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

如果從天上看去,可以看到,人數越來越少的鰲拜部兵馬,有如一葉孤舟,正在清軍組成的海浪中,飄搖動盪,瞬間便有傾覆之憂。

見到敵軍已被自已徹底包圍,外面觀戰的貝勒碩託與懷順王耿仲明,皆是一臉快慰解恨的模樣。

哼,豪格這個混蛋,壞事幹盡,總算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個混蛋,終於得到了今天這般結局。

等下若是拿住了他,定要將這廝扒皮挫骨,方纔解恨!

在這場敵衆我寡的戰鬥中,鰲拜部雖奮勇作戰,但在一波波涌來的敵軍面前,敗象越來越明顯,不斷有軍兵慘叫倒地。

“兒郎們,不要怕,隨俺……”

厲聲大吼的鰲拜一語未完,一柄尖銳的長槍一下子扎中了他的右肩。鋒利的槍尖,透過盔甲的縫隙,深扎入肉,可以隱約聽到令人牙酸的骨頭斷裂聲。

鰲拜痛得一聲大吼,他忍着巨痛左手揮刀橫擊,一下砍飛了旁邊兩名想趁機偷襲的清軍。隨即左手暴起,又一槍橫擊,將那名扎中自已的肩膀的清軍,從頸到肩橫劈成兩半。

而就在這時,又有數把長槍呼嘯着猙獰刺來,把鰲拜前胸後背,給了紮了個通透。

‘叮噹’一聲脆響,鰲拜手中,那柄憶是鮮血淋漓的虎刀,終於掉地。

與此同時,鰲拜再也支撐不住,他軟軟地從馬上倒栽下來,意識已開始模糊,渾身抽搐着,卻猶自有如一隻野獸般嘶吼不已。

又一柄鋒利的長槍兇狠刺來,直直地扎透了他的喉嚨,鮮血有如噴泉一般高涌而出,鰲拜角只巨大的對蝦一樣動彈了幾下,便再無動靜了。

他死了。

這一刻,原本表情猙獰的他,面部忽地舒緩了下來,眼瞼亦慢慢低垂,彷彿在這樣劇烈的廝殺之後,終於獲得了永恆的安寧。

鰲拜部結陣阻擊了清軍近一個時辰,全體手下軍兵兩千餘人,終被人數約是自已三十倍的清軍,徹底殺盡,只有十餘名滿州騎兵,極其僥倖地脫逃東去。

戰後,清軍立刻清點屍體,結果只發現了全身上下血糊糊的鰲拜屍首,卻沒有發現豪格的半點影跡,碩託苦思半晌,忽地明白了。

“他孃的!這狗入的鰲拜,必定是率全軍狙敵,以此方式,掩護豪格先行逃跑。可惜咱們只在這裡與他們一味廝殺,卻沒想到,豪格這廝竟會棄衆而逃,咱們這般做法,倒是把豪格這廝給輕易放跑了!”碩託一臉懊恨。

耿仲明亦是一臉惋惜與憤恨交織之色,牙齒更是咬得格格響。

哼,豪格這廝,殺了耿府上下數百口,竟最終還是讓他逃了,這口怒氣難泄,如何不把人給憋屈得慌!

不過,現在豪格既然已經逃遠,再追已是不及,耿仲明也只能自找臺階而下:“貝勒,現在豪格已跑遠,追之不及,但其部兵馬,已是大部皆滅,也勉強算是聊慰我軍在岫巖與復州戰死的軍兵了。以本王看來,現在豪格既退,我等再難追擊,不若就此打掃戰場,先行返回岫巖吧。”

碩託一臉無奈,卻也只能點了點頭,表示同意。於是,全體清軍在打掃完戰場後,便一齊回撤岫巖。

而在此時,豪格已然一路東逃,遠遠地離開了戰場,又在經過了半天的奔行之後,終於在即將天黑時分,趕到了五重河入海口,在這裡登上了水師船隻。

豪格這一路上,憂心忡忡,心裡莫名難受。他知道,自已雖然與這百餘名護衛,得以逃出生天,但爲自已斷後的鰲拜與手下軍兵,只怕是現在已盡數捐軀了。

可憐這樣一位忠心耿耿跟隨自已從清廷叛逃到明境的忠勇手下,竟在這裡遼南的無名荒野,爲自已盡忠而死。

只不過,豪格心下還是抱着一絲希,他並未下令讓船隻離開,而是耐心地等到深夜。

結果,他等到了那十餘名潰逃而來的騎兵,向他哭訴鰲拜戰死的消息,以及全軍盡墨的結局。

這個結局,雖然鰲拜早有預料,但當那些騎兵這般對他哭訴之際,他還是有悲從中來的感覺。

可憐鰲拜對自已忠心耿耿,爲保自已能順利脫逃,竟不惜一死阻敵,最終犧牲沙場,倒是爲自已徹底盡忠了。

唉,若不是自已當初的錯誤決策,鰲拜當不至死啊。

想到這裡,豪格心下苦澀無比,更有莫名悲涼的心緒涌起。

現在倒好,自已手下,僅有先前押送的數百名軍兵得以僥倖從岫巖撤走,再上從復州撤回的楊善部兵馬,自已手頭殘留的兵馬總數,竟已不足千人,這般損耗,說是傷筋動骨大傷元氣,亦不爲過。

而更可嘆的是,自已受此重挫,又折損親信大將,可能在數年之內,都無法東山再起重新恢復,至於將來想要重振大清帝國,想要再度開創一番偉業之類,現在想來,倒更似一番笑談罷了。

可以預見的是,在將來數年之內,沒有兵馬也沒有地盤的自已,在唐軍中,都只能夾着尾巴做人,再想如先前那般邀功請戰,卻是再也不能了。

豪格一聲長嘆,望向舷窗外的茫茫黑夜,他心裡頭,卻似乎又有更大的恐懼襲來。

那就是,急於立功急於開創事業的自已,其實極可能只是唐王李嘯的一顆小棋子,他之所以願意將投降的滿州兵馬拔給自已,讓自己獨立成軍,其實就是想利用他這肅親王的招牌,來撬動清廷統治的基石。

現在,唐軍利用自已,將遼南之地攪了個一塌糊塗,讓清廷在當地的統治徹底陷於混亂,算是基本達成了戰略需求。而相應的,自已手下軍兵也已打盡打殘,根本再難支撐起自已的偉大夢想。

也許,自已與清廷打死打生流血流汗,最終的獲勝者,只有那坐山觀虎鬥的李嘯吧。

費盡辛苦,卻爲他人做了嫁衣裳。

可以預見的是,現在清廷的力量被耗在遼南與塞北,那調集重兵的李嘯,當可在河南之地,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放手大戰逐鹿中原了。

本以爲,自已能把握命運成爲主角,卻沒想到,最終,自已只是一顆任由李嘯擺佈的棋子罷了了。

想到這裡,豪格的臉上,竟是泛起一絲莫名的苦笑,隨即,又是一聲長長的嘆息。

不過,豪格的判斷,還是十分準確的。

隨着唐軍在河南周邊地區佈署完畢,唐軍終於要與李自成的大順軍,開始這一場決定雙方命運的中原大決戰了。

到現在爲止,從南方戰場上,抽調第二鎮兵馬安和尚部重新進入川東,讓第十一鎮兵馬莫長榮部入駐鄂西。

唐軍的第八鎮劉澤涵部兵馬,則是分駐江西與浙江,以防備南邊的鄭芝龍。唐軍第七鎮兵馬曹變蛟部,則從浙江抽調出來,到了北上到廬州一帶。

而原本散佈南直隸的唐軍第六鎮兵馬劉國能部,亦全部集中在鳳陽一帶。與南邊廬州的第六鎮兵馬,形成互爲拱衛之勢。

與此同時,唐軍北面,讓新組建的第十二鎮兵馬劉文秀部,留駐原地,負責拱衛宣府北路,並保衛橫貫草原的從山海關至金湯城運輸線,而唐軍第四鎮段時棨部兵馬,則按李嘯的安排,南下到宣府北路南部邊境一帶。

至此,唐軍在經過了這一系列的調兵運作,有如張開了一張四面大網,終於完成了對整個大順國的徹底包圍。

豪格部在遼南的戰鬥序曲結束,唐軍進攻河南,奪取中原的正戲,終於要正式開始了。

當然,唐軍這般調兵遣將,李自成的大順國,亦不可能坐以待斃。

他們復從全國境內,調集了整整二十萬新編部隊,一直趕赴河南,讓亳侯李過統一指揮使用。至此,李過手中,加上先前派駐河南南部的五萬兵馬,共有二十五萬大軍,可謂兵力雄厚,足堪一戰了。

於是李過將這二十五兵馬,分放於河南南部與東部的各個重城之中,以期能牢牢守衛這些戰略要地,以抵禦唐軍進攻。

李過以爲,這樣一來,自已重兵駐守的河南,當可確保河南之地安穩無虞。唐軍在河南之地無處下嘴,則必會在師老兵疲後,最終無奈退走。

接下來,唐軍的征戰過程,還真如李過所料那般,首先是從河南南部開始進攻。

唐軍第十一鎮兵馬,僅留下丙營兵馬駐守武昌,其甲乙兩營兵馬,則是皆從襄陽出發,一路北上,攻打河南。

其中甲營兵馬,徑自北上,直攻河南南陽府的新野,而乙營兵馬卻是折向東北,徑攻汝寧府信陽州。

唐軍第十一鎮兵馬出動,那正在武昌整編的第十三鎮兵馬,亦作爲後備部隊,分成兩部跟着先前出發的第十一鎮出動,以期在聲勢上,作出更加浩大壯闊的樣子。

唐軍兩鎮兵馬齊動,聲勢極壯,河南邊境的州縣,那告急文書有如雪片一般,徑向駐守開封的毫侯李過飛來。李過聞得信報,自是不敢怠慢,在摸清唐軍動向後,立即分派了數萬兵馬,前往新野與信陽州駐防。

現在兵馬一調,河南南部的信陽與汝寧二府,其兵馬總數已達近十五萬,李過認爲,有如此之多的兵馬駐守,縱是唐軍兩部兵馬來攻,自已憑着堅城防守,亦是足以防禦了。

當然,他這樣做,雖然大大加強了河南南部的防禦,但相應的,河南其餘地界的兵馬數量,頓是稀薄了不少。

李過沒有想到的是,唐軍這番派第十一鎮與第十三鎮兵馬進攻河南南部,其實只是佯攻,而他們真實的目的,便是李過在調動兵馬前往河南南部時,其中部與東部邊境的兵力,頓是大爲空虛。

接下來,唐軍在獲得李過已派大量兵力前往河南南部的情報後,隨即開始了第二次佯攻。

那就是,由駐守山東的第一鎮甲營,以及大量在此地整編的輔兵部隊,擺出氣勢洶洶的模樣,大張旗鼓地向河南最東部的歸德府進發。

唐軍此舉,令李過再次上當,心思慌亂的他,立即復派了三萬多兵馬,緊急趕赴歸德府,準備抵擋唐軍可以發動的大規模攻擊。

至此,唐軍的兩番佯攻誘敵,總共讓近二十萬敵軍上當,而河南中部以及各大城市中的守衛力量,頓是愈發薄弱。

其實,這說起來,也是大順軍的悲哀。

因爲他們只是處於被動防守,而唐軍卻可隨意選擇方向進攻,故而永遠無法正確判斷唐軍的進攻態勢,從一開始就落入圈套,幾乎成爲必然。

就象當年清軍入關擄掠一樣,可以從永平府入關,可以從京塞入關,還可以繞行蒙古從山西入關,故而使得明朝防不勝防,根本無法作出準確的預料與判斷,只能事後擦屁股來個被動補救。說起來,亦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進攻永遠是最好的防守,對於這一會,唐軍與順軍,只怕皆是深有體會。

唐軍探得李過復將數萬兵馬派往歸德府的消息後,他們知道,自已的調虎離山之計成功了,而真正的攻擊機會,終於到來了。

隨後,在廬州與鳳陽兩地,唐軍第六鎮與第七鎮兵馬,立即悄悄集結兵力,準備溯穎水而上,一路分別拿下項城,商水,再一齊攻打現在防備薄弱的河南中部重城,偃城。

這個當年岳飛在此大破金兀朮柺子馬的城方,將會是決定順軍與唐軍命運的關鍵之地。

大軍出動,所向披靡,刀鋒所至,無人可擋。

項城與商水兩處的守兵,總共加起只有不到兩千人,見到唐軍鋪天蓋地而來,早已嚇得魂膽俱裂,立即在大掠城池後,棄守城池,徑投偃城而去。

至此,唐軍兵不血刃地攻下項城與商水兩縣,全軍稍作休整,立即按原計劃,全軍繼續向偃城進發。

沛縣守軍有近一萬人,有了項城與商水兩縣這兩千兵馬加入,守軍共有近一萬兩千人,聲勢稍壯。他們一邊緊急加固城防,一邊亦向開封城的李過,緊急請求援兵。

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當道,一擊而潰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十七章 職爭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五百七十一章 兄弟相殘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島規劃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五百七十章 無毒不丈夫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八十一章 處置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七十章 攻山第九百一十二章 唐軍突至,準軍大潰第九百二十五章 與其送死,不如反叛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十八章 軍令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二百五十章 目標,江華島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二十章 突襲
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當道,一擊而潰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十七章 職爭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五百七十一章 兄弟相殘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島規劃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五百七十章 無毒不丈夫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八十一章 處置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七十章 攻山第九百一十二章 唐軍突至,準軍大潰第九百二十五章 與其送死,不如反叛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十八章 軍令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二百五十章 目標,江華島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二十章 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