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軍議

李嘯等人一到錦州,便有軍士來迎接。李嘯讓一衆飛鷂子下去休息,他自已則跟着帶路的軍士前往祖大壽總兵府議事廳。

李嘯入得議事廳內,迅速就看到,總兵祖大壽只是坐在上座左側,正中的位置,卻是一名頭戴玉帽珠烏紗帽,身穿一件胸口繡着錦雞方形補子大紅團領衫,腰繫素玉帶的正二品文官,正神情嚴肅地赫然在坐。

李嘯猛地想到,這位面容清癯儒雅,長着三綹飄逸長髯的一品文官,定然是以右僉都御史加禮部尚書銜,兼東閣大學士身份,擔任遼東巡撫的方一藻無疑了。

李嘯讀過明史,知道這方一藻,卻是從崇禎四年底到崇禎十三年三月,一直擔任遼東巡撫。雖任職頗長,卻鮮有作爲。唯一一件在明史上留下的事蹟,便是與陳新甲等人與後金的議和,可惜最終此事卻沒有辦成,不了了之。

讓李嘯沒想到的是,未等他參拜方一藻與祖大壽,廳內一衆將領的竊竊私語,便傳入他的耳朵。

“大帥是怎麼搞的,竟讓這麼一個小小把總,也來參加這等軍議大會?”

“呵呵,咱們遼鎮出人才嘛,人家有斬首之功。”

“入他娘,什麼時候斬十八個韃虜首級也成了能耐了?咱家二百來年將門,光是我爹爹當年跟着李大帥,斬的首級沒有八百也有小一千了。”

“說不得!這是人家時運好啊,現在可不是李大帥當年的光景,什麼貓啊狗的都竄出來了。”

“這遼鎮現在還是咱們當家不是?莫要落到老子營裡,到時候看他還這般張狂。那守備王道奇也是慫貨一個,容得這廝這般猖狂倨傲,要是老子,早就做了他!”

。。。。。。

李嘯聽到這些充滿鄙視與敵意的話語,臉上卻依然極爲平靜。對這些至少在遊擊以上的遼東將領,他以一種視而不見的眼神越過他們,上前幾步,向方一藻與祖大壽跪拜行禮。

“卑職李嘯,見過巡撫大人,總兵大人!”

“哦,原來你就是那個李嘯,快快起身。”一個語調和緩,聽上去頗有些有氣無力的聲音,在李嘯耳邊響起。

“謝巡撫大人。”

李嘯起身後,方一藻上下打量了一番穿着一身白擺牙喇盔甲,正恭敬肅立的李嘯,然後點點頭,臉上露出欣賞之情。

“嗯,倒是個雄健之士,聽聞你斬獲了韃子首級十八顆,想必戰場之上,武藝了得。”

“大人,李嘯身爲大明官軍,殺敵報國,自是份內之事。巡撫大人謬讚,李嘯何以克當。”

方一藻對李嘯的謙遜的回答頗爲滿意,他微笑道:“不錯,你倒是不倨功,看坐吧。”

李嘯告謝入坐。

坐在這一張長桌最下首的他,面對一衆遼東將領們投來或嫉妒或憤恨或不屑的眼神,慨然無視,端坐椅上,如同入定。

“李嘯,你可知本帥爲何邀你來此參加軍議?”上首旁的祖大壽遠遠地傳過來一句話。

“稟大帥,在下實不知。”

“李嘯,本帥之所以喚你前來,實爲吾弟大弼之力薦。”祖大壽說到這裡,長長地嘆了口氣。

祖大壽這話一說完,旁邊的將領頓時一陣輕微騷動。

在衆人驚愕的眼光中,祖大壽接着說道:“贊宇說你武藝超卓,又胸懷機謀,卻是個難得的人才。本帥本欲推卻,贊宇卻再三告求,看來,贊宇對你頗是欣賞啊。”

“卑職粗魯愚鈍,武技粗淺,敢勞祖副將這般力薦,卻是慚愧。”李嘯聞得此言,心下不覺一驚。卻沒想到這個祖大弼,對自已印象這般好。

祖大壽笑了起來,接着說道:“當然,畢竟你在軍中職位低微,這等重要軍議,縱有贊宇之薦,本帥還真不打算讓你來。只是,就在上午,本帥收到了韃子射來的箭書,這才讓本帥下了決心,派出哨騎去喚你過來。”

“哦。”

“來人!將那韃子射來之箭書取來!”祖大壽扭頭喝道。

旁邊的軍士應諾一聲,急急而出,隨後,又雙手捧着一根裹着一塊白布的箭矢進來,恭敬地遞給祖大壽。

祖大壽請示般地望向巡撫方一藻,方一藻點點頭,示意他可以讀出來。

祖大壽隨即將這根包着白布的箭矢交給旁邊的軍士,軍士接過此箭,拉動箭桿,打開白布,開始大聲朗讀。

“大金國固山額真,伊爾根覺羅。阿山,興問罪之師,討伐明國。我大軍已滅祖大弼部,爾等明國,地廣人衆,卻只敢龜縮城池,何其怯也,竟無有能戰之將乎?”

祖大壽一舉手,那軍士會意,就此打動,不再往下讀。

軍士唸到這裡,下面已是一片喧譁。

“入他娘!這狗入的阿山,竟敢如此輕視我軍,大帥,是可忍孰不可忍!請率我等全軍將士,與韃子決一死戰!”

一名面目兇狠的副將從座位上彈起站起,對祖大壽大聲拱手說道。

祖大壽斜了他一眼,臉上卻是泛起了一層輕蔑之色,他淡淡地說道:“夏副將,我軍現在錦州之地,總共不過兵力1萬餘人,還要分守各處城堡,想要聚集兵力與其做戰,談何容易!”

“承德,韃虜戰陣精銳,野戰甚是得力,我軍若不顧城堡之安全,棄守城之長,逞野戰之短,實恐難有勝算。萬一有失,錦州卻是危矣。”一旁的巡撫方一藻,亦輕輕地搖了搖頭。

李嘯心裡猛地一凜,沒想到這個副將,便是明末臭名昭著的夏承德。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守將夏承德暗中降清,將自已兒子夏舒偷偷送給清軍當人質,取得清軍信任後,於二月十八日夜,放敵將豪格率清軍由南城登梯而入,導致重鎮松山最終被攻克。城破後,夏承德親率已部,斬殺總兵曹變蛟,生擒洪承疇及巡撫丘民仰、總兵王廷相、祖大樂等獻給清軍,受到了皇太極的隆重嘉獎。

李嘯聯想到這人後來的賣主降清之舉,現在卻在這裡這般慷慨激昂,心裡頗有些五味雜陳,這歷史,未免太弔詭了些。

那夏承德接連被祖大壽與方一藻反駁,臉上便已急紅,他大聲說道:“巡撫,大帥,我錦州兵力縱然不多,卻完全可從寧遠,山海關、薊鎮等地調拔兵力啊。據這幾日哨騎探查,韃子軍不過三四千人,我等若集得數萬大軍,完全可以與敵決一死戰,縱是不濟,打個平手卻是沒任何問題!”

祖大壽與方一藻兩人對望了一眼,一時陷入沉默。

見得巡撫與主帥沉默,下面的各名將領頓時活躍起來,紛紛發聲贊同夏承德的做法。

“老夏說得對,就是要集中兵力挫敵銳氣。象我軍這般苦苦守城,被韃子輕視不說,軍心士氣亦是大挫,這如何可得長久!”

“可不是!若真從寧遠、山海關、薊鎮等地調集兵馬,湊個2至3萬兵馬當是可行,完全可這三四千敵軍大戰一番。”

“對對,還是夏副將有膽魂有豪氣,就是該這般做!我等遼東將門,正好可以此戰中奪取功名,整天只是守城,卻是憋屈得慌。”

一衆將門恭唯附合夏承德,讓夏承德臉上頗有得色,他直直地望着祖大壽與方一藻,臉上滿是急不可待之色。

出乎夏承德預料的是,巡撫方一藻卻沒有開口說出同意之話,竟轉頭對一直一聲不吭的李嘯問道:“李嘯,那大弼既推薦你前來,想必對你頗爲了解。本憲閒話不敘,就想問你,夏副將所說,從寧遠等地調兵到錦州與韃虜決戰之事,你以爲可否?”

方一藻說完,廳房之中,頓時一片安靜。

李嘯清楚地感覺到,一衆將門那各形各色的眼神,齊齊集中在自已面孔上。

“稟大人,在下以爲,若現在從寧遠山海關等地調兵前來作戰,只是徒爲歡送金軍離去耳!”

李嘯平靜的話語,卻立刻讓下面的將領炸開了鍋。

夏承德從椅上暴跳而起,手指李嘯面孔大喝道:“李嘯,你一個小小的狗屁把總,倒是狗膽包天,竟也在這軍議中信口雌黃!我且問你,你此話是何意?你如何知道我大軍集齊時,那韃子軍便已撤走?”

“對,李嘯你是怎麼知道的,莫非,你是那金軍細作不成!”

“哼!什麼東西,聽得巡撫大人問話,便不知自已吃幾碗飯了,這般胡沁,真真譁衆取寵!。”

“住口!”

祖大壽一聲怒喝,讓正紛紛說怪話的將領們安靜了下來,只是各人的眼神皆極爲不善。

“李嘯,你且說下去,爲什麼你說我調集大軍到錦州後,這韃子便已離去?”祖大壽用一種和緩的語氣,向李嘯詢問。

李嘯站起身來,向方一藻與祖大壽各拱了拱手,沉聲說道:“稟巡撫和大帥,在下之所以得出此觀點,亦是對金軍近段時間的行動判斷後,方得出之結論。”

“說下去。”

“大帥,那阿山率金軍韃子侵襲我錦州,已有近半月之久,卻只是侵掠村莊,掠奪百姓與牲口,從未攻擊我軍各處城堡,大人以爲,金軍這是爲何?”

“哼,那不過是韃子爲誘使我軍出戰罷了,這等伎倆,一看便知。”未等祖大壽發話,夏承德從一旁冷笑插言。

“非也。在下以爲,現在天氣嚴寒,糧草軍械運送甚是不便,金軍若真有心奪我城池,定會速速開展攻城作戰,以免遷延時日。如何會至今時,依然只在錦州各處燒掠侵擾村落。況且如夏副將所言,金軍總數不過三四千人,這點人馬,縱然精銳,若爲攻取城池而來,卻還是十分不足。”

“那李嘯你的意思,是金軍只是純粹侵擾而已,卻是無心奪我錦州?”方一藻輕聲問道,臉上卻是隱隱輕鬆之色。

“在下確是這般認爲,金軍只侵擾我錦州西部與北部各處村落,卻不往南進襲,亦是恐太過深入後,有被我大明官軍包圍之憂。現在已近半月,在下估計,那韃將阿山定已將錦州西部與北部各處村莊基本掃滅蕩盡,不日定當班師。故在下敢說,若等我集齊大軍來到錦州,這金軍定然早已撤走,徒讓來援之軍白跑一趟罷了。”

李嘯說完,下面一片安靜。

他看到,很多將領臉上雖滿是不服之色,卻沒有人能反駁他的話語。就是那個夏承德,亦只是瞪着眼看着他,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李嘯,你分析得不錯,本官聽你這麼一說,確是這般道理。“祖大壽捋須而笑,旁邊的方一藻亦是微笑頷首。

祖大壽臉上帶着捉摸不透的笑容,他向旁邊的軍士又揮了揮手。

那軍士會意,又將那白布展開,繼續讀了下去。

“本將聽聞,爾明國有一將李嘯,其人頗有勇力,殺得我大金哨騎多人。本將有意,想與李嘯單挑一戰,若此人能勝我,本將當放回擄得明國百姓300人,以爲應戰之謝禮。爾等敢否,但請速回!”

軍士讀完,將白布收起,這時,下面又是一陣騷動。

李嘯心下,終於明白了祖大壽喚自已前來錦州參加軍議的原因。

李嘯心中感慨,沒想到自已竟在韃子那邊這麼有名了,一個後金固山額真,要與自已這樣一個小小的千戶把總單挑對戰,倒還是頗出乎自已的意料。

他感覺到,此時,有更多形形色色的眼神向自已盯來,只不過,卻是無人吭聲。

“李嘯,這韃將這般猖狂挑戰,你可敢應戰否?”祖大壽麪帶微笑,輕聲問道。

李嘯緩緩站起身來,面無表情,銳利的目光透過黑暗的窗戶,看向遙遠的地方。

衆人無聲地看着他,很多人臉上的表情,帶着隱隱的嘲諷與挖苦之色。

“稟大人,在下願與韃將阿山一戰!”李嘯沉吟了一陣,望向祖大壽,清晰有力地回答。

“好個李嘯,你果真沒讓本帥失望!有你這般勇將應戰,實實大振我大明官軍之士氣!”

祖大壽一臉激動神色,從椅子上彈地站起身來。

“既然李把總已應戰,那依本憲之見,我軍即刻派人回射箭書,與那阿山約戰。”方一藻臉上,亦是滿是興奮之色。

倒是底下的衆將領,聽得李嘯這番表態,又聽到了巡撫與大帥這般一齊誇讚李嘯,此刻各人全無剛纔的鄙視與不屑,人人皆是低頭不吭聲。

那夏承德亦是黑着臉,頭扭向一邊,看不到他的表情。

“巡撫大人,現在是那阿山有求於我,若只般回覆,卻有些低了我軍士氣與名頭。”李嘯突然說道。

“那李嘯你的意思?”

“請大人回告韃將阿山,說要我李嘯應戰可以,但其放歸百姓卻是太少,至少得放回600人,另外請其不得再侵擾剩餘村落,需得即刻返軍班師!”李嘯目光炯炯,話語沉穩。

“好!本帥同意,便如李把總所說。卻不知李嘯你要何時與那阿山交手?”祖大壽一臉笑容地問道。

“嗯,李嘯你可是要準備幾日?”方一藻亦是一臉關切的神情。

“稟二位大人,不需準備,待明天一早,末將便與那阿山單挑決戰!”

李嘯擲地有聲的話語,在陷入寂靜的議廳中,在與會各人的耳旁,有如春雷般來回激盪。

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計只爲賺你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五十四章 人茸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六百六十七章 暗夜之狼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十一章 酒樓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七十七章 用間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二章 伏擊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七百五十九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六百二十二章 和談爲假,謀利爲真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四章 歸途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
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計只爲賺你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五十四章 人茸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六百六十七章 暗夜之狼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十一章 酒樓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七十七章 用間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二章 伏擊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七百五十九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六百二十二章 和談爲假,謀利爲真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四章 歸途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