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吳中之禍

陸議比是勳預料的更晚纔來求見,也就是說,白讓諸葛瑾在廊下多喝了一個時辰的風——好在纔剛入秋,白晝燥熱,夜風也還不算太涼。估計是陳端在室內秘授機宜,耽擱了太長時間吧。

陸議通過諸葛瑾求見是勳,見了面便斂容曲膝,大禮拜見。是勳趕緊扶他起來:“伯言不必如此——夤夜而來,何所言耶?”

陸議倒是開門見山:“實不相瞞使君,吾從陳君北謁,乃奉孫將軍之命,遊說使君進言曹丞相,使不伐吳也。”

是勳故作詫異狀:“朝廷安有伐吳之議?”

陸議忙道:“曹丞相今統大軍,以伐荊州劉表,表滅則必及於揚、益,人所盡知也。吾主承先兄之志,削平割據,統馭江東,乃爲朝廷守土,無自外之意也,請朝廷勿伐。”

是勳嘴角一撇,冷笑道:“卿所言孫將軍者,何人也?統馭江東者自爲徵虜將軍耳。”

徵虜將軍就是孫賁,乃孫堅之兄孫羌孫聖臺的嫡長子。孫堅遇難的時候,兒子孫策、孫權幾個都還沒有成年,自然而然地就把兵馬、產業全都留給了侄子孫賁,孫賁並無獨柱擎天之能,於是前往依附袁術。再後來孫策崛起,孫堅舊部皆往投靠,渡江殺出了一片天下來,孫賁反倒成了這個大堂弟的部下——孫策死後,他又成了二堂弟孫權的部下。

實際情況是如此,但就名義上而論,朝廷正式官牒中。孫賁卻是孫權的主君。孫策死前。孫權論正式官職只做過小小的陽羨長。孫策死時,他連陽羨長都辭了,頭上只有一頂“吳郡孝廉”的帽子。朝廷允其承襲兄爵,做了吳縣侯,但時隔不久便即分州江南,任命孫賁爲揚州刺史、周瑜爲洪州刺史、張昭爲閩州刺史。至於孫權,光給了他一個會稽太守的職務。

這當然是爲了分化瓦解江東勢力,慫恿孫賁去奪孫權的權。

孫賁孫伯陽倒也並非庸才。只可惜沒啥野心——況且孫家不過小地主出身,名氣是叔父孫堅殺出來的,土地是堂弟孫策打出來的,他對家族有何功勞,乃敢覬覦孫策遺言留給孫權的產業?所以名義上江東(廣義的長江下游以南地區)沒啥割據政權,只有朝廷委任的三名刺史鎮守,實際上還是孫權一個人說了算。

就好比荊州也一分爲三,理論上劉備爲沅州刺史、張繹爲湘州刺史,其實還不都是劉表掌中之物?劉備直接跑益州去了,張繹死後。湘州刺史的職位還一直空着,沒人搭理。

所以今天陸議前來。是打着孫權的旗號——朝廷拜孫權爲討虜將軍。但是勳卻不能認,他說江東之地(狹義的江東是指新的揚州),最高的統治者分明是徵虜將軍孫賁,你一口一個“孫將軍”,我還以爲是指孫賁呢。孫權名位雖尊,論官職不過會稽太守而已,他有什麼資格代表整個揚州說話?

似乎早就料到了是勳會這般駁斥自己,陸議想都不想,直接反問道:“似朝廷亦天子之朝廷也,而曹丞相乃能專斷之,何也?”

漢帝劉協本年已經二十四歲,早就成年了,不再是當初逃出長安時候的半大孩子,照道理就應當親理政務。況且曹操也不是先帝遺命的輔政大臣,不過宰相而已,哪有大權一把抓把皇帝架空的道理呢?陸議的意思:我跟您談實勢,您跟我談虛名,這有意思嗎?

“我主討虜將軍乃孫氏之長,張子布、周公瑾併爲故吏,皆從討虜之命也。”

大宗、小宗,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孫羌並無建樹,其弟孫堅卻官至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那麼富春孫氏的族長之位從孫羌移到孫堅手中,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後孫賁繼之,但其名位不如後來居上的孫策,族長的位置再轉移到孫策手裡,進而傳給其弟孫權,那也並不奇怪吧。

這年月族權很大,加上孫賁、孫權名位相若(都是雜號將軍,孫權還比堂兄多了個縣侯的爵位),身爲刺史的孫賁仰身爲太守的孫權馬首是瞻,自在情理之中。而且東漢世家崛起,很看重故主君臣之情,張昭、周瑜那都是孫策的故吏,他們聽孫策繼承人孫權的話,也相當正常啊。

陸議不但把這套原理都給說清楚了,還無形中把洪州和閩州也給囊括了進去——我今兒來是跟您說故大揚州之事,而不光說今天的小揚州啊。

是勳倒是也不再跟他矯情——他剛纔只是爲了站在朝廷或者說曹操的立場上,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已,並不打算在這種名實問題上跟陸議做口舌之爭——只是撇了撇嘴,身體略微朝後一仰,靠在椅背上,默然不語。

這年月士人的端坐姿態確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爲此是勳“發明”了椅子,不過在堂上待客,自然不好跟獨處書齋一般坐椅子啦,而以他的年齡、身體狀況而言,也沒理由擺一張靠幾。於是是勳又“發明”了無凳椅,或者說連枰椅,說白了就是在在坐枰上裝張靠背,雖然還是累腿,卻偶爾可以歇歇腰了。

是勳這種態度,就是告訴陸議:“有話快說,有屁快放。”於是與他正成鮮明的對比,陸議挺直了腰桿,開始詳細地陳述起了自己的來意:“使君爲曹丞相謀主,又兼姻親,天下大勢,都在使君掌中。若能勸諫丞相,使不徵吳,可免生靈塗炭,且孫將軍與使君南北並居,同輔朝廷,皆可無憂也。”

表面上說是“同輔朝廷”,其實言外之意,你們一南一北地併爲大藩,相互策應,那即便曹丞相本人也不是那麼容易撼動啦。

是勳暗中嘆了口氣,心說自己被那些“汝潁派”壓制,朔州、幽州來回跑,確實留下後患啦,竟然被外人以爲有隙可乘,以爲自己內心深處對曹操一定有所怨懟。不過呢,妄想且由他人,我自巋然不動,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何必舍近而求遠?”

先不提什麼兩藩呼應之事,光說我爲曹家謀主,可以在曹操面前遞得上話,但問題曹家並不僅僅我一個謀主啊,起碼還有荀氏叔侄。他們一個就跟隨在曹操身邊,見在荊州,一個留守許都,找他們傳話不比千里迢迢跑幽州來找我方便多了嗎?究竟是基於什麼理由,要讓你們倆出那麼遠的差呢?

陸議點一點頭:“實不相瞞,張子布前赴南陽,張子綱往謁許都,秦文表乃遠行朔州去也。”張昭是孫權手下第一人,他直接去南陽見曹操,或者也希望通過曹操身邊的荀攸勸說曹操放過江東;張紘曾在孫策時代出使許都,爲曹操所留,任侍御史,後來孫權繼位才被放歸,因而他在朝廷裡關係比較多,直接去遊說荀彧;秦鬆則被派去朔州,去見曹德了。

江東這是要多方面下手啊,由此亦可得見,孫權受到的壓力有多大,求和的心情有多迫切了。

陸議說完這幾句話,便自然住了嘴,只是拱手垂頭,似乎等着是勳表態。是勳關注着這小年輕的表情,心中突然一動,忍不住就問:“伯言乃爲孫討虜所委耶,乃自請來幽耶?”你是被迫跑這麼老遠呢,還是主動要求跟隨陳端出使的?

陸議眉間似乎輕輕一動:“陳君體弱,議乃自請相伴。”

是勳對這話壓根兒就不帶信的。你說孫權把手下謀主全都撒了出去,到處走門路求情,其中把陳端派到幽州來,本不爲奇,奇怪的是爲啥要讓陸議跟着?就因爲陳端身體不好,所以派個小年輕於路照顧嗎?涉及政治,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

而且孫家遊說自己的方針,是要勸說自己與之暗中結盟,一方面保證權勢不墮,一方面擴大在朝中的發言權,這事兒多少有點異想天開。不過考慮到原本歷史上孫權老去之後,甚至想千里迢迢地跟遼東公孫淵聯合抗曹,那就一點兒不奇怪了——碧眼兒時有奇思怪想,他人所不能料也。

這種話題比較敏感,陳端不敢在初次見面的時候就跟自己提起,所以要讓陸議私下求見——終究是個小年輕,要是說得自己勃然大怒,那也方便轉蓬,陳端可以撇清說只是陸議個人的妄想,跟孫家毫無關係。可是陸議來了以後,所言簡明扼要,話說到了就成,絕不多費口舌——他這是遊說的路數嗎?難道是笨嘴拙舌所致?

史書上的陸遜確實非以口舌見長也,可也並沒有不擅言辭的記載,說白了,身爲世家子弟,舌辯能力應該在中等偏上。身負使命,又不是不能說,結果跑是勳面前來僅僅三言兩語,並無細加剖析之意,這小年輕心中究竟是怎麼想的?

這麼分析來去,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性了——於是是勳略微朝前一傾身體,離開了靠背,緩緩地問道:“以卿所見,孫討虜何如人也?”

陸議當即回答:“吾主雅量寬宏,任才尚計,實當世之雄才也。”

是勳微笑道:“然則,足爲吳中之禍歟?”

陸議聞言,猛然間擡起頭來瞟了是勳一眼,然後伏下身去:“使君明察……”

ps:前文論及分州,說分揚州爲揚、洪、泉三州,以張昭爲泉州刺史。然查泉州之名隋代纔始出現,且三國時今天津所在縣亦名泉州,不便重複。故改泉州爲閩州,取秦“閩中地”之名也——前文已作修訂。

第4章 原力之理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章 南征袁術第5章 驅散病患第16章 爲人難哉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9章 太公封齊第18章 二將爭功第30章 命中魔星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1章 螻蟻草芥第3章 秘計有三第1章 夾袋中人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1章 長驅直入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7章 賢卻未賢第2章 九江處士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7章 子桓發礮第2章 水力磨坊第26章 甄氏佳婦第8章 謀策定亂第2章 佈防關中第18章 東海傲來第8章 選士之策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5章 命盡園桑第6章 皆不可用第5章 鮮花牛糞第12章 何必當初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章 繼嗣之爭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4章 倭使入覲第9章 天子所賜第3章 深入西域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9章 東出盧龍第8章 不共戴天第19章 魏之必敗第6章 欲言南事第14章 明算之弊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2章 小枝槊頭第2章 窮山逐鹿第9章 平州智士第31章 爾虞我詐第34章 踏破鐵靴第19章 覆蓋攻擊第31章 曹氏麟兒第8章 我等自取第30章 不可迷失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7章 願爲孫程第8章 奇峰突起第2章 朋友無隱第28章 子以母貴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2章 坊中石墨第7章 何必日正第19章 嶺南烽煙第2章 沛國曹氏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章 河北愚忠第1章 遠方來客第3章 夷寇臨城第28章 無禮冒犯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3章 兩道併發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章 言不及義第2章 或爲智囊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9章 鎮撫關中第16章 臨陣三射第8章 頭風復發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4章 龍旗九旒
第4章 原力之理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章 南征袁術第5章 驅散病患第16章 爲人難哉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9章 太公封齊第18章 二將爭功第30章 命中魔星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1章 螻蟻草芥第3章 秘計有三第1章 夾袋中人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1章 長驅直入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7章 賢卻未賢第2章 九江處士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7章 子桓發礮第2章 水力磨坊第26章 甄氏佳婦第8章 謀策定亂第2章 佈防關中第18章 東海傲來第8章 選士之策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5章 命盡園桑第6章 皆不可用第5章 鮮花牛糞第12章 何必當初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章 繼嗣之爭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4章 倭使入覲第9章 天子所賜第3章 深入西域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9章 東出盧龍第8章 不共戴天第19章 魏之必敗第6章 欲言南事第14章 明算之弊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2章 小枝槊頭第2章 窮山逐鹿第9章 平州智士第31章 爾虞我詐第34章 踏破鐵靴第19章 覆蓋攻擊第31章 曹氏麟兒第8章 我等自取第30章 不可迷失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7章 願爲孫程第8章 奇峰突起第2章 朋友無隱第28章 子以母貴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2章 坊中石墨第7章 何必日正第19章 嶺南烽煙第2章 沛國曹氏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章 河北愚忠第1章 遠方來客第3章 夷寇臨城第28章 無禮冒犯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3章 兩道併發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章 言不及義第2章 或爲智囊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9章 鎮撫關中第16章 臨陣三射第8章 頭風復發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4章 龍旗九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