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宴

蓋俊和韓遂同鄉,有過一面之緣,也交手過數次,可能談不上了解,卻也絕對不陌生,知其爲人頗有目光、頭腦,非是鼠目寸光之輩,縱然得勢,也不會輕易去動自己的丈人蔡邕,然而世事無絕對,蓋俊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心。現今從馬日磾口中得知蔡邕無恙,這才把心稍稍放回肚裡。之後,又問起長安城破始末。

“……”馬日磾、趙岐聞聽此言,皆面露苦笑,目有哀色,一時無言。圍攻長安者,韓軍乃邊鄙之師,軍中胡風甚盛,董軍則爲復仇之旅,殺戮私心極重,自長安陷落,騷亂持續整整一天時間,直到深夜才大體平息下來,這直接導致了長安三分之一建築淪爲廢墟。混亂中,僅戰死的名臣就有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衛尉崔烈、大鴻臚周奐、太僕魯馗、右扶風王宏、尚書楊瓚、越騎校尉王欣等二三十人,士民死傷更是不可勝數,長安城內,可謂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情況之悲慘,無以形容。

雖然馬日磾、趙岐儘可能把話說得簡短、簡潔,但蓋俊還是從二人隻言片語中感受到當日長安城破後的慘烈。

蓋俊面如刀削,雙眉似劍,神情嚴峻,說實話,在問之前,他就有了心裡準備,不過聽到長安慘狀,心裡仍然大爲痛心。他欲挾天子以討不臣,回遷雒陽實乃下下之策,雒陽距離關東太近,數面環敵,又無戰略縱深,極易遭到關東諸侯圍攻,輒有覆沒之危。勢必要以長安爲都,以關中爲基,以餚(山)、函(谷關)爲憑,繼秦、漢之業,而後方可積蓄力量,窺視天下。是以長安殘破,絕不是他希望看到的結果。

蓋俊沉默良久,緩緩開口道:“崔公薨了?”崔公指的是故太尉崔烈,這個消息他尚是首次聽說。死難的朝臣大多都是反董陣營的士人,董卓暴亡,和他們脫不了干係,即便他們當時沒有戰死,事後也絕難逃過董軍諸將的報復,與其受盡受折辱而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去,以全忠烈之名。不過讓蓋俊沒想到的是,崔烈居然也死了,要知道他可不是反董陣營的一員,更沒有參與刺殺董卓的行動。

蓋俊對崔烈的印象,一爲輸錢五百萬予漢靈帝乳母,遂登上三公司徒之位,二是韓遂、邊章舉兵叛亂,崔烈於百官朝議時提出放棄涼州,被故友、傅幹之父傅燮當庭好一頓臭罵,顏面無存,都不是什麼好印象。倒是和其長子,西河太守崔均,既是朋友,又是君臣,關係非比尋常,後者得知父親崔烈死難,必然大爲傷心……

馬日磾輕嘆一聲,說道:“當日軍入未央,王(允)公及百官攜陛下出逃,爲叛兵所圍,崔(烈)公爲助陛下脫險,率賓客數人,仗劍斷後,殺十餘人,幾獲賊將,傷重而死。崔公近年來飽受世人非議,而今殺身以成仁,諸般譏諷可以休矣。”

“翁叔所言甚是……”趙岐在旁點頭附和。他也一度對崔烈爲人不以爲然,現在人都死了,倒不便再對他橫加指責。

長安城內官民何止萬數,掛在蓋俊心上的卻沒有幾人,老丈人蔡邕算一個,老師馬日磾算一個,再有就是何顒了。

馬日磾言其無事,並說了些他的情況。

當初,董卓身死,王允把他從大獄中撈出,拜爲議郎,然而隨着王允居功自傲,獨攬權柄,並大肆提拔幷州鄉人、關西士人,關東人則受到冷落,連在誅董一役出過大力的一衆袁氏門生故吏也被排斥在外,引得以何顒爲首的關東士人極是不滿。看眼王允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局勢日漸險峻,何顒暗罵其有興漢之手段,而無良臣之氣量,料其必將陷漢室於險境,當即抽身,告病歸家,閉門不出,事後果如其言。

不得不承認,何顒聰慧過人,目光敏銳,他是反董陣營中僅有的兩個躲過“浩劫”的人,另一人是尚書、扶風大儒士孫瑞。說來好笑,王允自謂老謀深算,即使有九成的勝算下,依然選擇隱於幕後,而使士孫瑞起草討董詔書,將風險降至最低。待順利除去董卓,王允再按耐不住,走上前臺,大包大攬,隱然以首功之臣自居。此時,士孫瑞卻低調起來,以王允專討卓之功爲由,封官不拜,封侯不受,及董卓餘將反攻長安,王允死難,士孫瑞卻得以身免,至此,方知誰纔是真正的老謀深算。

蓋俊隨後又和二老漫談許久,隨着韓遂駐軍渭、霸諸河流,封閉通道,他目前最缺少的,當屬情報無疑,因此趙岐、馬日磾如今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無比寶貴的情報。

看得出二老確實有藉助蓋俊,剿滅賊子,收復長安的意圖,在他們眼中,蓋俊肯定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但總歸知根知底,比韓遂、董卓餘孽之流靠譜多了,因此,連韓、董二軍人數、兵力分佈都有言及。當然,這屬於長安的軍事機密,兩人亦不能詳細說之,僅知大概,不過對蓋俊來說,已經足夠了,他從沒奢望從兩人這獲得更多。

不知不覺間,紅日悄然消失於地平線,天色隨之暗淡下來,並飄起零星小雨。蓋俊腹中傳出陣陣鳴響聲,他只在早上吃了一些東西,今已日入,難免感到飢餓,料來趙岐、馬日磾多半亦未食中飯,遂止住談話,命身旁侯立的馬超叫人準備膳食,

蓋俊猜測半點不差,趙岐、馬日磾確實未食中飯,一是急着趕來見他,二是沒有胃口,事實上,幾日來兩人就沒正正經經的飽餐過一頓,國家淪落至此,作爲心繫社稷的老臣子,就算再如何美味的食物,落在嘴裡,也是如同嚼蠟,全無滋味。

趙、馬二老爲天子之使,代表社稷而來,蓋俊既然欲宴請二人,自然不能只有他一人作陪,乃將諸臣子重新召喚入內。

門外數十文武聞令魚貫而入,拜後肅立大堂,當真是文臣儒雅,武將英傑,人人皆有不凡之處,趙岐、馬日磾不由讚歎蓋俊麾下人才之盛,竟至於此,難怪河朔其興也勃,一躍爲天下強侯。

先前趙、馬二老將注意力放在蓋俊身上,與其麾下衆臣只是匆匆一見,並未有所交流,實際上兩人認識不少人,如趙岐,以往在北地郡和蓋俊共事過不短的時間,對河南尹、虎牙將軍蓋胤、偏將軍關羽、偏將軍龐德等將領皆不陌生。

而馬日磾正好相反,他認識的武將寥寥無幾,倒是文臣頗多,如驃騎將軍府司馬荀彧、從事中郎荀攸、幷州刺史部議曹從事華歆、安民都尉張承、農都尉鄭泰等,蓋因他們都曾立足朝堂,爲大漢國青年一代翹楚,其中尤以河南鄭泰名聲最高。

趙岐、馬日磾性情恢弘,雖身居高位,名著四海,卻是能夠屈己待人,趁着餐宴前的空擋,拉着一干河朔文武漫談開來,期間言笑不忌,盡顯寬厚長者之風。

不久,蓋嶷、司馬懿、王粲等小兒輩也趕了過來。

“小子蓋嶷,拜見馬公……”

馬日磾看着蓋俊身旁這個身高五尺餘,容貌清秀,行止大氣的童子,先是驚訝,隨後釋然,笑着打趣道:“你就是風傳天下的河朔神童?”馬日磾以前見過蓋嶷,而且不只一兩面,那還是中平初,蓋俊於京都任羽林中郎將時,後者僅三四歲大,尚未記事,此後六年,雙方便再未碰過面。

“坊間傳言而已,小子年紀幼小,才學淺薄,何敢揹負“神童”二字?”蓋嶷執禮甚恭,肅容回道。

馬日磾笑了笑,這等年紀就懂得謙沖,很是難得,對蓋俊說道:“看到他,才恍然發覺時間流逝之速,昔日稚童如今已是長得出類拔萃,風采遠邁同齡人,子英好福氣啊!”

蓋俊愛憐的摸了摸蓋嶷頭上總角,微笑着道:“老師莫要誇壞了他。”

馬日磾道:“如果僕沒記錯的話,他今年不過十歲?這麼小的年齡就讓他遠離家門,涉身軍旅,子英可真是捨得!”

“爲人父者,固當嚴厲,磨其心性,促其成才,但富平僅十歲大,我又豈願他小小年紀就跟着我受奔波之苦?此非我意,是他數翻央求,我見他決心甚堅,恐拒絕傷其心,只好應之。”蓋俊娓娓說道,語氣中的驕傲掩飾不住。蓋嶷才華出衆,文武雙全,性情亦佳,確實值得他這個當父親的驕傲,不然也不會把他帶在身邊。

馬日磾隨口問以經義,蓋嶷對應甚明,馬日磾乃笑道:“富平年紀雖幼,卻已通數經,真無愧“神童”之名也!比你父親少時強多了……”蓋俊官居驃騎將軍領幷州牧,無疑是馬日磾諸弟子中成就最高的人,未來更是大有可爲,但在馬日磾眼中,他卻不是一個好學生。

此語一出,諸人皆笑,而蓋嶷則肅容如初,看得馬日磾連連點頭。

蓋俊也笑了,發自心底的微笑,想起昔年遊京都,遇上蔡琬,一見動心,二見傾心,此後頻繁往來蔡府。且其志不在經學,他更願意呼朋喚友,置酒高歌,激揚口才,指點江山,品評古今、時政、人物,去馬府受學,可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能逃則逃,能避則避。居京三載,是蓋俊來到漢代以來,最開心的一段時光。

“馬公……”王粲曾祖王龔,祖父王暢皆至三公,父親王謙亦有名,可惜早卒,未得施展,其本人小小年紀,就以才學稱於太學,和蔡邕結爲忘年交,更是讓他名聲遠播。馬日磾素與蔡邕相友善,自然認得他。

司馬懿倒是不識,不過此子面如冠玉,眉渾如漆,眼若寒星,容貌甚是精彩,又夾於蓋嶷、王粲之間,神色從容淡定,料來非是尋常子弟。馬日磾一問之下,果然如此,其出自河內司馬氏,這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大族,遠者不提,從漢安帝始,至今已是四代兩千石,絕對當得上“名門望族”四個字。

司馬懿父親司馬防如今就在長安,他現在最關心的,就是父親的安危。馬日磾和司馬防同殿爲臣,瞭解後者的情況,言其安然無事,司馬懿不禁長長舒了一口氣。

論富庶程度,北疆肯定比不了關中,但牛羊遍野,此次南下,大軍攜帶數千上萬頭牛羊,用以軍資。霸陵縣則臨近河岸,漁產豐富,是以餐宴上可能沒有美味佳餚,卻不缺少大魚大肉,酒水也可就近徵集,民間俗語云:天下酒美屬關中,豈是浪得虛名?

諸人三五杯酒下肚,放開膽子,稍顯嚴肅的氣氛漸漸喧鬧起來,趙岐、馬日磾均年事已高,與酒宴氛圍格格不入,而且趕了大半天的路,身體異常疲憊,草草吃過一些,便起身告辭,回房休息。長者既走,女娼始入,這幾名舞姬身上僅裹薄紗輕袍,伴隨着音樂的節奏,舞於上堂,極盡誘惑,本就熱烈的氣氛,頓時攀升到頂點。

見羣臣放浪,坐在蓋俊身邊的蓋嶷微微皺起眉頭,神色似有不悅,轉而望向父親,面上滿是不解之色。

蓋嶷固然聰慧,終究受年齡、經驗所限,看不出蓋俊的意圖,蓋俊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耐心地說道:“韓、董二軍皆爲邊地勁旅,兵精將猛,稱雄一方,爲我河朔大敵,何況二者聯合起來。生死之戰眼看即將爆發,莫說諸文武,便是爲父,心裡亦有憂慮。難得有排解的機會,便是失禮一些,又有何妨?當然,僅此一次。”

“原來如此……”蓋嶷恍然地點了點頭。跋涉千里,風餐露宿,對成年人來說,都是一件苦差事,何況一介童子。但他不後當初的決定,相反,很慶幸自己固執己見,因爲這一路上,苦是苦了點,可也學到了許多平日間學不到的東西。

第358章 戰略第14章 皇甫墓前第91章 到任第352章 虎父無犬子第336章 大勝第10章 惡月惡日第325章 刺殺第82章 遇賊第298章 獲高順第342章 斬將潰敵第120章 心之所善第138章 涼州諸將第310章 震動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216章 天子駕崩第178章 禁忌第38章 吳起之才第436章 叛亂第253章 神童第158章 邊章第335章 周瑜獻策第132章 戰後獻策第427章 死戰第299章 河南名士第435章 挑撥離間第322章 徒邊、豐年第143章 廣宗會戰(五)第96章 剿寇第44章 袁氏雙雄第287章 北邙第285章 棄呂擊援第382章 破城第230章 賈詡來歸第395章 宋立第131章 斬波才第206章 誰爲第一第395章 宋立第330章 信第115章 黨錮解 袁紹出第350章 作繭自縛第129章 激戰第351章 霍光還是王莽?第5章 傷愈第261章 爭分奪秒第206章 誰爲第一第391章 亂止第223章 弒主第27章 蔡家有女 病如西子第230章 賈詡來歸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111章 父親高升第120章 心之所善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215章 董卓 輪迴 命運二百三十五章 跋扈第318章 家事第264章 開戰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256章 薤露行第381章 名將之死第416章 立足第188章 狼來了!第21章 騎射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118章 親衛曲第83章 破賊第116章 豪傑來歸第237章 牛輔敗 徐晃降第129章 激戰第316章 到家第223章 弒主第17章 蝗災第335章 周瑜獻策二百三十五章 跋扈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61章 交代第421章 震恐第175章 想要哪種死法?第350章 作繭自縛第15章 雙雄之二第260章 困獸猶鬥第89章 入宮爲郎第65章 公孫瓚第166章 北上第280章 長安籌劃第140章 廣宗會戰(二)第302章 戲志才第393章 外援第117章 成軍第422章 文王操第154章 二虎相爭第39章 襄陽蔡家第212章 定匈奴第230章 聚集長安第89章 入宮爲郎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301章 潁川諸俊傑第107章 落雕長史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148章 羽林
第358章 戰略第14章 皇甫墓前第91章 到任第352章 虎父無犬子第336章 大勝第10章 惡月惡日第325章 刺殺第82章 遇賊第298章 獲高順第342章 斬將潰敵第120章 心之所善第138章 涼州諸將第310章 震動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216章 天子駕崩第178章 禁忌第38章 吳起之才第436章 叛亂第253章 神童第158章 邊章第335章 周瑜獻策第132章 戰後獻策第427章 死戰第299章 河南名士第435章 挑撥離間第322章 徒邊、豐年第143章 廣宗會戰(五)第96章 剿寇第44章 袁氏雙雄第287章 北邙第285章 棄呂擊援第382章 破城第230章 賈詡來歸第395章 宋立第131章 斬波才第206章 誰爲第一第395章 宋立第330章 信第115章 黨錮解 袁紹出第350章 作繭自縛第129章 激戰第351章 霍光還是王莽?第5章 傷愈第261章 爭分奪秒第206章 誰爲第一第391章 亂止第223章 弒主第27章 蔡家有女 病如西子第230章 賈詡來歸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111章 父親高升第120章 心之所善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215章 董卓 輪迴 命運二百三十五章 跋扈第318章 家事第264章 開戰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256章 薤露行第381章 名將之死第416章 立足第188章 狼來了!第21章 騎射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118章 親衛曲第83章 破賊第116章 豪傑來歸第237章 牛輔敗 徐晃降第129章 激戰第316章 到家第223章 弒主第17章 蝗災第335章 周瑜獻策二百三十五章 跋扈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61章 交代第421章 震恐第175章 想要哪種死法?第350章 作繭自縛第15章 雙雄之二第260章 困獸猶鬥第89章 入宮爲郎第65章 公孫瓚第166章 北上第280章 長安籌劃第140章 廣宗會戰(二)第302章 戲志才第393章 外援第117章 成軍第422章 文王操第154章 二虎相爭第39章 襄陽蔡家第212章 定匈奴第230章 聚集長安第89章 入宮爲郎第242章 欲挽狂瀾第301章 潁川諸俊傑第107章 落雕長史第121章 許縣之戰(上)第148章 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