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

聽到李嘯的話,錢謙益緩緩擡起頭。

他那眼褶很深,環環圈圈的有如蜥蜴一般的眼睛裡,有一種莫名的畏懼,他又偷眼上覷,悄悄打量了一下那個高坐龍椅上的李嘯後,才猶豫地說道:“稟唐王,先前弘光僞朝,那馬士英阮大鋮等小人,把持朝政,操弄權柄,大肆迫害我復社生員,實是可惡至極!可恨當時微臣身單力薄,又無權勢,只能坐視其爲非作歹,無法無天,但在下心下,實是無日無時不深深痛恨之!“

錢謙益說到這裡,故意頓了一下,又斜眼偷看了一下李嘯的表情。

他有些失望地發現,他這番堂皇表態,李嘯卻面無表情,完全沒有任何神情變化。

錢謙益無法猜透李嘯的真實想法,遂又繼續說道:“現幸得唐王統兵南下,掃除奸邪,重現我大明之光天浩宇,臣等沾恩帶露,何其幸甚。只是現在,那南京詔獄,以及其他諸多州縣之中,猶有多旬復社生員關押在系。故微臣希望,唐王能寬大爲懷,一掃僞朝之惡,將這些復社生員盡皆放出,讓其同沾聖朝雨露,共沐天恩宣化,則微臣感念之至,復社亦是對唐王感激涕零。”

聽到錢謙益這般話語,李嘯卻不覺陷入沉吟。

從前世穿越過來,略略讀過明史的他,當然知道這個復社是個什麼組織。

復社說白了,就是一個明末文社。是在崇禎二年時,成立於蘇州尹山,系由雲間幾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等十幾個社團聯合而成,主要領導人爲張溥、張採等人,這些人“形影相依,聲息相接,樂善規過,互推畏友。“,成爲一個結社組團的讀書人團體。

時值明末亂世,張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經術,但剽耳繪目,幾幸弋獲於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長郡邑不知澤民“,所以聯絡四方人士,主張“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爲有用“,因名曰“復社“

復社的主要任務,固然在於揣摩八股,切磋學問,砥礪品行,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並以東林後繼自任,他們主張“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操“(吳偉業《復社紀事》),反映着“吳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與這一帶市民階層的鬥爭相呼應,因而具有相當廣泛的基礎。

它的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有2255人之多,聲勢遍及海內。該社春秋集會時,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社會影響極大。主要集會有吳江尹山大會(1629),南京金陵大會(1630)和蘇州虎丘大會(1633)。這幾年間,許多復社成員相繼登第,聲動朝野,而許多文武將吏及朝中士大夫、學校中生員,都自稱是張溥門下,“從之者幾萬餘人“(杜登春《社事始末》)。

在這個李嘯穿越而來的時代裡,在南京的復社士子,不滿於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招搖過市與貪贓誤國,曾聯名寫出《留都防亂公揭》,公佈馬阮等人的諸多罪狀,一時間,街知巷聞,衆議紛紛,讓馬阮二人名聲大臭。

後來,馬士英、阮大鋮擁立福王,把持朝政,對這些復社成員銜恨入骨的馬阮二人,立即對那些反對過自已的復社成員,進行了嚴厲的報復迫害。

諸如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陳貞慧等復社著名人物,皆被關押入南京詔獄,在獄中被嚴刑逼供,苦捱度日。而其餘的零散復社人物,則被馬阮二人借監國之名下旨,嚴令各州縣官員緝拿他們,把這些復社成員統統關押在各州縣牢獄,甚至連他們的家屬與有牽連的門生故舊,亦同樣入獄關押。整個復社勢力,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有道是,斬草要除根,出手不留患,馬阮等人制造的恐怖氣氛,當然不止是要嚇嚇這些復社人員,而是要一步步地,將他們致於死地。

按馬士英等人的本意,是在將他們罪名坐實,罪證確認之後,就將他們全部處斬,從而一舉掃除江南之地的全部復社成員徹底剷除,以絕後患。

象現在向唐王李嘯稟報的錢謙益,其實也是復社中的一員,只不過,他一見到馬士英等人執掌大權之後,迅速地搖身一變,開始毫無廉恥地上書給馬士英歌功頌德,一時間,時人皆鄙。

而馬士英見他這般識時務,懂進退,雖鄙薄其爲人,但錢謙益的馬屁着實受用。於是,爲了拉攏這個頗有名望的所謂的東林清流與復社骨幹,以彰顯自已的胸襟與手腕,遂推薦錢謙益任南明弘光朝廷禮部尚書。錢謙益這才逃過一劫,轉禍爲福,從此在弘光朝中腆顏度日。

只不過,馬士英等人沒有想到,這羅織罪名的工作,就快要完成之際,那唐王李嘯,卻忽然帶兵南下,一舉攻下南京,弘光僞朝廷倉皇遷都,逃遁福州,這樣一來,那些被關押在獄的復社學士,才能這般機緣巧合地,僥倖逃得一條性命。

李嘯注意到,錢謙益說完這番話後,階下的其他降官,亦是在偷偷地觀察着他,想看看李嘯到底是作何反應。

更直白一點來說,就是他們想看看這位唐王李嘯的立場,到底是站在哪一邊。

畢竟,現在諸如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均已逃走,留下了這些降官,大多是對復社抱有同情或欣賞之情的。如果李嘯能順利釋放這些被關押的復社人員,無疑是向他們展露了一種十分可信的親近態度。有這個態度爲前提,那麼,復社人員以及他們的同情者,都會在將來,一定會有一個與弘光僞朝完全不同的光明前程。

見他們這般猥瑣而怯懦的探詢之態,李嘯心下不覺暗笑。

說起來,相比最終順利拿下江南,什麼東林黨,什麼復社,對李嘯來說,都不過是過眼浮雲一般,並沒有多少值得看重的地方。

並且,在李嘯的用人制度中,這樣的明末黨派與紛爭,對他來說沒有半點益處。

只不過,爲了拉攏人心,李嘯還是很樂意給這些關入監獄的倒黴蛋們,一條看得見摸得着的光明活路。

畢竟,李嘯的過往經歷裡,他對於明朝的這些讀書人,向來寬厚有加,善加使用。縱然不能用,卻也一個讀書人也未曾加害過。

這個重視讀書人,愛護士子的名聲,李嘯樂見其成,並願意刻意地加以維護。

所以,在錢謙益說完這番話後,李嘯環視衆人一圈,終於淡淡地說了一句:“錢尚書之言,以本王看來,甚是有理。想我朝聖恩隆眷,斷不容有人挾公報私,操弄權柄。這僞朝舊惡,又豈可讓其再繼續下去。傳本王之令,速將牢獄中蒙冤入獄的復社人員,盡皆釋放,如有願意在本朝爲官者,亦擇其優者而錄之。”

李嘯這番話語,頓時在下面掀起了不小的騷動,多名降官紛紛交頭接耳私語,面上卻滿是欣慰與歡喜之色。

他們之所以高興,其實倒並非完全是爲那些復社士子,可能更多的是爲了自已的未來前程罷了。所以,當他們見到李嘯寬大爲懷,將復社人員全部釋放,自是愛屋及烏,莫名歡喜。

錢謙益立刻急急下跪,一臉喜色地稟道:“多謝唐王!唐王這般愛護士子,擡舉清流,天下讀書人皆是感念之至矣!在下在此,就替列位復社士子,多謝大人了。”

其餘人等,亦是紛紛上前,向李嘯大表感謝之情。

見他們這輪番表情,李嘯心下暗笑。不過,在表面上,他只是輕輕地笑了笑,便擺了擺手,示意他們先行退下。

畢竟,對於現在的李嘯來說,如何儘快拿下整個江南纔是最重要,也最爲迫切的。

而在現在,順手救出被那些被關押的復社學員,則只不過是順手之勞,根本就算不得什麼。

只不過,李嘯把全部心思集中於軍事戰爭之中,卻也未免太過小看了這些被放走的復社書生之能量了。

令他沒想到的是,諸如黃宗羲顧炎武等被放走的書生,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給他造成大麻煩。

接下來,接李嘯的計劃,那三鎮唐軍兵馬,在江南一帶,攻打殺伐,簡直勢若破竹,所向披靡。其兵馬所到之處,凱歌高奏,萬姓歸附。

劉澤涵部的第八鎮兵馬,現在整個南直隸南部如入無人之境,已迅速地將其下州縣統統收入囊中。象鎮江、常州、蘇州、松江、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幾乎都是一鼓而定,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戰鬥,僅僅是兵臨城下,其州縣官員便立即紛紛開城投降。

最終,劉澤涵部第八鎮兵馬,在一個半月不到的時間內,就把整個南直隸最爲富饒的東南之地,全部佔領完成。隨後這第八鎮兵按李嘯的計劃,全軍西進,直往江西而去,準備去與黃得功部兵馬匯合作戰。

而曹變蛟的第七鎮兵馬,自從南京城一路南下之後,迅速地攻下整個應天府,隨即挺進廣德州,廣德州府不戰而降後,曹變蛟隨即兵進東南,全軍進入浙江孝豐縣地界。

孝豐縣城迅速開門納降,曹變蛟馬不停蹄,帶着整個第七鎮兵馬,繼續東進,兵鋒直抵杭州。

見到唐軍大軍到來,那浙江巡撫張秉貞與潞王朱常淓,一道大開杭州城門,迎接唐軍入城,這座人間天堂杭州,終於以完整無缺的方式,落入唐軍手中。整個杭州全城歡慶,百姓稱頌。

接着,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裡,曹變蛟分兵數部,四下攻擊,迅速將整個浙江全境,皆納入唐軍治下。最後,其第七鎮的三營兵馬,一營駐防杭州及其他重要城市,而其餘兩營,則一路南下,直抵仙霞關外。

唐軍兵臨這個入閩的關隘要道,讓一心只想保全福建全省的鄭芝龍十分恐慌。

他立即從福建全境抽調兵力,讓整個仙霞關的駐守部隊多達近十萬人,希望以兵力與地形優勢,讓唐軍望而卻步,不敢進攻。

只是他沒有想到,其實唐軍已然相當滿足於現在的戰果,根本就沒想再繼續南下進攻,只是以這種兵臨城下的方式,想給他保持巨大壓力,讓他不敢北窺浙江。

因此,唐軍與鄭芝龍部兵馬,雖然緊張地隔關對峙,一時間,倒也相安無事。

而黃得功的第九鎮兵馬,則是從南京城一路西攻,從南直隸一路往攻江西。

本來,這江西北部,原是那左良玉的地盤所在,但因爲前段時間,左良玉爲了保住廬州府等江北之地不被唐軍攻取,從江西北部這樣的後方地盤,大量抽調兵力北上支援,整個江西北部,都處於一種極度空虛的狀態。

左良玉萬萬沒想到,唐軍竟能迅速攻下揚州,徑直渡江南下,在拿下南京之後,反而派兵直攻自已薄弱之處,硬是生生地把自已給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現在,象廣信府、南昌府、袁州府、撫州府、臨江府等地,因爲幾乎沒有駐軍,基本全是不戰而降,迅速地納入唐軍的統轄範圍。只有兵力尚爲雄厚的九江府,尚在頑強抵抗,算是勉強給自已在江西保留了最後一個支點。

而爲了保住這個難得的支點,左良玉萬般無奈,只能從湖廣之地,繼續抽調兵馬入援九江。他希望這個位於江西的支點,不會被唐軍迅速攻克。

畢竟,九江一克,江西北境盡入唐軍之手,那整個湖北東部門戶則是完全洞開,唐軍當可直攻左良玉的老巢武昌,讓左良玉部徹底分崩離析,這可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讓左良玉稍稍心安的是,黃得功在拿了整個江西北部之後,亦沒有對九江採取強攻之勢,反而只是集中了兩營兵馬,把九江城團團包圍,以阻其援救,讓敵軍坐困愁城。

而在劉澤涵兵的第八鎮兵馬到達江西后,這座陷入重圍的九江城,愈發風聲鶴唳,全體守軍皆是十分驚恐。因爲他們不知道,唐軍接下來,是不是就要拿九江城開刀了。

第一百九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託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六十六章 獨特優惠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三百八十七章 剃髮表忠第一百九十四章 俘虜安置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七百四十九章 午夜決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投誠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八百二十八章 孫可望投降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四百二十六章 弩兵南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七章 攢典
第一百九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託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六十六章 獨特優惠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三百八十七章 剃髮表忠第一百九十四章 俘虜安置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七百四十九章 午夜決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投誠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八百二十八章 孫可望投降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四百二十六章 弩兵南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七章 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