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沛國曹氏

時光倒推到半年之前。

都昌解圍以後,關羽入城跟孔融照了一面,然後就率領兵馬折返平原。孔融對太史慈和是勳最爲感激,拉着兩人的手,反覆嘮叨:“此乃餘之小友也。”想要徵辟他們來國府作官,但是太史慈藉口老母尚需奉養,不肯接受,並且很快就告辭離開了。

是勳當然能夠了解太史慈的心情,別看這位猛將兄外表粗豪,其實心中大有丘壑,孔融在圍城當中緊攥着權力不肯撒手的醜態全落到他眼睛裡了,怎麼還可能會跟着這麼一位上司去自己找罪受呢?

至於孔融想召是勳爲掾,是勳倒是有點兒動心——他沒想着長時間依靠孔融,但這位孔文舉終究是當今的名士,從他手底下邁上宦途,這說出去多少也有點兒面子不是?可是突然眼光一瞥,卻見到是儀面沉似水,朝他微微地搖頭,於是也只好藉口自己年紀太輕,還想再讀幾年書,趕緊給敷衍過去了。

事後是儀對他說:“府君通文事而不曉武備,當此亂世,恐難長久,我受他簡拔之恩,不忍背之——賢侄你就不必要來淌這趟渾水啦。”

是儀的判斷是正確的,劇縣戰敗,都昌被圍,雖然百萬黃巾最終退去,但孔融在國中的威信就此掉到了谷底,無論士庶,紛紛拋棄家園,南下琅邪避禍——誰知道黃巾賊啥時候還會再殺回來呀?就國相這點兒能耐,這回是僥倖逃生了,下回有沒有這麼走運,那可就很難說嘍。

就連國相的屬吏也紛紛找藉口辭職落跑,除了是儀、王修等人還算比較有節操,暫時留下沒走以外,竟然連孔融的第一心腹、督郵王效王子法也很快就撂了挑子……

且說孔融等一行人保着北海王離開都昌,返回國都劇縣,只見城牆泰半崩塌,街邊都是死屍,當真滿目瘡痍——黃巾作爲流寇,戰鬥力不強,破壞力卻是當世罕有其比的。一連好多天,是勳都幫忙是儀安撫流亡、修繕城防,忙得是腳不點地。過了幾天,聽從是儀的召喚,纔剛攜家財逃到琅邪國諸縣的是著也趕回來了——不過他只帶了幾名隨從,乘車而回,家財仍然還都留在諸縣。

於是那天晚上,是家召開了一次緊急事態下的全體男性成員擴大會議——所以說是“擴大會議”,因爲與會的除是儀、是著、是紆、是勳、是峻以外,還包括是儀的心腹門客任某和世代家人榮某。

會議一開始,是儀就開門見山地說,眼瞧着青州不太平,並且經過這次黃巾之亂,本家的田地多遭踐踏、兩處莊園也皆譭棄,大部分財產又都打包送到了琅邪,所以嘛——“我雖不忍背離府君而去,但恐汝等離鄉避禍之舉,終究難免。”

大方向是奔琅邪去。一方面青州的很多士庶爲了避難都跑去了琅邪,其中就也包括那位經學大師鄭康成,所以過去了,同鄉之間比較好有個照應;另方面,徐州刺史陶謙跟青州刺史焦和那可是完全不同,聽聞此人不但禮賢下士、鼓勵耕織,而且還招募、訓練出了數萬實力不弱的州兵,長年在州中剿匪,成績斐然——或許,陶謙能夠保住那一方的太平吧。

可是具體奔琅邪哪兒去呢?而且人生地不熟,是家在琅邪也沒有產業,若是無人投靠,恐怕難有立錐之地。終究傳說中鄭康成是躲在某處山坳裡喝着稀粥繼續課徒的,而是家家大業大,不可能象他那樣隱遁在山林之間。

商量來商量去,最後聽從了是紆的建議,前去投奔臨沂縣的王氏。王氏是琅邪大姓,其祖王仁曾在桓帝朝擔任過青州刺史,因此與是家(當時爲氏家)交好,如今的大家長是王仁末子王融,隱居不仕,其侄王雄,素與是紆相善——是勳聽着,似乎王雄還打算把妹子嫁給是紆的,兩家已然商定了親事。

於是是儀就要是著、是紆、是勳一起保護着家財前往臨沂,去投靠王雄,希望王雄能夠幫忙在附近幾個縣中購買些莊園田產,容得是家暫且安生。至於是峻,大概因爲丈夫愛少子,不忍遠離,所以是儀打算仍然帶他在身邊。父親雖然正當壯年,終究需要兒子服侍,所以是著等人對於留下一個兄弟來,倒都沒有什麼異議,只是究竟留誰,還是爭論了好半天。本來最合適留下的人選應該是是紆,因爲除他以外,另兩個兄弟全都不靠譜,而是勳又終究不是是儀的親兒子。但是前往臨沂聯絡王雄,非得是紆不可,所以最終還是隻好把那個“混世魔王”給留了下來。

很快,是氏兄弟三人就灑淚告別是儀,啓程南下了。當然,是勳沒感到有多悲傷,他只是在演戲而已,但不管怎麼說,終究和是儀接觸了那麼長時間,即便不當他是長輩,也有些故人之情,所以還是忍不住關照:“倘若國中再起警訊,伯父還是南下來尋我們吧,即便君臣有義,似乎也不必要爲孔北海殉葬啊。”是儀朝他微微點頭:“放心,我自有計較。”

是著和是紆乘着車,是勳騎着馬,匆匆南下,很快就離開北海,進入琅邪,來到了諸縣。此前是著押着家財,並沒有進入諸縣縣城,而是在城北的傳舍附近臨時租賃了幾所房屋暫居,可是等這回趕到地頭,卻見房舍全都空着,竟然連財產帶家僕全都不翼而飛了!

是著當場嚇得魂飛魄散,差點兒就一腦袋從車上倒栽下去。還是是紆比較鎮定,說:“都是世代的家奴,豈有卷財私遁之理?況且長嫂和小妹還在其中……而沒有我等的諭示,他們也不敢貿然離開,此必有非常之故也,可尋傳吏來問。”

一行人立刻奔到傳舍,一個鬚髮皆白、眼花耳聾的傳吏迎上來作揖。是著差點兒就要把手指杵到老吏鼻子上去了,連聲質問:“你、你可還識得我麼?十數日前我將家人行來此處,便寄居在前面宅中,如、如何都不見了?!”

老吏躬着腰,朝側面邁出半步,躲開了是著的手指,然後眯縫着雙眼,朝他上上下下打量了老半天,這才略微露出些笑容來:“原來是季公子……”

“我姓是,跟你說過一萬遍了,不姓什麼季!”

“是是,季公子容稟,”是著那邊兒急得半死,老吏這兒卻是不慌不忙,泰然自若,“自從公子離開後,次日的上午……也說不準是午後,小人年歲大了,實實地記不大清……那一日應該是初九日,也說不準是十日,午後時分,聽得貴宅內有些喧譁……小人耳朵是聾的,自然聽不到喧譁,那是前來幫忙打掃的李家二小所言……這個,李家二小其實並非行二,而是行三,只爲……”

是著急得臉都青了,平素溫和嫺靜的一名文士,差點兒就要搶過馬伕手裡的鞭子來朝這老吏當頭抽下。是紆趕緊扳住他的手:“兄長且慢。”問僕從要了幾枚五銖,塞進那老吏袖子裡,一邊笑吟吟地安慰道:“老人家莫要慌張,且喘口氣,細細地想來,慢慢地說與我等知道。”

老吏朝是紆拱了拱手:“多謝這位公子。”然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是公子離去的翌日午後,貴宅喧譁,小人前去看視,只見一位年輕公子帶着貴家眷、僕役,都離宅往東南方向去了,還給了小人書札一道,讓小人交於是公子。”

是著忙問:“書札何在?還不快快拿將出來!”

老吏目光迷離,輕輕搖頭:“這書札麼……小人年歲大了,記性不佳,似乎收藏在了傳內……是在箱中,還是在案上呢?且待小人回傳舍尋找……”說着話,佝僂着身子,慢吞吞地錯了錯腳步,就要轉過身去。

是紆趕緊又取了幾枚錢塞入老吏袖中。老吏纔剛轉過一半身子,突然一拍腦袋:“想起來了。”當即從腰間抽出一片竹簡來,雙手奉給是紆:“書札在此。”

是著氣得又把鞭子給掄起來了,可是他還沒來得及下手,突然一道人影飛速閃將過來,一把將那老吏推搡倒地,怒罵道:“你這憊懶的庸吏,我不過去傳後方便一下,你便在這裡要挾我家主人!”說着話跪倒在地,朝是氏兄弟磕頭:“可等到幾位少主到來了。”

這人是勳是認得的,正是原本押送家財南下的一名家奴。當下是紆也不看竹簡,匆忙問他:“究竟怎麼回事?快說快說!”

家奴簡明扼要地稟報道:“是三公子突然到來,說在附近正有一處友人的莊院,接着大家往那邊寄住去了——小人這便領路前往。”

“叔勉?”是著又驚又喜,“他如何到這裡來了?!”

是寬是叔勉,乃是是儀的第三子,一向遊學在外,是勳還從來沒有見過。據他八卦得來的訊息,這位三公子比老大要機靈,比老四要好學,比是峻更是如同鳳凰之比烏鴉。他深得是儀的喜愛,並且就連孔融都評價說:“此子必爲當世之賢二千石。”

一行人跟着那名家奴離開傳舍,朝東南方向而去,路上是紆就問:“不知三兄所寄住的,究竟是哪一戶人家?”

家奴急忙回稟道:“聽說並非土著,本是沛國人氏,數年前纔剛遷來徐州——主人姓曹。”

納尼?沛國、曹氏……是勳就覺得頂門上一個驚雷炸響,我靠來,不會吧!

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1章 儒者之心第1章 先帝遺詔第8章 曹氏之強第2章 窮山逐鹿第16章 數算之道第6章 反攻序曲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0章 人臣當言第6章 華夷之辨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5章 後世之評第30章 奉駕幸許第13章 族滅匈奴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1章 家國國家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8章 背主求榮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0章 不忠不義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8章 懸危之計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7章 巫山雲雨第30章 少年怪誕第20章 叔孫制禮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9章 白兔遇犬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9章 駐馬浿陽第6章 雙親罹難第28章 零陵先賢第5章 驅散病患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3章 口舌之間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3章 陣前詭言第6章 建安石經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6章 矢在弦上第1章 禍起蕭牆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3章 天雷殛我第3章 曹洪之怒第6章 雙親罹難第1章 先帝遺詔第6章 雙親罹難第19章 戰爭迷霧第31章 爾虞我詐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9章 血戰赤阪第4章 例不可開第16章 臨陣三射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章 安貧守賤第2章 隆中之對第18章 扣舷獨嘯第6章 並無雅骨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1章 史上有名第9章 德容言功第10章 新式算法第4章 漁陽豪強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0章 人臣當言第6章 寧我負人第10章 兒女親事第9章 煮豆燃萁第29章 關中之戰第6章 華夷之辨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章 假途滅虢第17章 養寇自重第7章 不忠不孝第4章 豆中有膏第25章 修仁之戰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1章 藏富於山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6章 心喪三年第37章 心大志廣第19章 天子之威第4章 詩歌免談第6章 寧我負人第25章 名王爲質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5章 戲中有戲
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1章 儒者之心第1章 先帝遺詔第8章 曹氏之強第2章 窮山逐鹿第16章 數算之道第6章 反攻序曲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0章 人臣當言第6章 華夷之辨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5章 後世之評第30章 奉駕幸許第13章 族滅匈奴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1章 家國國家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8章 背主求榮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0章 不忠不義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8章 懸危之計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7章 巫山雲雨第30章 少年怪誕第20章 叔孫制禮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9章 白兔遇犬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9章 駐馬浿陽第6章 雙親罹難第28章 零陵先賢第5章 驅散病患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3章 口舌之間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3章 陣前詭言第6章 建安石經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6章 矢在弦上第1章 禍起蕭牆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3章 天雷殛我第3章 曹洪之怒第6章 雙親罹難第1章 先帝遺詔第6章 雙親罹難第19章 戰爭迷霧第31章 爾虞我詐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9章 血戰赤阪第4章 例不可開第16章 臨陣三射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章 安貧守賤第2章 隆中之對第18章 扣舷獨嘯第6章 並無雅骨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1章 史上有名第9章 德容言功第10章 新式算法第4章 漁陽豪強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0章 人臣當言第6章 寧我負人第10章 兒女親事第9章 煮豆燃萁第29章 關中之戰第6章 華夷之辨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章 假途滅虢第17章 養寇自重第7章 不忠不孝第4章 豆中有膏第25章 修仁之戰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1章 藏富於山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6章 心喪三年第37章 心大志廣第19章 天子之威第4章 詩歌免談第6章 寧我負人第25章 名王爲質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5章 戲中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