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王中國死

在荀攸等人看起來,呂布這頭猛虎是必須要除掉的,所謂讓他“當竇融”,都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真要是呂布放下地盤、武裝,光桿兒一個跑安邑來向曹操稱臣,要收拾他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嗎?

然而是勳竟然建議蔣幹勸說呂布“西走而王”,這是要走到哪兒去?誰都不會想到是讓呂布一直往西,從亞洲跑歐洲去,去禍禍羅馬帝國——因爲除是勳外沒人有這種地理政治的概念——只能想到是讓呂布殺去西域。問題那地方偏遠而遼闊,中國鞭長莫及,萬一呂布真能夠站住腳跟,到時候聚集了西域各國的僕從軍再殺回來,必爲中國之患啊!

中國從漢武帝開始通西域,最初的目的只是爲了斷匈奴之臂膀,其後建西域都護,警護各國,也是爲防匈奴勢力死灰復燃。“絲綢之路”勾連歐亞,對整個舊大陸人類歷史的發展都起着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中原士大夫限於時代侷限性和天然眼界,是從來也沒人能夠看得清的。自西域而來的奢侈品固然風靡社會上層,但對於傳統士大夫來說,並不足爲寶;自西域而來的異方物產促進了中國本土的經濟發展,傳統士大夫更是視而不見。所以西域對於他們來說,只具備了戰略層面上的用途,以及在政治層面上,外藩來朝,面上有光而已。

只是在匈奴已不足爲患的前提下,就很少有人再去關注西域啦。就理論上而言,那種蠻荒之地,真要把呂布扔過去。就跟流放也沒啥兩樣,何樂而不爲呢?

只是荀攸、賈詡等人終究並非目光短淺之輩,他們能夠看到更深一層的問題。西域固然無法與中國相比,但地方也極廣袤,人口再如何稀少。十幾乃至幾十萬戶還是有的。昔日匈奴得西域而富,乃可侵擾中原,失西域則貧,終於被漢軍連年北伐給揍得支離破碎。那麼,倘若真把呂布那般猛虎縱去西域,將來會不會變成新一代北匈奴呢?

真到了那個時候。恐怕玉門不足爲守,涼州也將岌岌可危啦。

所以他們領會了是勳的眼神,暫時不加以駁斥,等到送走蔣幹以後,便匆匆當面質詢:“宏輔何出‘西走而王’之語?若呂布得西域。恐難複製也。”

是勳微微一笑,便即解答他們的疑問:“布在涼州,亦頗難制。敗之或易,滅之卻難,兵連禍結,恐不下於昔日之羌亂也。漢因此衰,魏其獨可免乎?”

以咱們曹魏如今的軍事實力,只要再恢復、休養個兩三年。想打敗呂布並不爲難,問題涼州地方廣袤,胡漢雜居。呂布又擅長運用騎兵,真要是打不過了就跑,完了又殺回來騷擾,恐怕再有幾十年都難以徹底平定——想當初馬騰、韓遂、宋建就在涼州折騰了多少年?呂布的能量不更在那三人之上嗎?

“若使西走,終其一世,未必能真王西域。今西域諸國兼併。小者附庸,大者七八。呂布豈可倉促而定?即定也,安能驅彼以侵中國耶?即來也。軍塞玉門,與即今與戰涼州,孰易?”

你以爲呂布真那麼容易跟昔日的匈奴人一般,很快就能平定西域嗎?如今的西域跟那時候可不同啦,當時大小國家數十個,力量分散,乃可逐一擊破,如今相互兼併之下,相當於中國一郡甚至一州的大國就有七、八個,呂布且得打上好多年哪。好吧,就算他運氣好,能夠很快平定西域,治理尚須時日,哪兒那麼容易就率領西域各國兵馬回來侵擾中國呢?再退一步,就算他真來了,那麼到時候派兵堵塞玉門通道,跟咱們這幾年就發兵去跟呂布爭奪涼州,究竟哪個比較簡單一些?

賈詡聽了是勳的解釋,不禁笑道:“宏輔乃欲縱寇,以待後人乎?”你是想把困難的問題扔給以後人來解決吧?

是勳笑道:“漢室陵替,中國分裂,今之戶口較永元間三不存一。但使魏王芟夷羣雄,復歸太平,二三十年間必臻大治。則中國愈強,而西域未必更強也,又何懼呂布?”只要咱們把中國穩定下來,實力自然會越來越強,還有必要擔心後人打不過呂布嗎?

他嘴裡雖然這麼解釋,似乎只是爲了把呂布從中原給誆跑嘍,以便國家儘快統一,生產儘早恢復,其實跟心裡想的還並不完全一致。某一勢力佔據了西域,確實可能會對中原王朝形成一定的外患——雖說烈度比北方遊牧行國要低得多了——比方說後來的吐谷渾、高車、柔然、突厥等等,就此而言,荀攸等人的顧慮不爲無因。但具備後世兩千年曆史經驗的是勳知道,中國之禍,主要在北,北而並西,禍始慘烈,除非呂布拿下西域以後還不滿足,進而發兵平定漠北,否則那真造不成什麼太嚴重的後果。

尤其以中原王朝傳統的羈縻、監護西域各國的政策,最多也就派幾千駐軍守在那兒,若真有強大外部勢力介入,根本是攔不住的。然而要命的是,自宋以前,足夠插手西域的外部勢力,大多是從漠北而來,也就是說,呂布自西域而取漠北,這只是一個從來也沒人完成過的歷史假設,而漠北遊牧民族併吞西域,卻是即將反覆兌現的歷史事實。

還是那幾個名字:吐谷渾、高車、柔然、突厥,再往後還有回紇、契丹,直至蒙古……

是勳知道,這一系列西遷潮流,不到一百年後就會開始上演啦,鮮卑、柔然、高車、厭噠等部族將陸續從漠北草原殺向天山南北,在西域地區展開長期爭奪。在這些野蠻落後的遊牧民族面前,什麼車師后王部,乃至焉耆、龜茲、鄯善之類,所有如今的西域大國,都幾乎沒有一丁點兒的抵抗能力。很快就被推平……

與其讓那些遊牧民族去佔據了西域,反覆蹂躪絲路,那還不如讓咱們漢人去佔了哪。呂布不管再如何粗蠻無學,他終究還是漢人不是?肯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漢文、漢字。中原文明,還能在廣袤的西域大地上佔據統治地位,即便日後被同化,被融合,也必然留下難以徹底磨滅的印跡啊。

那纔是足以影響後世的重要遺產。

再說了,絲路難行。光有個西域,就真那麼容易東擾中原嗎?就算偌大的西遼,一心東進復國,不還是跑半道上就鎩羽而歸,沒傷着女真人一根汗毛……

所以基於以上考慮。他纔會建議蔣幹把呂布往西域引。其實原本他就以重建西域都護爲名,想把呂布的目光引向西方,荀攸、賈詡等人想要趁此機會謀奪涼州。倘若呂布真的陷身西域,一時趕不回來救涼州,最終他還不得留在西域嗎?無論涼州還是西域,都終究不是徐州,哪兒那麼容易把擅長機動的呂布給團團圍住,進而使其將領縛之請降啊?與其將來在西方兵連禍結。長久無法平定,還不如讓呂布主動遷往西域,把涼州給讓出來哪。

當然啦。某些想法是構建在未來歷史的基礎上,他不可能跟荀、賈等人解釋,只好說——“布據西域,不足爲禍,亦可安中國也,君等勿憂。”

蔣幹蔣子翼就這麼着懷揣是勳的秘計。跑涼州來遊說呂布了。但他終究並非普通說客,而是“間者”。不可能到地方馬上就勸呂布或者降曹,或者西走。他必須先好好地觀察、瞭解呂布,同時也爭取贏得呂布的信任,那說出話來纔夠分量。

就表面上看起來,呂布倒似乎確確實實地信賴上了這位蔣子翼先生,但通過觀察,蔣幹也發現這位呂涼公天性驕傲,不甘屈於人下,估計說動他降曹的可能性非常之低。蔣幹私下也與楊阜、姜敘等人商談過,那些涼州士人都認爲呂布不但並非命世之主,就連普通地方官也當不好,要不是他乃朝廷欽命的涼州牧,進而涼公,大義名分在握,楊、姜等人才不會侍奉他哪。這些涼州人之所以輔佐呂布,主要目的是安定鄉梓,還真沒想傍着呂布去做成什麼大事業。

所以說,估計呂布不肯降,而想靠着涼州與曹操相對抗,只要不讓他跟劉備聯起手來,應該勝算也不大,這一點乃可無憂。既然如此,那就不妨試試是勳所授的第二條計,把呂布往西域誆吧。

正巧今天呂布誠心問計,蔣幹仔細斟酌了一番利弊得失,終於將此言和盤托出。

不過看起來,呂布對於這條計策並不怎麼感興趣,當下一皺眉頭:“孤中國人,安能王異國?”

蔣幹以退爲進,趴下來再度稽首:“是幹妄言,主公恕罪。既主公不欲聞此,幹乃告退。”

呂布趕緊捉住他的手,說別介啊,究竟爲什麼想讓我去西域爲王,拜託你說得詳細一點兒,真要是有道理,我呂奉先也不是聽不進勸的人啊。

於是蔣子翼微微而笑,便即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主公中國人也,必留中國,則或君或臣,豈有他哉?公之建也,爲使魏王晉爵耳,非久制也。魏王因公而王,因王而異日必帝矣,主公安可仿效?況自秦亂以來,異姓而王者,無不首身異處,主公而欲王中國,可乎?”

你既然要呆在中國,那麼只有兩種身份可以選擇,一是皇帝,二是臣民,既然當不成皇帝,又怎麼可能不向未來的皇帝曹操屈膝呢?你想一直當公爵?那是不可能的,這本來就是一個爲了讓曹操可以進位爲王的過度性臨時設置,不可能長久。你想當諸侯王,那也不可能啊,你想想看,自從秦末大亂以來,異姓而封王的,哪個能有好下場?

漢初所封異姓王,幾乎全都被劉邦給剿滅了,諸呂受封爲王,也陸續地掉了腦袋。想在中國當異姓諸侯,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若不王中國,而王異國,則史有所載,皆可保安也。”(未完待續)

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章 朋友無隱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章 帝后對泣第34章 錦衣馬超第6章 仿如濮陽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0章 窮途之謀第3章 深入西域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0章 勾心鬥角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7章 孟堅識淺第30章 師恩如海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5章 戲中有戲第4章 豆中有膏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9章 駐馬浿陽第8章 囊中羞澀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章 載舟覆舟第10章 併案討夷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章 先帝遺詔第8章 公達三策第2章 或爲智囊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0章 梟雄之死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9章 屯田小吏第14章 龍旗九旒第7章 不忠不孝第8章 不共戴天第9章 明察秋毫第22章 國中無將第8章 選士之策第21章 采采榮木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6章 矢在弦上第23章 涼州之戰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8章 江南俊才第3章 鴻鵠之志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2章 悲摧人生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1章 爾虞我詐第3章 嫌疑之地第1章 河北愚忠第26章 南鄭病龍第25章 毀於一旦第18章 行獵遇賊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5章 異度所遣第9章 明察秋毫第36章 蜮蚓豈龍第5章 神鵰大俠第20章 是郎才盡第7章 宛城宣詔第27章 漫天箭雨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6章 君權相權第23章 幽州諂臣第10章 揮斥八極第1章 遼東軼聞第32章 海船入江第4章 真正小人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8章 懸危之計第6章 督郵行縣第9章 周平王事第25章 大地爲球第9章 平州智士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2章 軍泛馬訾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8章 二將爭功第28章 誅心之論第5章 不識大體第5章 二得二失第8章 志不可奪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6章 孰輕孰重
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章 朋友無隱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章 帝后對泣第34章 錦衣馬超第6章 仿如濮陽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0章 窮途之謀第3章 深入西域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0章 勾心鬥角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7章 孟堅識淺第30章 師恩如海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5章 戲中有戲第4章 豆中有膏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9章 駐馬浿陽第8章 囊中羞澀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章 載舟覆舟第10章 併案討夷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章 先帝遺詔第8章 公達三策第2章 或爲智囊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0章 梟雄之死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9章 屯田小吏第14章 龍旗九旒第7章 不忠不孝第8章 不共戴天第9章 明察秋毫第22章 國中無將第8章 選士之策第21章 采采榮木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6章 矢在弦上第23章 涼州之戰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8章 江南俊才第3章 鴻鵠之志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2章 悲摧人生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1章 爾虞我詐第3章 嫌疑之地第1章 河北愚忠第26章 南鄭病龍第25章 毀於一旦第18章 行獵遇賊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5章 異度所遣第9章 明察秋毫第36章 蜮蚓豈龍第5章 神鵰大俠第20章 是郎才盡第7章 宛城宣詔第27章 漫天箭雨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6章 君權相權第23章 幽州諂臣第10章 揮斥八極第1章 遼東軼聞第32章 海船入江第4章 真正小人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8章 懸危之計第6章 督郵行縣第9章 周平王事第25章 大地爲球第9章 平州智士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2章 軍泛馬訾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8章 二將爭功第28章 誅心之論第5章 不識大體第5章 二得二失第8章 志不可奪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6章 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