接往母公司跳槽的動力啊!

想到這裡,是勳不禁冷笑一聲,當即下令:“召韋曹掾來。”

九月秋收的同時,有榜文張貼河東各縣,言郡守將重開官校,暫任奏曹掾韋誕爲學宮祭酒,召聚學子,讀書講經。爲了吸引士人前去官校學習,榜文中還特意說明,凡入學者,將下發一套朝廷纔剛定正的三經(《易經》、《尚書》、《詩經》)當教材,學足一年,即歸己有,並且身爲鄭門嫡傳的郡守也會親往講學。

漢代的郡國學校,始創於孝景、孝武時代的循吏文翁,至平帝元始三年,由王莽頒佈制度,各郡國統一設立。但是漢末動亂,就連太學都開不成了,更何況各地的學宮呢?也就名士大儒劉表在襄陽復興過一回而已,餘者大多廢棄。

是勳重修學宮,再開官校,就是要向曹操表明:你讓我專注民政,好,我就專注民政;但我說過自己搞印刷術是爲了教化,如今乾脆就把主要精力全都放在教化上給你瞧瞧。趙達那種屁話,我知道你是不信的,我這番舉動,就是要全天下人都不信他——這也算是對曹操一種無聲的抗議。

當然啦,抗議歸抗議,是勳此舉,政治上絕對正確,儒林中可刷聲望,曹操又能拿他怎麼樣了?

河東郡內,世家大族很多,衛、裴、董、柳以下,家世二千石的就不下十家,子弟們大多在家中讀書,雖有不少往赴許都太學,但年輕太輕的,家人還真不放心讓他們跑那麼老遠,那麼,去郡治安邑上官校,就是相當不錯的選擇。更別說低一等甚至兩、三等的那些中小家族,家中藏書和師資都不足,子弟們也未必有資格、有門路上太學,如今聽聞郡內官校重開,個個喜不自勝,奔走相告。

秋稅收繳上來以後,官校就正式開課了,四方來聚的士人,下起十二歲,上到四十八歲,足有五百餘名,這數字把是勳都給嚇了一大跳。他事先已經拜訪過各大家族,請出幾名宿儒充任教授,又命法曹掾、精擅經學的樂祥總管其事——在原本的歷史上,杜畿治理河東,即任樂祥爲文學祭酒,負責文教之事。不僅如此,是勳還兌現承諾,自己隔一天就往學宮去開講。

歷代經學,可分爲“我注五經”和“五經注我”兩派學風。漢儒是“我注五經”,即先有經典,再鑽研經典去探求其中的道理;宋儒則是“五經注我”,即先有自己的思想,再歪曲經典來加以詮釋。是勳一直是奔着第二條路去走的,只是原本不敢太明目張膽而已,如今他師承也有了,名聲也有了,一郡之內,唯他爲大,那還有啥放不開的?

在學宮之中講課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是勳就越是膽大妄爲,甚至不惜徹底地扭曲經義。比方說,孔子曾經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直接罵孔老二主張愚民政策是不對的,應該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廣大底層民衆根本就沒有接觸知識的可能,強使知之,反而會出事兒。但是勳在講這一句的時候,卻乾脆按照後世爲給儒家洗白白而到處流傳的不靠譜點逗方法,讀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倘若老百姓遵從你的政策,那便可以不加管束,倘若老百姓不肯遵從你的政策,那便需要先開發民智,教化他們。

如果說是勳當初私注五經,往裡摻了一成的私貨的話,那他如今在河東講學,就足足摻了三成還不止。他要利用儒家經學,闡釋自己覺得可以在這時代拿出來的嶄新的思想,從而創建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正所謂和尚摸得我……啊不對,朱熹做得我便做不得?

第19章 若奸若忠第3章 夷寇臨城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4章 明算之弊第8章 謀策定亂第3章 四方貴半第4章 詩歌免談第6章 奢而不侈第27章 澄清吏治第22章 甥其無恙第34章 震主之威第5章 天賦上限第3章 夷寇臨城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行海索第15章 名醫神針第22章 未盡善也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5章 定遠之功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9章 伏地氣絕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34章 踏破鐵靴第5章 天賦上限第32章 暗流涌動第9章 周平王事第22章 爭戰渭北第6章 督郵行縣第23章 幽州諂臣第14章 無奈竊國第25章 大地爲球第4章 吾當染指第7章 道出無終第26章 良辰可待第7章 吾青州人第23章 軍國重器第3章 世家短視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章 繼嗣之爭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6章 會稽顯姓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章 微末小技第7章 投刺自薦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5章 春秋斷獄第4章 漁陽豪強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1章 幽州水師第8章 名馬金槊第19章 流血五步第3章 軍中校事第20章 的盧妨主第8章 跨境追捕第30章 奉駕幸許第11章 天生猛將第2章 飛龜舞蛇第1章 下車立威第6章 紙上發明第8章 頭風復發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6章 混世魔王第6章 欲徵北虜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章 姻不如族第11章 科考之弊第8章 佛國之願第28章 超願棄父第35章 謠言之力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章 吏之不足第20章 冢子監國第8章 不共戴天第4章 人言可畏第21章 先見神亭第31章 烈風襲寨第13章 深肖乃父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4章 兗州叛將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6章 取而代之第3章 嫌疑之地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3章 兵出子午第35章 江船上陸第2章 夏侯仲父第5章 大國小鮮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1章 兵權誰屬
第19章 若奸若忠第3章 夷寇臨城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4章 明算之弊第8章 謀策定亂第3章 四方貴半第4章 詩歌免談第6章 奢而不侈第27章 澄清吏治第22章 甥其無恙第34章 震主之威第5章 天賦上限第3章 夷寇臨城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行海索第15章 名醫神針第22章 未盡善也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5章 定遠之功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9章 伏地氣絕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34章 踏破鐵靴第5章 天賦上限第32章 暗流涌動第9章 周平王事第22章 爭戰渭北第6章 督郵行縣第23章 幽州諂臣第14章 無奈竊國第25章 大地爲球第4章 吾當染指第7章 道出無終第26章 良辰可待第7章 吾青州人第23章 軍國重器第3章 世家短視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章 繼嗣之爭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6章 會稽顯姓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章 微末小技第7章 投刺自薦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5章 春秋斷獄第4章 漁陽豪強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1章 幽州水師第8章 名馬金槊第19章 流血五步第3章 軍中校事第20章 的盧妨主第8章 跨境追捕第30章 奉駕幸許第11章 天生猛將第2章 飛龜舞蛇第1章 下車立威第6章 紙上發明第8章 頭風復發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6章 混世魔王第6章 欲徵北虜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章 姻不如族第11章 科考之弊第8章 佛國之願第28章 超願棄父第35章 謠言之力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章 吏之不足第20章 冢子監國第8章 不共戴天第4章 人言可畏第21章 先見神亭第31章 烈風襲寨第13章 深肖乃父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4章 兗州叛將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6章 取而代之第3章 嫌疑之地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3章 兵出子午第35章 江船上陸第2章 夏侯仲父第5章 大國小鮮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1章 兵權誰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