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各奔東西

“王上,乃爲賊臣董卓所黜。今賊臣授首,夷滅三族。世人皆以爲,王太師必行撥亂反正。豈料事與願違。”劉誕娓娓道來:“天下十三州,隴右、河北,唯命薊王。關東、江左,多歸壽春。唯剩巴蜀,願俸王上爲主。”

史侯言道:“御史當知,王允已裹挾二弟,遷都兗州。關東、江左,恐非叔父獨佔。”

劉誕答曰:“王上明見。曹兗州此舉,乃與關東羣雄決裂。背倚大河,更加四方將軍相助。關東爲何人所有,尚未可知也。”

“五斗米師張魯,乃薊王假子。今竊據漢中,立五斗米道。朕若與之相爭,恐爲薊王所忌。”史侯言道。

“張魯母,盧夫人,位列天光女仙。爲薊宮美人。多年前,亦爲薊王誕下麟子。薊王太后有言,凡王子公主,皆爲封君。盧夫人所生子,亦無例外。既有親子,何意假子乎?”劉誕言道:“更何況,薊王儒學立國,兼顧百家。先前有令,凡奉邪教,夷三族。足見深惡痛絕。聞五斗米道,亦與太平道,頗多幹系。王上若能除之,料想,薊王亦甚欣慰。”

“哦?”史侯遂言道:“莫非,因慮及父子之情,故不忍相害。”

劉誕答曰:“王上只需善待張魯,不害其性命。則無患矣。”

史侯渙然冰釋:“御史,言之有理。”

漢中地利,遠非弘農可比。得益州刺史劉焉相助,如高祖故事,養精蓄銳,未嘗不可染指中原。

事不宜遲。張濟等人,遂密謀兵入漢中事宜。

不出三日。天子出奔,人盡皆知。關東聯軍將粟市糧草輜重席捲一空,拔營而走。據旋門並虎牢二關,靜觀其變。

三日後,孫堅率本部,濯龍登船。繞行東郭,避函園水砦,經鴻池順下洛水。洛陽十二城門俱毀,自可暢通無阻。

稍後,前衛將軍張濟,亦經濯龍水路出城。南下伊水,經南陽入漢中。

洛陽,遂被叔侄三人所棄。更加城門盡毀,宮室坍廢。北軍盡走,南軍皆廢。禁中內外,只剩黃門宮女。

傾頹至此,二百年未有。

萬幸還有函園,足可棲身。如前所說,京師屢遭兵亂,四郭百姓,多空置祖宅,遷入函園別館。十里函園,懸樓九阪。人滿爲患。

民情如火。不得已,函陵令魯肅,六百里奏請薊王,求開九堡納之。薊王從諫如流。自東向西:營堡、糧堡、器堡、錢堡、中堡、官堡、學堡、民堡、客堡,開官、學、民、客四堡,分門別類,安置無可依歸者。

百官雖與董侯,東遷入兗。然家小多半滯留函園。皆知薊國大漢一藩,薊王天下明主。自不會加害。且比起亂世梟雄曹兗州,薊王行事,有禮有節。足可信賴。裸官兗州,亦是權宜之計。

或有人言。洛陽兵亂,接二連三。四郭百姓,慘遭血洗。爲何仍強留京師,不外出闢禍。原因其實很簡單。所謂傍樹而生。終歸“大樹底下好乘涼”。漢室宗親,達官顯貴,名士豪商,齊聚天子腳下,聚攏鼎盛繁華。民生遠非別處可比。又謂“朝中無人莫做官,京中有人好辦事”。亦見權利之重。故公子王孫,雖各有封邑,卻寧願代代居於京師。便是此因。

歷朝歷代,莫不如是。

誠然。亦有忠良,與國同休。

二百年帝都,無人問津。

書報國中。恰逢月中大朝。薊王問計羣臣。

右相持芴而跽:“稟主公。臣,竊以爲,京師斷不可廢。城門雖毀,然垣牆猶在;南宮完好,北宮殘存過半。年初,天子已命掖庭令畢嵐,重建西園。只需假以時日,當可得還舊貌。”

“右相之意,乃由我主,重造京師。”門下祭酒司馬徽,持芴問道。

“正是。”

“今,天子遷都兗州。弘農王併合肥侯,各奔西東。天下十三州,割據之勢成矣。”門下祭酒司馬徽奏曰:“我輩何去何從,主公當早做決斷。”

“另立可乎。”藪東守樂隱,奪人先聲。樂隱乃國之宿臣。久隨薊王。與遼海守郭芝等,身着初代朝服,爲人所敬。

“長子尚未封王。”薊王直抒胸臆。

言下之意,長幼有序。嫡長子尚未受封,麟子阿斗稱帝,不合禮法。其言中深意,羣臣如何能不領會。不清不白,立阿斗爲帝。而不先詔告天下,告廟列祖,收入家門。名不正而言不順,言不順則位不穩。必後患無窮。

領會王(上)意。衆國老,渙然冰釋。

“天下五帝,皆出東父”。讖語出自雲臺觀邸。流傳甚廣,北國盡知。聞秦後魯琪拉,珠胎暗結。已有三月身孕。白帝之子,當出矣。

“如此,可先重築京師,再奉天子西還。”上庠令鄭玄持芴奏對。

“可。”薊王言道:“命函陵令,並洛陽令,一干人等,重築京師。再命函園上軍校尉,收攏八關散兵餘勇,編纂成軍,守備京洛。”

“喏。”

兗州,甄城。

朝廷東遷,百廢待興。甄城雖堅,卻不足容納。大肆擴建,乃是必然。此筆巨資,無需曹操負擔。王允已命不其侯伏完,取自中署。

曹操迎駕有功。加衛將軍,封縣侯。意氣風發,欲大展身手。

“天子移駕,百官隨行。今爲公卿,該當如何?”幕府初開,曹操問計羣僚。

“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別駕陳宮,一語中的。

“資之以牧天下,此霸王之業也。”程立笑道。

見荀彧無言,曹操笑問:“主簿有何高見?”

“今(兗)州初定,決裂關東。境內‘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宜當屯田休兵,蓄養民生。先治內亂,後討不臣。”荀彧早有所慮。

荀彧,所思所想,常爲人先。從不居功自傲,舉重若輕。

“主簿所言極是。”曹操歎服:“真乃‘吾之子房也’。”

荀彧再進良言:“泰山賊亂討平,當早退兵。不可久居徐州。”

曹操言聽計從:“可。”

136 和親之禮1 伏虣藏虎162 統一貨幣1.26 有勇無謀1.46 辟邪三寶121 怒海潮升132 馬兒吃飽51 藏龍臥虎1.39 名臣歸京163 百夷來朝135 抱火寢薪151 王者之心147 不負韶華1.49 將計就計1.53 樓桑少君13 紅顏薄命157 類同相召221 非人臣也1.40 羣盜蜂起1.63 焉能見疑199 有容乃大139 龜茲諸情131 深閨待嫁1.255 突施冷箭13 心有猛虎142 斷不可棄198 絕席而坐197 崢嶸已露154 東孝西直1.97 玉色琉璃181 三日分曉1.45 權利覺醒15 正視己心173 畝鍾之田191 何必談錢1.70 王道如砥168 英雄當出1.243 斬將搴旗132 馬兒吃飽18 滅國之危137 萬邦來賀1.26 循跡追兇1.88 腰纏萬貫1.80 十萬樓臺1.56 雨夜血染185 定國奇謀128 廢史立牧161 漢祚復興125 息事寧人149 內外雙軌169 先登陷陳1.2 平羌之策1.78 河北豪傑1.9 策封爲王1.78 陸城亭侯129 棋逢對手137 共飲此杯19 人不渡己15 五毒之冠147 雙食君俸111 無名之輩152 善刀而藏125 校場演武1.233 寄豭之豬173 有生之年1.43 白馬楊氏177 人神不擾218 贈刀之義1.45 生死大敵114 一州之地106 羌胡合流1.73 爲女聘師127 朝堂半壁1.3 貢金補全144 無雙后妃185 諸王稱臣132 一脈相承21 博士披香1.96 酒精花露158 含笑九泉1.67 窺其門徑11 洛陽安家1.90 蒼天已死151 便宜行事177 人神不擾112 不辱君命1.84 護氐校尉195 無雙連環154 鹿死誰手1.250 與君年少112 泊樓車位31 直搗敵巢1.8 拍案驚奇152 甘後雙身131 衣錦榮歸13 大賢良師1.23 孤軍誘敵1.94 陽球誅暴103 寡情薄義176 王田壽鯉
136 和親之禮1 伏虣藏虎162 統一貨幣1.26 有勇無謀1.46 辟邪三寶121 怒海潮升132 馬兒吃飽51 藏龍臥虎1.39 名臣歸京163 百夷來朝135 抱火寢薪151 王者之心147 不負韶華1.49 將計就計1.53 樓桑少君13 紅顏薄命157 類同相召221 非人臣也1.40 羣盜蜂起1.63 焉能見疑199 有容乃大139 龜茲諸情131 深閨待嫁1.255 突施冷箭13 心有猛虎142 斷不可棄198 絕席而坐197 崢嶸已露154 東孝西直1.97 玉色琉璃181 三日分曉1.45 權利覺醒15 正視己心173 畝鍾之田191 何必談錢1.70 王道如砥168 英雄當出1.243 斬將搴旗132 馬兒吃飽18 滅國之危137 萬邦來賀1.26 循跡追兇1.88 腰纏萬貫1.80 十萬樓臺1.56 雨夜血染185 定國奇謀128 廢史立牧161 漢祚復興125 息事寧人149 內外雙軌169 先登陷陳1.2 平羌之策1.78 河北豪傑1.9 策封爲王1.78 陸城亭侯129 棋逢對手137 共飲此杯19 人不渡己15 五毒之冠147 雙食君俸111 無名之輩152 善刀而藏125 校場演武1.233 寄豭之豬173 有生之年1.43 白馬楊氏177 人神不擾218 贈刀之義1.45 生死大敵114 一州之地106 羌胡合流1.73 爲女聘師127 朝堂半壁1.3 貢金補全144 無雙后妃185 諸王稱臣132 一脈相承21 博士披香1.96 酒精花露158 含笑九泉1.67 窺其門徑11 洛陽安家1.90 蒼天已死151 便宜行事177 人神不擾112 不辱君命1.84 護氐校尉195 無雙連環154 鹿死誰手1.250 與君年少112 泊樓車位31 直搗敵巢1.8 拍案驚奇152 甘後雙身131 衣錦榮歸13 大賢良師1.23 孤軍誘敵1.94 陽球誅暴103 寡情薄義176 王田壽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