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事與願違

永樂宮。

董太皇三卿,與驃騎將軍董重,悉數到場。

簾後太皇董太后,面沉似水。簾外衆人,如坐鍼氈。

只因不知何人,書朱雀闕。言:“民不聊生,長樂、永樂賣官販爵,蜺墯雞化,乃婦人干政,所致也。”

茲事體大。值班中黃門,急忙入宮通稟。三宮本欲息事寧人,奈何“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出半日,洛陽城已人盡皆知。

遙想先帝年間。亦有人書朱雀闕。引宦官大肆海捕,牽連者數以千計。

舊事記憶猶新,今朝又出此事。鞠城兵亂,慘痛未消。洛陽民衆,焉能無懼。

闕書,矛頭直指,太皇董太后及何太后。三宮鼎立,共輔少帝。平衡朝野,勢均力敵。本是治國良策,續命良藥。豈料將將開年,便有人迫不及待。朝政日非,國祚不繼。漢庭淪落至此,雖是天災,更是人禍。

朱雀門,爲北宮之南門。門側高樓,稱朱雀闕。因歷代帝王出入,多經朱雀門,故此門最爲尊貴。建造亦格外巍峨壯觀。“偃師去宮三十五里,望朱雀闕,其上郁樸與天連。”

書於此闕。除去醒目,亦想令少帝出入時可見。

“奸佞之輩,何其多也。”董太皇切齒生恨。

“太皇息怒。”董重勸道:“若有損聖體,徒令小人得意。”

“驃騎將軍,所言極是。”永樂少府曹嵩亦勸:“太皇且息雷霆之怒。”

“爲今之計,該當如何。”深吸一口氣,強壓心頭之恨,董太皇問道。

“三宮鼎立,不可示弱。亦不可,持強凌弱。公事公辦。當交有司,徹查背後主謀。”曹嵩答曰。

“少府,所言極是。”董重亦道:“何太后,亦牽連其中。且看西宮(長樂宮)如何應對。”

“卑不謀尊,疏不間親。”董太后,恨意難平:“先時闕上所書王甫、曹節,一介家奴耳。如今竟膽大包天,以下犯上。直書二宮帝后。諸君以爲,背後主謀,是何人也。”

“這……”董重欲言又止。其中深意,今時今日之董驃騎,又豈能不知。

“卑不謀尊”,便是後世所謂“對等原則”。如此說來,先前書朱雀闕者,必是宦官或朝臣。今日書朱雀闕者,多半是漢室宗親。三宮鼎立,二宮並書闕上,唯長信宮,獨善其身。董太皇言下之意,殿內衆人又如何能不,心知肚明。

曹嵩答曰:“太皇,切莫起疑。此事頗多蹊蹺。老臣竊以爲,若真乃長信宮所爲,豈非太過明顯。”

“朕,亦如此想。”董太后心領神會,這便悄然收攏怒氣。

“二桃殺三士。”永樂衛尉董承,忽言道。

“此話怎講。”董重忙問。

“三宮鼎立,人盡皆知。賊人卻只書太皇與何太后,唯竇太皇未曾提及。臣竊以爲,此乃賊人有意爲之。”董承言道:“我等,萬勿中計。”

“然,亦不可不察。”董太皇這便下詔:“命司隸校尉袁紹逐捕。十日,不,五日一會。”

“喏。”

長樂宮,長秋殿。

氣氛同樣肅殺。

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長樂少府袁逢、長樂衛尉蹇碩、長樂太僕郭勝,悉數在列。

“何人所爲。”簾內何太后,低聲相問。頗多心平氣順。

大將軍何進,起身言道:“無膽鼠輩耳,太后實無須在意。”

“此事已滿城風雨。然,朕深居簡出,賣官干政,從何說起。”被奸人污衊,何太后竟不動氣。果然今非昔比。

長樂少府袁逢,起身進言:“太后所言極是。老臣竊以爲,賊人之所以牽連附會,正是其陰謀之所出。”

“願聞其詳。”何太后問道。

“老臣以爲,賊人將太后及董太皇,並書闕上,卻獨遺漏竇太皇。乃有意爲之。無非是無中生有,挑三宮爭鬥,坐收其利。”

“賊人何所求。”何太后又問。

“恕老臣,不得而知。”袁逢答曰。

何太后,又看何進:“大將軍知否。”

“臣,倒有所得。”大將軍何進遂將臨行前,長史許攸之言,娓娓道來:“所謂‘卑不謀尊’。宮中家奴,焉敢大逆罔上,誣陷其主。臣竊以爲,此書,必出漢室宗親之手。”

何太后輕輕頷首:“繼續說來。”

輕咳一聲,何進再接再厲:“漢室宗親,所懷不滿,皆在書中:‘賣官販爵’、‘婦人干政’。看似大義凜然,實則暗藏私心。乃因‘賣官販爵’、‘婦人干政’所得之利,未能分潤宗室罷了。”

“哦?”此乃何太后,未曾料到。

“黃巾亂後,羣盜蜂起。萬民飢流,道路斷絕。洛陽貴胄,食俸大減。唯舉債度日。傳聞,先帝暗授巨資與金市子錢家。貰貸宗親貴胄,得海量子錢。重利盤剝,乃至無法償還。不得已,唯將食邑,質與子錢家。奈何,金市子錢家眼高於頂。只貰封君縣主。諸多鄉亭小侯,皆未能如願。故奮筆書於闕上,以泄心中不滿。”

略作思量,何太后欣然點頭:“府中何人進言。”

大將軍不敢隱瞞:“乃我長史,南陽許攸。”

“可是同鄉。”何太后又問。

“正是臣之鄉黨。”何進對曰。

“此人當可重用。”何太后言道:“待大將軍方便,引來與朕一觀。”

“喏。”大將軍這便領命。

“若如大將軍所言,此事當如何轉圜。”

見太后看來,少府袁逢,再起奏道:“若真乃宗室不滿。只需善待,便可消除。”

何太后又看何苗:“驃騎將軍,以爲如何?”

“臣……”何苗欲言又止。

“但說無妨。”何太后言道。

“所謂‘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爲財死,鳥爲食亡’。臣,竊以爲。金市子錢家,之所以不願貰貸小侯,乃因無利可圖也。天下小侯,何其多也。食邑散落大河上下,廣佈南北東西。需海量人手代爲打理,故無從收拾獲利。”偷看何太后表情,何苗咬牙道:“太后若救天下小侯,需廣費錢財。若一二載,便也罷了。然若遙遙無期,太后縱有萬貫貲財,又如何能夠。”

何太后欣然一笑:“大將軍以爲如何。”

來時,何進便已有定計:“始與朝政,使先帝賣官求貨,自納金錢,盈滿堂室。論‘賣官販爵’,永樂董太皇,尤勝先帝。傳聞,近日又假勃海王年幼,無法就國,已暗將勃海七城,質與子錢家。爲期十載,得琉璃寶鈔十億。料想,此事宗室亦有所聞,故才奮筆書於闕上。”

“勃海王,生於光和四年。十年之後,亦不過十五少年。神鬼不知,得錢十億。永樂董太皇,好算計。”何太后一聲冷笑。

158 天下嚥喉1.2 西邸驚變101 東走西顧14 西域風雲150 萬石國老1.77 望洋興嘆1.65 象耕鳥耘1.56 風向突變1.220 迫在眉睫81 初見端倪194 無事相安1.44 杯弓蛇影144 光武遺脈1.9 麻姑獻壽1.203 無主之地199 款到發貨150 爲國秉筆164 成家立業181 呂布入陳180 同道中人146 何須十年158 常山之蛇1.40 兵車夜行91 心有滋蔓197 崢嶸已露1.42 椎心泣血185 諸王稱臣1.23 痹體之術1.65 三歲見老107 太上皇權111 外臣凌主136 矛頭所指138 戰爭紅利1.74 部貴五宗1.243 斬將搴旗115 帝王心聲136 矛頭所指1.230 面目全非1.52 二宮流血1.69 強宗驍帥145 無人接盤1.70 虎嘯山林1.36 渾天大陣186 鬼火焚街1.47 丹陽勁卒104 北上販馬1.62 猜忌暗生1.42 撐犁孤塗201 廣瞻博望117 嫁禍安國115 與虎謀皮106 萬民飢流120 六縣爲國160 兵威將膽17 廢長立賢1.89 終得圓滿158 天下嚥喉1.249 幸有一子1.3 貢金補全1.227 主客之爭215 班姑蔡女1.38 祠堂傳藝142 斷不可棄198 東歸洛陽1.295 求仁得仁135 逆流而進1.228 石來運轉140 守土有功157 麥穗兩岐169 先登陷陳第2097章 1.286 力大伏虎1.94 貴不能言1.206 饔飧不濟103 兵發西進111 雲龍風虎147 河漢無極101 善始善終11 洛陽安家1.246 假有天下10 寡義廉恥102 風雪載途1.238 君有不戰1 末路之難1.20 來去相宜1.26 太后召見15 五毒之冠191 明燈指路116 日黑水溢168 有求必應140 情理之中1.58 狐虎之威125 此事拿手150 萬石國老1.73 血巢角鬥198 絕席而坐1.87 扶危濟困1.62 赤麂皮尉1.52 借刀殺人18 滅國之危19 編戶分遷
158 天下嚥喉1.2 西邸驚變101 東走西顧14 西域風雲150 萬石國老1.77 望洋興嘆1.65 象耕鳥耘1.56 風向突變1.220 迫在眉睫81 初見端倪194 無事相安1.44 杯弓蛇影144 光武遺脈1.9 麻姑獻壽1.203 無主之地199 款到發貨150 爲國秉筆164 成家立業181 呂布入陳180 同道中人146 何須十年158 常山之蛇1.40 兵車夜行91 心有滋蔓197 崢嶸已露1.42 椎心泣血185 諸王稱臣1.23 痹體之術1.65 三歲見老107 太上皇權111 外臣凌主136 矛頭所指138 戰爭紅利1.74 部貴五宗1.243 斬將搴旗115 帝王心聲136 矛頭所指1.230 面目全非1.52 二宮流血1.69 強宗驍帥145 無人接盤1.70 虎嘯山林1.36 渾天大陣186 鬼火焚街1.47 丹陽勁卒104 北上販馬1.62 猜忌暗生1.42 撐犁孤塗201 廣瞻博望117 嫁禍安國115 與虎謀皮106 萬民飢流120 六縣爲國160 兵威將膽17 廢長立賢1.89 終得圓滿158 天下嚥喉1.249 幸有一子1.3 貢金補全1.227 主客之爭215 班姑蔡女1.38 祠堂傳藝142 斷不可棄198 東歸洛陽1.295 求仁得仁135 逆流而進1.228 石來運轉140 守土有功157 麥穗兩岐169 先登陷陳第2097章 1.286 力大伏虎1.94 貴不能言1.206 饔飧不濟103 兵發西進111 雲龍風虎147 河漢無極101 善始善終11 洛陽安家1.246 假有天下10 寡義廉恥102 風雪載途1.238 君有不戰1 末路之難1.20 來去相宜1.26 太后召見15 五毒之冠191 明燈指路116 日黑水溢168 有求必應140 情理之中1.58 狐虎之威125 此事拿手150 萬石國老1.73 血巢角鬥198 絕席而坐1.87 扶危濟困1.62 赤麂皮尉1.52 借刀殺人18 滅國之危19 編戶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