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

第二十七章朱見濬的決斷

聖明無過陛下。這一句話,是很多臣子的頌聖之詞。

但也說明了一個政治事實。

那就是皇帝從來沒有錯的,如果有錯就參照上一句。

這個政治傳統,從漢代一直流傳下來。

有這個政治傳統,所以天子承認自己錯了,就是所謂的罪己詔,纔是那麼石破天驚。一般來說,皇帝決計不會輕易發罪己詔,臣子也不會讓皇帝發罪己詔的。

很多事情,那怕是皇帝的決定,但是如果引起了嚴重後果,有很多大臣都願意主動爲皇帝承擔過錯。

爲皇帝背鍋。當時或許有問題,但是隻要不要一下子被黑鍋壓死了,一般都是有回報了。

而太子作爲副君。

皇帝有的權力與規則,在太子身上也是有的。

所以,太子如果承擔了這一件事情,即便是瑤民有謀反之心,廣西地方也會想辦法給安撫下來。

不能讓太子的政績受損。

即便是真出了問題,估計地方官員都會主動爲太子背鍋的。

一般情況下,太子是決計沒有問題的,當然如果奪嫡慘烈的話,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葉盛見朱見濬如此問,立即說道:“殿下欲施恩德於瑤民,誠瑤民之福祉。”

朱見濬說道:“葉先生真是------”朱見濬面對如此算計,心中也不是太滿意的。

葉盛說道:“殿下,非臣惜身,實在是以臣之威望上不能壓服衆將,下不能取信於瑤民,殿下欲以臣行此策,是萬萬不行的。”

“如果韓大人在此,或許可行,但是可惜了。”

葉盛畢竟是一個替代人選,最少武將之中如毛勝這些人,都不是太服他的,諸將打了勝仗了,可是要獎賞的,恨不得將瑤民全部殺了,報首級功。

雖然在大明的評功之中,北虜的人頭最值錢,南邊的人頭根本不值錢的,但量大也是管飽的。

不能將這些將領給壓制下去,不能讓瑤民信任他,這事情根本辦不成。

朱見濬說道:“如果孤下令招撫,那麼你準備怎麼下手,或者說韓總督有何遺策?”

葉盛說道:“韓總督,有意在碧溪設州,選瑤民大姓爲土司,並駐守一支兵馬在此,第一保障黔江航道暢通,斬斷大藤橋,將大藤峽分爲南北兩部。第二,就是令瑤民治瑤,讓土司兵控制碧溪沿線三十多個莊子,並以此徵兵,可得數千,這些士卒都是瑤民出身,熟悉大藤峽山中道路,縱然大藤峽之中,再有叛亂,以可以令此土司滅之。第三,就是大藤峽商道暢通,可以讓碧溪成爲黔江轉運的一個重要節點。瑤民也可以因爲黔江而活,轉送山貨,發賣廣東。或者爲狼兵,爲朝廷所用。”

“如此一來,大藤峽瑤民,就有三層枷鎖,第一道枷鎖就是生計,生計爲朝廷所制,第二道枷鎖就是土司,碧溪土司爲朝廷支撐,不可能不依靠朝廷,第三就是周圍的衛所與巡檢司,縱然土司謀亂,也不可能擊破第三層枷鎖。”

“如此數十年之後,漢民滋生,漢民多而瑤民少,大藤峽種種,就不足爲懼了。”

韓雍在大藤峽這裡磨蹭了三年,並非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如果韓雍的母親再能活上一兩年,大藤峽必然在韓雍手中總結掉。

而今也只能說是可惜了。

韓雍的桃子,要被葉盛給摘了。

不過,朱見濬沒有時間想韓雍可惜不可惜的。此刻他被葉盛說動,心中卻涌出另外一層擔心。

只是,這一層擔心,卻不是可以與葉盛商議的。

朱見濬說道:“此事關係重大,容我想想。”

葉盛很識趣的看出來朱見濬其實是有心思的,卻不是他該問的,他自然是行禮告退了。

朱見濬召集了自己兩個小夥伴。

一個是張懋,一個是于冕。

朱見濬將這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問他們兩個人的意思。

于冕說道:“殿下三思,以臣之見,殿下應該將這一件事情上報陛下,以陛下之明,定然答應殿下的要求,如此一來,有聖命在手,廣西上下,誰敢不服?”

“也不至於讓陛下覺得殿下擅自行事。”

“君臣父子,君臣在前,父子在後。”

于冕很明顯的說到了朱見濬心坎之中了。

太子是副君,但是太子畢竟是皇帝。所謂居家爲父子,受事爲君臣,天家父子本來就難以相處,如果是太子與皇帝之間,更是難以相處了。而今是一個壯年的皇帝,與一個已經成成年的太子之間,該如何相處,又是一個極大的學問。

朱見濬很明白,皇帝是讓他來看的,並沒有讓他來做事。

似乎只帶眼睛不帶嘴巴,纔是最合適的辦法,但是內心之中的責任感,卻讓朱見濬坐不住。

但是有一個關節,朱見濬卻沒有想明白。

那就是到底該以什麼樣的姿態與陛下相處?

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收斂鋒芒什麼都不做,還是向父皇顯示自己的能力。

這纔是根結的關鍵。

在這方面張懋要比于冕要好上很多了。

說實話,于冕的資質能力要比他父親差多了,否則于謙也不會安排于冕去水利學員。這就是于謙認爲于冕一輩子在科舉上並不會有什麼成就。

于冕在政治上也是缺少敏感度的,他的回答,只是說老老實實,一點新意也沒有。

張懋就不一樣了。

張懋年少早慧,又是在張輔身邊長大的。張輔最後幾年,幾乎是在言傳身教傳授張懋很多東西。

很多東西張懋當時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隨着張懋一日日長大,才明白張輔當初苦口婆心傳授的是什麼?

不僅僅是一分沉甸甸的父愛,還有很多看朝廷的角度,最最重要的是,張輔對當今陛下的剖析。

張輔畢竟是看着當今陛下長大的,他對當今的瞭解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張懋沉吟一會兒,回想當初父親的教導,說道:“殿下,這一件事情可以做。”

朱見濬看着張懋,準備聽他繼續說下去。

張懋說道:“殿下,以爲當今陛下是何須人也?”

朱見濬說道:“一代聖君,縱然秦皇漢武也不及也。”朱見濬所言,固然有一些兒子對父親的崇拜,但有一些卻是真實的感覺。

畢竟自古以來,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君主有幾個,單單憑藉建立龍城的功績,在上下五千年之中,就算得上一號人物了。

張懋說道:“當今陛下,志向高遠,數十年如一日,不好美色,不好犬馬,日日勤於政事,所圖者大。”

“如此陛下,所想要的太子是什麼樣的?”

朱見濬立即明白,說道:“能繼承朝廷大政的。”

張懋說道:“真是如此,陛下用人之長,舍人之短,忠國公石亨飛揚跋扈,民間號稱漠北王,似乎將龍城當成封地,但是陛下依然沒有動他。”

“因爲陛下要用他鎮守北疆。”

“陛下只擔心殿下不能撐起朝廷,決計不會因爲殿下插手地方政事而惱怒。”

“因爲陛下從來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

“甚至如果殿下,不敢越雷池一步,臣恐怕陛下反而擔心了。”

至於擔心什麼。張懋沒有說,但是朱見濬卻已經瞭解了,他點點頭說道:“孤知道該怎麼做了。”

他隨即派人將所有將領都請了過來。

之前的會議,都是別人來請太子,但是此刻卻是朱見濬第一次召集衆人,這就代表了主客易位。朱見濬要在這一次會議上發表自己的想法。

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
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