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

十天後,李嘯軍的臺灣拓殖集團,正式準備完畢。

其中,派往臺灣的3千兵馬,被李嘯命名爲臺灣先遣軍,由1000盾兵,1000名槍兵,300名騎兵,700名輔兵組成。

另外,李嘯給他們配了60架投石機,五百枚遠程投拋震天雷,以及三千多枚步兵手擲震天雷。

這些兵馬,軍官隊伍及骨幹力量,由老赤鳳衛軍兵組成,其他的兵員組成,一半是投降的流寇,一半是新從流民中收納的軍兵。

李嘯任命臺灣先遣軍總指揮官,是赤鳳營副營長李定國;副總指揮,則是赤鳳衛甲總副總長羅正。

得到任命後,李定國與羅正二人,心下皆十分激動。

李定國今年只有十九歲,原爲張獻忠四大義子之一的他,自去年三月被李嘯勸降後,李嘯便刻意栽培他,一路從副總長升到副營長,現在又被任命爲臺灣先遣軍總指揮,足見其殷殷信任。

而羅正,此人從流民起步,最早在遼東不歸墩時,只是一名小小輔兵。他隨着李嘯南征北戰,現已升爲赤鳳營甲總副總長,現在被任命爲臺灣先遣軍副總指揮,一步步憑自已的奮鬥,在李嘯軍嶄露頭角,成爲深受李嘯信任的將領。

而這批臺灣拓殖集團的移民,則是這段時間內,從河南、南直隸以及山東當地,李嘯軍收羅的,家口較少的健壯流民兩萬人。

這些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流民,沒有任何拋家別業的顧慮,也無甚故土難離的情緒,在聽了李嘯軍所提出的,去了臺灣後,有地種,有飯吃,有衣穿的誘人條件後,人人心下歡喜,皆願乘船前往。

這些移民,全部由臺灣拓殖集團團長丁佑負責,丁佑原任赤鳳衛農牧司司長,因爲人忠厚本份,體恤百姓,特被李嘯任命爲臺灣仔拓殖集團團長,另委派原赤鳳衛錢糧司副司長馬華興爲副團長。

另外,李嘯還各個政府部門抽調了一批吏員,準備到了臺灣後,也和赤鳳衛一樣,組建民政司,農牧司,錢糧司,商業司,監撫司,安全司等部門,讓整個移民社會能順利運轉。

除了兵員與移民外,李嘯軍還從赤鳳衛醫館中,讓主醫官陳麻子,親自選拔了20名醫術不錯的徒弟,派往臺灣開辦醫館,以保證軍民生病可以及時得到救治。

另外,李嘯還讓建築匠長常大利,選了約100名無甚家口負擔,願意前往臺灣的建築工匠,以便到時給流民們,建造簡易房屋和簡單的水利措施。

人員安排完後,李嘯給臺灣拓殖集團,配備了50萬石糧食,50萬兩銀子,大批的生活用品和農具等物品,以保證拓殖集團,可以在臺灣這荒僻之地,順利地生產生活。

在拓殖集團登船出發前,李嘯把臺灣先遣軍總指揮李定國,副總指揮羅正,以及拓殖集團團長丁佑,副團長馬華興四人,作了最後的鄭重叮囑。

李嘯安排,李定國與羅正二人,皆受拓殖團團長丁佑與副團長馬華興節制,對於這條命令,李定國與羅正二人,皆無異議。

“李大人,我軍只有兵馬三千,若敵軍來勢太大,我軍會不會難於固守?“生性謹慎的李定國,提出了自已的一點憂慮。

“不會,因爲,北部的西班牙人,不過千餘兵馬,南部的荷蘭人,也只有二千兵馬,而臺東的土著,更是零零碎碎,不足爲慮。我軍有三千兵馬,足以固守。”李嘯回答道。

在李定國等人驚愕的眼神中,李嘯只是淡淡一笑。

這便是李嘯這個穿越者的先知先覺的優勢,才能順利得知臺灣各股勢力的大致情況,當然,這些事情,李嘯無法對李定國等人直說,他只是含糊地告訴他們,是鄭芝龍他們提供的一點情報。

不過,接下來,李嘯着重強調了一點,那就是,因爲先遣軍力量薄弱,且千里迢迢難於補充,李嘯要求他們,絕對不能主動對北部的西班牙人,南部的荷蘭人,東部的臺灣土著進行主動進攻,萬一真有敵襲過來,只可就地防守,擊退敵軍便可,以防止先遣軍兵力損失過大。

隨後李嘯對丁佑等人安排,讓他們到了臺灣,接收鄭芝龍部的土地後,可按每戶移民授田5畝的規格,進行分派。

李嘯這樣安排,是有其仔細考慮的。

這是因爲,臺灣西部平原那些荒地,因長期積累了腐殖質,土壤肥沃,又地處熱帶,一年可種兩季稻。除了前期開發有一定困難外,其產量是相當可觀的。

要知道,在永曆年間,鄭成功在臺灣墾殖時,每畝稻田每次產稻可到2至3石,一年便是4至6石的高額產量。

因此,正是因爲稻田產量有這般高,與北方那些畝產五六斗的旱地,可謂天壤之別,一戶移民分派了5畝田土,便足夠繳納賦稅以及養活一家老小了。

其實,李嘯給移民安排的這個稻田畝數,是相當優惠的。要知道在當代中國,比如主要的農耕地帶湖南,很多農家每戶只有一畝多地,也是足以供應全家吃糧,並繳納糧稅了。

隨後李嘯規定,因爲今年這第一年,早稻已過了農時,便只需交晚稻的稅賦,每畝稻田今年只交稅兩鬥便可,這樣每家只交一石的糧稅。

待明年可正常耕作後,每畝稻田一次交5鬥,一年交二次,總計一石。這樣每戶移民一年共交5石糧稅,另有15石至20石糧食,可以供自家食用,或轉賣給糧商。

“李大人,這些流民,皆是北方人,不懂種植水稻,我軍過去,可要再去福建請些老農來指導?”丁佑問道。

李嘯笑道:“不必。我軍從鄭芝龍部手中,接手了近五千的福建移民,他們已在臺灣種植水稻多年,這可是現成的老師,到時指導下我軍的移民們,種水稻當不會爲甚難事。”

丁佑點頭,又問道:“那這五千福建移民,收取賦稅也如我軍移民一般麼?‘

李嘯嘆道:“這些福建移民,因爲鄭芝龍部不甚重視,拓展土地有限,水利措施亦未跟上,故產量有限。現在他們既已納入我軍,便與我軍移民一視同仁,同樣每戶指派5畝田土,今年也每畝只收2鬥水稻,明年再按每畝5斗的糧稅徵收。”

丁佑笑道:“李大人真是一片仁心,在下記下了。”

崇禎九年五月十五日。

在拓殖集團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李嘯安排他們,乘船出發。

這一天清晨,陽光燦爛,海面風平浪靜,實是出征的好日子。

2萬名流民,平均每條船發派了2000人,總坐了八艘船隻。三千名臺灣先遣軍和所派官員,分坐三條大船,以押運糧食,銀兩,盔甲、武器以及各類生活用具。

鄭芝龍的其餘船隻,則大量採購了李嘯軍呢絨、鐵器、生絲等物品,幾乎將赤鳳衛現有的商品存量,搬運一空,總採購額達到二百多萬兩。

李嘯親率赤鳳衛一衆官員,前往龍口港送行。

李嘯看到,不少流民,在上船之前,還十分留戀地向遠方眺望,很多人流出難過的眼淚。甚至還有些流民,在上船前,伏跪於地,向着家鄉的方向,流着眼淚磕頭作別。還有一些估計是山東當地的流民,則悄悄地從港口的空地上,挖一塊家鄉的泥土,揣入懷中帶走。

他們知道,這一去,千里迢遞,南北兩隔,也許今世今生,再難回到北方的家鄉了。

李嘯心下亦是感慨不已。

亂世之中,人命如草,有個地方可以養家餬口安穩度日,便是人間天堂了。在現實的生存問題面前,任何的鄉愁與兒女情長,都是不值一提的東西。

與流民們不同,前往臺灣的李嘯軍3000兵馬,卻是個個意氣昂揚。

這些日子,監撫司的官員,每天都在給要出征臺灣的軍兵們強化洗腦,監撫們告訴軍兵們,這次能被入去臺灣,是難得的機遇,只要好好把握,相當定會更快地升官晉爵。

這一點,特別讓那些從流寇轉變爲李嘯軍的軍兵們爲之嚮往,而那剛從流民加入李嘯軍的新兵們,亦是個個滿懷渴望。

男兒功名馬上取,三千里外覓封侯。

這些年青而充滿活力的小夥子們,在同樣熱血澎湃的李定國羅正兩名年輕指揮的統領下,個個迫不急待地希望去臺灣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功立業,揚名顯祖。

碼頭上,李嘯與鄭芝龍兩人拱手道別。

採購了大批商貨的鄭芝龍鄭芝風二人,臉上皆滿是喜悅之色。二人與李嘯言笑晏晏,並盛情邀請李嘯有機會去福建一觀,他二人定會熱情作陪。

李嘯笑着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賓主之間更加熱絡融洽。

隨後,李嘯再與其約定,在今年十一月之前,請鄭芝龍再帶更多的船隊來到赤鳳衛,他要運送更多的流民與軍兵過去,以便更好開發拓殖臺灣的領地。

飽嘗甜頭的鄭芝龍,自是忙不迭地答應,這樣送上門的賺錢生意,不做白不做。

在所有的流民、軍兵、與物品皆搬上船去後,鄭芝龍的船隊,拋錨起航。

李嘯及一衆官員,在碼頭上,與鄭芝龍鄭芝鳳等人,揮手告別。

直到望着鄭芝龍那50條船隻,消失在海天之間,李嘯才轉身返回。

李嘯其實本想自已親自率隊前往臺灣的,但是,現在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李嘯去鄭重應對。

那就是,清軍第三次入關,就快要開始了。

在歷史上,一個多月後,新成立的清朝,爲了搶掠明朝的人口與牲畜,以及炫耀新朝的武力,在農曆六月二十七日,第三次入關侵明。

這次侵明作戰,由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作統帥,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爲副將,統大軍十餘萬,分三路入關侵明。

歷史上,清朝大軍奔向冀北,入獨石口,八天後,會於北京延慶縣,敗明軍七次,俘獲人畜一萬三千二百三十。7月3日,北京全城戒嚴,清軍經延慶入居庸關,取昌平,守城總兵巢丕昌投降,明德陵被焚燬,大軍直逼北京西直門下。崇禎帝大驚,命文武大臣分守都門,命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各鎮援兵,讓太監高起潛爲監軍,然而各鎮基本按兵不動,即使有出擊的機會,也不敢一戰。

崇禎被洶涌而來的清軍嚇得要死,不料,清軍無意攻打京師,依皇太極先前所定之方針,清軍在京城周圍不斷劫掠,以消耗明軍實力。

大批清軍入定興,下房山,戰涿州,攻固安,克文安,破寶坻,一路勢如破竹。隨後,殺知縣趙國鼎,陷順義。再克懷柔,知縣上官藎自殺。清軍再佔河西,屯兵密雲、平谷,一個月內,“遍蹂畿內”,京師之地一片殘破。

大獲全勝的統帥阿濟格,得意洋洋地向皇太極報告,這次入關作戰,共克12城,56戰皆勝,獲人畜17萬9千8百。8月20日,清軍撤退,明兵部尚書張鳳翼得知後,爲了邀功,率京營出京師,從後面趕來,尾隨清軍,卻只敢做做樣子,根本不敢對清軍發動攻擊。

9月1日,清軍攜帶掠獲的18萬人畜及其大批物資從容出冷口,凱旋而歸。“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他們還砍下木頭,寫上“各官免送”字樣扔於路旁,戲虐明朝將吏,浩浩蕩蕩,用了四天,才全部走出關外。

在清軍出關後,張鳳翼裝模做樣的向崇禎報告:“斬敵三級”,後被查明是殺良冒功,把崇禎幾乎氣昏。

更讓人不齒的是,兵部尚書張鳳翼,與宣大總督樑廷棟二人,因爲自身怯戰畏戰,且各明明軍盡皆慘敗,被言官交章彈劾。羣情洶洶之下,這二人也知道,清軍撤走後,崇禎必會嚴辦自已,故爲了求死,兩人連日吞食大黃,後來總算運氣好,在崇禎追責的諭令到達軍營之前,成功自盡。

李嘯回想真實的歷史,心下無限感慨。

爲何我大明官軍,對於這些入關的清軍韃子,除了被動挨打外,竟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想到這裡,李嘯心中極其痛楚。

而最讓李嘯心中爲之不安的,便是宣府鎮金湯城的安危。

因爲阿濟格率領的清軍主力,將與後金第二次侵明一一樣,從宣府北路的獨石口入關,這十萬韃子大軍,對自已在宣府北路建起的雄城金湯城,極可能會有所圖謀。

若李嘯在宣府鎮的重要據點與立足之地的金湯城有失,那這個羊毛呢絨生產的重鎮,這個與蒙古諸部貿易的基地,將徹底不復存在。

李嘯當然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未雨綢繆,方能有備無患。

李嘯知道,現在的自已,要抓緊時間,立刻開始防衛金湯城的行動了。

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八百一十二章 當道而轟,何人可擋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黃陂,進逼武昌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五十四章 人茸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七十一章 突困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爭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
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八百一十二章 當道而轟,何人可擋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黃陂,進逼武昌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五十四章 人茸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七十一章 突困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爭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