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難從死志

曹魏官僚機構初成,其運作效率比起仍然保留軍政府形態的蜀漢要差了不止一籌——當然啦,官僚機構的好處就在於方便統轄更廣袤的土地、監控更復雜的下屬機構,啓動速度雖慢,一旦全速運轉起來,其功效便非蜀漢可比了——尤其天子御駕親征,那不是出門招呼一聲部下跟上就能上路的,即便曹操、是勳都討厭繁文縟節,爲顯威儀,各類儀式也仍然耽擱了不短的時間。

劉備雖然同樣自稱天子,但其組織結構比較原始而簡單,麾下羣臣除了一個許靖外,也沒誰在意各種虛架子。法正就曾經說過:“待陛下刪夷大難,以還舊都,諸儀乃可齊備也,今如齊襄在莒,何必奢求?”再加上劉備早就有了攻入雍州的完備計劃,龐統纔出子午谷,他便已經幸駕漢中了,所以曹操才離洛陽,那邊劉備已至雍州。

劉備是通過褒斜道,跟在關羽屁股後面進入關中的——因爲此道南起褒中,距離漢中郡治南鄭最爲近便,且前段還可通過褒水運送部分物資——隨即駐蹕郿縣。這時候關羽已經率部西進,圍張郃、徐晃於陳倉,張飛則向東攻取茂陵、平陵等城,與樂進在安陵附近對峙。

話說張益德真的很敏,倘若他一出儻駱便即東進,關羽未必能夠殺出褒斜道,估計跟走散關故道的吳懿一般,都得給硬生生堵回去,那麼蜀軍可迴旋的餘地就小得多啦,也不可能短時間內便向關中地區投送太多兵力。而吳懿基於通訊水平的落後,與其餘兩路的配合並不默契。若等關羽西進。再攻陳倉。估計張郃未必能夠攔得住他。

終究關、張二將初隨劉備起兵,並肩奮戰多年,情同兄弟,相互間對於行軍速度、用兵之法,那都是心有靈犀的。

此時擺在劉備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集中力量擊破陳倉,從而奪取扶風郡西部,爭取跟出兵武都的馬超連成一片。如此便可佔據隴上,進而放出自己全部的實力來——後勤運輸也相對更有保證。二是集中力量東破樂進,與固守長安的龐統、趙雲會師,構築防線,以對抗必然到來的曹魏東方援軍。

護軍黃權提出:“當西也。”您就暫且別管龐統了吧。倘若全師東進,我們就會處於曹魏主力和其雍、涼軍團的兩邊包夾之下,形勢仍然岌岌可危,可迴旋的餘地也小;倒不如全力打通西路,牢牢佔據隴西地區,那就直接消除了對漢中的威脅。曹魏即便大舉來援。也將在隴西跟咱們對戰,有馬將軍連接羌胡。或可招募到不少胡騎,也可以極大程度彌補咱們大平原作戰的短板。

御史中丞徐庶當場就急了:“君欲致太尉於死地乎?!”現在不打西線,將來還有的是機會打,可要是現在不去救龐統,他手下才有多少人?樂進是暫且被絆住不得攻城了,然而曹魏的增援旦夕將至,他能夠守得住長安城嗎?到時候龐統、趙雲,全都得給一鍋端,一個都跑不了哪!

徐庶說了:“秋收在即,若大軍得入長安爲守,糧秣足夠資供,即曹操親來,亦無能爲也,則一舉長安以西可定矣。涼州癬疥之禍,雍州爲敵必應,何以棄中原腹心之地而往爭邊邑耶?”

倘若不是黃權,而是徐庶提出來西征之計,或許劉備直接就聽從了。這倒並非他寵信徐庶在黃權之上,問題黃公衡乃巴西閬中人,劉璋舊臣,歸從劉備後,天然地成爲東州派外圍勢力,所以劉備懷疑黃權獻計,或有坑害龐統之心。再加上龐士元乃其臂膀,趙子龍又是從龍舊臣,近在咫尺之間,怎可不往相救?真要是作此決斷,百僚乃至天下人又會如何看朕?會當我是個不把臣子性命放在心上的涼薄之君啦!

當即喝退黃權,隨即便命黃權前往陳倉城外,代替關羽監視張郃、徐晃,調回關羽及其核心部隊,與張飛併力去打樂進。而劉備本人也從郿縣東進到茂陵,隨時準備增援。

此時樂文謙經過奮戰,已經擊退蜀將傅肜,重新奪回了渭橋的控制權。但隨即張飛從西面殺來,樂進被迫放一把火,把附近所有橋樑全都給燒了,然後退守安陵。同時連派快馬迂迴而東,去向曹德求援。

曹德等人駐在新豐,夏侯楙、樑習自縛前來請罪,曹德下令把他們裝上檻車,押回洛陽去交曹操發落。隨即樂進求救書信送到,曹真知道若是樂進敗退,敵軍主力便可直抵長安,只要把那座城裡塞進兩三萬人去,再有能將而非夏侯楙這般廢物鎮守,即便天子親率舉國之兵來,也不是輕易就能夠攻得下來的。於是向曹德建議,將所部兵馬前移至灞陵,甚至長安城下,以便應對前線局勢的各種變化。

曹德帶出洛陽城的,不過兩千兵馬而已,但曹魏早就打算通過雍州南取漢中,估算要在長安及其周邊地區聚集超過十萬兵馬,所以各地駐軍仍然按照原定計劃陸續向西方運送,這時候新豐縣內已經集結起了超過三萬大軍。曹真向曹德固請,但是曹德不敢前進,最終便派曹真爲主將,以呂蒙爲副將,率軍兩萬,前至灞陵。

灞陵距離長安城還不到五十里路,大軍入城之後,呂子明便請令率三千騎兵巡至長安城下,遠遠一望,但見城上旌幟飄揚,幾乎每個垛口後面都有蜀兵把守。於是返回灞陵稟報曹真,曹真問他:“據子明所見,城內賊兵衆否?”

呂蒙說我估計也就幾千人,大部隊還在安陵以西。爲什麼這麼說呢?就因爲城上顯示出來的人數實在太多了,隨便一打眼,就不下三五萬。可是用兵之道,從來衆則示之寡,寡則示之衆,以欺敵也,真要是有三五萬人,沒道理全都擺上城頭。再說了,我纔剛巡至城下,又不是大舉往攻,他們有必要往城上塞那麼多兵嗎?“必以草人雜之,以惑我也。”

曹真點點頭,說子明所言有理,那麼你有何對策呢?“吾今二萬衆,可攻長安否?”

呂蒙搖頭,說敵軍數量越少,其實越可得見其將不凡——真要是十幾萬人拿下長安城,不奇怪啊;才幾千人就能夠一夜間奪城,固然是夏侯楙怯懦、樑習無能所致,也足可得見對方的用兵之

能啦。我覺得咱們即便不計傷亡地猛攻,十天半個月的也拿下不下長安城,若被敵軍攻破樂將軍所部,入援長安,那形勢就危險了。

“蒙有三計,候將軍定奪。”

下策就是仍然駐軍灞陵不動,等候天子親征,再作決斷——雖然無功,但肯定無過。中策是挺進至長安城下,但是不要發起進攻,等敵軍增援到來,想要涉渡渭水的時候,再半渡擊之,或許可以建功,也起碼可以遲滯對方會師的時間。至於上策,則遣一部兵馬渡過渭水,前去會合樂將軍,阻遏敵軍的增援。

問題是這上策——“若遣軍少,恐不敷用;若遣軍多,灞陵或危。”

曹真說就算灞陵丟了又能怎樣?灞陵後面還有新豐,而天子親率大軍也即將趕到關中,長安就那點點賊軍,難道還敢向東方深入嗎?“灞陵正不必守,吾將親往去援樂將軍也!”

於是率軍直趨長安城北,來到渭水岸邊。附近橋樑全都被樂進給燒光了,但尚有渡船可用——蜀軍一直保着這些渡船,好方便將來接應援軍過河呢——呂蒙當先衝陣,驅散敵軍,奪取渡船,隨即便陸陸續續渡過渭水北去。

消息傳到長安城中,趙雲就請令去突擊敵軍,嘗試半渡而擊。龐統連連搖頭,說根據探馬來報,敵軍數量是我軍的數倍,而且主將曹真又非夏侯楙可比,利用突擊來絆住他們北渡的腳步,難度係數實在太大啦。趙雲乃道:“雲亦知甚難也,然若不如此,恐敵北渡,共樂進而阻大軍於安陵之西。大軍若不能來合,曹操旦夕入關,長安恐不可守也。”

龐統說不可守就不可守吧——“吾已致信陛下,請勿慮我等,而揮師先破張郃,再定涼州,則形勢必變,可與曹操長期相持。若即來援長安,是乃身陷囚籠也——長安即吾死地,請子龍與統同死可也!”隨即又輕嘆一聲:“吾前不焚舟船,是恐士卒驚惶恐懼,今乃使敵得渡,誤矣,尚何面目再見陛下……”

趙雲聞言,不禁苦笑,說太尉您既然有了這個覺悟,那我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反正苟利國家,何惜此身?然而並非人人都是趙子龍這般忠勇之士的,且說將軍廖淳麾下有一裨將,名叫士仁,在旁邊兒聽得龐統所言,當場就慌了——蝦米,你們都抱持着必死的決心啊?早怎麼不跟我說哪?我雖然知道偷出子午之計懸危,可總還抱着萬一的希望,如今你們是一丁點兒希望都不肯給我留下啊!劉主是待我不薄,我願意爲他衝鋒陷陣,可並不等於他讓我死,我就一定要笑着去死的!

更何況這還不是劉備的命令,而是你龐統莫名其妙的執著……

於是當夜便派心腹潛出城外,前往新豐去聯絡曹德……(未完待續。)

第24章 首山之戰第8章 一死人耳第18章 先發制人第26章 直取葭萌第6章 自編自導第31章 請教後進第9章 涼州用間第5章 漢家道微第11章 霸王之死第6章 欲言南事第25章 遷胡入幽第24章 續漢記事第3章 天命天姓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9章 自天而降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3章 深入虎穴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9章 鮮卑大人第22章 軍泛馬訾第13章 深入虎穴第7章 婦人之言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5章 烽煙四起第21章 死生之間第27章 孟堅識淺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章 東郡英豪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2章 請跪恭送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章 安貧守賤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9章 天子之威第9章 反逆蟊賊第32章 古之惡來第1章 先帝遺詔第7章 包辦婚姻第7章 婦人之言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9章 東出盧龍第5章 壽春城下第18章 先發制人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3章 軍國重器第9章 建藩封國第10章 平定上郡第16章 臨陣三射第32章 曳尾泥塗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9章 駐馬浿陽第7章 魏亦有亡第10章 爲彼等耳第3章 世家短視第1章 夾袋中人第16章 舉賢任能第9章 周平王事第16章 故主歸來第1章 南征袁術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4章 黑心煤窯第6章 仿如濮陽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章 重振幽州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4章 將相不和第19章 成陽糧運第6章 自編自導第18章 先發制人第4章 原力之理第11章 幽州水師第23章 陣前詭言第21章 家國國家第7章 圓周幾何第6章 自編自導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9章 編定魏律第5章 王中國死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0章 兒女親事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0章 隆中訪賢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2章 國中無將第8章 謀爭爲上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3章 陣前詭言第32章 唯纔是舉
第24章 首山之戰第8章 一死人耳第18章 先發制人第26章 直取葭萌第6章 自編自導第31章 請教後進第9章 涼州用間第5章 漢家道微第11章 霸王之死第6章 欲言南事第25章 遷胡入幽第24章 續漢記事第3章 天命天姓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9章 自天而降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3章 深入虎穴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9章 鮮卑大人第22章 軍泛馬訾第13章 深入虎穴第7章 婦人之言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5章 烽煙四起第21章 死生之間第27章 孟堅識淺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章 東郡英豪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2章 請跪恭送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章 安貧守賤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9章 天子之威第9章 反逆蟊賊第32章 古之惡來第1章 先帝遺詔第7章 包辦婚姻第7章 婦人之言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9章 東出盧龍第5章 壽春城下第18章 先發制人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3章 軍國重器第9章 建藩封國第10章 平定上郡第16章 臨陣三射第32章 曳尾泥塗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9章 駐馬浿陽第7章 魏亦有亡第10章 爲彼等耳第3章 世家短視第1章 夾袋中人第16章 舉賢任能第9章 周平王事第16章 故主歸來第1章 南征袁術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4章 黑心煤窯第6章 仿如濮陽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章 重振幽州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4章 將相不和第19章 成陽糧運第6章 自編自導第18章 先發制人第4章 原力之理第11章 幽州水師第23章 陣前詭言第21章 家國國家第7章 圓周幾何第6章 自編自導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9章 編定魏律第5章 王中國死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0章 兒女親事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0章 隆中訪賢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2章 國中無將第8章 謀爭爲上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3章 陣前詭言第32章 唯纔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