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旭日東昇—(四)

八年奮鬥,劉邦終於如願以償登上了人生的巔峰,此刻的他雖然很是愜意,但還無意狂歡。項羽在這相似的崗位上僅待了四年,劉邦可不願意步他後塵,因此,就在將領們痛快的觥籌交錯之中,劉邦陷入了沉思。天道自在人心。劉邦沒有學過這句話,但他卻無師自通地領悟到了此話的精髓,因此他準備圍繞這句做些文章,因此他準備做三項工作。

第一項工作是分封天下。

革命成功了,就要來個利益分享,雖然八個異姓王名單早已確定,但絕大部分將領還沒撈到什麼名分,如果再拖下去,局面可不怎麼好收拾。分封這種事,看似一件好事,但如果處置不當將會埋下很多隱患,猶如項羽四年前曾幹過的那一次;但不分封還不行,如果不分封鬧出來的事情將會更大。因此劉邦準備着手幹這件事了。

可就在分封前,難題還是出來了——諸將爭功不休。這些人都是一直陪在劉邦身邊的老將,大部分都是些粗人,個個都很牛氣,誰也不服誰。爭吵聲音此起彼伏,個個爭的面紅耳赤,大有拔劍相向的意思。

在這一片吵鬧聲中,劉邦準備把這件工作分爲幾步走,第一步先分封二十幾個主要骨幹,穩住局勢。

第一批名單出爐了,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等二十幾個人榮幸登上了頭榜。這些人上榜似乎是不存在什麼爭議的事情,哪個人拉出來都是可圈可點,功績顯著。然而爭議還是尾隨而來。

最大的爭議是針對蕭何,因爲蕭何所得食邑最多。食邑多少不僅代表自己的封地大小,更是身份高低、收入多少的標誌。在看到這個分封結果後,有人提出了疑義:“蕭何沒有軍功,竟然食邑最多,這太沒天理了”。諸將的爭吵聲音愈來愈響。

質疑的聲音傳到劉邦的耳朵裡後,他只是微微一笑。這種質疑他早已料到,這對劉邦來說不存在多大難題,因爲他早就想好了一個絕妙的比喻要送給他們。

“知道獵狗嗎?”

“知道。”

“打獵,追殺野獸的是狗,而髮指示的是人。你們是功狗,蕭何是功人。”

這就是劉邦的說話風格,讓人一目瞭然、直觀醒目,雖然比較難聽但大家經過這麼多年的薰陶早已習以爲常。諸將聽完,個個閉上了嘴巴,說的越多,代表自己越符合“功狗”這個稱號,閒着就閒着,沒必要去爭這個榮譽。

大家當着他的面不再說話了,但不代表就沒有了疑義,縱然蕭何的封號再公正,可我們還沒什麼稱號,因此這些人依然爭吵不休,也會聚衆私談。小團體一旦形成將有不可估量的實力,劉邦是不願意這種現象存在的。

一天,劉邦見此場景,納悶地指着聚衆談天的人問身邊的張良:“其在言何?”

“聚衆造反。”

“天下剛定,爲何造反?”

“陛下所封皆親愛者,所誅皆仇怨者。諸將畏陛下不能盡封,又恐見疑而被誅,故聚衆造反。”

張良是個實實在在的牛人,他用智慧爲劉邦解開過無數次迷局,下邊他要講的內容,也是劉邦本次出彩表演的開始。有他在身邊,劉邦能當上皇帝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當不上皇帝反而出奇了。

“這該如何?”

“陛下最憎恨者誰,且羣臣共知?”

“雍齒!”

“那先封雍齒,則羣臣自安。”

幸運的雍齒終於熬出頭了。雍齒這個人我們還是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的,因爲他和劉邦之間有太多的恩怨。

雍齒是沛縣豪族,和王陵交好。劉邦在老家當混混那段時間,雍齒和王陵一樣看不起劉邦。然而王陵是心裡看不起,面子上還是比較客氣的,可雍齒卻是個眼裡不揉沙子的角色,時不時還有羞辱劉邦的舉動,當時的劉邦對這他惱恨異常。但惱恨歸惱恨,當時的劉邦也奈何不了他,因爲雍齒既有錢又能混,劉邦碰到這快頑石也毫無辦法。

然而報復的機會還是來了。由於雍齒沒事找事的性格讓他惹上了官司,最終成功地把自己送去了沛縣的牢房。吃免費牢飯到也沒什麼大不了,但秦王胡亥沒準備免費管飯,因爲胡亥想修驪山陵墓,全國各地招聘建築工人,沛縣政府很配合地去牢房裡湊人數,雍齒幸運中獎,而這次旅行的導遊正是劉邦。

接着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曉。劉邦本準備把雍齒順順利利送去修墓,可不幸的是半路一直有人逃跑,最終無奈的劉邦宣佈落草。而有趣的是雍齒卻沒跑,一直跟着劉邦轉悠,劉邦落草,他竟然也跟着,不合調的兩個人竟然走到了一起。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然而這兩個人雖然聚到了一起卻仍不合調。陪着劉邦當土匪的日子裡,面對共同的困難,雖然事事配合,但也不怎麼親近。

此段時間,劉邦對雍齒卻有了全新認識,他覺得這個人很有魄力,敢說敢幹,並且願意陪着自己落草,算是一條好漢,因此對他刮目相看。兩個人就這樣一直在一起待了幾年。

劉邦起義並奪得豐邑後,對雍齒大爲重用,留雍齒鎮守豐邑,自己帶人出去悠轉。劉邦一走,雍齒則頭也不回地歸降了魏國的周巿。待得劉邦返回,雍齒用弓箭招待了他一頓。那一次,把劉邦氣的半死。最終劉邦在城外猛啃了幾天城牆後,終於成功地把雍齒趕出了豐邑。

落荒而逃的雍齒開始了幾年的奔波。雍齒馬不停蹄地向魏國跑去,人還在半路就聽說章邯殺了周巿並逼死了魏咎。這讓雍齒有些無奈,因此調轉方向投奔了趙國的武臣,然而武臣也沒蹦躂幾天就被手下砍翻。毫無辦法的雍齒只好投奔了張耳。隨後王離跑過來把張耳圍在鉅鹿,雍齒很不幸地待在鉅鹿被餓的半死。再後來項羽大破秦兵,重獲自由的雍齒投靠了項羽。本以爲找到了棵大樹,沒想到劉邦在沒多長時間後攻破了彭城,而此時的雍齒又很不幸地待在這裡。轉了一大圈,最終還是回到了劉邦的手下,他真的很不容易。

在彭城,倒黴的雍齒開始迎來他幸運的日子,因爲和他同時見到劉邦的還有王陵。這一次他沾了王陵的光,如果沒有王陵適時地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雍齒也只能站帳篷外扛槍。

在王陵的手下,雍齒展示了自己的實力。由於王陵老孃被煮,所以砍殺能力極強,碰見楚軍就兩眼發紅,拼着命往上衝,而雍齒一直陪在他的身邊,並且成績顯著。他的成績讓劉邦沒好意思向他下手,最終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雍齒也知道劉邦對自己不是太感冒,他的拼命立功只是爲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可沒想到好日子還是來了。人要走運,餡餅不光會砸頭,甚至還會直接砸進嘴裡。

張良的建議得到了劉邦的認可,並在幾天後隆重地封雍齒爲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戶,封地在今四川省什邡縣。同時下詔丞相蕭何、御史大夫周昌儘快對餘下將領定功行封。

“雍齒尚且封侯,我等無慮矣。”

一切皆如張良所料,經此一舉,諸將皆安。一場分封隱患消於無形,更爲重要的是,通過此舉,穩定了軍心。

值得一提的是,雍齒不但封侯,還混了個自然死亡,直到公元前192年漢惠帝時期才病死什邡。並且他這個什邡侯又往下傳承三代,直到他的曾孫雍桓時,因犯了他曾爺爺相似的毛病,才被劉邦的曾孫削侯,時隔八十九年。

第二項工作是安撫曾經的對手。

諸將不再爭吵了,就在這一片和睦的氛圍中,劉邦準備解決曾經的對手。其中有一部分早已繳械,但還有那麼幾個不長眼的傢伙沒有過來拜碼頭。對於這些人是絞殺還是招撫,劉邦陷入了又一輪沉思。這些人是少數派,但政治鬥爭中的力量對比往往會在不經意中發生令人驚異的變化,強能轉弱、弱能變強,一個不當的舉措將會影響時局走向。幸運的是,劉邦是耍政治的高手,在這道選擇題上,他填上了正確的答案。

劉邦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田橫。

田橫是我們的老熟人,在齊地兄弟三人更王(田儋、田榮、田橫),聲望極高、影響極大,如果他來歸降,將順利收走齊地民心,甚至會攬來項氏遺民的真正臣服。想明白這一點後,劉邦開始動手了。

而此時的田橫卻很失意,也很無奈。這個人算得上是個實實在在的猛男,但英雄末路,滿心倉惶。

這個人曾經在城陽和項羽打的熱火朝天,後來被韓信打的四處亂竄跑到彭越手下。等到彭越被封爲樑王后,田橫非常害怕,他的第一反應是這裡住不下去了,咱又該走路了。曾經的彭越還算是個獨立的小諸侯,現在卻和劉邦穿上了同一條褲子。

彭越成了劉邦的小弟,而自己卻是劉邦的仇人,至少在烹殺酈食其之後,田橫是一直這麼認爲的。現在的田橫很無奈,和劉邦叫板吧,自己沒那個實力;投降吧,自己卻是劉邦的仇人。想到此,無奈的田橫只好帶着自己的五百多名嫡系倉惶出逃,最終跑到海中小島(今山東即墨的田橫島),不再露頭。

然而劉邦卻不願意讓他這樣四處亂跑,並準備叫他出來發揮一下餘熱。因此劉邦的使者千里迢迢地跑來,長篇大論地說了半天,主要意思是召他入朝。這是劉邦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

然而田橫卻不這樣想,他滿腦子是烹殺酈食其的場景。衝動是魔鬼,當初的衝動,讓自己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地。這位曾經勇武的男人褪去了曾有的英氣,長嘆一聲,“臣烹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爲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爲庶人,守海島中。”這是他最後的奢望,他已不願意再去爭奪什麼,只希望能有一方存身之地,讓他以及身邊這五百多名跟隨者混一個自然死亡。

使者返回洛陽後,劉邦才明白其中的關節。酈商是自己的愛將,而田橫也很有利用價值,在私仇和大義之間,他更傾向於後者。劉邦在給酈商開展了一番思想政治工作後,並明確下詔:誰動田橫就誅其全族。就在使者準備再次動身之時,劉邦叫住了他,“去告訴他,若來,大可封王,小可爲侯;若不來,全部誅滅。”

田橫絕望了,喪失了所有談判的資本,剩下的只有乖乖聽話,縱不爲自己着想,也得爲身邊的人做些考慮。田橫動身了,他帶了兩個門客隨着使者向洛陽進發。

距洛陽三十里地時,田橫停了下來,並提出了一個請求,“人臣見天子當沐浴。”使者答應了。

夜間,田橫看着身邊的兩個門客,儘量剋制着自己的痛苦,絕望地說道:“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爲天子,橫乃階下囚,恥固已甚。吾烹人兄,今與其弟並肩侍主,縱彼畏天子詔而不敢動我,我獨不愧於心乎?”

田橫有些哽咽,兩門客更是淚流滂沱。

田橫深深的嘆了一口氣,“陛下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汝等持吾頭,行三十里,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田橫說完自盡而死。

兩個門客手捧着田橫頭顱,跟隨使者揮淚飛馳入朝,奏知劉邦。看着田橫的頭顱,劉邦深深嘆了口氣,“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哉!”隨後劉邦封二門客爲都尉,並以王者之禮埋葬了田橫。

然而下邊的發生的事情卻出乎劉邦所料,在埋葬完田橫之後,二門客在田橫墓旁挖洞而進,自刎而死。劉邦聽說此事之後,大爲震驚,認爲田橫的門客都是賢才。因此派使者前去招降孤島上剩餘門客,下邊發生的事情就更出乎劉邦所料。那五百門客聽聞田橫已死,絕望痛哭,紛紛自殺。

田橫的死,讓劉邦觸動很大,他真沒想到這個人有如此魔力,讓那麼多人心甘情願誓死跟隨。這個人的死,他深爲惋惜。而事實上,如果田橫活着,無疑將是他最強大的敵人,但世事沒有那麼多如果,這個舞臺註定屬於劉邦。

就在劉邦爲田橫的死深感惋惜之時,另外一個讓他非常惱恨的人現身了。這個人就是季布。我們在前邊多次提到這個人,但一直沒有進行介紹,在此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補充。

季布是地地道道的楚國人,爲人義氣,愛打抱不平,在當地很有名氣。項梁起義後,季布就投奔過來,成爲親信,對項羽忠心耿耿,並且作戰勇猛。在劉邦彭城大敗時,季布多方阻擊,讓劉邦痛苦不堪。垓下之戰時,爲給項羽創造良好的突圍機會,季布和鍾離昧率軍先期出城,吸引漢軍主力。待得項羽成功突圍後,季布和鍾離昧也趁着夜色各自逃亡。劉邦稱帝后,第一時間就在全國各地下發通緝令,把季布的畫像四處張貼,還名文規定:窩藏者,夷其三組。

季布迫於無奈,四處逃竄,最終藏到濮陽一姓周的朋友家裡。濮陽離洛陽並不多遠,可季布就在劉邦的眼皮底下待了好長一段時間。隨着劉邦追查日緊,周朋友有些頂不住了,忙找來季布商量:“漢購將軍急,將至吾家。吾有一計,願將軍採納,若不能,我只好先行自盡。”

在聽完周朋友的計策後,季布陷入了漫長的沉思,最終他還是答應了,因爲他不願意拖累這個唯一的朋友。得到季布的允諾。周朋友當起了人販子,把季布的頭髮剃掉,用鐵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運貨的大車裡,將他和周家的幾十個奴僕一同出賣給魯地(今山東曲阜)的朱家。(注:“朱家”是人名,非家族名)

這個朱家是秦漢之際的遊俠,以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而聞名關東。當時魯人皆以儒教,因爲孔子就出生在這裡。然而朱家卻以俠士聞名,連劉邦對他也如雷貫耳。說到此,大家可能認爲這個朱家是個鉅富,有財有勢。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由於這位仁兄養活逃犯太多,並且出手闊綽,以致家無餘財,他的代步工具很有特色——軥牛,也就是小牛拉的車。就這麼一個人,能量卻大的驚人,因爲當時很多豪傑之士都是他的朋友,其中有個名字叫夏侯嬰。

朱家是個聰明人,當看到季布的第一眼起,他就知道這個人的身份,因爲全國各地貼着這個人的畫像,並且畫的生動傳神。但朱家依然買下了他,安排在地裡幹活,並告誡自己的兒子:“田間耕作之事,皆聽此傭人吩咐”。

安排停當後,朱家馬不停蹄地跑到了洛陽,他要見一個老朋友——夏侯嬰。最終夏侯嬰爲季布求下了這個天大的人情。幾天後,季布順利跪在了劉邦的面前。劉邦封其爲郎中。

還有一個相關人物很值得一提,這個人就是季布的舅舅丁固,彭城大戰後放劉邦一馬讓他跑路的那個人。等到劉邦招降了季布,丁固也忙着前來領賞。本以爲劉邦會非常感激自己,可不曾想站到劉邦面前後,卻得到了這麼一句話——“丁公對項王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丁固還以爲自己耳朵出了問題,本準備上前詢問兩句,卻又聽到了一個字:“斬!”弄明白劉邦的話後,丁固腸都快悔斷了,真沒想到自己當初的人情會落這麼一個下場。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劉邦注重宣揚正能量,要是項羽沒死他丁固可能有用,可項羽死了,他不忠的丁固就成一個廢品,殺他比留他更有用。這一點丁固至死都沒有鬧明白,因爲他直到行刑前還在唉聲嘆氣。不過他的死我個人覺得很過癮,這種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留着遲早是個禍胎。

季布歸降、丁固被斬,看似一件很平常的事,可連劉邦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既得到了一員猛將,也收攏住了人心,像季布這樣的仇人都能容下還有什麼人不能活命?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劉邦專程招用田橫,卻效果不佳;無意得到了季布,卻使敵將歸心,劉邦這次賺大發了。

第三項工作是收攬民心。

心又多寬,世界就有多大,這句話用在劉邦身上無比恰當。劉邦的眼光放的更遠,在蕭何的建議下,吸取秦朝高壓政策的教訓,他決定採取另外一種措施來支撐他的帝國。

他的這個政策很有名,後世稱爲——休養生息。“休養生息”本身並不是一個政策,應該算是多項政策實施後所達到的效果。劉邦的政策簡單點來說有這麼五條:解甲歸田,釋放奴婢,十五稅一,減免徭役,重農抑商。

“解甲歸田”是針對自己的兵士來說,打了幾年仗,把全國能用得上的人全部派上了戰場,土地荒蕪、賦稅銳減。現在仗打完了,沒必要、也沒這精力養這麼龐大的軍隊白吃白喝,更何況軍隊本身也是一個不安定因素。讓兵士歸田,既減輕軍資,又能增加國家財政,更能降低危險係數,一舉三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爲。劉邦對這類事情乾的是很有心得的。

“釋放奴婢”是對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秦朝暴政,很多老實人很不幸地淪落成別人的私有財產。既然是私有財產,就的聽主人的話,聽主人的話會造成兩種結果:其一是其勞動成果全部成爲某一個人所有;其二是聽某個人的話,就會讓這個人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實力,就會滋生不安定因素。無論其一還是其二,劉邦都是不願意看到的。更重要的是,釋放了奴婢,會讓自己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反正我以及我的手下都是勞動人民出身,我都還沒有享受地主老財的日子,別人就更不要想了,因此這個政策推行了。這個政策所創造的效果是自由農民或佃戶多了,地方豪強的實力小了,社會也更趨穩定了。

“十五稅一”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政策,這個政策應該是所有政策中最爲核心的部分。事實上這個政策並不是我們字面上理解的“十五分之一”,其具體內容應該是地主向佃農收取土地產量的十分之五即產量一半的地租後,地主再向國家交納土地產量的十分之一的稅賦。也就是土地產量爲十份,地主與佃農五五開後,地主再向國家交一份的稅。即地租率爲百分之五十,稅率爲十分之一。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十五稅一”。佃農是不向國家交稅和交租的。縱然佃戶只有百分之五十的產量收入,與秦朝相比已經算是高收入了,可見農民還是好打發。事實證明,這個稅率是協調地主、佃戶和國家稅收的合理調控比值,既使地主階層能接受,也使勞苦大衆能承受,還讓國家稅收有保障。由此可見,蕭何能給劉邦出這麼個主意,真是搞會計的一把好手。

“減免徭役”比較好理解,古代徭役包括力役、雜役、軍役等,嬴政和胡亥對這個徵收徭役樂此不疲,蓋房的蓋房,修墓的修墓,而到劉邦手上雖然也幹了一些類似的工作,但總的來說還是少的。劉邦就因爲這件事才實現個人角色的成功轉型,因此他不希望自己重栽在這個上面,因此總觀其一生對這一條還是比較遵守的。

“重農抑商”就更好理解,當時經過長年打仗,基本生活物資很少,多個人種地就多份生活保障。不過這個政策對後世影響很深,也對“商人”的社會地位影響很深,這些人很不幸地被列爲下三濫人羣之中,以至於後世很多人寧願餓死或者打家劫舍也不願意操這份行當。

封雍齒穩定大漢軍心,收季布消除對手敵意,“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攬來天下人心,三項工作的做完,引來天下歸心。此時劉邦的聲望在如日中天,曾經是“關中唯恐不王”,現在是“天下唯恐不帝”。

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五節戲弄佞幸(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章 起點——(三)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三節天才隕落(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
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五節戲弄佞幸(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章 起點——(三)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三節天才隕落(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