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章 清順合攻 三方對決

李自成這震耳一問,讓牛金星與宋獻策二人,竟忍不住渾身一抖。

這二人中,尤其是戶部尚書宋獻策,更是一臉尷尬。

畢竟,前番與李嘯的和談,是其一力主持,並不惜南北奔波,最終達成這協議。而現在,李嘯提出這般苛刻條件,意圖廢掉和平協議,這自然讓宋獻策感覺極度尷尬,幾乎難以再於座位上坐下去。

可恨啊,這一年半的時間,過得竟是這般飛快。彷彿不知道做了什麼,就一下子過去了。

而這段時間裡,唐軍遠征緬甸,吞納異邦,境內更是改土歸流,平定動亂,其國中與海外,皆是建設得欣欣向榮。

相對的,在大順國中,雖然自已採取了衆多措施,人口與經濟皆有回升,火器生產業已初步建成,但與唐軍相比,無論是經濟力量,還是火器水平,其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更是擴大了。

甚至可以說,論起國力與軍事,現在大順國與唐軍,差距已是越來越大,甚至到了近乎絕望的不可追趕的地步。

這樣一來,就算唐軍完全遵守協定,等到兩年時間滿了再與大順爲敵,其實意義亦不甚大,可能到了那時,兩國的差距,只會比現在更大,更加令人絕望。

這真一個令人相當無語的結果。

宋獻策想到這裡,忍不住又長長地嘆了口氣。

敵強我弱,彼此差距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唐軍當然洞若觀火。故他們現在決定出手,其實也是完全在自已意料之中。

那麼,現在唐軍既已打算徹底撕破臉,那自已接下來,哪怕再不情願,也只能硬着頭皮應對吧。

他輕咳一聲,小心翼翼地打破沉默:“皇上,以微臣來看,唐軍這般要求,實是無理之至,不過是爲了與我大順明正言順的翻臉罷了。可以說,李嘯現在確是再不想遵守協定,而是想與我大順強行翻臉,大動干戈了。不過,他們既已打算翻臉,那我大順又豈能無有應對之策麼?臣以爲,當可如下行之。”

“有話就說,有屁就放!他孃的,都火燒屁股了,還文縐縐做甚。”李自成滿臉怒氣,極不耐煩地大聲吼道。

宋獻策渾身一顫,又與牛金星下意識地對視了一眼,才硬着頭皮急道:“皇上,以微臣之所見,現在唐軍若要相攻,則必定會南北夾攻,對我大順全力攻打,以期一役而竟全功。若是這般,則我大順的防守之道,當是只能對其分部擊破,且要先北後南,方爲妥當。我軍要趁唐軍尚未動手,便以舉國之力,與滿清聯手,一齊迅速滅掉北邊勢力較爲薄弱的唐軍,再掉過頭來,全力應對南邊的唐軍。微臣以爲,唯有這般行事,方可還有勝算。”

“啥?你說啥?又與韃子聯手?”李自成皺起眉頭。

“正是。”宋獻策又道:“這一年半以來,我軍兵力數量與火器配備雖大有大增加,但與唐軍相比,無論是兵馬人數還是火器裝備,皆遠不如其矣。如果僅憑我軍自已之力,去對付唐軍北面的第四鎮與第十三鎮這兩鎮兵馬,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縱然能費盡心力戰勝之,亦會大受損失,得不償失。因此,我軍若能與清軍聯手,一齊來攻打北面的兩鎮唐軍,一來勝算要大得多,二來也可大大減少損失。這般舉措,對順清兩國來說,皆是極爲有益,又何樂而不爲呢?”

宋獻策此番話語說完,李自成眯起眼睛,捋須不語。

他必須承認,宋獻策這番計策頗有道理。一人之力,豈可比二人同力。如果能聯絡清軍,一齊夾攻北邊人數尚少的唐軍,那無疑會給自已大增勝算。

更何況,對於消滅唐軍一事,清順兩國皆有迫切需求,故在此事上,當可一拍兩合,齊力圍攻,必定會十分順利。

李自成尚在沉吟,一旁的牛金星插話過來:“皇上,宋尚書所言甚是有理。老臣亦認爲,現在我軍的唯一勝機,便是趁唐軍尚未下手,便立即與清軍聯合,一道往攻北面的唐軍,趁其不備,將其徹底打垮。接下來,我軍便全力南向,再圖南邊的唐軍,再將唐軍的剩餘勢力全部打垮,這般行事,卻可省心省力得多。”

李自成擡起頭來,甕聲甕氣地問了一句:“好吧。你們這兩個傢伙,說了半天倒也有理。既如此,那復需派何人出使清廷,方爲合適?”

李自成話音一落,宋獻策急急回道:“在下不才,願出使清廷,一定能儘快達成協議。”

宋獻策這番趕緊表態,自是存了爲了彌補上次主動出頭,去與李嘯達成和平協議的過失,希望以此方式,來平息李自成的不滿與憤怒。

果然,李自成見他主動出頭,表態願意出使清廷,頓是臉上表情亦大爲緩和,他輕咳一聲,便立即道:“好吧,俺也不與你多廢話,就由獻策你任主使,立即率團出使清廷,與清廷約定相攻唐軍的時間,一齊合力攻擊。”

宋獻策拱手應喏:“在下保證不辱使命,定當儘快達成與清廷之協定。”

言談既畢,宋獻策立即挑選使者,急急出發。

因爲山海關的陸路已被唐軍封死,故宋獻策一行人,只得從天津乘船從海路出發,直駛遼中營口,到達營口後,又馬不停蹄的立即北趕,總算在近十天後,到達盛京。

彷彿猜到了宋獻策此來緣由爲何一般,他一向清軍守兵表明來意,就立即受到了多爾袞的召見。

多爾袞府邸客廳中,宋獻策受到了多爾袞的單獨召見。

宋獻策步入客廳後,驚訝地發現,這位年紀不過三十多歲的攝政王多爾袞,竟是遠比同齡人要蒼老,一臉鬱悶憔悴之色。

他當然不知道,這一年半多的時間裡,多爾袞的個人生活,卻是遠不如他所想象的那般順利。

由於對唐軍的作戰,清軍接連戰敗,特別是在一年半前,三順王在遼南連遭挫折,更讓他的威信連受打擊,朝中諸臣亦多有不滿。

相比個人威望受損,這倒還是小事。更可恨的是,清朝並不有在這段時間裡,大力提升國力與軍隊。

而這一年半多的時間裡,雖然唐軍暫停了大規模進攻,但在北面那唐軍的第五鎮兵馬,以及被唐軍收買的女真人與蒙古人,不停騷擾清國,擄掠財富,殺戮人口,讓清朝始終處於一種動盪不安的狀態之中,使得居民百姓難以安生,國家經濟亦是難於發展。

相應的,清廷最爲看重的人口增長與軍械打造,亦是大受影響,其兵馬數量,更是與一年半前,相差無比,距離先前皇太極時代兵馬壯盛的景象,相差實在太多。

故而,當清廷細作探知唐軍打算與大順撕破臉,重新開戰之際,多爾袞就知道,自已最爲擔憂的事情,終於要到來了。

現在唐軍徹底吞掉南方,又將異邦的緬甸納爲國土,其治下經濟繁榮人口衆多兵馬壯盛,這般良好局面,他豈會不抓緊時間,發兵攻打大順,再趁機北伐清廷,最終一統全國,纔是咄咄怪事。

脣亡齒寒,這李自成的大順若是有失,則大清亦是極度危險,唐軍在滅掉大順後,用腳趾頭都能想到,唐軍必會發兵北上,全力攻打大清,那時候,大清孤立無援,又被唐軍團團包圍,將會只剩滅亡一條路了。

這樣的局面,簡直想想都令人恐懼。

因此,得到消息後的多爾袞,這段時間可謂食不甘味,寢不安眠,滿腹的憂思,根本無從排解。

在得到了宋獻策出使清廷的消息後,多爾袞幾乎憑直覺就猜到了他來清廷幹什麼,遂再也按捺不住心下的急切,在得到了宋獻策到達盛京後,立即就在自家府邸召見了他。

看茶完畢,宋獻策亦不客套,立即將來意向多爾袞和盤托出,然後便呈上李自成的親筆來信,遞給他看。

多爾袞聽完宋獻策的話語,又急急地看過了李自成的來信,臉上的憂懼之色,頓是愈發明顯。

該到的,總要來了。

唐軍此番對大順痛下殺手,意圖一役而竟全功。自已這個清廷的攝政王,卻是從後背到頭頂,有如冰水下澆,莫名寒冷。

事到如今,自已只能與這大順徹底同站一條船,齊力抵抗唐軍的入侵了。

想到這裡,多爾袞長嘆一聲,立即表態道:“宋尚書之意,本王已是知曉。有道是,脣亡齒寒,一家廢則兩家亡。本王安能不知這般道理。更何況,你我兩家,本是盟友,這般強敵壓境的緊急時刻,更是要鼎力相助,互爲依託,此爲自然之事也。”

見多爾袞這般痛快表態,宋獻策心下大慰,立即點頭道:“攝政王所言甚是。自張獻忠的大西國滅亡後,現在大順與大清,可謂脣齒相依,互爲依靠。唯有你我雙方緊密協助,共同對敵,方可戰勝唐軍,方可保得兩國無虞啊。”

二人言談既定,遂立即開始討論出兵的數量與日期。

最終,在經過一番緊密商談後,二人達成協議。

雙方約定,在一個月後,清廷盡發全國之精兵,以十五萬精銳兵力,往攻唐軍佔據的山海關與宣府北路兩地。

而大順則更是盡下血本,出動大軍三十萬,亦是同增往攻唐軍以上兩處地界,以期能與清軍一道,全力攻滅北面的唐軍第四鎮與第十三鎮兵馬。

然後,在滅了北面的唐軍後,大順將引清軍入關,一道合力攻打南邊的唐軍,力求將唐軍徹底打垮。最差的戰略目標,也是要將其有生力量全部消滅,使得唐軍元氣大傷,再無能力與兩國對抗,從而實現順清兩國的長治久安。

當然,這後面的內容,尚是遠景,現在的關鍵在於,兩國立即配合行動,先行消滅北面的唐軍,以解燃眉之急。這纔是接下來的行動重點,也是關係到兩國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

宋獻策順利地簽下協定,自是十分歡喜,遂一刻也不願多待,立即返程而去。

接下來的時間裡,李自成這邊,一面與唐軍虛與委蛇,表態願意與唐軍一道北攻清廷,以期麻痹唐軍,給自已多一些準備時間。另一面加緊調集兵力,齊聚北方,準備在清軍到達後後,就立即發兵攻打宣府北路與與山海關。

而在清廷這邊,亦是急急地調派收聚兵馬,終於在半個月後,從全國範圍內抽調了滿蒙漢三族兵馬總共十五萬,由阿濟格爲主將,多鐸爲副將,先行前往錦州,準備到達之後,便與李自成一道往攻宣府北路或山海關。

對於李自成與清廷這般勾結,最終要來圖取北面唐軍一事之事,李嘯有安全司的連番稟報,自是洞若觀火,全盤掌握。

看畢這些情報,李嘯的臉上,卻是淡淡冷笑。

哼,你們這兩個無恥宵小,也敢螳臂擋車,真真不知死活!你們也不睜開狗眼好好看看,現在孤王的勢力,只怕放眼世界亦無敵手,豈是你們這兩個苟延殘喘之輩,所能抵抗的。

李嘯隨即下令,將南方的唐軍分別佈署,準備給大順與滿清,來個真正的迎頭痛擊。

李嘯秘密抽調第二鎮、第十一鎮、第十二鎮、第十四鎮四鎮兵馬總共二十餘萬,從松江一帶乘坐水師船隻,一路北上,準備於營口登陸,給主要兵力派往西邊的滿清,狠狠地打一個措手不及。

南方其餘的部隊,如第一鎮,第六鎮、第七鎮、第十四鎮、第十五鎮這四鎮兵馬,則從山東到到河南,從湖廣到四川,這幾千裡之地上,乘大順軍北上之際,乘虛對大順發動大規模進攻。

而北面的第四鎮與第十三鎮唐軍,李嘯則要求他們,拼盡全力據守山海關與宣府北路,等到滿清與大順皆不得不退兵後,再一舉出城,打那些退兵一個猝不及防。

唐軍、大順、滿清,三方皆在調兵遣將,大規模地集結與使用兵力,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終於要開始了。

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五十章 軍議第八百二十七章 當道歸降,齊攻閬中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將雄心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四百二十章 殺父篡位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七章 攢典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五十章 軍議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十章 門第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託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遼陽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十八章 軍令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親巧遇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十四章 考校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十章 門第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十七章 職爭第八百一十章 驚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八章 船戰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十二章 搶馬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力是毒藥第三百零五章 以進爲退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四十章 祖寬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
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五十章 軍議第八百二十七章 當道歸降,齊攻閬中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將雄心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四百二十章 殺父篡位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七章 攢典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五十章 軍議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十章 門第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託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遼陽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十八章 軍令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親巧遇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十四章 考校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十章 門第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十七章 職爭第八百一十章 驚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八章 船戰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十二章 搶馬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力是毒藥第三百零五章 以進爲退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四十章 祖寬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